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思考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4968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Word下载.docx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思考题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Word下载.docx

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首先,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性质功能:

科学提供精神财富,技术提供物质财富。

(2)问题结构:

科学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以知识单元为结构;

技术研究“怎么做”的问题,以操作单元为结构。

(3)研究过程和方法:

科学由特殊到普遍,采用分析的方法;

技术由普遍到特殊,采用整合的方法。

(4)目标:

科学追求唯一的知识;

技术追求多元化形式。

(5)评价标准:

科学采用真理性标准;

技术则是功利性和效用性标准。

(6)劳动特点:

科学劳动存在不确定性,个体性强;

技术劳动确定性强,协作性强。

(7)社会价值:

科学主要是认知价值,技术主要是生产价值和军事价值。

其次,二者又是紧密联系的:

技术是科学的基础,为科学发展提供手段和经验材料,是检验科学的重要手段;

科学对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技术的发明往往依赖于某个科学原理,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而技术则是科学原理的有目的的应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再次,二者有相互转化的趋势:

科学正逐步技术化,科学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

技术在不断科学化,技术是科学的物化,发源于科学;

科学与技术日益一体化,一些研究同时兼备科学和技术的特点。

弄清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科学和技术的各自特点,充分认识和利用二者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科研中有效利用技术手段,以技术推动科学发展;

在技术活动中加强科学的引导作用,以科学为指导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注重科技一体化趋势,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

3.为什么用科学革命来表征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进入20世纪以来,以物理学为开端的自然科学革命,把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崭新的现代发展阶段。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扩展到宇观领域,使得自然科学中出现了新发现、新发明,并对自然科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重大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必然孕育着新的自然科学。

科学革命使得自然科学不断的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这样,一些综合性很强的横断学科和交叉学科就相继涌现。

4.辩证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哪些?

答:

现代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

20世纪初三大领域(宇宙世界;

微观世界,复杂世界)的科学突破对现代之然观的产生起到了重要影响。

19世纪末的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电子)拉开了20世纪初科学革命的序幕。

而相对论、量子论假说则是这场革命到达了高潮,引法了现代物理对经典物理学的第三次反动,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崛起了出现了老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自组织理论,突变论,协同学理论)。

从此,现代科学得到了全面发展,产生了(天)大宇宙爆炸学说;

(地)地质板块学说以及(生)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正是这场科学革命,为现代自然辨贞观的产生打下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5.整体和部分有什么关系,怎样来理解整体既是部分的加和又不是它的各个部分的加和,为什么会出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情况?

整体和部分是存在于系统中的一对矛盾,二者可以经由两种方式——加和性和非加和性而相互过渡。

加和性指的是,如果一个复合体可以通过一步一步加进原来分散的元素来构成;

反过来,复合体的特征可以完全分解为鼓励的元素的特征,那么这种关系就是加和性的。

然而,各部分之间并不能通过单纯的加和性耦合关系而形成新的系统,系统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中必然存在着非加和性关系。

这种非加和性关系的存在,才能使系统出现其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属性,使系统与其构成要素之间出现质的差异。

这种非加和性特征表明,物质系统的整体特征既不能归结为它的组成部分的特征,也不是其组成部分的简单堆积。

它所反映的是某种具有新质的联系,是标志物质系统具有整体性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联系方式。

6.什么是事物的整体性,整体观念对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实际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事物的整体性是指: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

整体性是系统内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相互沟通的共同指令,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将出现它的组

成部分所没有的性质或者失去其组成部分所具有的性质。

一个系统性能的优劣,不仅取决于系统要素的性能,还决定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整体观念的现实意义:

当我们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时,必须要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如果只着眼于局部,就难免要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错误。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协调发展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互相制约,不可分割。

而如今随着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发展,人却在不断的破坏着生态平衡,早在100年前,恩格斯就告诫我们: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如今我们不得不审视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的认识。

不能再盲目的与大自然对抗、决斗下去了。

如果人只考虑自己的需求,而无视自然规律,无视系统,无视其他生物,自然就会反过来制约人,报复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才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方法。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模宏大,涉及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能源、通讯、教育科学等各个方面,按照整体性要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调整其内在的不合理结构,实现合理的,优化的整体结构,从而产生最佳的整体效益。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分子,我们应该处处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一切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全面的、正确的看待问题,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

在实际工作中,从系统整体论观点出发,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系统中诸要素能达到协调一致、结构合理,则会形成一个优化的系统。

