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1074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历史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D.近代工业的出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

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商业革命包括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C正确。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在宋代,故A排除。

出现最早的纸币,也在宋代,故B排除。

近代工业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故D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商业的发展·

明清商业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明中期以后,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江南地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以雇用劳动为标志),但发展缓慢,在商业方面,形成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货币——白银广泛流通、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增强、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3.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C.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D.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解析】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A项错误;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非材料核心意思,排除B;

朝廷对使用玉制器皿的规定不属于“传统理论”,排除D。

4.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据此可知:

A.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B.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可以看出此时工商业得到了发展;

材料“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体现出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故A项正确;

B项中的农业的衰退和D项中的贫富分化的问题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C项错误,材料中的无业游民指的是从事工商业者,排除。

点睛:

注意题中时间(明后期)百姓十分之六七不务农而经营手工业、商业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即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

5.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A、C、D项错误;

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B项正确。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经济重心

【名师点睛】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①东晋南朝:

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②隋唐五代:

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③两宋时期:

最终完成。

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6.明代张居正说:

“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

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表明张居正的经济观点是:

A.重商抑农

B.重农抑商

C.农商并重

D.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重农抑商”

7.“道光未年,(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

岁不下数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

材料表明:

A.中国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B.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C.中国被动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传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信息说明农村种植作物逐渐以茶叶为主,体现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信息,故C项正确;

A不符合题意;

B中是《天津条约》;

D中破坏没有体现。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影响

【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要掌握一条主线、两个重点。

一条主线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轨迹:

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萎缩。

注意分析每一阶段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两个重点:

一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是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二要掌握重点概念,如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三要注意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是不一致的。

四要注意活学巧记:

如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一个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二种压迫:

一是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华特权,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受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个不足:

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8.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

“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

”“再进一步”的举动是:

A.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向西方学习

B.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创办民族工业

C.为求富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从材料中“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可分析出材料所反映的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强”、“求富”运动。

“国防的近代化”体现了洋务运动的“自强”,创办军事工业,“进一步”的举动就是“求富”,创办民用工业,故选C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洋务运动

9.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

这一举措:

A.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答案】D

【解析】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说明有利于减轻开平煤矿的负担,降低成本,自然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但这与加强管理无关,故D项正确,B项错误;

仅凭减少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不足以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因为洋务运动最终走向失败,排除A;

当时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不可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

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洋务运动中开平煤矿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认识。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洋务运动自身管理方面的弊端以及单纯学习西方技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等因素,最终失败。

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能够全面、辩证看待和分析问题,能够从全局把握。

10.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D.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解析】由题干材料“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及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滞销,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中国生丝,故C项正确;

包装布变化与质量无关,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可以满足外包装的需要,故A项排除;

英国棉布运到中国是为了销售,不是为了包装,故B项排除;

包装布的变化不能体现出中国生丝在英国的销售情况,故D项排除。

材料“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是解题的关键。

11.如图中四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1956年四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B曲线代表的是何种经济形式:

A.自然经济

B.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知识点,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把握住图中曲线起止坐标的年代,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认知。

D条曲线开始于19世纪60、70年代,结束于1956年,可知描述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A条曲线代表的是封建自然经济,排除A;

B条曲线代表的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排除B;

C条曲线代表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排除D。

故选C。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概况;

经济结构变动·

概况

1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的“三大热潮”,它们的共同点包括:

①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②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③一直受到中国反动政府的严格限制

④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但又往往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其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都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发展,①②正确;

③说法错误,在产生阶段中国的旧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持认可态度,允许民族工业发展,可以排除;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④说法正确。

故排除ABD,本题答案为C。

13.梁启超曾说过: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中国近代与第一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题干中梁启超所说的“第一期”指的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

“第二期”指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第三期”指的则是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文化。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发展学习西方的技术,如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的制度,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学习西方的思想,如新文化运动。

整个过程由浅入深、由表面到核心。

14.张謇认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中国人数甲于五洲,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

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他旨在强调:

