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53697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C.江南地位的日益重要D.农耕经济范围的扩展

8、(4分)唐前期(618~756年)兴修的163项水利建设中,北方五道就有101项,占全数66%,其中河北河南二道就有74项,占全部北方水利建设项目三分之二。

唐后期(757~907年)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以江南道为最多,竟占49项。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

A.政治局势发生变化B.统治中心发生转移

C.国家政策倾斜南方D.北方生产水平下降

9、(4分)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

10、(4分)“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11、(4分)明朝北方边境的粮草供给交给普通商人做,政府省去路程上的消耗。

粮草生意风险大,利益小,于是明政府就给往北方边境输送粮草的商人发放“盐引”,让商人们合法地从事食盐生意。

这样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商人带来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

这反映出

A.明朝经济政策在实践中遇到挑战B.官督商办是资本主义的早期形式

C.明朝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明朝北方边防空虚

12、(4分)明代浙江丽水的银矿经营,规模之大、雇佣工人之多,远逾前代。

《渤海陈氏族谱》中的村图(局部)记载了几个小村落与请多大型私营银矿矿山的位置。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古代纺织业已有相当大规模B.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列强入侵刺激民族工业产生D.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

13、(4分)在《周礼》中,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

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土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做“国有六职”。

由此可见当时

A.妇女社会等级相当高B.棉纺织技术十分发达

C.“男耕女织”分工取消D.纺织业经济地位重要

14、(4分)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奏乾隆皇帝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卖与各行商转售外夷。

”据此可知,当时

A.政府极力阻挠农产品的商品化B.各地的农民弃农经商现象严重

C.统治者鼓励民间开展海外贸易活动D.国外市场的扩大推动了桑蚕业发展

15、(4分)西汉初年,曹参向学者盖公请教治民之道,盖公日:

“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曹参采纳此说,治理地方很有成效。

后来曹参担任丞相,把这一方针推行于全国。

采用这种治国方针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A.平息战争,稳定社会秩序B.久经战乱,社会经济凋敝

C.郡国并行,地方势力强大D.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制度

16、(4分)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郑和的航海活动造成国库空虚B.郑和奉皇帝之命远航海外诸国

C.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D.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足宣扬国威

17、(4分)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文明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是

A.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B.长江中下游河姆渡地区

C.珠江流域的广州地区D.淮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

18、(4分)古代冶炼时,在地面上挖出缶状炉缸,内层涂以耐火泥,上置顶盖,将生铁料烧成熔融或半熔融状态,鼓风吹炼并加搅拌,使成为熟铁,这一技术始于

西周B.两汉C.南北朝D.明朝

19、(4分)假如你到博物馆去欣赏后,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你认为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丝织品和瓷器

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呢绒和棉布

20、(4分)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

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

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中国商人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D.奥斯曼土耳其人

21、(4分)《诗经·

小雅·

北山》中的诗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两种制度。

以下对这两种制度表述正确的有

①前者是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后者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

③统治者实行这两种制度的目的相同

④导致两者瓦解的根本原因相同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22、(4分)泉州港和阿姆斯特丹港都曾是著名的国际贸易港口,泉州港在元代与一百多个国家建立贸易往来,达至极盛,明清后则走向衰落。

阿姆斯特丹则至今仍是欧洲第四大港口。

这两个港口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造船、航海技术的差异B.手工业发展的程度

C.经济形态的差异D.资本积累的程度

23、(4分)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①海外贸易发达②长途贩运发达③区域经济发展④抑商政策松弛

①③B.①④C.②③D.①②

24、(4分)克里斯蒂拍卖行曾高价拍出一件专为适应国外客户需要而烧制的中国古瓷器,上有梵文装饰图案及阿拉伯文字,据你推断,应是

A.唐代的白瓷或青瓷B.宋代官窑中的产品

C.明代烧制的青花瓷D.明清时的彩瓷或珐琅彩

25、(4分)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

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

这表明当时

A.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B.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

C.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D.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26、(4分)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A.谷物种植B.房屋建造

C.陶器制作D.牲畜饲养

27、(4分)公元755年,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为8,914,705户,人口52,919,309人,后来,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仅为1,933,174户,人口16,990,386人。

为此,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进行税制改革以增加收入B.推行均田制以稳定自耕农

C.遏制土地私有化发展趋势D.按人口标准征收租调力役

28、(4分)张传玺主编的《简明中国古代史》中提到:

