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50552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文档格式.docx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文档格式.docx

自杀未遂(即一切未造成

死亡的自杀意念或行为)和自杀死亡[3]。

(一)大学生自杀未遂的调查

当代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频发,其自杀比例在

同龄人中也是较高的。

据余小鸣等人对231名医学

生的研究发现[4],有自杀意念的占一定比例,其中

15%的人自述“一年中有过自杀想法”,1.9%的人“尝

试过自杀”。

另据上海市杨浦区对3000名大一学生

的调查显示[5],25%以上曾经有过自杀的意念。

2004年,中南大学自杀预防研究所徐慧兰等人

在对该校610人的调查中发现:

有89人(占总样本的

14.6%)称自己在一年内曾认真想过要主动结束自己

的生命。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的陈志霞等人在

2004年对101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有过轻生念

头的学生占10.7%,其中女性高于男性,以三年级比

率最高,占13%[6]。

(二)大学生自杀死亡的调查

刘华山等人采用结构性访谈和查阅有关记录资

料的方法,重点对我国4个省、市的16所大学以及地

方教育主管部门有关人员进行访谈调查,并对100多

个大学生自杀案例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的

自杀率大致为2—4/10万[7]。

另有研究显示,山东省

大学生自杀率大致也为2—4/10万[8]。

从自杀方式

看,主要有坠楼、服毒、溺水、割腕等。

从自杀的类型

来看,笔者曾对13所高校的2260名大学生的挫折情

境、挫折感进行过聚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大学生

·

47·

的挫折类型分为九种,即学习受挫型、交往受挫型、恋

爱受挫型、情绪受挫型、生理健康受挫型、适应受挫

型、家庭受挫型、学校受挫型、就业受挫型[9]。

笔者认

为,既然大学生的挫折感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因

素之一,那么,有理由相信大学生的自杀类型也可从

上述九个方面考虑分类[10]。

而从大学生自杀的真实

报道来看,实际分为两大类型:

1.挫折源来自内部的自杀类型。

包括:

(1)大学

生学习受挫自杀型。

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

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

说明学习压

力已成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2002年3

月,大学生黄毅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遗书内容大致

是:

学习、考试负担太重,实在承受不了压力,不想活

了[11]。

(2)大学生恋爱受挫自杀型。

南京危机干预

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

44.2%[12]。

因恋爱问题而自杀的情况多发生于大学

三、四年级。

据甘肃省兰州晨报报道:

“2005年5月

21日凌晨两时许,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兰州某

学院的大二女生李小惠,因为男友提出分手而从宿舍

二楼跳下,……”(3)大学生情绪受挫自杀型。

深圳

某大学中文系大一女生小许选择了跳楼的方式结束

了生命,过了6天深圳某大学建筑系即将毕业的学生

小张又以同样的方式自杀了,理由都是患抑郁症,有

强烈的厌世情绪[5]。

(4)大学生生理健康受挫自杀

型。

由于年轻,身体素质普遍较好,所以因生理健康

问题而自杀的大学生相对较少,但由于客观存在的或

主观感觉的生理缺陷和不足而引起严重自卑,并导致

自杀的则偶有发生。

有些学生的自卑缘于生理上的

缺陷、伤残、疾病等。

2004年10月,天津某大学计算

机系一名学生因依赖性糖尿病(每天都要注射胰岛

素)而自杀[13]。

2.挫折源来自外部的自杀类型。

生学校受挫自杀型。

如有少数大学生对学校住宿条

件要求过高、还有的学生感到学校食堂的伙食极不

“适合”自己,由此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甚至选择自杀。

2001年,广州某高校一名男生,入学三天后就自杀,原

因是学校饭堂饭菜不好吃,宿舍没有空调,太热睡不

着[14]。

(2)大学生就业受挫自杀型。

在《如意工作未

找到某大学毕业生自杀》一文中谈到:

