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11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4613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11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11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11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11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11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11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文档格式.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11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11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11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学案文档格式.docx

不利影响:

使某些地区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农作物减产,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国家

影响水循环

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变化,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减少CO2的排放、多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2.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植树造林。

3.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建设海岸防护堤坝、培养新农作物品种、发展节水农业等。

1.“全球气候的变化就是全球气候变暖”,这种认识对吗?

为什么?

答案:

不对。

 因为气候变暖只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方面。

气候变化除了冷暖变化外,还有干湿变化。

2.全球变暖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说法正确吗?

不正确。

 全球变暖会给大部分地区造成不利影响,但对部分地区也会有一定的有利影响,如高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

四、气候类型

1.气候形成因素

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

(2)亚热带

(4)寒带

3.有同学认为我国山脉的迎风坡都是山地的东南坡,对不对?

 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山地的迎风坡多为东南坡,但并不是所有山地东南坡都是迎风坡,例如在西北地区,天山的北坡为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比南坡多。

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

一、选择题

1.(2014·

广东卷)有研究认为,近几年欧洲西北部(见下图)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其合理的解释是(  )

A.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

B.海平面上升导致沿岸上升流减弱

C.极地东风带北移导致偏北风加强

D.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增大

解析:

欧洲西北部沿岸不存在上升流;

冬季极地东风带南移,不是北移;

降水增加会导致气温年较差减小;

全球气温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引起向南流动的冷水增多,导致欧洲西北部北冰洋沿岸北大西洋暖流减弱而气温偏低。

A

(经典再现)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消息:

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

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

读图,完成2~3题。

2.四个地区的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

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D.负相关关系

3.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第2题,由图可知,各地气温曲线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两者符合正相关,而由于有波动,所以并不符合正比关系,故选B项。

第3题,CO2浓度并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等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气温,故选A项。

2.B 3.A

(2016·

四川联测)下图为“欧洲南部沿北纬42°

纬线部分地区剖面示意图”和“①、②两地降水量统计图”。

读图,回答4~5题。

4.图示②地气候(  )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冬暖夏凉,降水均匀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全年高温,干湿分明

5.造成①②两地年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B.大气环流

C.地形D.纬度位置

第4题,结合题干知,该区域位于北半球;

由图示知②地夏季(6~8月)降水较少,气候炎热干燥,冬季(12~2月)降水较多,温和多雨,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

第5题,在42°

N带来降水的是西风,从剖面图可以看出,①地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②地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所以造成①②两地年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4.A 5.C

(2014·

浙江卷)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

当水分盈亏量>

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

当水分盈亏量<

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

下图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

读图,完成6~7题。

6.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

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  )

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B.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D.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7.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第6题,该作物喜温(温度要求是≥20℃)好湿,图中显示①地月均温均低于20℃,只有7、8两月水分盈亏量为正值,因此,对该作物来说,①地温度和水分条件都不适宜;

②地5~9月月均温高于20℃,但全年各月水分盈亏量均为负值,因此,对该作物来说,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综合上述分析,选项B说法正确。

第7题,①地虽然地处北纬29.7°

,但冬冷夏凉,最高月均温低于20℃,推测可能是因为海拔高,因此可能是高原和高山气候;

②地冬冷夏热,冬季气温低于0℃,全年降水较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6.B 7.D

湖北重点中学联考)读世界某地区气候资料图(月平均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

12,月降水距平=该月多年平均降水量-月平均降水量,本月平均气温累计=本月平均气温+上月平均气温累计),完成8~9题。

8.位于该地区的城市最可能是(  )

A.孟买B.上海

C.悉尼D.圣地亚哥

9.该地区6、7月降水距平较大是因为受到(  )

A.江淮准静止锋影响B.盛行西风影响

C.暖流影响D.西南季风影响

第8题,该地1月气温高,且平均气温在20℃以上;

1月累计气温增长快,7月累计气温增长慢,说明1月为夏季,7月为冬季,该地位于南半球;

