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6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50088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6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6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6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6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6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6Word格式.docx

《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6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6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6Word格式.docx

(1)城市商业繁荣。

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经营时间也被打破,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

(2)商业的繁荣由城市扩展到了农村,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市场网络体系,与此同时,宋代还出现了四大商业名镇。

(3)在货币领域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到了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甚至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4.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特点

私有制的

发展  

唐初实行均田制,唐朝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

在手工业和采矿业中,官营不断缩小、民营日渐扩大也是私有制不断增强和发展趋势的反映

人身依

附关系

的松弛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佃农是国家的编户齐民。

在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

在宋代,雇募制成为了普遍的方式

国家干预

的减少 

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

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

国家更多

使用经济

手段管理

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唐宋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

5.赋役制度改革

制度

表现

租庸

调制

实行于隋至唐中期。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

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

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两税法

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募役法”

与“方田

均税法”

北宋神宗于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

“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主题一 时代变迁下的生存空间——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史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货殖列传》

史料二 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

“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探究] 从史料一到史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宋代,北方是经济重心,但北方战乱较多,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

南方相对安定,魏晋、南朝及南宋等政治中心转向南方,统治者也重视发展。

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

史料三 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

前期

中期

后期

人数

比例

北方

278人

84.5%

274人

63.9%

121人

40.3%

南方

51人

15.5%

155人

36.1%

179人

59.7%

[探究] 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提示] 从史料表格信息看出,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北宋时期南方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数量逐渐增多,客观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教育文化的影响,实质说明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

[史论形成]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对城市交

通贸易的

影响

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对人口分

布的影响

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使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对人才教

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

对民族关

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北方人民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主题二 “千街错绣”“灯火连昼”——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唐宋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

史料一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

史料二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史料三 北宋东京城

[探究] 

(1)根据史料二、三,分析说明宋代商业上的变化,是否说明宋代已经放弃了“抑商”政策。

(2)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有哪些新变化?

[提示] 

(1)宋代商业经济发展、商业活动区域及城市布局有了很大变化,如打破市坊界限、放宽经营区域等,这是政府增加税收的需要,并不表明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2)城市商业布局:

打破市坊界限。

思想:

出现了一个以“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

文学:

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史论形成] 唐宋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征

(1)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

农村的“草市”发展。

(2)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命题视角感悟]

视角一 过程与方法灵活考

1.(2016·

昆明三模)《文献通考》记载了宋代全国岁入情况如下表,材料反映了(  )

北宋

南宋

时间段

真宗天

禧年间

仁宗嘉

佑年间

神宗熙

宁年间

宁宗时期

全国岁入

(单位:

贯)

3600万

3680万

5060万

6000万

A.南宋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B.宋朝财政开支巨大

C.南宋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北宋

D.宋朝人民负担沉重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信息得出,南宋全国岁入超过北宋岁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因而尽管南宋偏安江南,统治区域远小于北宋,但因南方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而全国岁入也超过北宋,故A项正确。

2.

(2017·

唐山摸底)右图为《南宋·

市担婴戏图》,反映的重要信息是(  )

A.草市深受百姓欢迎

B.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C.朝廷对市禁的开放

D.区域长途贩运发达

选C 根据所学知识,草市是指在离城市较远、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集市,与图片无关,故A项错误;

北宋实现了坊市界限的打破,但题目中并未出现坊、市,故B项错误;

根据图片,儿童嬉戏与商贩并存,表示朝廷对市禁的开放,故C项正确;

区域长途贩运发达是在明朝,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视角二 主流价值观引领考

3.(2017·

深圳调研)武建国认为唐朝“乃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属于国家,官僚、地主、百姓等臣民依照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均平占有土地的制度,这是均田制的基本立法精神和实质”。

该观点认为推行均田制(  )

A.试图推行土地国有政策

B.维护了小农自然经济

C.确保国家财政税收

D.企图追求一定条件下的均平

选D “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但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在均田制范围内,故A项错误;

维护了小农自然经济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未提及确保国家财政收入,故C项错误;

据材料中“官僚、地主、百姓等臣民依照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均平占有土地的制度”可知,均田制的立法精神是企图追求一定条件下的均平,故D项正确。

4.宋代有人说:

“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

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

有田方为福。

”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千余年间十分流行。

这一现象

(  )

A.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强固

B.化解了官僚政治的内在矛盾

C.导致土地占有趋向豪强地主

D.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选A 根据“人生不可无田”“有田方为福”可知宋代人对“田产”的崇拜,对田产的重视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故A项正确。

视角三 社会热点隐性考

5.(2017·

滨州二模)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否则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

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

这说明宋代(  )

A.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

B.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

C.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

D.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

选D 宋朝一方面限制朝贡贸易规模,另一方面鼓励海外民间贸易,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推动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

6.(2017·

河南中原名校联考)北宋仁宗时一改前代食盐政府专卖的做法,创立了“盐钞法”,“令商人就边郡入钱四贯八百售一钞,至解池请盐二百斤,任其私卖,得钱以实塞下,省数十郡搬运之劳”。

此做法(  )

A.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推动了民间私盐的发展

C.适应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D.保证了盐业市场的稳定

选C 政府不再专卖食盐,但商人向政府购买盐钞,实际上是向政府预交商业营业税,不一定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商人凭盐钞到指定地点换取食盐进行销售,而非违反政府禁令的民间私盐贸易,故B项错误;