2004年7月,

北京某大学管理学院的王豪,毕业后4个月内没有找

到工作。

王豪回到了故乡,11月6日,悲观失望的他

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选择了自杀[15]。

(3)大学生交

往受挫自杀型。

西南民族大学心理健康中心的专家

根据调查得出的数据分析,成都高校大学生有自杀倾

向的比率高达3%,在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中,70%是

由于人际关系不良引发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成为诱

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最主要的原因[16]。

(4)大学生

适应受挫自杀型。

如据江南时报2001年9月20日

报道,广东某高校一名新生因无法适应新环境,多次

表示不习惯集体生活,在连续失眠两天后,于2001年

9月17日凌晨从宿舍跳楼身亡。

(5)大学生家庭受

挫自杀型。

南京市2001年秋季开学期间,连续发生9

起大学生自杀事件,说明有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从

大学校园外带来的。

其中,有的自杀行为由家庭原因

引起[16]。

如就读时家庭的经济拮据,广东某高校英语

系的一个女学生,家里经济很困难,到冬天需要把单

衣一件一件地往身上套,她承受不了贫困自杀了,经

济窘迫把一个生命逼向了尽头[17]。

二、大学生自杀原因的分析

“上大学不容易。

上了大学怎么还会自杀”?

多人认为这不可能,然而大学生的自杀事件时有发

生。

本科生有,研究生也有;

高年级有,低年级也有;

男生有,女生也有;

家在农村的有,家在城市的也有;

学文史的有,学理工的也有;

非重点大学有,重点大学

也有。

自杀是大学生在生命旅程中的致命错误,然

而,他们为什么会走入这个误区呢?

