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标专题阶段特征 4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53586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新课标专题阶段特征 4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新课标专题阶段特征 4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新课标专题阶段特征 4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新课标专题阶段特征 4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新课标专题阶段特征 4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新课标专题阶段特征 4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新课标专题阶段特征 4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新课标专题阶段特征 4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新课标专题阶段特征 4文档格式.docx

秦朝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

汉代牛耕普及,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耧车和代田法;

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

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但受重农抑商政策等影响管理严格。

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度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秦代的焚书坑儒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由法家到儒家转变,更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秦汉科技发达,造纸术的发明改进。

汉代在文学上出现了新的文体---赋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承秦汉的强盛,下为隋唐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是两大鼎盛时期的过渡阶段。

这一时期的历史基本特征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政治方面,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矛盾交织;

经济方面,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民族关系方面,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

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各种思想交汇、科技成就领先的特点。

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并开始赶上北方。

(北魏均田制;

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并烧制出白瓷。

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

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的政治特权,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三省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佛教盛行,佛教文化突出。

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

东晋顾恺之的绘画讲究“以形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农书。

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第四单元隋唐(581年~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呈现繁荣局面;

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推行开放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泽被四邻。

封建经济繁荣。

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

手工业方面,缂丝技术推动了丝织业的发展;

制瓷技术进步,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对外贸易的代表。

唐代商业繁荣,交通便利,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出现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佛、儒、道三家思想均发展,儒家受挑战。

科技发达,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技术出现。

唐代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大诗人。

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成就突出,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和阎立本、吴道子等绘画大师。

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

唐文化泽被深远,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时步,是“中华文化圈”的源流,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五单元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封建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多民族政权分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其阶段特征是:

政治上从分裂割据、若干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

民族关系方面逐渐走向全国范围的大融合;

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发展,封建经济高度发展;

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了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租佃关系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商业发达,宋代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夜市、晓市,宋代汴梁、元代大都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

交子出现。

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

北宋已普遍用煤冶铁,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宋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元代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政局上由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大一统,制度上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宋代设二府三司分割相权,削弱地方官的权力,解决了地方分裂问题。

元代实行一省制,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大变革。

程朱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儒学的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

元代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文学上宋词和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

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更加注重意境;

民间风俗画兴起,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第六单元明清时期(1368~1840,鸦片战争以前)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

与此相适应,明清文化异彩纷呈。

民族关系上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管理。

对外关系上反击殖民者的侵略。

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政治上特务统治和皇权加强,八股取士与大兴文字狱,农民战争的发展水平。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对外关系上殖民入侵和闭关政策。

思想文化上体现出反封建的时代特点。

与世界相比,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逐渐落伍了。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市镇;

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以及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外贸也逐渐萎缩,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

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儒家思想遭受批判,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否定君主专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但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宋明理学),并进一步禁锢了思想;

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处于总结阶段,出现了《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巨著。

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小说,出现了四大名著,更能适于市民生活需要。

书法、绘画艺术出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

戏剧繁荣,“国粹”京剧出现并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

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色彩。

中国近代文明史

第一单元1840年~19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17世纪开始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

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本单元是我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过渡的重要的转型时期,列强的侵略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全方位剧变,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此引起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映,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到农民阶级,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抗争与探索。

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主次地位不断变化,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民族矛盾居主导地位,而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阶级矛盾又居主导地位。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掠夺中国的农副产品,倾销工业品,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西方国家从鸦片战争开始侵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思想文化: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二单元19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40多年历史呈现出的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一方面列强侵华加剧,出现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列强的侵略必然导致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华民族以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为主的救亡高潮兴起。

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为中国人民的抗争注入了新的活力,并逐步形成为人民抗争的主要经济基础,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越来越深,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社会的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并初步发展。

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

西方国家扩大对中国侵略,清政府开始采取对外“和好”的政策,不断妥协,最终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央政府完全版殖民地化。

两大社会矛盾开始汇流,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到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得到了壮大,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思想文化上:

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

向西方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中国的思想不断解放。

第三单元20世纪初~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深化的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都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代理人。

发展资本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废除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流,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

“实业救国”成为时代潮流,为中国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

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的进步潮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使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始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

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将新文化运动推向新阶段,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第四单元1919年~1927年---革命的新曙光(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革命运动

中国处于新旧民主革命的交替时期。

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和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同时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担负起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任务。