“春秋时期,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新的原则是“封略之内,何非君土;

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这说明春秋时期

A.西周以来的土地国有制全面崩溃B.出现了土地私有和卿大夫专权

C.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D.土地由周王控制变为诸侯控制

29、(4分)唐后期,南方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北方,有些水利工程的规模也很大,如练塘、孟渎、仲夏堰等都能灌溉成千上万顷田地以至几个县。

而且南方各地开垦了许多湖田、渚田、山田,这使水域、山区的土地也得到利用。

这表明

A.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南方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

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人口增加使人地矛盾尖锐

 

30、(4分)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

“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

这从侧面反映了

A.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B.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

C.资本主义萌芽大量存在

D.坊市制度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

31、(4分)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华商欠外商的债务予以积极偿还。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外国签订条约,执行华商欠外商的债务“官为代追,不为保偿”的制度。

这一变化

A.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压力B.有利于民族工业的自力更生

C.促进了朝贡贸易体制瓦解D.减少了中外贸易的商业纠纷

32、(4分)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33、(4分)有学者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B.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C.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34、(4分)我国的青铜时代的起止时期是

①二里头文化②春秋末期③战国时期④秦朝建立

④①B.①②C.②①D.①③

35、(4分)据古史记载,商代饮酒之风盛行。

微子启曾指出股人亡国的原因:

“我用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天毒降实荒殷邦,方兴沉酗于酒。

”由此可以推断

A.酗酒盛行是导致商亡的根源B.酿酒业的兴盛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

C.商代谷物生产获得一定发展D.商代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缺乏

36、(4分)据季如迅《中国手工业简史》中记载,宋代官府手工业作坊:

“群工屯营,……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告以知。

”此组织管理模式

A.保证了政府对市场垄断B.强化了工匠的生产责任

C.有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D.阻碍了民间手工业发展

37、(4分)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军、商互市时必须签订契约文书,一旦发生纠纷,官府凭契约文书裁决。

这说明

A.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B.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稳定

C.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D.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

38、(4分)南朝大族谢灵运的《山居赋》中写道:

“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

”以致朝廷作出规定:

第一、二品官占山三顷,三、四品二顷五十亩……先占者不得更占。

据此可知当时

A.政府对庄园经济的否定B.士族阶层力量的迅速壮大

C.政府鼓励士族广占田园D.政府限制土地的过分集中

39、(4分)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

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

“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

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B.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40、(4分)时序观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基础。

下表所列,依照历史信息所属的历史时期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时期

历史信息

明码标价半两钱标准衡器直道

“计工受值”王阳明铜活字“通番禁令”

“九市”市籍司隶校尉“五都”

参知政事“瓷路”《武经总要》石普

A.①③②④B.②③④①C.①③④②D.④②③①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5小题,共计50分)

4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87年英王任命马戛尔尼率团使华,要求中国扩大通商、优待英国,并允许英国派使臣驻华。

乾隆皇帝在致英王的第二道刺谕中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

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广东贸易者,亦不仅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循所请?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

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的门户。

但现在,英国和其它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得更宽阔。

——顾盛向美国政府递交的报告书

材料三: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取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三,清朝中后期实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与新时期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国际背景有何相似之处?

两种政策分别造成了什么影响?

(2)对外开放实施以来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新格局?

对我国的地区性经济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4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除了中央官局系统的北京、南京两织染局外,在浙江、南直隶等八省各府也设有22处织染局,与民间经营的丝织业交相发展。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织机和机匠人数,比明代扩充很多倍;

而民间经营的丝织业,大体承袭明朝以来的方式,即“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自织,而命童稚挽花”的商人雇主制和家庭手工工场制并存的状态。

大致而言,直至l870年代初,仍以家庭手工业为主,以资本系数低与劳动集约度高的方式来维持平稳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全史百卷本·

清代经济史》

材料二1894年,杭州外商输入的丝织品只有283担,货值l59318两,到1901年输入量已经激增至l417担,货值l335792两。

杭州的绸缎织造业,因“洋缎输入,此业颇受影响”,从事绸缎业的织匠从5万多人减少至2万多人。

清亡前夕,杭州生产缎类的织机仅剩四百余台,连同生货绸机也不过千余台,比80年代减少了1/7。

辛亥革命后,以江、浙、沪丝织业团体牵头并作为主体,联合典业、衣业、绣业、帽业等团体,发起成立了中华国货维持会。

——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辛亥革命期间的江浙丝织业转型》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朝至清末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状态的变化,并分析形成前后两种状态的不同原因。

43、(10分)历史学家陈寅恪说:

“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日本)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材料二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发展。

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

……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

……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

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美国)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宋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活力,熠熠生辉。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生存的宋文化,明显地具有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兼容性和整合性等特点。

——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存背景及其特点》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的观点。

材料二与材料一对宋代的认识有何一致性?

