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教案第6单元17古诗三首 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53300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教案第6单元17古诗三首 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教案第6单元17古诗三首 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教案第6单元17古诗三首 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教案第6单元17古诗三首 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教案第6单元17古诗三首 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教案第6单元17古诗三首 2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教案第6单元17古诗三首 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教案第6单元17古诗三首 2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教案第6单元17古诗三首 2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2个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

提问:

西湖的景色美吗?

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②教师重点指导:

潋 空蒙淡妆浓抹相宜

③读通诗句。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

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

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

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古诗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看来大家一个个都是小诗人,那有没有同学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

(生:

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歌颂祖国壮美的景色,于是写下了这些诗句,这就是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之美吧。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板书:

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

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

(洞庭湖)有没有同学知道洞庭湖在哪呢?

(湖南省)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

(PPT展示洞庭湖图片,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他又由此联想到了什么了?

你想知道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

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

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3.读出节奏

⑴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画小斜线吧。

指生读。

⑵有一个人,她很厉害,很会读诗,同学们想去见识一下她的本领吗?

请大家仔细倾听。

同学们有信心比她读得好吗?

先自由地练习一下吧!

指生读,评价。

齐读。

三、理解诗意

1.交流方法

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我们会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没有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结合注释;

联系插图;

串联词意;

发挥想象;

反复读诗)

2.自读自悟

同学们说得可真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一下这首诗吧,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可以自言自语的说一说;

另外,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问号。

看来大家都胸有成竹,下面以四个人为一组,把你理解的诗句意思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且和小组成员可以讨论一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讨论得真激烈,肯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你是用了什么方法?

4.齐读古诗

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

三、感悟诗境

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

谁来读读第一句。

(生读)诗人看到了什么?

湖光、秋月)

湖 

月)

那是怎样的湖光?

怎样的秋月呢?

(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出示图片:

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

(风平浪静,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指生读,师评价)

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

和)

来,我们一起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

(齐读)

2.潭面无风镜未磨

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

他是怎样写的?

(原来诗人看到这湖面想到了未经打磨的铜镜。

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答)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白天,阳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金光闪闪)此时,天上的白云,岸边的树木倒影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

再想想,夜晚,月光没有阳光那么亮,洒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

(湖面看起来朦朦胧胧、迷迷蒙蒙。

这看起来朦朦胧胧的湖面能像一面镜子一样平滑吗?

那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铜镜呢?

(未经打磨的铜镜)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吧。

(出示铜镜图片)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模糊,朦胧)

月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湖面宽广,虽然风平浪静,但是还是会泛起层层微波,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欣赏图片)夜晚,湖面迷迷蒙蒙,看不清,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

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观察)(指生读,师评价)

来,我们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胧美吧。

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相互映衬,显出一种和谐之美

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显得非常和谐。

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

请把这美丽的景色一起读出来吧。

(两句诗连起来,全班齐读)

3.遥望洞庭山水翠

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

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读)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

(生答)(板书:

山 

水)

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

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

(翠)

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

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山水之美?

(指名读)

小组赛读。

4.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

(生答)

你觉得这句诗妙在哪?

(生答:

……比作……)

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比喻啊,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是怎样一幅美景吧。

(出示图片)

诗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

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

想象)

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写下这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喜爱、赞美)

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带着你的喜爱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句吧。

诗人笔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精妙绝伦的工艺品,给人莫大的艺术享受,诗人可真浪漫啊!

(女生读)

精妙的比喻让人感受到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真不愧被称为“诗豪”。

(男生读)

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十分青翠,山水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

一起来读读吧!

(两句诗齐读)

5.小结全诗

在诗人刘禹锡眼里,八百里洞庭不过是案上杯盘而已,诗人举重若轻,自然淡泊,把人与景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这也是人与景的和谐之美啊。

人 

景)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底。

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山水小诗,感受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吧!

6.背诵环节(指名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师: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人把美丽的洞庭湖景描绘出来,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实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师:

从古至今,洞庭湖都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希望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洞庭湖玩一玩,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3.布置作业:

(1)小小朗诵家:

请大家将《望洞庭》背给父母、同学听听;

(2)小小作家: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出来;

(选做)

(3)小小画家:

在你的画纸上画一画《望洞庭》所描绘的美景吧。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

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

诗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贴。

1课时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

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

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

.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

哪些字、词无法理解?

(天门:

天门山。

中断:

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

到这里回旋。

出:

耸出来。

孤帆:

单独一只船。

帆:

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

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

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

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

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

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

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 对祖国

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

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

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

(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

.教师推荐学法,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

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

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

(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

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

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

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

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

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

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

(课件出示:

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

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课件展示:

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这时可以适时补充:

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

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

水——潋滟

雨:

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望洞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

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资料搜集:

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

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

白盘子、青螺。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

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

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

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

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

相互 和:

和谐 镜:

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

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

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

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

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

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

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

“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

(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

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

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

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

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

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

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

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

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

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

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

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看到 联想 比喻

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

银盘→把湖面比作银盘

君山→青螺→把

君山比作青螺热爱

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诵要求:

“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

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

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