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栽培技术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4694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铃薯栽培技术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铃薯栽培技术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铃薯栽培技术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铃薯栽培技术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铃薯栽培技术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铃薯栽培技术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马铃薯栽培技术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铃薯栽培技术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铃薯栽培技术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生育后期,如雨水过多,土壤通气性差,容易使薯块感染病菌,造成田间烂薯或贮藏造成困难。

这时要求土壤湿度只能达到最大持水量的60-80%。

(三)对土壤的要求。

马铃薯对土壤的要求是:

土层深厚。

土壤疏松,通气良好,保持透水力适中,含有机质多的砂壤土和轻砂壤土,对于通气性和透水力差的重粘土或低洼排水不好的下湿地,最不适宜种植马铃薯,容易引起薯块腐烂。

马铃薯具有耐酸能力,但抗盐碱能力很弱。

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在PH4.8-7.5之间,而以PH5.5-6最为适宜。

(四)对养分的要求。

马铃薯对肥料三要素的需要:

以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氮、磷、钾的比例为2.5:

1:

4.5。

马铃薯对三要素的需要量是随着茎叶和块茎的不断生长而增加的,在块茎形成盛期需肥量约占总需肥量的60%,生长初期与末期大约各需20%,早熟品种应多供给氮素,以免叶片和整个植株过早衰老。

晚熟品种茎叶生长时间长容易徒长,所以应适当增加磷、钾肥、以促进块茎的形成膨大。

此外,微量元素锰、硼、锌、钼等有加速马铃薯植株发育,延迟病害出现,改进块茎品质和耐贮性的作用。

(五)对光照的要求。

马铃薯是喜光作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植株生长较快。

如生育期间长期光照不足,则茎叶易徒长,延迟块茎形成,削弱植株抗病力,对产量影响很大。

短日照有利于块茎形成,而不利于植株生长繁育。

一般每天日照时数以11-13小时为宜,超过15小时,植株生长繁茂,而块茎产量下降。

二、马铃薯的栽培应注意哪些事项

一是正确选用品种。

选用良种的正确原则是:

品种的适应性(即区域性);

品种的抗病性,抗退化性;

还有根据用途,确定适宜的品种,并且还有一定的高产性和高品质性。

一般要求选用脱毒种薯。

二是合理轮作倒茬。

栽培马铃薯的土壤要求不能重茬,需要实行合理的轮作。

因为轮作不仅可以调节土壤养分,改善土壤,避免单一养分(钾素)缺乏,而且能减少病虫感染危害的机会。

但注意不能与茄科作物轮作,因为其与茄科作物有共同病害,如青枯病、病毒病等,需肥的种类也大致相同,最容易传染病虫害和造成土壤养分单一缺乏。

三是整地技术要求。

马铃薯要求有深厚的土层和疏松的土壤。

深耕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块茎的形成膨大,同时可以使土壤疏松,消灭杂草和保蓄水分,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肥能力,促进微生物活动,增加土壤中的有效养分,提高抗旱排涝能力。

四是科学施肥方法。

即按照土壤肥力和计划产量指标,确定施肥的数量和配方。

为此,必须首先测定土壤肥力,然后再根据产量要求指标,按照每生产1000公斤块茎,需要从土壤中吸收纯氮6公斤,磷2公斤,钾13公斤的需肥量进行施肥。

一般中等肥力的地块,每亩需施农家肥15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与农家肥混合施用,以提高磷肥效果。

我们北方土壤中富钾缺氮少磷,因此增施氮磷即可满足马铃薯的需肥要求。

三、马铃薯常规栽培技术有哪些?

一是开沟点种法(隔梨播种)、挖穴点种法、机器机播法。

二是一穴单株法:

株、行距的搭配及种植密度是:

在我们一季作区采用行距50厘米,株距26-33厘米,每亩4000-5000株。

三是一穴双株法:

具体做法是:

等行距播种,一穴双株,双籽单埯,间距7-9厘米,行距55-60厘米,穴距40厘米左右,我们一季作区每亩5000-5500株。

四是大小垄栽培法:

即大垄背宽66厘米,小垄背宽33厘米,株距25-28厘米,进行交错点种、结合中耕将小垄背上的两行植株培土成垄。

五是间套栽培法:

在我们一季作区一般采用粮薯间套栽培法,常有马铃薯间套玉米或与小麦间套。

四、马铃薯常见细菌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黑胫病。

症状:

受害植株通常由腐烂种薯开始逐渐向茎的上部扩展,茎内骨髓部黑色腐烂,维管束组织变色。

病株矮化僵直,早期受害叶片褪绿,顶部叶片边缘向上卷曲,以后全株逐渐枯萎死亡。

后期发病植株有感病程度不同的薯块,病薯横切面可看到维管束变黑,轻的只会脐部变色,感受病重的薯块在田间就已变黑、腐烂、有臭味。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严格检疫,防止病薯传入。

最好选用小整薯播种,切块种薯要严格挑选,捡除病薯及破伤薯块;

选择排水较好的土壤种植;

