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图》基本知识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53774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和地图》基本知识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地球和地图》基本知识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地球和地图》基本知识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地球和地图》基本知识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地球和地图》基本知识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球和地图》基本知识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地球和地图》基本知识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和地图》基本知识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球和地图》基本知识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赤道是周长最大的纬线圈,长度约4万公里。

南、北极点是最短的纬线圈长度等于0。

此外,人们根据纬度的不同,称0°

~30°

SN为低纬地区;

30°

~60°

SN为中纬地区;

60°

~90°

SN为高纬地区。

11、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交,就构成经纬网。

经纬网的用途:

⑴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坐标,即具体位置。

如:

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位于40°

N、116°

E的交点附近。

⑵确定两个地点的相对方向。

如根据经纬网就可以看出拉萨城在南京城西边稍偏南一些。

事实上,以上这些规定,大多是人为的制定,地球表面上根本就没有这些线和网。

例题1、地球上某点,它的北侧是热带,南侧是温带,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该点是:

A、23.50N,1600EB、23.50S,1600EC、23.50N,200WD、23.50S,200W

例题2、某人从某地A出发,依次向南(B)、东(C)、北(D)、西(E)各行200千米,那么该人回到哪里?

(考查了学生的方向和对经纬线特点的掌握情况)

提示:

A地的位置有五种可能,

(1)赤道

(2)北半球(3)南半球(4)北极点(5)南极点

各种位置情况下,经纬线的特点都不同,通过画图很容易能得出结论。

三、地球上的时区和日界线

地方时:

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

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

时区:

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

(图略)

规律:

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

15度

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

E、算时区:

经度数/150(四舍五入)

区时:

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

区时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北京时间:

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但边远地区需调整作息时间)

乌鲁木齐时间:

新疆采用的东六区的区时。

世界时:

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

日界线:

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东十二时区比西十二时区早24小时,即早一天。

但钟点相同。

国际上规定以180゜经线作为日界线,但实际两者并不完全重合。

中国跨五个时区:

(东五-----东九)(730E------1350E)

例1、2000年文科综合测试第1—第7题。

例2、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可能是( 

A、12月29日12时5分B、12月30日11时55分

C、12月30日12时5分D、12月31日12时5分 

例3、当全球日期属于同一日期时,北京时间为:

( 

A、6时B、8时C、12时D、20时

例4、某地北为中纬度,南为低纬度,用的是“北京时间”,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A、23026′N,1200E 

B、300N,1150E 

C、23026′S,1160E 

D、300N,1400E

例5、从甲地(700N,800E)到乙地(700N,1500E),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

A、一直向正东方向走 

B、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走

C、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走 

D、先向东南,再向东北走

(注:

球面上两点间的最近距离是:

以球心为球心,以大圆半径为半径,经过两点的一段劣弧。

四、地球的运动(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

(一)自转运动:

1、方向、周期、速度:

(1)方向:

三种方向

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

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

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

(2)周期:

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扩展思维:

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

恒星日>

太阳日(23小时52分8秒)

B、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为自东向西时:

太阳日

C、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东向西时:

恒星日<

太阳日(24小时)

结论:

当自转与公转同向时,恒星日<

太阳日;

当自转与公转不同向时,恒星日>

(恒星日永远是23小时56分4秒)。

(3)速度:

角速度:

每小时转过的角度。

ω=3600/24小时 

即150/小时10/4分钟

南北极点除外处处都相等。

线速度:

每小时转过的弧长。

V=2πcosΦR(周长)/24小时(时间)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结论:

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2、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作图判断:

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

判断晨线和昏线。

(2)产生地方时差

(3)产生偏向

作图分析:

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

*分析偏向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

A.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举例说明:

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

B.影响大洋环流(举例:

太平洋)

C.影响河流的冲刷、堆积

(4)影响地球形状:

三轴椭球体

(二)地球公转

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1)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2)公转轨道与速度

开普勒定律:

等同的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

特点:

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

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

速度:

平均角速度,约每日东进10

平均线速度,约30千米/秒

影响:

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

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启发思考:

地球直立公转、倾斜公转、横卧公转时黄道平面、赤道平面的关系,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

(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

(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

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

*训练1、快速、正确地说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

2、极圈纬度与黄赤交角的关系:

900—黄赤交角=极圈纬度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4、想象思考:

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时,太阳直射范围、极圈范围、五带范围等。

5、在各种变式图中,判读二分二至日。

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

在太阳直射点为900;

在晨昏线上为00

随纬度变化规律:

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春秋分日------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

随季节变化规律:

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大。

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小值。

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小。

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大值。

H=900-φ±

δ(φ为某地的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冬半年取-)

例题1、计算南通310N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2、计算10月1日时,澳大利亚悉尼320S的正午太阳高度。

3、设M(纬度00,300E),N(23026ˊS,300E)两地正午太阳分别为Hm和Hn,判断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 

A、Hm和Hn不可能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夏至日时,同时达最小值)

B、每年有某一时刻Hm=Hn(当太阳在11034ˊS时)

C、每年约有9个月Hm>

Hn(除太阳在11034ˊS~23026ˊS移动时)

D、任何时候都Hm≥Hn(当太阳在23026ˊS时,Hn=900>

Hm)

(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时段分析:

北半球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春分日~夏至日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极昼范围扩大。

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秋分日

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秋分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秋分日~冬至日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极夜范围扩大

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春分日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二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晨昏线上除春秋分日,日出时刻处处不等。

(4)引起四季更替

天文四季: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三个月(5、6、7三月)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三个月(11、12、1三月)

传统四季:

四立划分

气候四季:

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1、2)

(5)形成地球五带:

回归线与极圈划分五带。

*公转地理意义间的相互关系: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更替

五带形成

季节变化

纬度变化

*补充:

物体的影子

规律: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北(除北极点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南(除南极点朝北)

*学会绘制太阳日照图:

掌握方法:

1、先确定直射光线位置(画奇数根)

2、画出晨昏线位置(过地心)

3、绘出夜半球

练习题:

习题1、读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设北京为7月1日20时,完成以下要求:

(提示:

先判定经线的经度)

(1)在图上画出位于东半球、昼夜等长的一点A。

(2)A地日期为月日。

(3)A地地方时应在时分至时分之间。

习题2、读某日地球光照图,回答有关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为。

(2)A点位于C点的方向。

(3)这一天B点夜长小时,D点昼长小时。

(4)此时H点为点钟A点为点钟。

(5)曲线F-G-D表示的是线(晨线、昏线)。

(6)此时全球已有多少范围进入新的一天(一小半,一大半,一半,全部)?

习题3、

(1)在同一经线上,相等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同一纬线上,相等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晨线与西经20度重合,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地图和等值线图

一、地图:

(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

也叫缩尺 

公式略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

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

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

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2)比例尺的缩放:

A.比例尺放大:

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

1/5000,比例尺变大。

B.比例尺缩小:

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

(分数倍)。

例如将1/5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

3/4*1/50000=1/66500,比例尺缩小。

C.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例题1、将1:

10000000的地图比例尺放大1倍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新图比例尺为1:

20000000 

B、新图图幅面积比原图增加了2倍

C、新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比原图简略

D、在原图上淮河的长度为10厘米,在新图上长20厘米

例题2、按照1:

50000000的比例尺,绘制一幅中国政区图,图纸的长度不得小于______

厘米,图纸的宽度不得小于_______厘米。

(10.4厘米11厘米)

例题3、在1:

30000000比例尺的中国地形图上。

用尺子量某条河流的长度为21厘米,这条河流是我国的_________。

(长江)

例题4、在比例尺为1:

140000000的世界地图上,量得北京至莫斯科的图上距离为4.4厘米,两地的实地距离是______公里。

把原图放大到2倍后,新图的比例尺为_________。

在放大后的新图上,北京至莫斯科的图上距离是________厘米。

(3)垂直比例尺>

水平比例尺

2、方向: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

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

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

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等值线图:

(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震线、等降水量线)

等值线的概念:

是某地理现象数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等值线图的一些特点:

