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1570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宾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宜宾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宜宾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宜宾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宜宾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宜宾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Word格式.docx

《宜宾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宾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宜宾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Word格式.docx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市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加速期,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为进一步提升全市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环境,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四川省突发事件应对办法》《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宜宾市突发事件应对实施细则》《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因地制宜地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全社会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能力不断提升,依法、高效、有序、妥善处置了2012年“7.22”洪涝灾害、筠连县维新镇钓鱼台煤矿2012年“2.3”重大事故、2013年“4.25”长宁双河地震、芙蓉集团公司杉木树煤矿2013年“7.23”较大事故、翠屏区2014年“5.12”南门桥公交车纵火事件等突发事件,积极应对向家坝水电站蓄水给当地移民、航运安全等带来的巨大影响,极大减小了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害。

“十二五”期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类别

编号

指标内容

指标实现情况

是否完成规划目标

自然灾害

1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

≥85%

完成

2

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救助时间

<

10小时

3

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

2‰

事故灾难

4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14%

5

重大危险源监控率

100%

6

工矿商贸10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4.47%

7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0.6‰

公共卫生

8

食品、药品生产监督抽检合格率

≥98%

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乡镇卫生院报告的完整率和及时率

≥90%

10

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报告网络覆盖率

11

应急预备队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24小时内到位率

社会安全

12

社会安全事件死亡人数

-15.8%

13

每万人暴力案件立案宗数

≤10.1

14

“110”有效刑事警情接报数

-20%

应急管理体制更加合理。

市、县(区)两级政府均设立了应急委员会和以专项预案为依托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各级各类应急指挥机构之间职能互补、工作协调、指挥高效、配合有序;

市、县(区)、乡(镇)三级均全面设立了应急办事机构,市、县(区)两级公安、安全监管、卫生计生、民政、国土资源、林业、水务、防震减灾等有关部门也明确了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工作职责、组建具有相应职能的内设机构,“专门机构管事、专门人员办事”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应急管理机制更加高效。

健全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绩效考核与过错追究机制,完善了应急值守及政府领导带班工作制度,建立了基层专(兼)职信息员网络,修订了突发事件信息报告与新闻发布制度,实施了基层应急管理示范单位创建与管理制度,完善交通战备保障与紧急运输保障的协调联运机制,建立了突发事件处置县域间和与毗邻市(州)间的区域联动机制、军地联动机制、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处置机制。

应急管理法制更加完备。

制定出台了《宜宾市突发事件应对实施细则》,将全市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队伍建设、预防与应急准备、宣传教育与演练、信息报送与发布、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工作提升到地方规范性文件刚性约束的地位,有效弥补了地方应急管理法制化的空白。

应急预案体系更加完善。

制定了《宜宾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及时补充修订有关专项预案,完善重点行业、重点部门的应急预案,重点推进应急预案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五进”工作,初步建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指挥手段更加科学。

全面推进市、县(区)两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整合利用各有关部门(行业)的专业系统资源,建成市本级和6个县(区)政府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完成了市级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实现了应急指挥手段的智能化、多样化、科学化;

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建成了分级分类、覆盖全面的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为应急指挥提供了决策支撑。

应急保障体系更加有力。

推动消防与武警等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安全生产与卫生防疫等专业救援队伍、民兵救援队伍、大型骨干企业救援队伍、志愿者救援队伍建设,形成了专职与兼职、综合与专业、军队力量与地方力量、骨干攻坚力量与基层力量共存、互补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格局;

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形成了市级有大型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县(区)有应急物资储备库、乡(镇)有应急储备点、村社有临时生活物资储备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

不断补充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队伍配备的适用通信装备,提高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加强应急救援装备配置,新建了大型水上救援船“宜宾1号”;

建立了突发事件预备金机制,确保了紧急状态下资金能快速筹集、调拨到位。

应急宣传教育更加扎实。

加强广播、电视、网站、报刊等各类媒体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利用各种科普活动月、宣传周、宣传日和灾害纪念日等,采取举办讲座、布设展板、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出动宣传车、散发传单等形式,广泛开展防灾救灾等应急知识科普宣传活动;

加强大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开展应急科普宣教基地建设,社会公众应急避险能力得到提升;