(2)试从科技、文学、艺术、思想等角度,指出材料三中宋文化具有的“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特点的主要表现。

44、(10分)中国古代农业历史悠久,手工业素称发达,二者在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足以令国人自豪,时至今日仍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

材料二1987年,在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发现了我国古代的一艘沉船,被称为“南海一号”。

据专家称,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但因技术及资金问题而延迟了研究。

2011年4月底,“南海一号”完成了第二次试发掘,目前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汇集了众多名窑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

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对着出水的瓷器连呼惊叹:

“搞了一辈子的瓷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连听都没听说过!

(1)据材料一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对与农业有关的研究主题是什么?

从牵引动力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时,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研究?

试举出实例加以说明。

(至少两个角度)

(3)“南海一号”是我国宋朝时期的沉船,请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一下,我们将会从它那现已密封的船舱中找到哪些种类的瓷器?

45、(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明代是景德镇的鼎盛阶段的开始,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官窑有58座,民窑达数百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

……在拉坯时,需留二三寸长的泥把,以便于把握以画坯、吹釉。

……如清新优雅,气韵生动,足与水墨画并驾齐驱的永乐、宣德青花;

鲜红莹亮,色若朝霞,灿如霁日宣德霁红;

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斗彩;

薄如纸、莹如玉、吹之欲飞的永乐薄胎甜白;

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嘉靖、万历五彩。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

“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藉此食者甚众。

——摘编自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四大商业名镇繁荣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制瓷业的特点

1、(4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说明宋朝时期通过立法保护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反映税制的变化,排除A项;

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4分)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朝高超先进的制瓷技术在世界上得到肯定和赞誉,说明明代的制瓷技术享誉世界。

A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景德镇属于官窑,D项说法错误,排除。

3、(4分)

【答案】C

【解析】题意中图片的内容无法反映魏晋南北朝时南北地区的交流多少,故排除A项;

根据图片内容可知北方地区是政权变化频繁而不是行政区划变化频繁,故排除B项;

图片中南方地区的政权更迭和区域变化相较北方来说较少,说明南方秩序相对稳定,故选C项;

图片内容无法体现专制政体是否遭到破坏,故排除D项。

4、(4分)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许多白银和银币都被运到马尼拉去交换中国的货物……其余全部被中国商人运走”,说明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很受欢迎,从侧面说明中国的手工业处于领先地位,C正确。

明朝政府并未放松海禁政策,A项与史实不符,错误。

材料中的资料只有1587年一个时间,没有与其他时期对比,排除B。

材料中不能找到关于“银荒”的信息,排除D。

5、(4分)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井田之制实为经国之要道”可知,由于宋朝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故才会出现贫富不均,统治者赞赏井田制,是希望能借此缓和土地兼并严重的情况,故从侧面反映了宋朝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故C项正确,B项错误。

由材料“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可知,宋初社会矛盾尖锐,故A项错误。

材料表明统治者对井田制的赞赏,但并没有恢复井田制,故D项错误。

6、(4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宋代,故排除B项;

题意中没有体现雇佣劳动的内容,不涉及到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C项;

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排除D项。

根据“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增币者,必走浙之东也”可知苏州纺织业发达,故选A。

7、(4分)

【解析】地图显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A正确;

地图没有体现出地区性生产基地信息,B错误;

江南经济此时并没有得到开放,C错误;

.农耕经济范围的扩展不是材料中主旨信息,D错误。

8、(4分)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政局变化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所述,长江南北的水利工程兴建在中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主要由于经历安史之乱后南方相对安定,北方藩镇割据,政局动荡,所以南方稳定发展,水利兴修超过了北方,故选A;

此时统治中心仍在北方,B项错误;

当时国家政策没有倾斜南方,C项错误;

D项是由A项导致的,排除。

故选A。

9、(4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农业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可以通过农产品的去向、资本对农业生产的参与程度等反映出来,题干没有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

根据图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