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5065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人口经济政治科技文化)

按作用分:

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按呈现方式分:

显性功能(计划性)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法利托尔诺美桑代克英沛西·

能(本能生利息)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

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心理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

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

a.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b.没有阶级性,教育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

c.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没有文字和书本

d.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e.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教育内容贫乏

f.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没有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

2.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

中国夏朝——痒序校西周——国学乡学“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埃及宗教教育

古希腊斯巴达——尚武教育雅典——崇文教育

3.封建社会

中国春秋战国——官学衰私学兴显学盛行隋唐——实行分科教学科举制

宋朝——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清朝——学堂中体西用1905废除科举

西方教会学校骑士学校

特点:

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象征性6.宗教性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校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

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学

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中国《学记》世界第一部教育文献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墨子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

道家道法自然

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与游戏”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

昆体良西方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将学习过程概况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创立阶段培根——实验科学家鼻祖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归纳法”

特点:

教育问题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卢梭——《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儿童本位教育观

康德——最终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裴斯泰洛齐——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施的教育家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教育性教育原则(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没有无教学的教育)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现代教育学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论(儿童经验活动)“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论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中国教育改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

●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流浪儿童和违法者改造

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育著作

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赞可夫——《教育与发展》“以最好的效果使学生达到最高的发展水平”发展性教育理论五条教学原则a.高难度B.高速度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D理解学习过程E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布鲁纳——美强调学科结构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德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皮亚杰——瑞士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

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c.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舒尔茨人力资源理论)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决定着受教育权c.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a.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人才)b.教育促进民主c.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a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b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c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a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b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c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3.学校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激励评价

教育目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

个人本位论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满足人的需要;

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代表人物:

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教育目的层次:

1.国家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3.教师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我国的教育目的特点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全面发展教育构成及其关系

德育——灵魂和核心作用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

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德智体美的作用

素质教育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一宗旨两重点)

素质教育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4.素质教育诗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欧洲英法)单轨制(美国)分支型(苏联)

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我国学制的发展(人颁布,癸实施)(资本主义丑)(长期戌美国)

壬寅学制:

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近代学制,虽正式颁布,但未实行。

癸卯学制:

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壬子癸丑学制;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用于教育科学专门术语始于英国科学家斯宾塞

课程的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关系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工作的依据

课程类型:

以固有的属性划分:

学科课程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以组织形式划分: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

以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来划分: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区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从课程的呈现方式划分: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赫尔巴特斯兵塞布鲁纳)

学生中心课程论(杜威罗杰斯奈勒)

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课程内容:

组织形式:

直线式(前后不充重复)和螺旋式(重复)纵向组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先后顺序)与横向组织

课程计划:

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包括:

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作用:

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教材:

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课程资源:

按来源:

校内校外

按性质:

自然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

按载体:

文字性课程资源(书报纸)非文字性课程资源(图片音频)

按存在方式:

显性隐性

按功能:

素材性资源(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条件性资源(人力物力场地)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可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鉴别校外资源5.建立资源数据库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

3.学科特征和性质

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美拉尔夫泰勒)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3.情景模式(英劳顿“文化分析”理论)

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2.目的游离模式(斯克里文)3.CIPP(背景输入过程成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关注学生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

3.重视以学论教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3.密切课程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从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到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教育观念的改革

新型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a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具有发展潜能c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a是完整的人b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c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b是学习的主体c是责权的主体

新型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突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过程甚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立自为自律

2.合作学习有明确责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

教师观(新课程要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习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

1.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对待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

课程结构的变革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教师专业发展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主要、最基本的职责,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教师职业的角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传道者的角色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3.示范者的角色(榜样角色)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7.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创造性(因材施教,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2.主体性和示范性

3.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4.长期性和间接性

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专业知识

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心理学教育学)实践性知识(教学方法)文化知识(人文)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所关注的问题的差异)

1.关注生存阶段(学生喜欢我吗同事如何看我)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室是否成熟的标志)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基本理念:

1.师德为先2.学生为本3.能力为重4.终身学习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理想型):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3.提出研究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观察法(目测)

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是否借助仪器)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结构是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二)教育调查法(搜集资料)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三)教育实验法(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

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准实验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循环实验

(四)教育行动研究法(批判自省质疑的研究精神)

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拟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计划进行总结评价

(五)教育叙事研究法(以叙事讲故事的方法)

教学叙事生活叙事自传叙事

(六)个案法

跟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品分析法教育会诊法

(七)历史法

(八)比较法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撰写

基本要求客观性创造性规范性

格式观察报告1.题目2.引言3.正文4.观察结果5.附录

调查报告1题目2.引言3.正文4.讨论或建议.5.结论6.附录

教育实验报告1.题目2.引言3.实验方法4.实验结果5.分析与讨论6.结论7.附录

经验总结报告1.题目2.前言3.正文4.结尾

教育研究论文1.题目2.内容提要3.序言4.正文5.结论6.参考文献

第二章学生指导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人性心理个性倾向(个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爱好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比较稳定性格能力气质)

认知过程

(一)注意

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分类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又称“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又称“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品质及影响因素1.注意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的心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活动吸引)

3.注意的转移(转移不等同于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的,而分散式离开了当前任务)

(二)感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基本规律1.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视觉适应分暗适应(由亮转暗)和明适应(由暗转明)

2.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4.感觉相互补偿

3.感觉后像5..联觉

(三)知觉(整体属性)

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刻板效应晕轮效应(光环效应)“一好百好一坏百坏”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

基本特征选择性(分化对象和背景)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四)记忆

分类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陈述性记忆(概念记忆)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过程1.识记(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2.保持

3.再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影响遗忘的因素a.学校材料的性质b.识记材料的数量与学习程度的大小c.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d.识记的方法e.时间因素f.识记者的态度g.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遗忘的原因a.消退说b.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c.压抑说d.提取失败说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合理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7)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150

(五)思维特征间接性概况性

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况具体化与系统化

基本形式概念(思维最基本形式)判断推理

种类按性质和凭借物分a.直观动作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

按思维逻辑性分a.直觉思维b.分析思维

按指向性分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

按创造程度分a.再造性思维b.创造性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按思维过程分a.经验思维b.理论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迁移

4.原型启发5.情绪与动机

(六)想象

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无意想象

情感过程

(一)情绪(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状态分类心境(平静持久的精神状态)激情应激

(二)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意志过程

概念有意识有目的的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2.对活动有调节作用3.克服困难时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基本阶段1.采取决定阶段

a.动机冲突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既想…又想…”

双避冲突(前有断崖后有追兵)“既不想(怕)…又不想(怕)”

趋避冲突“既想…又怕(不想)”

多重趋避冲突(两个以上)

b.确定行动目的

c.选择行动方法或制定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是一致行动的关键阶段)

意志品质自觉性的相反意志品质是——易受暗示与独断性果断性——优柔寡断草率决定

坚持性——顽固执拗见异思迁自制性——任性懦弱

个性心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由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包括: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