根据月降水距平,1月降水少,7月降水多,该地应为地中海气候。

第9题,结合上题分析,6、7月降水多,此时受盛行西风影响。

8.D 9.B

读“某区域等降水量年较差(即某地降水量最多月和最少月之差)分布图”,完成10~11题。

10.该地最可能位于(  )

A.亚欧大陆东岸B.亚欧大陆西岸

C.北美洲东岸D.北美洲西岸

11.影响该地降水量年较差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洋流

C.纬度D.海陆分布

第10题,降水量年较差越大说明降水的季节变率越大,只有草原、季风等气候的降水年较差较大,从图中可看出该地位于北半球,降水量年较差由东向西递减说明东部降水变率大,亚欧大陆西岸受西风影响降水变率比较小,所以由此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大陆东岸,再由北美洲东岸是大陆性,气候年较差小,所以只能是亚欧大陆东岸。

第11题,由上题可知该地应为温带季风区,降水差异最大的原因是季风强弱变化,海陆分布是主要因素。

10.A 11.D

二、综合题

13.(2015·

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的海岸红杉,生长快,寿命长,树形高大,材质优良,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树种之一。

海岸红杉适合生长在温和、湿润、多雾的环境中。

目前,原生海岸红杉仅分布于美国西海岸。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赠送的海岸红杉树苗栽种在杭州。

现在我国已有多个省市引种海岸红杉,有的地区已初具规模。

图甲为美国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及周边区域图,图乙为杭州和阿克塔的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1)描述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的地形特征。

(2)分析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多雨、多雾的原因。

(3)对照阿克塔的气候特征,评价杭州海岸红杉生长的气候条件。

本题以美国局部等高线地形图、杭州和阿克塔的气候统计图为背景,考查海岸红杉分布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特点的形成原因、气候对海岸红杉的影响以及开发利用方向。

(1)题,地形特征要结合等高线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等方面分析。

(2)题,多雾、多雨的原因是从影响降水的因素如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

结合图例可看出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在中纬度大陆西岸,受西风影响且地处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美国西部中纬度地区受寒流影响,水汽易凝结成雾。

第(3)题,文字材料中显示“海岸红杉适合生长在温和、湿润、多雾的环境中”,图甲中阿克塔位于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说明阿克塔的气候特征适于海岸红杉生长。

与阿克塔比较,杭州气温季节波动较大,不适合海岸红杉生长;

夏季杭州降水较多,更适于海岸红杉生长。

(1)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

地势东高西低。

(2)地处大陆西岸,距海近;

位于西风带,西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

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

沿岸受寒流影响,水汽易凝结成雾。

(3)有利条件:

夏季降水较多。

不利条件:

夏季气温较高;

冬季气温较低。

专项突破练(三) 世界的气候

西安二模)下图为“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图”。

据此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

A.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甲是1月气温最低且低于0℃,属于温带气候;

全年降水量小于400mm,可判断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乙地1月气温也低于0℃,7、8两月降水量都大于150mm,年降水量大于400mm,属于典型的夏季高温多雨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

D

2.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洋流D.人类活动

甲乙两地气温差异不大,但降水差异明显,主要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其中乙地受季风环流影响而夏季多雨,甲地受大陆气团控制而少雨。

B

石家庄联考)图甲和图乙表示某地区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

读图回答第3题。

3.该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

C.亚热带湿润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

甲图显示为西北风;

乙图显示风由中心吹向四周,说明该处为高压中心;

依据题意,不同季节分别受西风和高压控制,可能是地中海气候。

读“甲、乙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完成4~5题。

4.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属于(  )

B.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D.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从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可以看出,雨热不同期是其主要特征,同时气温最低月均温高于0℃,属于地中海气候。

5.甲、乙两地气温数值大小差异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和洋流B.风带和洋流

C.纬度和风带D.地形和纬度

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两地分别属于南北半球,纬度基本相同,但海拔有较大差异,则可排除纬度,确定地形;

再结合经纬度位置,可知甲沿岸有寒流经过。

下表为世界某大洲A、B两城市的气温(℃)和降水(mm)资料。

据表回答6~7题。

6.关于A城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凉爽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