中国民间俗话“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便是这一道理的生动表达。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互相协作,互帮互助,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互不协调,相互掣肘,只会导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局面。

所以我们应站在整体的高度,提纲挈领,统观全局,防止和反对个人利益损害集体利益,同时又要重视个体的积极作用,处理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7.运动,变化和演化有什么关系,演化的观点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运动指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位置变化、质量变化、形式变化等。

变化有可逆与不可逆变化。

而演化是指不可逆变化。

演化的观点有:

矛盾是自然物质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

自然物质系统运动转化的守恒定律;

自然物质系统发展的周期性。

由于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存在多种矛盾的复杂的社会,为了使社会稳步、向前发展,就必须解决各种矛盾,处理好各种矛盾之间的关系。

因为主要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转变使系统的每一次非平衡相变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社会中的主要问题,使社会的各方面得到平衡的发展。

自组织理论认为,自然物质系统演化使一个自发过程。

演化条件的实现,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同作用,不需要借助任何神的力量或外在的指令。

也就是说,自然物质系统演化的条件和系统要素的协同作用都是自然物质系统所固有的属性。

在永恒的进化和退化的交替进行中,任何一个具有的运动形式都不是永恒的,总会向其它的运动形式转化而去,但是,在某一过程中丧失的运动形式,一定会在其它某个时刻或某个地点,当其产生的时间被再生产出来时再次出现。

自然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是普遍存在的。

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自然物质系统不断地螺旋式地向上延伸。

在这个过程中,进化的内容不断地发生着有更新的回归。

自然物质系统周期性循环不仅仅是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轮换,每一次循环都会产生新的矛盾,并在历史中留下不同印记。

8.物质系统进化必须有外部条件,为什么又说系统是自组织的?

物质系统进化是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进行的,但是任何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形成总有一个过程,若系统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形成不是按照某种指令来实现的,而是由于系统内部各要素彼此之间具有协同,向干活自发的默契行为,那么这种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就叫自组织。

自组织是在特定条件下,在事物自身的运动变化规律的支配下实现的,是自然物质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每一具体形态的物质系统的形成都可以认为是自组织过程。

自组织也需要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如耗散结构。

9.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有怎样的看法?

什么是正确的人工自然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一步步地从自然中分化出来。

首先,人与自然是统一的。

人依赖自然而存在,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

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和发展。

其次,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自然从来不会自觉地适应人的意愿,它在“供养”人类的同时,也向人类“提供”困难和灾难,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这种人与自然的对立性推动着人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导致了人类自身的进步,也使得自然界深深的打下了人类活动的烙印。

同时,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也就是人与自然逐步分化的过程。

从学会打制石器到懂得使用火,乃至最终形成语言,这些都促使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形成人类社会。

人工自然是指人通过劳动实践进行改造后的自然物质系统。

人工自然观是人类对人工自然的总的看法。

正确的人工自然观就是要充分认识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改变自然。

人具有能动性,能进行自觉主动的实践活动来改变自然。

同时作为主体的人又有受动性,在实践活动中必须受到作为客体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制约。

只有遵从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人类才能更好的改造自然。

10.你认为人类能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否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请陈述你的理由。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巨大干涉能力,现代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已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而这种平衡的改变又明显地带来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后果,从而引出了所谓的“全球性问题”。

主要表现在:

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膨胀。

70年代以来,鉴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世界各地已先后成立十多个研究“全球性平衡”,探索未来发展模式的国际性组织。

对人类未来持“悲观主义”看法的组织从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等重大全球性因素出发,建立了全球分析模型,得出这五种增长因素的共同特征是“指数增长”,其表现形式就是“倍增时间”,增长速度愈快,倍增时间愈短。

他们预测,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那么我们这颗行星上的增长极限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

而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奉行“零增长”。

与此相反,“乐观主义”则试图从更广阔的视野上勾画未来世界的蓝图。

他们坚信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和人类自身能力的提高,未来是一派稳定、繁荣、充满希望的景象。

“全球危机”和“人类困境”都被摆脱,一直困扰资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阶级对抗、失业和危机、两极分化和社会腐朽以及由之而来的社会变革的需要都不存在了,人类未来将是美好的时代。

但不论是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都把社会生活的变化、人类的祸福、未来的缔造等,看成是单纯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他们离开各种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把科学技术本身同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及其后果混为一谈,要么把全部希望寄托于科学技术,要么把全部罪孽归咎于科学技术。

