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书记在区委农村工作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4704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书记在区委农村工作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毛书记在区委农村工作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毛书记在区委农村工作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毛书记在区委农村工作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毛书记在区委农村工作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书记在区委农村工作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docx

《毛书记在区委农村工作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书记在区委农村工作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书记在区委农村工作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docx

全年出栏生猪165万头,实现畜牧业产值22.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4%,被评为全省畜牧产业强县培育县。

一是产业标准化水平得以提升。

突出品种选育、圈舍建设、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和市场销售等生产环节,大力实施“生猪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工程,着力推广养殖场“粪污内循环”和“零排放”模式,建立产品追踪溯源体系,全区生猪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专业合作社运作得以规范。

坚持“盘活存量、提升质量、规范运作”,组建了7个合作社帮扶组,全面清理了社员构成,规范了财务管理,兑付了三级良繁体系建设补助资金4000万元,保护了业主和养殖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积极引进资金雄厚、技术领先的公司,通过入股、收购等方式,参与养殖企业或者猪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有效化解了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推动了猪业合作社规范运作、健康发展。

三是市场风险应对能力得以增强。

着力强化生猪一体化经营体系建设,先后组建了智泰、惠洋2个生猪养殖合作社联合社,发展了鑫博、科辉2个生猪产业一体化经营产业集群,全区生猪产业在市场疲软的大环境中抗压前行。

特别是面对去年6月份生猪价格严重下滑的不利影响,区委、区政府及时启动猪肉储备计划,拉动了全区猪价的回升,有力调控了生猪生产和市场供给,全区生猪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二)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突出“建大基地、创大品牌”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全区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

2009年,我区被认定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

一是优质粮油基地进一步做强。

大力开展水稻、玉米高产示范创建活动,着力推进优良品种换代更新,全区粮油种植单产量明显提高,沱东60万亩粮油基地建设不断巩固。

全年实现粮食产量50.61万吨、同比增长1.2%。

二是经济林木基地进一步做大。

突出万亩蜜柑中心示范片带动,安排120万元专项资金,探索实施“蜜柑八改”,蜜柑品质不断提升,实现了每亩“千元增收”计划,“蜜柑之乡”品牌进一步打响,雁江蜜柑获得“全国区域品牌百强”称号,沱西20万亩蜜柑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深入实施林权体制改革,种植速生杨、核桃等经果林15.4万亩,新生经济林木基地建设得以破题发展。

三是绿色蔬菜基地进一步做优。

坚持“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盛合、汇洋、龙旺等龙头企业和宰山、李家坝等蔬菜协会,带动沱江沿线30多个村、1.6万户农户,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绿色蔬菜,在7个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基础上,建成了沱江沿线10万亩优质绿色蔬菜基地。

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27.5万亩、产量达50万吨、产值达7亿元,被评为全省“十大特色蔬菜核心区”。

四是劳务配送基地进一步做响。

开展了“技能培训月”、“技能提升工程”等系列培训活动,培训农民工5.52万人次,获证人数达2.5万人,“雁江建工”、“川妹子”等劳务品牌进一步打响。

全年输出转移29.3万人、同比增长2.4%,实现劳务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10.8%。

(三)基础设施建设上档升级。

坚持以基础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行一事一议,全面推进交通、水利、广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一是在交通上超常作为。

围绕“区内循环,镇村通畅”思路,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着力拓宽筹资渠道,坚持高标准规划,突出高水平建设,全区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

2009年,农村公路建设完成固定投资1.7亿元、占目标任务的250%,其中民间筹资7574万元,占总投资的44.6%。

特别是丹山镇一次就争取在外成功人士捐资100万元,回龙乡全年筹资280万元,保和镇筹资更是超过600万元!

他们下决心、创机制、想办法,有效破解了筹资难题,做到很好,值得大家学习!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全年共建成农村公路351公里,实现了100%的镇乡通水泥路,100%的村通公路,57%的行政村通水泥路,超全省“十一五”期50%行政村通水泥路目标7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十一五”期通乡公路建设任务!