他们否定自己生

命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深

入探讨,对于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具有重大意义。

(一)内部因素———大学生自杀的主体缘由

自杀是一个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构成破坏性威胁

的严重问题。

有人对35名大学生自杀案例进行了调

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自杀的诱因和特

点,发现人格障碍、情绪失调、对挫折的不良认知及挫

折承受力差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18]。

1.认知不协调是大学生轻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同时有两种或更多的不一致的意

见或观念,或者我们的价值观与行为之间不符,我们

就会体验到认知的不协调[14]。

认知不协调是大学生

轻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轻生者通常不

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使自己处于

高度的自卑状态中。

他们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与

之相关的人和环境,持续的消极认识,推动其对自己

境遇的内部感知向越来越消极的状态发展。

因此,他

们觉得前途一片黑暗。

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得心

理脆弱的大学生无法面对或承受竞争失败的结果,一

旦自己的愿望得不到实现,即认为自己付出的劳动没

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就意志瓦解、精神崩溃、万念俱

灰,走上不归路。

2.大学生的某些消极心理状态是自杀行为发生

的潜在因素。

大学生主体内在的心理状态对其自杀

行为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一是不稳定的情绪状

态。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用“疾风怒涛”来形容青年人

的情绪,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情绪往往处于动荡不稳

状态,具有冲动性、突发性、两极性、心境化等鲜明特

征,也容易产生某些负性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愤

48·

张旭东/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

怒等。

严重的负性情绪容易转化为内向攻击,导致自

杀意念和行为。

二是敏感而脆弱的意志状态。

由于

当代大学生的特殊成长环境,独生子女较多,生活经

历较为简单,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存在着脆弱的

一面,容易产生受挫感,对危机和冲突缺乏心理承受

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因而很多因素都可能成为导致

大学生自杀的导火线。

3.大学生的某些消极性格特征也是自杀行为发

生的潜在因素。

日本心理学家发现,自杀和自杀者的

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性格而言,性格往往影

响个人对环境适应和对具体事物的反应方式。

那些

具有敏感多疑、内向退缩、自卑抑郁的人,那些依赖性

强、自我中心、易走极端的人,那些好胜心强、期望值

过高、攻击性强的人,较一般人更容易在挫折面前产

生自杀意念甚至自杀行为。

更有少数性格内向、孤

僻、自尊心强、怀疑心重、承受挫折能力差的学生容易

长期陷入抑郁状态,导致抑郁症的出现。

在行为上表

现为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反应迟钝、无精打采、拒

绝交际、回避朋友,并伴随着食欲减退、失眠等不良反

应。

据京、港、沪等地对高校自杀者所作的调查分析

发现,自杀者均不同程度地具有脆弱、自卑、孤僻、抑

郁、悲观等性格障碍[19]。

4.心理矛盾冲突增多。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逐

渐社会化,接受其所在社会文化的熏陶。

大学生为得

到社会的认同,同时也为满足自己的社会文化需要,

就会产生各种社会性动机。

在某种情况下,就会转化

为自杀动机。

特别是在“社会自我”与“理想自我”共

存的情况下,一旦“理想自我”首先占据自我空间,

“理想自我”与“社会自我”之间又发生一些不可逃

避、不可抑制的矛盾,青年大学生就会采取某种方式

去化解矛盾。

如果“理想自我”长期得不到满足,他们

在认为自杀是解决问题的最恰当的方式的时候,自杀

动机就将取代“理想自我”占据自我空间了。

5.抗挫折素质差。

大学生抗挫素质差是影响自

杀行为的核心因素。

抗挫素质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

能够承受和排解挫折的总体水平,即个体适应挫折、

排解挫折的一种能力。

一般来说,抗挫素质好的人,

能够忍受重大挫折,并以理智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对

待挫折,在挫折面前能够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力;

抗挫

素质差的人,遇到轻微的挫折就不知所措,以非理智

的态度和不正确的方法来应对。

抗挫素质是个体保

持与环境的良好适应、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

主要由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两个部分组成。

对同样的挫折、困难,有的大学生能应付自如,有的却

走上自杀的道路,这与个人的抗挫素质密切相关。

得高度重视的是,目前大学生中抗挫素质存在严重或

较严重缺陷的人比例较高,有自杀潜在倾向的大学生

人数远比已有自杀行为的人数高出许多倍[20]。

6.人生的“终极”目标缺失。

求知、求偶、求事业

成了大学生生活的全部,一旦受挫,就心灰意冷,这主

要是因为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缺陷。

价值观

念、人生态度与自杀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决定自杀行

为的重要思想基础。

对自杀的认知、已有的价值观念

和人生态度既可以成为自杀的原因,也可以成为抗自

杀的资源[21]。

例如,一个以健康为主要价值指标的大

学生,可能因为不能面对疾病或意外伤害而自杀;

个把学习成绩看得高于一切并对自己的成绩抱很大

期望的大学生,当考试成绩不很理想时,可能会采取

自杀行为;

一个把名誉和面子视为比生命更重要的大

学生,一旦这方面遭到损害、破坏,就可能以自杀来了

结;

而一个人生态度悲观、消极的大学生很容易在挫

折面前一蹶不振,甚至走上绝路。

(二)外界环境因素———自杀心理与行为形成的

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自杀行为是人的心理对外

界环境严重不适应的极端表现。

大学生所处的外界

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部分,这三部分往往从不

同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

外界环境因素

一方面作为大学生生活的背景因素存在,构成了大学

生心理(包括自杀心理)的基础;

另一方面又作为现实

因素存在,其中一些因素则成了大学生自杀行为的诱

发因素[22]。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

一是大学生在

成长过程中的早期心理创伤。

例如,父母早亡或离

异、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受父母关注太少、甚至受父母

或他人虐待等,都容易对孩子造成某种心理创伤,形

成不健康或畸形的心态,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带来不利

的影响。

二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大学生成长过程

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与大学生自杀行为也

有一定关系。

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的甚

至受到父母的过分溺爱。

很多父母在溺爱孩子的同

时,对孩子也寄予过高的期望。

而这种期望则变成孩

子心头难以卸下的心病,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等消极

情绪体验之中,轻生的念头油然而生。

一旦达不到父

母的期望,就会认为自己无用,对不起父母或认为会

遭父母的责备,其中可能会有人因此而选择自杀。

2.学校环境的影响。

作为与大学生现实生活关

系最密切的学校环境,无疑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

行为方式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一是学校缺乏心

理健康教育。

忽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是自杀得不到

有效遏制的原因之一。

许多高校没有很好地开展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心理

咨询机构,导致一些原本可以被扼杀于萌芽状态的心

理异常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使自杀迹象没能被及

时发现而酿成悲剧。

二是故步自封的大学教育。

在的大学中,教书有余,育人却不足。

任课教师只顾

49·

科研成果和教学工作量,不过问、不指导学生学业和

心理健康状况;

辅导员虽想努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

作,但由于不专业,效果并不理想。

扩招、扩招!