开展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命名首批11个基层应急管理示范单位。

(二)“十三五”面临的主要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宜宾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加速期,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把维护公共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公共安全作为最基本的民生,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加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面临新的机遇。

全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应对突发事件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积累、全体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提升,为“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但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当前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复杂,深入推进应急体系建设面临风险隐患增多、诸多矛盾叠加的挑战。

从发生趋势看,处于突发事件易发多发期。

极端天气引发的洪涝、干旱、冰雪、风雹、地质灾害等易发频发,地震及其引发次生灾害概率增强,森林火险(灾)、有害生物隐患大、风险高;

煤矿、非煤矿山、化工、建筑等高危险性企业多、隐患治理过程长、事故时有发生,城市地下管网、供水供电、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道路交通事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重污染天气出现频次增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发生原发性和输入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传染病、突发动物疫情的不确定性增大、可能性仍然存在,意外误食有毒食物安全风险仍然较高,农村坝坝宴等监管防控难度较大;

因征地拆迁、非法集资、企业改制、水电移民及非理性集体维权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风险较大,网络舆论表达诉求日益多元,负面舆情对社会安全形成较大威胁。

从应对处置看,突发事件进入复杂敏感期。

各种风险相互交织,呈现出自然和人为致灾因素相互联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作用、既有社会矛盾与新生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等特点;

在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衍生性、复合性和非常规性不断增强;

随着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突发事件网上网下呼应,信息快速传播,加大了应急处置难度。

从应急管理现状看,与严峻复杂的突发事件形势还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

基层应急基础薄弱,部分县(区)存在乡(镇)及应急机构不健全、编制不明确、职责不清晰、人员不到位等问题,城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层应急交通通讯、物资储备、机械设备等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突发事件应对总体形势需要;

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群众防灾避险意识、自救互救技能还需进一步提高,社会面宣传、教育、培训需要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总体投入力度不适应当前突发事件的多样化、高频度的现状,投入机制不完善、不健全,投入方向一定程度存在重事后善后与重建、轻预防预警与处置能力建设的现象。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及宜宾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编织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络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应急理念,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发生风险转变,着力补短板、织底网、强核心、促协同,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为加快建设“经济强市、区域中心大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市、幸福美丽城市和党建示范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和谐安全稳定的社会大环境。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稳步发展。

树立公共安全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第一责任”,努力提升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充分履行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作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应急工作的联动性和社会化程度。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着力加强隐患排查与治理、监测与预警、物资储备、通讯与交通保障、应急队伍等能力建设,及时发现、消除突发事件隐患与苗头,提升突发事件先期救援处置能力。

4.整合资源,科学布局。

根据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对全市应急资源进行科学布局,在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立足整体,因地制宜。

5.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合理安排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建设,针对应急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重点领域,分阶段、按计划全面统筹科学推进,既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风险管理、又要选择一些重点项目作为应急支撑点和突破点,做到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远近结合、点面结合。

6.分级负责,分步实施。

全市各级政府合理划分建设任务,合理安排项目建设优先顺序,落实人力、物力和财力,分类、分步推进应急体系和重点项目建设。

(三)建设目标。

到2020年,全市应急管理基础更加扎实、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大幅提高、恢复重建水平明显提升、公共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基本建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迅速、高效联动、保障有力、社会协同、救援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力争应急管理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具体目标如下:

指标

类别

“十三五”

期间目标

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

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时间

10H

1.3%

-30%

各类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10%

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19%

≤5.53‱

消防(火灾)百万人口死亡率

≤1.5%

食品生产监督抽检合格率

药品安全抽样合格率

传染病疫情死亡率

-15.8%

≤10

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应急管理基础。

1.强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进一步贯彻落实《宜宾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划期内对所有现行预案完成一次修订,重点做好《宜宾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修编工作,根据需要适时编制完成新的预案;

市、县(区)两级政府加强以总体预案为统揽、专项预案为支撑、部门预案为补充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各乡镇(街道)在做好本级预案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重点编制好简明操作手册,企业单位立足自身实际编制完善现场处置方案,做好重大群体性活动应急预案的编制;

立足本级本单位预案体系,确保在规划期内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不少于演练一次、其他预案每年至少演练一次,不断优化、提升预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以演练促进全员提升自救互救和现场处置能力。