二是在水利上主动作为。

坚持“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原则,广泛发动群众筹资投劳,统筹推进了农村饮水安全、集雨节灌、病险水库整治等项目建设。

全完成投资1.3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31.9%,建成中小型水利项目906处,整治病险水库16座,新建和改造电灌站80余处,新增节水灌面1.42万亩,解决了7.5万人饮水困难。

三是在电力广电上全力作为。

紧抓重大项目不放松,强力推进500千伏变电站、220千伏天星变电站、农网改造等电力基础设施和广电“村村通”工程等项目建设,完成投资4.35亿元,500千伏变电站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天星变电站项目正加快建设,改造农村电网310千米、农村配电变压器45个,广电“村村通”工程通村率达100%。

(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围绕“布点—连线—扩面”的工作思路,整合项目投入,发动群众参与,全区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

一是集中力量,“点”上取得新突破。

重点抓好晏家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功引进永鑫、盛禾、华蔬等实力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成全省一流的沼液利用自动控制系统,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户280户、绿色蔬菜1000亩,园区内农民人均收入5248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244元,呈现出“产业兴盛、设施完善、民居靓丽、乡风文明”的雁江农村新亮点,并在全省“52+3”比选中,成功申报了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二是做强支撑,“线”上取得新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原则,在省道106沿线发展生猪专业合作社41个、适度规模养殖户2000余户,在国道321沿线建成绿色蔬菜基地2.3万亩、特色水果基地20万亩,两条新农村建设示范带上的农民人均收入5150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146元。

三是统筹兼顾,“面”上取得新成效。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三村”工程和文明新村创建等活动,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支持村两委班子和致富能人带领村民大兴产业、共建新村,已建成新华村、柳铺村等25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004元,位居全市第一。

(五)农村党的建设扎实开展。

围绕“建强班子、保持先进、融入中心、推进发展”总体思路,突出重点,筑牢基础,扎实开展农村党建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加快发展的内驱力进一步增强。

全区22个镇乡、476个村结合自身实际,精心组织3万余名农村党员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雁江农村加快发展的主观意愿更加强烈,形成了奋力推进西部县域经济强区建设的共同愿望。

二是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发展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努力推进丘陵农村党建综合示范带提质扩面,截至2009年底,全区共建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1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已经成为我党执政的坚固堡垒。

特别是去年初,我们积极筹措资金,全面提高了522个村(社区)的干部生活补贴和办公经费补助标准,在任村支书、村主任由原来的每人每月260元分别增至640元和580元,增幅最高达146%!

有效解决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后顾之忧。

三是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快发展的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大力实施村干部“素质工程”,全年选聘大学生村干部130名,发展农村党员539名,集中培训村(社区)党支部书记142人次,建立完善了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大学生村(社区)干部信息库,建成区级优秀人才示范岗41个、人才开发示范村25个,选聘农村特色产业辅导员51名,基层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本领进一步增强。

(六)农村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牢固树立“民生的事是天大的事,老百姓的事无小事”理念,深入实施八大民生工程,努力改善农村教育、医疗条件,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教科文卫统筹发展。

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扎实开展农村学校灾后重建,城乡教育发展愈加均衡。

选派科技特派员29名,科技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0个,建成农家书屋35个,农民群众精神文化体育生活不断丰富。

严格执行人口计生工作责任目标管理,全区稳定保持低生育水平。

着力完善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增强。

切实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区新农合参合率达96.6%、名列全市第一。

二是扶贫帮困深入开展。

大力实施“千名机关干部下基层、扶贫帮困关爱行动”,与困难群众结成1940对帮扶队子,完成7个新村扶贫建设,解决绝对贫困人口900人,清水乡鲤鱼村整村扶贫成效尤为明显。

强力推进“安居工程”,全区农房灾后维修加固全面完成,共发放补助7900余万元。

三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扎实开展“大接访、大下访”和“网络信访”活动,信访渠道进一步畅通,一大批积案、老案得到有效化解,特别是广大镇乡、村组的基层干部,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区才实现了“两会”、国庆、西博会等重大敏感时期“零到省、零进京”的目标。

建立健全“三方合作”机制,深入推进平安创建,着力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农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高。

总的来看,过去的一年,我区农业农村工作有特色、有亮点、有突破、有成效,一些特色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被评为全省、全市三农工作先进区。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全区农口部门的开拓创新、务实进取,离不开各有关部门特别是金融部门的鼎力支持,更离不开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一心、奋力拼搏。

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为雁江农业农村工作付出辛勤劳动、做出积极贡献的镇乡干部、部门干部,以及长期奋战在“三农”工作一线的村居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亲切的慰问!

二、认清形势、抢抓机遇,积极应对农业农村新局面、新任务

过去的一年,我区“三农”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总的说来,雁江农业农村加快发展正逢其时!

首先,从客观条件看。

中央、省委和市委重视“三农”工作、支持“三农”工作的良好外部环境已经形成,我区生猪、蜜柑、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基础不断巩固,市委“扩权强区”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政策资源和广袤的人脉资源。

这些,都为我们争取项目、争取资金,推动全区农业农村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其次,从主观条件看。

我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区,各级党委、政府均把“三农”工作作为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各部门传承了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优良传统,推进“三农”工作的合力正不断增强;

全区党员干部,特别是镇乡和村组干部更是政治过硬、作风过硬,有着求真务实的执行力和克难攻坚的战斗力。

这些,都为我们添举措、抓落实,推动全区农业农村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总之,无论从主观条件,还是从客观条件上看,雁江农村加快发展正当时,发展慢了没理由!