生源

扩招了,作为硬件建设的校舍等设备“扩招”了吗?

为软件建设的合格师资“扩招”了吗?

对大学生的思

想道德教育“扩招”了吗?

三是学习已成为某些大学

生的“生命之痛”,有些学习内容不仅不能使大学生快

乐和幸福,反而使他们失去了兴趣。

他们逃避学习、

逃避校园、逃避社会,甚至逃避人生。

还有大学生考

证、考公务员、考研,虽然说没压力人才很难培养出

来,但是如果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那

又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一是严酷的

社会现实与冷漠的社会文化氛围。

就一般意义来说,

自杀行为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

法国著名

的社会学家爱米尔·

涂尔干在《自杀论》一书中强调,

自杀行为与社会集团和个人之间的结合度有关,提出

社会整合力的强弱是自杀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一观

点[23]。

自杀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对转型期社会

剧变的一种心理反应。

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而造成

的社会文化不稳定状态,外来文化的冲击、人际关系

的复杂、生活节奏的快速化,使部分大学生适应困难。

这些突变的社会环境与个体脆弱的心理素质相互作

用,在负性心理应激源的催化下,可能会诱发某些大

学生的自杀行为,导致自杀率上升。

二是社会就业环

境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

烈,近十年来,国家从“毕业生分配”转向“自主择业、

双向选择”。

升学和就业压力加大,使得部分大学生

失去信心;

毕业后不能找到如意的工作,容易产生厌

世情结、仇恨心理、心理失衡等情绪,而心理扭曲、心

理脆弱的大学生较容易产生自杀动机。

再加上高校

学费、生活费较高,经济压力大,更加剧了大学生的压

力。

诸如此类的社会环境因素均成为大学生自杀的

重要因素。

(三)自杀行为的导火线———刺激事件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有时存在某种外界诱发

因素。

当一些大学生遭受到较大挫折的刺激事件时,

由于冲动、情绪不能自控而产生自杀行为,此时,刺激

事件就成了自杀行为的直接导火线。

所谓刺激事件

是指直接引起自杀行为发生的事件。

研究表明[24],达

到一定强度的心理刺激事件是构成自杀行为发生的

外因。

这些刺激事件主要有:

严重的人际冲突、挫折

失败、受人威胁或羞辱、失恋、父母离婚或亡故、严重

的突发性疾病等。

这些刺激事件对大学生身心的巨

大冲击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悲观、

绝望、无助等体验,进而想到自杀。

所以,对遭受重大

事件刺激的大学生及时进行疏导是十分必要的。

要特别说明的是,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并不是上述诱因

的必然结果,诱因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起的是

“扳机”作用,其根源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

能力问题[25]。

综观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主体内在因素、外界

环境因素和直接诱发因素,可能是其中的一种因素或

几种因素在起作用,甚至很偶然的因素也可能促成一

个人的自杀行为。

然而就大学生整体的自杀状况来

说,则是这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大学生自杀的预防策略

笔者从影响大学生自杀的内外因素出发,认为预

防大学生自杀应该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是大学生自身因素(自我形象设计)的奠基作用,二是

外部力量(家庭、学校、社会)的辅助作用。

(一)走出大学生自杀的认识误区

第一个误区:

“大学生自杀具有突发性,个人和高

校无法预防。

”自杀确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

自杀者往往隐藏其自杀企图,并且大学生自杀具有突

发性和冲动性的特点,为此预防大学生自杀有相当的

难度。

可是,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大学生自

杀也不例外。

而且,自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

程为我们预防大学生自杀提供了可能;

同时,提高自

杀者请求帮助的意识和获得帮助的能力可阻断自杀

进程。

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的自杀是可以预防

的[26]。

第二个误区:

“预防大学生自杀,高校无能为

”虽然大学生自杀多发生在高校,但是许多高校的

教育工作者却较少反思高等教育的缺失,而较多地从

大学生个人、学生家庭和社会环境方面探寻根源,再

加上有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未有效开展起

来,因此面对大学生适应能力、心理承受力较差的现

状,许多高校缺少应有的补救措施。

难怪有人说:

“预

防大学生自杀,高校无能为力。

”[27]如果各高校正视

大学生自杀预防问题,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特别是生命教育,高校一定有能力预防大学生自

杀。

(二)发挥大学生自身因素(自我形象设计)的奠

基作用

1.针对自杀源来自内部的自我形象设计。

一是

学习方面:

(1)正确理解求知。

大学生对求知应该精

深、务实。

培根说得好,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

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增长才干。

学习、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求职、贡献于社会所

必需的能力;

涉猎多方面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以深

化知识的巩固程度。

(2)满足成才需要。

大学生应成

为开拓型、创造型人才。

IT时代获取成功需要有十种

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要成功必须炼就这十种能

力[28]:

较强的应变能力,交流和发挥想象能力,观察分

50·

析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一定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勇

于承担责任和压力的能力,独特的业务专长能力,非

凡的工作能力,与他人团结协作的能力和较强的可转

移能力。

二是恋爱方面:

(1)大学生要确立和发展正确的

异性关系。

男女大学生之间应该建立正确的、纯洁的

友谊,这样可以得到心灵上的互补。

大学生强烈希望

与自己年龄相当又情投意合的异性交往并想方设法

获得对方亲密、忠诚的友谊,在广泛的交往和深入了

解的基础上,如果友谊自然发展成爱情,也不要拒之

门外。

既不热衷于追求,但也别轻易放过,顺乎自然,

不必额外地花费许多时间。

正所谓:

“有心种花花不

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2)大学生要正确认识性爱和

情爱。

目前有些大学生把大多数时间都用于谈恋爱,

好像除了上课就应该谈恋爱。

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大

学生更喜欢性爱而不是情爱,致使上述“谈恋爱”一词

黯然失色,随之而来的是要调适由于失恋带来的挫折

感。

笔者以为,对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的大学生

来说,大学期间最好不要挤时间或透支精力去谈恋

爱,因为大学生正处于“书山攀登之际,学海遨游之

时”,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三是情绪方面:

(1)控制不良情绪,调出最佳心

境。

大学生在加强思想品德和个性修养的基础上,还

应做到:

延缓过激情绪的产生,积极做人、投身学业、

养成乐天开朗的性格,对事物保持兴趣,广交朋友、珍

惜时光。

第二,培养自己的情商。

情商反映的主要是

情绪的管理,要学会了解自我情绪、调控自我情绪、自

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等。

2.针对自杀源来自外部的自我形象设计。

交往方面:

(1)大学生要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善于沟

通是一种艺术,是透过眼睛、耳朵与声音和面部表情

的接触,把我们自己投射在别人心中的艺术。

有效沟

通的基本法则:

即要牢记别人的恩惠,不要显露有恩

于人;

说话要有分寸、有条理,不要背后议论人;

要理

解、宽容别人,不要说穿别人的秘密;

要助人为乐,不

要无把握地许诺;

言论要乐观进取,不要悲观厌世;

以服务为目的,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2)在交往中正

确认识自己。

歌德说得好:

“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

仅仅借助于行动,任何时候都不能靠静观。

尽力履行

你的职责,你便可知道你身上有什么。

”在社会交往和

实践活动中,一个人能找到反映他自己的镜子,认识

自己的本质,即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能力、性情等等;

在此基础上,善于向别人学习,主动争取同伴、朋友和

集体的帮助,才会更快进步。

二是适应方面:

(1)大学生要正视人生目标,确

立人生目标:

思索、追求、创新、进取。

每一位大学生

都应本着“要受敬、自强为敬”的精神,永远“劳动、创

造、进步———无止无休!

爱真、爱善、爱美———不折不

扣”。

(2)帮助大学生确立理想:

求知、成才、完善、贡

献。

人活着就要有所追求,就要作出贡献。

人都是社

会的人,人活一世,只有为社会,为人类作出点贡献,

才不算白活,活的才欣慰。

“近期目标一定要有,远大

理想又不能丢”。

要牢记“天生吾材必有用”。

(3)大

学生要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完善自我,改造社会和自

然,实现自我价值。

一个人如果对社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