生长期间,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在空宣传窝中施用石灰消毒。

收获时清除田间废弃的马铃薯薯块和植株残体。

(二)环腐病。

生育中后期1叶片及茎出现萎蔫,下部叶片边缘稍向上卷曲,褪绿叶脉之间有淡黄色区。

块茎和茎部横坏面的维管束呈褐色环状腐烂,用手压挤,常排出乳白色无味的菌浓。

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薯块品种。

最好选用整薯播种,如要切薯则应将刀消毒,再切健薯;

田间如发现病株,及早拔除;

收获后,对种薯要用800倍农用链霉素+500倍安泰王液喷湿表皮晒干后放入用药剂消过毒的窖中。

(三)软腐病。

生育后期和贮藏期薯块腐烂。

马铃薯的茎叶及块茎都能通过皮孔、伤口侵染。

植株上有暗褐色条斑,严重时茎髓部腐烂,形成中空而倒伏,感病块茎表皮呈淡褐色,随之软腐,有恶臭。

严格选择种薯;

加强中耕培土;

注意田间排水通风;

喷洒硫酸铜液(0.5公斤硫酸铜兑水500公斤)或波尔多液。

五、马铃薯真菌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晚疫病。

水浸状的病斑出现在叶片上,几天内叶片将坏死,干燥的变成褐色,潮湿时变成黑色。

在阴湿条件下,叶背面看到白霉似的孢子囊梗。

通常在叶片病斑的周围形成淡黄色的腿绿边缘。

病斑在茎上或叶柄上是黑色或褐色的,茎上病斑很脆弱、茎杆经常从病斑处折断。

在某些条件下,有病斑的茎杆可能发生萎蔫。

该病害最适宜的湿度是10-25。

C,同时有较大露水或降雨,通常雨水从茎、叶上淋洗到土壤里的分生孢子而感染的块茎有褐色的表皮脱色,将块茎切开后,可看到褐色的坏死组织分界不明显。

以后次生致腐生物将在坏死组织上发育,并在贮藏期间发生普遍的腐烂。

把好种薯关。

从收获、入窖、出窖、切种各个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将病、烂、伤薯块捡出深埋,以免病菌传染。

生产期间一旦以现中心病株要立即拔除病叶,并将病株残体清除干净,拿出田外深埋掉,同时在距中心病株30米范围内喷洒等量式(硫酸铜1份,石灰1份,水100份)10%波尔多液3-5次,每次间隔7-10天。

药剂防治,以预防性喷药时,第一次应在封垄之前,以后每隔2-3周喷药一次,每次每亩用70%代森锰锌75g与18g,甲霜灵混合分四喷雾器喷洒。

若已发病,作治疗性喷药则每隔5-7天喷一次,发病初期每亩用80g锰+100g杀毒矾兑水60公斤喷雾或霜霉疫净100g兑水60公斤喷雾。

喷药时应选择晴天喷洒,若喷后8小时内下雨,则应重喷。

(二)早疫病(又叫夏疫病、轮纹病)。

可以危害马铃薯茎叶和块茎,但叶片上的病斑较为明显。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同心轮纹并干枯,严重的病斑连成一片,整个叶片枯死。

茎上的病斑较为少见。

病斑由于受到较大叶脉的限制,多为卵圆形或多角形。

病斑通常在花期前后形成。

到植株成熟时病斑显著增加。

病斑首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形成,可能也会引起枯黄、落叶或早死,腐烂的颜色黑暗,干裂似皮革状,易感品种(通常是早熟品种),可能表现严重的落叶,晚熟品种表现抗性。

植株在加速成熟条件下(例如不良环境、温暖、潮湿气候,其它病害或者营养不足)变的易感早疫病并在成熟以前死亡。

防治办法:

淘汰病薯、选择无病薯块留种、与非茄科作物实行轮作、增施磷、钾肥、增强抗病能力、加强中耕培土、注意田间排水及通风、发病前及发病初用58%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倍、13、64%杀毒矾400-500倍、液每隔6天喷药1次、每次每亩喷药液50-60公斤(连续防治4-5次)。

六、马铃薯病毒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卷叶病毒(PLRV)。

当年感染的初期症状是顶部叶片直立;

黄化、小叶沿中脉向上卷曲;

小叶基部常有紫红色边缘,继发感染植;

株出苗后;

下部叶片卷曲、僵直、逐渐革质化;

边缘坏死;

随后上部叶片也出现卷叶、褪绿、叶片背面变为紫红色;

整个病株明显矮化、僵直、变黄,病株块茎切;

面有网状坏死。

大面积集中连片选用无病种薯或组培脱毒种薯;

根据传毒蚜发生规律施用杀虫剂;

控制蚜虫传播。

(二)Y病毒病(PVY)。

随病毒株系和马铃薯品种不同;

病状差异较大;

有无症状的轻花叶;

粗缩和皱缩花叶等;

一些敏感品种常在叶片背面叶脉上引进坏死,形成条斑;