雁江“三农”工作,要实现产业大发展、基础大提升、经济大跨越,就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拓意识,就迫切需要我们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工作当中,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真正把机遇变成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的现实。

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还都相对薄弱。

这些矛盾和问题,反映出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实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全面进步”的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与全区更快更好的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如果不尽快解决,不仅仅影响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而且还影响西部县域经济强区建设的进程。

因此,全区上下必须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做到抓好“三农”工作决心不动摇、力度不减弱、工作不松劲。

三、重点突破、打造特色,着力强化农业农村新思路、新举措

2010年,我区“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紧扣“重点突破、加快发展”工作基调,发扬“卧薪尝胆、艰苦奋斗”精神,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强力推进新村建设,努力夯实农村基础,全力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深化农村改革,奋力推动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具体目标是:

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51万吨,农业总产值实现50亿元、同比增长8%,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29.5亿元、同比增长5.3%,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510元、同比增加10%,出栏生猪170万头、实现畜牧业产值26.3亿元,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2.5亿元。

(一)以产业化发展为路径,培育发展特色农业。

农业产业化,是我区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

要坚持市场取向,紧紧围绕成渝都市经济圈“餐桌经济”的变化和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

这种需求,是雁江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空间和潜力,为此,我们要紧紧抓住三大环节:

一是要建基地。

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建好基地是载体,聚集发展是原则。

要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适度规模养殖户”发展模式,围绕“兼并重组、依法治社”思路,规范合作社发展,巩固生猪三级良繁体系,健全生猪产业一体化经营机制,着力打造国家优质商品猪配送基地;

要以我区列入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契机,围绕新增1.8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目标任务,大力发粮油、水果、蔬菜等特色效益农业,着力打造全国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全国绿色水果生产基地、成渝经济区绿色蔬菜配送基地。

2010年,要实现粮食总产量51万吨、水果产量18万吨、蔬菜总产量50万吨,实现种植业总产值17亿元,种植业人均收入达1600元。

二要接市场。

农业市场化,是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涉农部门要加大政策、金融等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产品经纪人创办经济实体,支持其在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和中介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

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农村致富能手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连接市场的纽带作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主动带领、指导群众发展产业,积极吸纳农民入社、入会,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同时,要加大“农超对接”力度,加快“产品”到“商品”的转变,促进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要重点支持四海、永鑫、龙旺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全年新增市级龙头加工企业5家。

三要重科技。

现代农业,说到底是科技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强大动力。

要着力完善科技和农机推广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农技、农机推广服务,探索建立区域性农技、农机示范站点,尽快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服务、农民受益”的推广格局。

要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充分发挥242个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的作用,把农业生产的政策导向、科学技术、品种改良等信息快速有效地送到农民手中。

农业、农机和科技等部门要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搞好农业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加快农业技术的产业化步伐。

(二)以示范带动为重点,狠抓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今年,我们就针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强了组织领导,39位区级领导分别明确了一个联系村,负责指导联系村新农村建设的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加快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与此同时,我们要按照“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好晏家坝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一要着力完善专项规划。

规划是“牛鼻子”。

示范片建设的详规要始终坚持“区域化布局、特色化建设、一体化经营”的原则,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始终贯穿生态环保理念,注重反映我区地域特色和乡村风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讲究特色,注重实效,提高品位。

要加强与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省畜科院、省农机院和北京风景园林院的交流合作,尽快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居建设等专项规划,力争3月底全面启动实施。

二要全力整合涉农项目。

项目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各有关单位要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在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我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领导小组的统筹安排下,集中部门力量,突出建设重点,尽可能向示范片倾斜,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资金监管,确保工程质量,真正形成“整合项目、打捆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生动局面。

三要努力强化产业支撑。

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灵魂,缺乏产业支撑的新农村建设,是干不长久的!

