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08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5994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08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08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08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08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08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08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08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08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08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承认“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是()

A.怀疑论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这是恩格斯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因此,备选D项是正确选项。

备选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怀疑论即不可知论。

诡辩论、相对主义只承认事物的相对性,否认其绝对性。

第5题:

有人把教条主义的破产看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危机,这种观点()

A.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

B.把已有理论看成是永恒真理

C.属于相对主义和怀疑论

D.否认真理中也包含谬误

以教条主义的破产为借口,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的绝对性、正确性,这是相对主义的错误。

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相对主义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备选A、B两项是绝对主义的错误,不符合题意。

备选D项观点错误,不能把真理与谬误看成是相互包含的。

第6题:

所谓非爆发式飞跃是指()

A.事物数量的增减

B.事物结构形式上的变化

C.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

D.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来实现的质变

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来实现的质变是非爆发式飞跃。

所以,备选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是爆发式飞跃。

第7题:

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包含着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这种情况表明()

A.量变是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B.事物的阶段性部分质变

C.事物的局部性部分质变

D.事物的质变中渗透着量变

事物的质变中渗透着量变,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包含着新质在量上的扩张和旧质在量上的收缩。

第8题:

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与辩证否定观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绝对的否定、彻底的抛弃,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量变是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变化,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变化。

第9题: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C.事物的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其糟粕又保留其精华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第10题: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A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所以,备选A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备选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第11题:

事物否定之否定过程的曲折性主要体现在()

A.挫折

B.回复性

C.倒退

D.暂时的停顿

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

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曲折性主要体现在回复性上。

所以,备选B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备选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事物发展的挫折、暂时的停顿或倒退,则是具体道路曲折性的次要表现。

第12题:

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A.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D.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第13题:

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

A.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

B.事物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C.事物保留精华的过程

D.事物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过程

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

备选B项是事物发展的表现形式。

备选C项是事物的肯定过程。

备选D项指事物发展的回复性。

第14题: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不是唯心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第15题:

矛盾分析方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主要是指()

A.归纳

B.演绎

C.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D.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主要是指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基础的部分、本质的方面。

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所以,备选C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不仅在思维领域中,更要在实际生活中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第16题:

下述关于辩证思维的错误观点是()

A.辩证思维就是主观辩证法

B.辩证思维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辩证思维属于意识现象

D.辩证思维是唯心辩证的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属于唯物辩证法,不是唯心辩证的思维方法。

所以,备选D项观点错误,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备选A、B、C三项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主观辩证法即辩证思维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它是一种意识现象。

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第17题:

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有()

A.诱导作用

B.指导作用

C.解释作用

D.预见作用

BCD

本题考查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的作用,属于记忆型考点。

A选项属于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BCD项属于理性因素作用。

同学们记忆时要注意区分。

第18题:

2011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

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

这表明()

A.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

B.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

C.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D.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AB

题干材料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说明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故选B。

题干材料中“失业率、财富不公”说明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故选A。

C选项观点正确与题意无关。

D选项本身观点错误。

第19题: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下列说法中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有()

A.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

B.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但并不排斥自然属性

C.人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的,存在着固定不变的人性,且由人类所共有

D.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既是辩证法又是唯物论

ABD

C选项错误。

不存在抽象人性,只有具体人性,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C项观点属于形而上学人性论。

其他选项均为正确选项。

第20题: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

A.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B.生产不断萎缩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扩大的矛盾

C.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D.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无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有组织状态之间的矛盾

AC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知识。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

但是这仅仅是经济危机形式上的可能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据此,本题选AC。

第21题:

社会生产是连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实现问题,即()

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问题

C.两大部类的平衡问题

D.总供需的平衡问题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其中价值补偿是基础,实物补偿是关键。

第22题:

当代资本主义劳动对资本形成实质上的隶属,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发生新变化的表现()

A.职工参与决策

B.终身雇佣

C.职工持股

D.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

ABCD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工人反抗力量的不断扩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这些制度内容即ABCD选项内容。

第23题: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有()

A.历史文化不同

B.服务经济基础不同

C.阶级本质不同

D.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又存在着根本区别。

主要表现在:

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

与资本主义民主相比,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劳动人民在政治上的当家作主地位。

广大劳动人民享受广泛的民主权利,并对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犯罪分子实行专政。

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广泛的,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原则和实践是一致的。

因而,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因此,选BCD。

A项是区别,不是根本区别。

第24题: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ACD

B选项错误,科学技术属于第一生产力,应该属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范畴。

其他为正确选项。

第25题: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经济基础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同时变化

D.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本题考查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

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但是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不是同时地立即改变,但变化是必然的。

因此C项观点错误。

其他选项为正确选项。

第26题: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ABC

本题考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D选项观点错误明显,上层建筑不能决定经济基础性质,应该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第27题: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因此选B。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另外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因此选A。

CD两选项观点错误。

第28题:

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BC

全球问题不是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A选项观点错误。

科学技术也不是当代人“非人化”根源,D选项错误。

正确选项BC。

第29题: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历史观点,但不是任意创造,不是随心所欲,要受到一定条件限制。

因此C选项观点错误。

D观点也是错误的,应该是劳动发展史,社会实践史。

第30题: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材料观点过分强调个人的作用,违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

第31题: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前者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后者唯心史观。

这是两种完全对立的历史观。

因此B选项观点错误。

第32题: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C.人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的,存在着固定不变的人性,人类所共有

第33题:

毛泽东说: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一思想揭示了()

A.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

B.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C.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认识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毛泽东的这一思想阐明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这一规律概括总结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以及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揭示了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以,备选A、B、C、D四项都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分析题

第34题:

试述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基本经验及意义。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

(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相结合。

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并举。

③走“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的农业互助合作化的发展道路。

④坚持自愿互利,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步骤,引导、说服和教育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有步骤、分阶段地走上社会主义集体的道路。

⑤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正确执行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中蕴藏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及重要意义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和经验是:

第二,方针、原则: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二,形式:

结合中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创造了由互助组到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过渡形式。

第三,政策:

依靠贫农,巩固地团结中农,限制并逐步地改造富农。

在合作化过程中,实行了正确的阶级政策;

对待富农经济,采取了由限制富农剥削到逐步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者结合起来。

②意义:

第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进一步巩固了工农业联盟,孤立了城市资本主义,五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实现了由个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第四,我国经济结构和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整个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详细解答:

第35题:

试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实现途径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措施。

[答案要点]

(1)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

①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②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

③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

④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

⑤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

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惟一的。

世界统一于存在。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哲学教程》材料2: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3:

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惟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

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惟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请回答:

第36题:

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区别,错误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1属于二元论观点。

笛卡尔公开讲,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的本原。

而杜林则采取模棱两可、折衷主义的手法表明二元论的观点。

两位哲学家的错误实质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后仍然导致唯心主义。

第37题:

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错在哪里?

材料2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

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第38题:

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错在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