他们回避变革资主义制度的必要性,从两个相反的极端陷入了片面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考虑后代人满足自身的需求,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也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可持续发展即要坚持公平原则,也要坚持可持续原则和和谐原则。

就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人类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是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向可持续发的方向发展的。

因为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的反响,各国都在尽最大可能的宣传和制定各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所以人们对于自然、生态、污染等环境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也正在不断探讨、深化和完善之中。

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实现科技、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的思想前提、科学技术前提和认识也必将愈来愈更加全面和更加深刻。

在自然方面,可持续发展将自然生存权作为重要前提,不仅人类,自然界的其它要素,从生物的种类到生态系统,都具有持续存在和发展的能力;

在经济方面,要保证经济稳定增长,使环境和资源具有明显的经济内涵;

在社会方面,要长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并做到资源和收入的公平分配。

在相应的具体策略上则体现为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在控制人口方面,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加强计划生育;

在节约资源方面,在实行从粗放型发展战略到集约发战略的转变;

在保护环境方面,其根本点是改造现有生产技术,走“洁净生产”和“绿色技术”的道路,谋求基本无废弃物的新生产方式,同时还要做好开展国土整治、治理城市、推广生态农业等工作。

能够从以上几点做到改善,我想人类是能够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的。

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是推动该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位力量。

决策者和领导者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能够有正确认识,才可自觉地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贯穿于管理中,带动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

就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和以上各个方面工作的改进,可以使我们相信人类通过共同的努力是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的。

11.有人说认识客体是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这种说法错在什么地方?

科学技术认识主体使人类社会成员的一个特殊部分。

有一般认识主体-社会化人类的一般规定,还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价值准则等方面的特殊规定。

有生命并能进行抽象思维的物质向存在,是科学技术认识主体在自然属性方面的规定。

科学技术认识主体在社会属性方面的规定是本质的规定,起源于社会关系的发展,具有获得性积累的特征认识客体是科学技术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中一个特殊部分,而不是所有的自然物。

认识客体的规定性不仅取决于事物自身,而且取决于它和主体的关系。

只有那些确定而现实地被纳入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之中、并为主体研究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才具有科学技术认识客体的完整规定,即科学技术认识客体是主体需要研究而且有能力作用其上的客观存在。

主体的需要和实践能力、认识能力是社会形成的。

12.有人说科学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始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

“有人说科学始于观察”:

这是传统的归纳主义科学方法论,它们认为,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和搜集材料开始的,然后经过归纳上升为理论。

这种模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际过程不相符,受到不少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质疑和批评。

“有人说科学始于问题”:

这是历史主义的方法论观点。

西方科学哲学家、证伪主义者波普尔明确指出: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而不是始于观察。

他把科学看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的进步过程,从简单问题到深刻问题,从旧问题解决到新问题提出的过程。

这是正确的。

科学始于问题,对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测性解决方案,各种假说和理论在竞争中接受批判并且遭到证伪,产生新困难,新困难导致新问题。

从宽泛的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始于问题”中的“问题”既包括科学问题,也可包括简单问题。

坚持“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起始于问题”的理由是:

(1)从科学理论发展的总体过程看,只有发现了原有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人们才会去修正、补充它,或者着手建立新理论;

(2)从科学技术研究的具体进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搜集事实材料,与问题无关的材料则不在科学技术认识主体中引起信息效应;

(3)从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特点来看,科学技术研究是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是要解决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因为有问题,才需要研究,才有科学技术研究活动。

13.怎样正确对待和运用科研选题的五个原则,能否说创新性原则是科研选题的最主要原则?

或需要性原则是最主要的原则?

为什么?

科研选题的五个原则指的是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

需要是选题的前提和目的,选择课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要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出发,选定自己的科研方向和课题。

需要性原则要求科研人员在选题时必须考虑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更要考虑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某些情况下后两方面更重要。

既要考虑当前效益、近期效益,还要考虑它的长远效益。

此外,还要考虑跟踪世界高科技的需要,考虑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等。

创造性是科研的灵魂,一个课题是否有价值主要体现在创造性上,根据创造性原则,科研人员在选题时要努力到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去探索,应在矛盾的焦点和富有挑战性的难题中选题,应在知识的空白带,在各学科的联结点和生长点上选题。