A.学习西方“商务立国”以自强

B.商业发展是工业建设的前提条件

C.工业化是西方富民强国之原因

D.实现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解析】张謇指出“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意思是说外国人富民强国的根本原因是工业发达,因此张謇这段话反映了他提倡实业救国,认为工业国西方富民强国的原因,故C项正确;

材料“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说明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独立的作用,故D项排除。

15.有人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中标注了五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时间点。

据此分析,这五个主要时间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主动学习欧美生产技术

B.列强侵略客观上发挥了作用

C.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变

D.民族经济自身优势得到展现

据材料提到,五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时间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五个主要时间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变,即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诱导、刺激;

1895年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1919年短暂春天;

1937年国民政府政策促进;

1952年,新中国政府的调整,故C正确。

主动学习欧美生产技术,不符合1952年,故A排除。

列强侵略客观上发挥了作用,也不符合1952年,故B排除。

民族经济自身优势得到展现,不符合旧中国时期,故D排除。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过程

16.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这一现象造成

A.民族资本主义棉纺织企业发展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C.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可知1843—1858年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不断下降,这有利于西方棉纺织品在我国的倾销,将使中国的家庭棉纺织业陷入困境,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A项错误,C项正确;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是在三大改造之后,故B项错误;

D项在题干信息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17.如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解析】图中显示1956—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此时仍处于“过渡时期”,故A“始终超过”说法项错误;

三大改造时期是指1953—1956年,图中显示农业总产值均高于工业总产值,故B项错误;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但图中显示农业总产值逐渐下降,故C项错误;

1958年,“大跃进”兴起,图中显示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的发展态势,即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故D项正确。

18.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我们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胃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图表反映出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增长率要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所以发展速度较快。

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一五计划

19.“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本题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是建国以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为更好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A项,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指对民族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改造,与实行粮食供应制度无关。

故A项错误。

B项,从1953年开始,为贯彻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计划规定,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能够在保障居民的基本粮食供给的条件下,为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

故B项正确。

C项,这一时期我国并未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粮食短缺的现象。

故C项错误。

D项,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已经顺利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0.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

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不同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独立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属于一个中国,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民族自治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故B项正确;

A项不符合民族自治区,排除;

C项不符合特别行政区,排除;

D项不符合民族自治区,排除。

解题关键是找出三个制度的共同点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1.1980年7月,习仲勋指出:

“(广东)清远的经验之所以值得注意,就是他们那不是坐等上级给他一个现成的好办法,而是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上面有些部门提出不同意见时,他们也冷静地分析,继续认真搞试点。

”“清远经验”的特点是:

A.发挥特区示范作用

B.发扬地方创新精神

C.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D.加快全面深化改革

【解析】“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冷静地分析,继续认真搞试点”说明他们发挥自主创新的精神,故B正确;

清远不是特区,故A错误;

清远位于山区,地理位置并不优越,故C错误;

此时刚刚进行改革,并不是深化改革,故D错误。

22.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

“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

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

”该“不足”是指: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解决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D.没有改变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为单位进行生产,不利于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这体现了这一经营模式的不足,所以本题选A选项。

B选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依旧是以公有制为主的经济。

C选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生产的经营权给农民。

D选项错误,与史实不符。

23.中共在不同时期实行了不同的农村政策,包括有50年代建立人民公社、70年代末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时期的土地流转政策。

下列有关这些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24.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雄安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

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

它:

A.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关键步探

B.作为东部地区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综合门户

C.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D.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析】A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已经确立,所以不存在“步探”的问题;

B选项错误,雄安位于河北省,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并不位于中西部。

C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不是对外开放问题,故排除。

25.1958年末,全国职工总数达4532万人,比1957年未增加了2082万人。

1960年下半年,按照中共中央一系列指示,各地迅速精简职工,1961--1962年我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

这一措施:

A.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B.基本纠正了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C.导致了社会商品供应不足

D.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1960年下半年,按照中共中央一系列指示,各地迅速精简职工,1961——1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