C.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D.夏季高温少雨,冬季低温多雨

表中A城降水数据显示冬季多雨、夏季干燥;

而气温呈现出冬不冷、夏不热的特点。

结合位置可判断该地为地中海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即受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影响。

7.造成A、B两城市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地势B.大气环流

C.洋流D.纬度位置

表中数据显示B城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即受季风影响所致;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两地气候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不同。

研究发现,我国秦汉以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有重要的影响,暖期利于耕作业发展,冷期则相反。

读“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图”,回答第8题。

8.根据图文信息,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北方农耕区扩大

B.魏晋时期,北方农耕区大幅度向南退缩

C.唐朝初期,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发展迅速

D.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的水稻生产繁荣

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正值,说明温度较高,利于农业发展,北方农耕区扩大。

魏晋时期,北方农耕区大幅度向南退缩。

唐朝初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正值,说明冬季平均温度升高,河西走廊地区冰雪融化量大,绿洲农业发展迅速。

明清时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负值,说明冬季平均温度下降,黄河流域适合种植水稻的面积减小。

太原检测)2015年12月15日,中国南极科考内陆队车队38名科考队员分两路向南极内陆进发。

这是我国第32次南极科考,他们将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中,克服种种考验,完成预定科考任务。

据此回答第9题。

9.下图中能正确显示此季节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情况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依据气压带与风带分布规律可知,①图中气压带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此时位置偏北说明为北半球的夏季;

②图中气压带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此时位置偏南,说明是北半球的冬季;

③图中气压带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此时位置偏北,说明是北半球的夏季;

④图中气压带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此时位置偏南,说明是北半球的冬季。

则符合12月份的是②④。

下图为“某区域年等降水量线图”(单位:

mm)。

读图,完成10~11题。

10.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的冬季主要盛行(  )

A.东北风B.西南风

C.东南风D.西北风

据图中经纬度信息和海陆位置可知,该处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北半球西风带风向是西南风。

11.据图示信息可推断,该区域(  )

A.地势大致东高西低

B.东、西部地域差异显著

C.最大湖泊为内陆湖

D.全年的降水集中在夏季

结合图中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信息可知,西部沿海地区降水量大,东部降水量小,所以西部沿海地区地势高,为迎风坡,降水多;

东西部差异显著;

图示湖泊由幼发拉底河入海,属于外流湖;

该地为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

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风带为(  )

A.东南信风带B.中纬西风带

C.东北信风带D.极地东风带

13.图中所示沿海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位于30°

N~40°

N的大陆西岸,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为地中海气候。

12.B 13.C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非洲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甲地1月、7月的气温和降水资料。

 

1月

7月

气温(℃)

18.0

19.2

降水(mm)

58.3

242.3

(1)描述甲地的气温特点,并分析原因。

(2)分析本区7月风向的形成原因,并说出该风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1)特点:

终年温和,温差小。

原因:

纬度低,海拔较高。

(2)原因:

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西南风。

影响:

东南信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可以带来丰富的降水。

或偏转后变成西南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沿岸形成荒漠景观。

15.读“世界某区域图”(图中曲线为等压线,单位:

hPa),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及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简述图中A地此时的盛行风性质及形成过程。

(1)题,结合①②两地所处地理位置,分别从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判断气候类型并分析原因。

(2)题,结合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判断A地风向及其性质。

(1)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

①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

②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东澳大利亚暖流具有增温增湿作用。

(2)A地盛行的是湿润气流。

形成过程:

此季节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左偏为西北风。

16.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

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

图2为图1中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结合气候特征描述的一般思路,即从年均温高低、年较差大小、日较差大小、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大小等方面进行描述。

据图中气温曲线来看,各月均温在20℃以上,说明年均温年较差小;

从图中降水柱状来看,将各月对应数值加起来,年降水在1600mm以上,说明年降水量大;

从时间分配来看,降水的季节分配并不均匀,雨季主要集中在5~10月,干季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4月。

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高于20℃);

全年降水量大(达1600毫米以上),5~10月(6~9月)降水较多(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10月至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干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