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同推动国民大革命的进行。

帝国主义国家一战后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重新受到压制。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国民大革命开始,但蒋介石等人叛变革命,革命转入低潮。

北洋军阀政府逐渐被南京国民政府取代。

马克思主义在工农群众中广泛传播,与新三民主义思想同时并存,但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第五单元1927年~1937年---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时期

中国处于国共十年对峙的时期。

此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

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国民政府推进经济改革,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开始出现。

根据地农民分得土地,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成分。

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开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建立根据地与国民政府对峙。

围剿与反围剿是国共双方的主要军事斗争形式。

反围剿失利后,红军长征,到达抗日前线。

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当时的主要矛盾。

以报刊为主阵地,进步思想与反动思想在思想战线展开激烈斗争。

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中国革命。

第六单元1937年7月~1945年8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击日寇侵略的时期。

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是此期的基本特征。

此期存在着中共与国民党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英美帝国主义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其中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正是由于这一主要矛盾,才出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局面。

又由于阶级矛盾的存在,才会出现国共两党之间的摩擦和斗争。

同时又由于阶级矛盾居次要地位和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坚持到抗战的最后胜利。

战乱使民族资本主义遭受劫难,大批企业内迁。

日本在沦陷区进行疯狂经济掠夺,官僚资本日益膨胀。

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的抗战开始。

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进行抗日。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日益壮大起来。

日本在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

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第七单元1945年9月~1949年10月---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的时期。

此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这一矛盾斗争,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它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结束。

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过程;

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的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美国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使之纷纷破产,国民经济凋敝。

抗日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努力,政治斗争是国共斗争的主要形式。

1946年内战爆发后,经过了防御、反攻、决战三个阶段,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中国现代文明史

第一单元1949年10月~1956年12月---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从社会性质来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恢复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工商业。

实行“一化三改”,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巩固新政权,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在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奠定了共和国外交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文学艺术界出现了一大批出色的作品。

第二单元1957年1月~1966年5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历史任务是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探索过程中,既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

1956年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任务是把中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受“左”倾思想的影响,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

反右派斗争,稳定了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作了理论准备。

思想上开展了整风运动,初期是健康的。

“左”的思想泛滥。

第三单元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革”十年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最严重的失误,破坏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使党和国家、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长期以来“左”的错误不断得到纠正,领导者对国内形势的错误认识,对国际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形势作了严峻的估计,野心家的利用,导致了这场人类的浩劫。

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发展趋势持续下降。

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纠正极“左”思潮,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某些领域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绝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果。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严重践踏。

外交方面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极“左”思潮泛滥。

“双百”方针被废除,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知识分子受到伤害,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第四单元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我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此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外交成就巨大,祖国统一和科教事业取得巨大进展,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体系逐步形成。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催动经济发展;

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旧体制;

在城市,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向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1980年)。

到21世纪初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

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拨乱反正,从僵化体制,强化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转向建立民主政治,依法治国;

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

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取得了巨大成就。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指导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由轻视人才转向尊重人才、知识;

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

世界近代文明史

第一单元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工场手工业时代是世界历史一个新的转折时期。

这一时期是人类历史开始发生转移和变化以及向更深广的方向发展的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手工工场阶段。

尽管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寥若晨星,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还处在封建的或封建制以前的发展阶段,但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资本主义的产生、成长已成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中心内容。

14~15世纪意大利和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早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已经兴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也逐渐发展起来。

16世纪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到18世纪中期,虽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但各国占主流的生产方式仍是工场手工业,商业资本仍然控制着生产。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相继进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欧洲一些封建国家也先后进行富国强兵、维护统治的改革,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各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4~16世纪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反封建斗争成为政治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农民的反封建斗争,如德意志的农民战争,还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夺取政权的资产阶级革命,16世纪后期发生的尼德兰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独立的荷兰成为17世纪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先后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这些革命运动被称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确立。

欧洲和亚非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社会或更早的社会阶段。

欧洲的一些封建家的君主进行了改革,在政治上加强了君主专制,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亚洲国家的专制统治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14~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思想文化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天主教会和封建传统观念,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精神枷锁。

17~18世纪,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队伍的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建立自己的统治,而这种愿望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就是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从理性出发,在反对教权主义的同时,还批判专制主义,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三权分立等新思想,启蒙运动不仅解放了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一整套政治设想。

国际关系上:

16世纪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