2.深化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落实“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市应急委议事规则,理顺应急委与专项指挥部、相关工作部门关系和职责,发挥好应急委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中枢作用;

进一步完善县(区)、乡镇(街道)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全面落实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职责和人员配备。

3.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进一步探索完善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信息报送、综合协调、快速反应、高效联动、处置救援、信息公开、舆论引导、社会动员、恢复重建评估、区域协作等应急管理机制,逐步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水平。

4.推进应急管理法制建设。

严格在法律框架内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坚持法治思维;

适时修订《宜宾市突发事件应对实施细则》,将现行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有关体制机制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

研究出台应急经费保障、现场指挥官等制度,加强应急管理监管评估工作。

5.狠抓基层基础能力建设。

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推进基层应急管理示范单位、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安全示范区等创建活动;

结合地质灾害防治、疾病防控、网格化服务管理等工作,形成应急管理与综合维稳、安全管理、公共卫生、防灾减灾等工作领域的一体化工作格局;

强化应急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二)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1.加强风险隐患治理。

积极开展风险隐患排查、监测、评估工作,切实做好已知风险隐患的治理与防控工作;

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灾、矿山、疫病、社会稳定等动态监测平台和应急管理平台,完善风险隐患数据库,制订高风险区域及重点区域灾害隐患风险图,为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隐患治理提供完整有效的数据支撑。

2.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整合公安、城管、消防及社会视频监控资源,完善煤矿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核安全、环保、水务、卫生、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和储运的安全监测预警监控系统,健全铁路、机场、高速公路、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系统,建立桥梁、隧道、下水道、垃圾处理场等监测系统,提升城镇火灾事故预警系统覆盖率,优化突发环境破坏与污染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对城镇主要水源和备用水源水质实施监测预警,建设供电、供水、供气、供油等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提升气象、国土资源、地震等相关部门现有业务系统和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积极探索高效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解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引导社会公众主动防灾避险。

3.做好应急物资储备。

进一步完善市级重要应急物资管理网络和生产、储备、调拨工作制度,完善储备物资的更换补充和保障机制,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形成以市级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为枢纽、县(区)应急物资保障为支撑、企业和社会应急物资调配为基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向乡(镇)和灾害多发地区延伸,实现物资储备信息共享共用,提高应急物资统一调配能力,确保灾害发生后应急物资满足救灾需求。

4.提高通信保障能力。

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充实完善相关数据,深化政府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终端信息采集能力建设,形成以市级平台为中心、县级平台为补充、市县平台无缝对接的应急综合指挥系统;

提高公用通信网络抗毁能力,对重要通信骨干节点线路、重要接入点建设双路有备份,对偏远乡镇和村社配备卫星电话、短波电台等应急通信设备。

5.强化应急交通保障。

依法建立完善紧急情况下政府向社会征用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程序、补偿机制和应急车辆绿色通道保障制度;

整合社会力量,建立应急物资和队伍的紧急快速运输通道,形成联合运输网络系统及协调机制;

建立应急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公路、水路、铁路运输能力应急调度机制;

补充完善重要公路和水路交通枢纽的工程抢修装备,提高清障及修复能力;

依托驻宜陆航团和通用航空企业,建立航空应急救援力量,科学布局起降场和应急起降点,积极推动无人机在应急救援、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6.加快避难场所建设。

完善拓展城镇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推进地震、地质、洪涝等灾害易发地区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设置必要的基本生活设施。

(三)提高救援处置能力。

1.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进一步强化市、县两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强化救援人员配置、装备配备、日常训练、后勤保障及评估考核,健全快速调动机制,提高队伍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努力提高煤矿、水上交通、危化品、高层建筑消防、重大疫情、反恐防暴等重点行业领域专业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科学布局队伍力量和装备,提升其先期处置能力;

调整专家数据库,完善专家参与突发事件会商决策的机制;

支持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

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组建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2.科学处置信息舆情。

建立完善政法综治网格员、地质灾害监测员、食品卫生信息员、基层专(兼)职信息员等多行业多系统的信息员网络,整合利用网络舆情监控、公安、卫生、消防等接警信息平台,努力拓宽信息来源,畅通信息报送渠道,提高突发事件信息获取、报送的敏捷性、客观性。