要求所选的课题本身具有先进性、新颖性,要研究前人没有研究或研究不透彻的现象。

研究结果是对已有知识体系的补充或否定,在支持创造性的前提下,选题时还应注意易突破性。

科学性原则要求我们所选的课题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的,要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并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坚持科学性原则,要在科研选题时既要尊重所依据的科学性理论和科学事实,又要随着基础事实和背景理论的改变而对所选题目进行调整。

可行性原则是指所选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已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

科研人员选题时应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研究操作能力,团队的整体能力,科研经费,实验手段,情报资料,研究期限等多方面的内容。

灵活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应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对课题进行调整或转换,但转换或调整时必须慎重,并要采取积极的防范和补救措施。

在这五个原则中无论哪个原则都不占主导地位,因为这五个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他们之间是平等地,有时候这五个原则中有些原则是相互矛盾的,不能同时满足。

比如,有时候一个科研选题符合了创新性原则,但是研究这样的一个课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目前的条件所不允许的,所以这个课题就不符合可行性原则,因此,我们说很难找到一个同时满足这五个原则的十全十美的课题,我们只有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兼顾这些原则,折中而行,审时度势地做出一个合适的科研选题。

14.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1.科学事实:

人们在观察和实验中所得到的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确定的经验事实。

经验事实有两类:

一是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的结果的表征,二是对观察实验所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客观事实:

物质对象的客观的现象和过程。

2.科学事实-是建立在经验事实之上的,离开经验事实,科学事实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而经验事实作为世界的物质现象或过程,其真理性有待科学共同体的进一步审查,只有经过了科学共同体鉴定的事实才能成为公认的科学事实。

3.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两者具有同一性。

但由于反映过程中的复杂性,两者往往不能直接相一致。

如果科学事实不仅是被检验着的,而且是被检验过的,不仅被检验过一次,而且是被多次相互独立的实验所检验,在此意义上,科学事实和客观事实可以说是一致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科学事实属于认识论范畴,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存在着可错性,而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第一性的。

不存在可错性。

15.怎样认识和对待实验和观察中出现的机遇?

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意外的事件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

机遇是相对于原来预定的研究计划和目的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意外性。

机遇产生的客观根据在于自然界本身就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统一。

偶然性以必然性为支柱,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机遇是一种偶然性,但又不是纯粹的偶然性。

机遇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在于科学研究的目的性、探索性与自然现象的错综复杂的矛盾。

观察实际是探索性很强的认识活动,出现未曾发现过的新情况,常常是必然的。

同时实践活动必然有一定的盲目性,出现与预先设想的计划和目的不符合的现象是完全正常的。

面对机遇,我们要吸取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

1.必须正确理解和重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

如果把意外出现的现象看作一种纯粹的偶然性,就会放弃它;

反之,如果意识到或感觉到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或者尚未被揭示,或可能与原有的科学认识相悖,就不会轻易放过了。

2.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机遇是科学发现的一种因素,它只提供了科学发现的一种线索,并没有提供全面解决问题的答案。

能够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有认识能力的准备,要留心意外之事,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突破传统束缚和敢于提出新思想的精神。

机遇对科技工作者来说是十分有价值的机会,但它可遇而不可求。

不能指望依靠偶然的机遇或靠碰运气去发现真理。

而机遇一旦出现就要善于捕捉它,紧紧抓住它,穷追不舍,直到取得成功。

16.为什么说归纳法有可靠性又有或然性?

所谓归纳法是指人们以一系列经验事物或知识素材为依据,寻找出其服从的基本规律或共同规律,并假设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也服从这些规律,从而将这些规律作为预测同类事物的其他事物的基本原理的一种认知方法

归纳法是从小范围推知大范围、从过去推知未来的方法,故无法保证其普遍性和必然性,但是能给人以在一定范围内成立的知识,因此具有相对可靠性。

归纳法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一下子就告诉人类以绝对真理,而在于告诉人类在一定范围内是有效的相对真理,并通过逐步扩大相对真理的适用范围去无限的逼近宇宙的绝对真理。

因此,归纳法的结论一般都具有被证实或证伪这两种可能性,在它成立的范围内它将被证实,超出了这一范围它将被证伪,所以它又具有或然性。

17.科学符号对科学发展有什么意义?

科学思维必须通过概念等基本思维单位或形式进行,但作为意识的一种形态的科学概念,必须通过可感知的符号才能为意识所把握,并得到完善的发展。

否则,不但思维难以顺利进行,更无法进行传播和交流。

因此,符号的创造和运用,是科学概念的必要环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