要坚持“政府主导、龙头带动、村民参与、互利共赢”的原则,着力吸引有经验、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入驻发展,组建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带动村民大力发展生猪、水产等养殖业,规模发展蔬菜、水果等种植业,为示范片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2010年,要建成适度规模养殖户圈舍5000间,发展精细蔬菜和设施蔬菜8500亩、水果套种中药材3000亩、特色水产养殖300亩。

四要大力开展村庄整治。

环境也是生产力。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组织进行村民专题培训,引导村民创办农家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整洁、优美的环境,聚集人气财气。

要按照示范片《新型民居、生态景观(水)与乡村风情规划》的要求,以“沱江风情”为主题,扎实开展示范片内农房新建和改造,努力打造具有雁江特色的村落民居新景观。

确保年内建成示范片雏形,三年后将示范片建成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典型。

(三)以基础建设为突破,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

抓住了这个关键环节,就抓住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围绕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年”工作主题,用好用活上级的政策、项目资源,广泛开展“一事一议”,着力加强以交通、水利、土地、电力、生态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要大力开展“一事一议”。

“一事一议”的“事”就是农民迫切需要、直接受益、愿意筹资筹劳来办的事,“议”就是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由农民自己商议、自己决策。

要通过“一事一议”,公开镇务村务、实现村民自治,要对“一事一议”开展效果好的镇乡、村组实施财政奖补,对农民办好的事、办成的事,给予一定的奖励性补助,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扩大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筹资盘子。

二要完善农村交通网络。

坚持“打通通道、完善路网、提升功能、支撑发展”的工作思路,及早筹备谋划,拓宽筹资渠道,公选施工队伍,抓实项目建设,严格质量管理,逗硬考核奖惩,扎实抓好县乡联网断头路和通村通畅工程建设。

各镇乡、村组要加大筹资力度,创造良好的建设施工环境,确保交通建设快速、平安推进。

力争全年完成农村公路完成投资1.7亿元,建成水泥(沥青)路300公里、改造危桥13座,全面贯通小伍南、丹中保、临丰祥三大区内经济环线。

三要加快水利设施建设。

要改变“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历史,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是唯一有效途径。

要主动配合省市发改、水务部门,全力抓好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和丹山水库上报立项等“大水利”项目,扎实推进3公里简资干渠、7公里昆仑支渠、电灌站建设改造和17座病险水库整治等“中水利”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人饮安全、山平塘、囤水田、本级渠系建设等“小水利”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完成水利投资1.3亿元以上。

四要加强农田生态建设。

继续完善老君、临江等6个土地整理项目后期工作,启动实施南津、清水、保和3个省投土地整理项目,并与农业综合开发有效对接,形成“项目结合、资金拼盘、资源共享”的良好格局。

继续抓好林业“两大工程”建设,力争完成封山育林5.96万亩、退耕还林6.9万亩,确保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7%,扎实抓好九曲河治理,全面启动老鹰水库、沱江河、阳化河等区域性水环境整治,打造“山清水绿、人景和谐”的自然环境。

同时,还要继续强力推进天星变电站、农网改造等5个电力设施项目建设,加大力度改造农村电网,保障农村的生产生活用电,力争全年完成投资3.3亿元,改造农村电网370千米、农村配电变压器66台,全区一、二期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达100%。

(四)以拓宽渠道为抓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是我们开展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突出农民增收这一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确保全区农民收入增幅稳中有升。

一要落实补贴促增收。

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级的政策支持,认真落实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各项惠农政策,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

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惠农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一条“红线”,更是一条“高压线”!

落实惠农政策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决不能看作是对农民群众的一种“施舍”!

各级各部门干部要提高认识、抓好落实,确保“人民群众得实惠、党和政府得民心”,对于那些胆敢在惠农政策上打主意、动心思的人,我们要坚决查处、严厉打击,做到“发现一起、惩治一起、震慑一批”!

二要降低成本促增收。

要大力推广“种养互动”的循环经济模式,充分发挥畜牧强区的产业优势,合理利用养殖小区的粪污,探索推行沼液喷灌和沼液发电的新路子,着力变废为宝,在降低生产成本中促农增收。

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积极推广节水、节肥、节工等实用技术,在减少生产支出中助农增收。

三要输出劳务促增收。

大力发展订单劳务,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务培训,着力提升农民工就业创业技能,努力提高组织化输出程度。

继续加大对创业农民工的政策、金融等扶持力度,确保区内就业形势稳定。

力争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实现2600元、同比增长10.8%。

(五)以深化改革为载体,确保农村稳定发展。

城乡发展差距,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更大的差距是教育、文化、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上的差距。

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农村发展,就要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一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制约我区农村发展的一个主要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是农村福利水平太低,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相对滞后。

为此,我们必须把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作为提高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来抓。

要实现农村低保全覆盖,做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并建立低保救助金自然增长机制,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低保标准。

要落实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新机制。

要根据中央1号文件“发展农村小额保险”的精神,积极探索适合雁江区情的农村小额保险发展新路子,努力转移、降低农民生存风险,尽可能减少“因灾致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