等值线上注有数值,而且数值间隔是相等的。

因此可以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等,反映出该地理事物变化的缓急、递变方向及分布特点等。

(一)等高线图的判读:

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1、判读规律:

(1)数值大小: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2)疏密程度:

密集------坡度陡;

稀疏------坡度缓。

*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例如2000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1题:

(图略) 

如果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相交在一起---表示陡崖。

(3)形状特征: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

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为鞍部地形。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

(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

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示意图如下)

例题2、98年高考题:

在等高距为50米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断崖处,该断崖处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注:

等高距----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间隔距离。

A、180米 

B、220米 

C、320米 

D、280米

2、实际运用:

(1)与气候结合:

A、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

0.60C/100m

B、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

(降水量的差异)

C、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

例题6、分析我国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火洲(吐鲁番)的成因。

处于长江河谷的背风坡处于吐鲁番盆地中

(2)与河流水文结合:

A.由山谷的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

B.水库坝址的选择:

*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

*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

(3)与地区规划结合:

A.建铁路、公路应建在坡度平缓的地区。

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B.港口应考虑:

避风的海湾;

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C.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发展林业。

3、地形剖面图:

(用途:

表示某条线上的地面起伏和坡度和缓。

由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画法:

从等高线图上的剖面线与每条等高线相交的各点,分别向下引垂线,按下图的垂直标尺将各点转绘到相应的高度位置上,然后连成平滑的曲线,即得到该剖面线上的地形剖面图。

比例尺:

垂直比例尺>

水平比例尺 

*各大洲的地形剖面图要基本掌握

(下列地形剖面图参见初中第2—3册)

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形剖面图

2.我国西部沿87030′E的地形剖面图

3.美国地形剖面图

4.沿00纬线所作的非洲地形剖面图

5.沿南纬300某大陆附近地形剖面图

6.死海地区地形剖面图

(二)等温线的判读:

目标:

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弯曲情况来判断气温的变化;

根据气温分布的特点来分析影响的因素。

(1)等温线数值:

(气温无论一月,还是七月,都是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数值自南向北递增------北半球;

数值自北向南递增------南半球。

(2)等温线疏密:

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大;

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大。

例1:

参考初中第三册地图册P.7,或课本P.44-45

我国一月份等温线分布密集------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漠河最冷平均?

>

30.60C,海南岛160C以上,温差达480C。

分析原因:

A、纬度因素:

北方冬季太阳高度小,且昼短夜长。

B、冬季风因素:

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

南方由于受重重山地

的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和降温的程度远比北方小。

一月份00C等温线为秦岭---淮河一线,为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我国七月份等温线分布稀疏------夏季我国南北温差不大,且普遍高温。

(漠河160C,海南280C,南北温差只有120C。

北方虽太阳高度较南方小,但夏季昼长夜短,得到的太阳光热不比南方少。

夏季最冷出现在青藏高原80C(地形因素)

(3)等温线的弯曲分布规律:

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

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高高低低”规律)

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

(如南半球400---600处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

思考:

哪些因素影响等温线的弯曲分布?

(冬夏季节、海陆状况、地势高低、寒暖流)

影响因素

比同纬度

地区气温

等温线

弯曲状况

大陆夏季

气温高

向高纬凸出

大陆冬季

气温低

向低纬凸出

海洋冬季

海洋夏季

地势较低

地势较高

暖流经过

寒流经过

总结:

等温线弯曲分布规律------高高、低低规律

例2、读非洲赤道以北和以南地区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图见初中第2册),分析回答:

(1)等温线为什么在大陆内部向南向北弯曲?

(2)非洲赤道以南的东海岸和西海岸,哪里气温高?

为什么?

(3)从等温线值来分析,说明非洲气温分布有何特点?

(4)为什么非洲可以用年均等温线,而其他各大洲却要用1月或7月等温线图来说明气温分布特点?

(三)等压线图的判读:

(同一海拔高度民主上气压水平分布情况)

(1)根据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气压场类型

(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鞍部)

(2)判断风向

(3)分析天气变化

(1)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

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

高压脊------类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