有的品种还可在叶柄、茎上出现条斑坏死。

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无毒种薯、防治蚜虫。

(三)X病毒病(PVX)。

随马铃薯品种,病毒株系和环境条件而异,通常的症状为轻型斑驳花叶,叶片颜色深浅不一,但叶片平展,不变形,不坏死。

有的株系,在其某某些品种上引起过敏反就应产生顶端坏死,有的植株可引起叶片皱缩,植株矮化。

与A病毒或Y病毒复合感染引起卷曲,皱缩或坏死。

用无毒种薯,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七、我县推广的马铃薯品种简介

(一)陇薯3号:

属 

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05天左右。

株型半直立较紧凑,块茎扁圆或椭圆形,皮稍粗,块大而整齐,黄皮黄肉,芽眼较浅并呈淡紫红色,薯顶芽眼及脐部下凹。

结薯集中,而且较浅,单株结薯5—7块,大中薯率90—97%。

块茎休眠期长,耐贮藏。

食用品质优良,口感好,有香味。

薯块干物质21.4—30.7%,淀粉含量平均21.2%,最高24.25%,粗蛋白1.88%,Vc平均含量25mg/100g,还原糖0.13%。

植株高抗晚疫病,对花叶、卷叶病毒病具有田间抗性。

4月中、下旬播种为宜,一般种植密度为4000—4500株/亩,旱薄地种植3000株/亩左右,为我县优良的水旱地种植品种。

亩产2500公斤,最高可达3500公斤以上。

(二)陇薯5号:

该品种属晚熟,生育期115天左右。

株型半直立,株高60—70㎝,幼苗生长势强,茎绿色,叶片绿色,花冠白色,不结实。

结薯集中,单株结薯3—5个,整齐度高,大中薯率85%左右。

薯块椭圆形,白皮白肉,皮较光滑,芽眼较深。

薯块大,单薯直径一般为8—12㎝,单薯重普遍为150—500g。

薯块休眠期较长,耐贮性中等。

食用品质好,薯块干物质含量平均26.65%,淀粉含量平均19.49%,粗蛋白含量平均2.44%,Vc含量平均28.7mg/100g,还原糖含量平均0.57%,是一个优良的菜用型品种,也可用作淀粉加工原料。

植株高抗晚疫病,对花叶、卷叶病毒病有较好的田间抗性。

生产试验、示范亩产2363.5—3415.0㎏。

适宜于我县高寒阴湿、二阴地区及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4月上、中旬播种为宜,一般4000株/亩左右,旱薄地2000—3000株/亩。

(三)陇薯6号:

该品种晚熟,生育期115天左右。

株型半直立,主茎分枝数多,株高70—80㎝,幼苗生长势强,成株繁茂。

茎绿色,叶片深绿色,花冠乳白色,无天然结实。

结薯集中,单株结薯5—8个,大小整齐,大中薯率90—95%。

薯块扁圆形,淡黄皮白肉,芽眼较浅。

薯块休眠期中长,较耐贮藏。

食用与加工品质优良,薯块干物质含量平均27.74%,淀粉含量平均20.05%,粗蛋白质含量平均2.04%,Vc含量平均15.53mg/100g,还原糖含量平均0.22%;

还原糖含量不仅较低,而且耐低温糖化,回暖处理降糖效果显著;

是一个高淀粉,低还原糖,既适宜淀粉加工,又适宜全粉加工的马铃薯新品种。

该品种抗病性强,植株高抗晚疫病,对花叶、卷叶病毒病具有很好的田间抗性。

丰产性好,一般4月上、中旬播种为宜,不宜迟播;

播种时适当稀植,密度最大不要超过4000穴/亩。

为我县引进的理想的加工型品种。

(四)渭薯8号:

属晚熟品种,生育期125天左右,食味好,抗病,淀粉含量18.97%,还原糖0.24%,Vc17.4mg/100g,粗蛋白含量1.18%。

该品种适应性广,抗旱,薯型好,块茎大,高品率高,平均亩产3500公斤左右,适应海拔1800—2200米之间的地区种植,为当地粮菜兼用型品种。

(五)新大坪:

属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20天左右,薯块椭圆形,白皮白肉,芽眼浅,抗病耐干旱。

淀粉含量17—20%,还原糖0.2%,干物质含量22.3%,可用于加工薯条、薯片和全粉。

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在今年云南昆明召开的国际马铃薯大会上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

适宜在半干旱地区、二阴区和高寒山区种植,宜垄作和坑种。

一般4月中、下旬播种,亩产一般在2000—2500公斤/亩,为我县新引进的加工及外销优良品种。

(六)大西洋:

是一个中熟品种,抗PVX主PLRV,含有较高的干物质,薯块圆形,浅黄皮白肉,薯块大而整齐,芽眼少而浅,结薯集中。

干物质含水量量21.8%,淀粉含水量量高达18%左右,还原糖0.16%,Vc21.4mg/100g。

薯块休眠期短,耐贮。

一般亩产量1500—2000公斤。

该品种主要用于加工油炸薯片、薯条、全粉,出粉率高,色泽均匀浅黄,口感好。

为我县沿川高水肥区地膜种植的优良品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