建立完善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规程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响应、舆情收集和分析研判机制建设,及时准确适度稳妥地披露突发事件信息,提升发布突发事件信息质量;

积极关注网络舆情和社会舆论动向,做好舆情应对与引导工作,引导社会公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与意见。

3.提高决策指挥能力。

进一步明确市应急委各成员单位、有关部门(单位)职责定位,明晰突发事件处置流程,做到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加强配合;

加强科学决策支持机制建设,充分整合人口、地理、气象、城市建设等信息,及时研判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损害程度、人员伤亡等情况。

4.提升现场处置能力。

建立完善应急抢险救援机制,综合利用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

规范应急处置程序,建立现场指挥官制度,加大现场统筹和管控力度,确保应急处置反应迅速、处置科学;

加强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援队伍负责人、重点行业负责人队伍建设,提升其现场救援执行能力和复杂局面的先期应对水平。

5.强化救援联动协作。

分级分类建立应急管理工作联席会议、联络会商常态化机制,深入推进应急工作军地协作,强化应急工作机构与驻宜铁路、民航、电力、通讯、海事、油气运输等单位的信息沟通与协作;

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解决应急联动最基础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问题,以“互联网+应急”的视野进行系统化的安全因素分析,实现复杂的、智能化的联动指挥和业务协同,促进应急联动进行深化、扩展和升级。

6.严格落实应急值守。

进一步落实24小时应急值班值守制度,强化市、县(区)政府及主要部门及专业值班队伍建设,落实领导带班制度,确保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加强对基层乡镇(街道)、社区、企业应急值守指导、督查工作,确保基层值班值守到位。

(四)提升恢复重建能力。

1.完善恢复重建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决策、统筹协调、各方参与、依法实施的恢复重建机制,整合各方资源,疏通工作渠道,形成重建合力,增强重建实效,提升社会公众满意度;

完善公共设施恢复重建机制,加强水、电、气、交通、通信等生命线工程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2.健全社会救助制度。

健全重大灾害救灾资金快速拨付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缩短受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救助时间;

积极对受灾群众提供心理干预,开展心理安抚;

积极推广农业保险、地震保险、意外保险等保险机制,探索巨灾保险制度,引导慈善组织、志愿者、企业等各方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社会救助。

3.完善总结评估机制。

将总结评估贯穿于“一案三制”建设、应急值守、队伍建设、监测预警、应急保障、风险排查整改、救援处置、灾后重建、宣传培训等各个环节,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不足,在不断变化的实际中切实提升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五)深化公众安全意识。

大力开展防灾救灾应急科普知识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的宣教活动;

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户外LED显示器等形式开展应急知识宣传,继续做好以“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119全国消防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等公共安全集中宣传活动;

加强应急科普宣教基地和应急志愿者培训基地建设,提高社会公众接受公共安全知识培训和教育的覆盖面,加强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将应急知识和安全生产作为就业培训的重要内容,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依托产业园区,积极引进、推动应急产业相关企业入驻宜宾,以产业发展促进社会面公共安全思想意识的提升。

健全应急管理培训体系,依托党校、高校等有关单位推动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建设,切实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努力实现应急管理从救灾响应型向防灾准备型转变。

四、重点项目

紧紧围绕宜宾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在整合现有应急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获得国家、省支持和财政投入、部门和地方配套、单位自筹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问题,集中力量实施一批事关应急管理基层基础能力建设的重点项目。

(一)应急指挥平台与基础数据库建设。

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探索“互联网+管理”模式,完善应急相关数据,加强与市直相关部门信息系统的数据整合共享,完善信息管理更新机制,建立全市“应急一张图”;

实施应急指挥平台升级改造工程,优化监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实现与省、县(区)政府应急指挥平台的互联互通。

专栏4—1应急指挥平台及基础数据库重点项目

“应急一张图”建设项目:

依托智慧城市项目完善人口资源、城市管网、风险隐患、危险源、重点防护目标以及应急预案、专家队伍、物资储备、应急装备等应急相关数据,探索“互联网+管理”模式,加强与经济和信息化、民政、公安、国土资源、住建城管、交通运输、气象、水务、安全监管、卫生计生各部门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