此做法反映出在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下,政府改变了食盐的经营方式,适应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商人自由销食盐,一定程度上加剧市场波动,故D项错误。

[仿真达标检测]

(时间:

45分钟 满分:

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

河南八市质检)唐初官营手工作坊中的劳动者,主要是官奴婢与刑徒、番户和杂户,没有人身自由;

也有少量的短蕃匠(可纳资代役)和雇匠(政府出资招雇的匠人)。

北宋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来的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称“当行”或“麟差”,“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

据此可知(  )

A.工匠身份的变化是促使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B.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有所松弛

C.北宋手工业生产超过了唐朝

D.北宋的官营手工业处于优势地位

选B 根据材料“北宋……‘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得出北宋官营手工业工匠人身相对自由,故B项正确。

2.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表明当时的城市

(  )

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选A 从材料中商业、手工业者的职业分工,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等可知,城市的经济作用增强,故A项正确;

坊市制度是指限制商业活动区域、时间的制度,材料没有体现出其被打破,故B项错误;

“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体现的是城市人口活动区域不受限制,不能得出穷人增多,故C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了城市职业分工的变化,没有体现人口和规模的变化,故D项错误。

3.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

据此可知(  )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公元2年)

75.5%

22.9%

1.6%

唐玄宗天宝年间

(公元750年)

61.4%

35.8%

2.8%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

(公元1078年)

34.8%

58.4%

6.8%

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选D 依据题干材料的时间从西汉至北宋,黄河流域人口逐渐减少,而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人口逐渐增加,结合所学,从西汉至北宋,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故D项正确。

4.(2016·

唐山一模)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纭。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

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  )

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

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选A 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的繁荣景象,说明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故A项正确。

昆明摸底)北宋初年规定:

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其目的是(  )

A.保护佃农利益B.增加政府收入

C.维护地主特权D.规范租佃关系

选D 材料中“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主要是为了规范租佃关系,故D项正确。

6.宋代有的农民把田产诡称献纳给僧寺、道院,有的还假立契约,诡称典卖给权势之家。

还有农民将产业与人丁化整为零。

这些情况导致了(  )

A.佛道实力的膨胀B.政府税收的困难

C.租佃经济的发展D.土地兼并的加剧

选B 材料中农民的行为造成国家控制的人口和土地减少,不利于国家征税,故B项正确。

7.(2017·

武汉调研)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

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收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

”此材料说明宋代(  )

A.土地契约制度己比较完善B.自耕农的数量增多

C.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放开D.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选A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土地契约普遍存在,到南宋时更加简化,故A项正确;

土地契约与自耕农数量无关,故B项错误;

完全放开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庄园经济,故D项错误。

8.宋太宗曾“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五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

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

宋朝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

A.促进了南北作物品种的交流

B.体现了政府以发展农业抑制商业的举措

C.标志着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D.反映出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

选A 鼓励江南种粟、麦,江北种粳稻,这促进了南北作物品种的交流,故A项正确。

9.为方便商人长途贸易,北宋初年曾设立专门机构“便钱务”,许民入钱左藏(即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宋真宗时还下诏规定:

“商旅自京(东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与材料中的“便钱”功能相当的是(  )

A.唐代的邸店B.唐代的飞钱

C.唐代的柜坊D.宋代的交子

选B 从“许民入钱左藏(即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可知,便钱是指存钱后的凭据,可以异地汇兑。

唐代的邸店是供客商堆货、交易、寓居的行栈的称呼,故A项错误;

唐代的飞钱是为方便商人异地取钱,带有汇兑功能的票据,与便钱功能类似,故B项正确;

唐代的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故C项错误;

宋代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便钱只是异地汇兑的凭据,不是货币,故D项错误。

10.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

这表明(  )

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

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

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D.“重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

选C “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可看出在地域分布上,他们主要出自南方,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繁荣,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因此反映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

11.《唐会要》记载:

“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真怪之产。

”唐诗亦云:

“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材料中反映了(  )

A.商业经营的市坊限制打破

B.小农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C.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D.江南地区经济实力上升

选D 宋代城市商业突破市坊限制,材料也未体现市坊限制被打破,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扬州商业的繁荣,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信息,故B项错误;

自商鞅变法以来历代王朝都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扬州商业的繁荣,反映出江南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故D项正确。

12.(2017·

益阳调研)白寿彝《中国通史》描述:

“南宋都城临安府‘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尤盛,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

”这本质上说明了(  )

A.坊市制度犹存B.市民生活富足

C.城市经济繁荣D.社会政治清明

选C 据所学可知宋时坊市界限被打破,故A项错误;

材料未反映出市民生活富裕,故B项错误;

据材料中都城里夜市与日间无异,并卖些奇巧器皿,可知城市经济繁荣,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现象,与政治无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

徐州检测)在农业社会,农村市场既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依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

“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负贩”。

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三 明清江南市镇的起源,早的可以追溯到宋代。

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传统江南市镇发展的高峰期。

从宋以来,直到明清,市镇是体制外的产物。

它是政治行政体制外自行生长出来的东西,是农村商品经济、市场贸易发展的产物。

市镇具有乡村商贸市场“中心地”的性质,衬托并支持着城市的生存与发展。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8分)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草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古代农村市场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11分)

(1)问,据材料一中的省略号分层,概括各层的层意即为答案所在。

(2)问,材料二共三句话,从三个方面反映了草市发展的积极作用,概括这三句话的含义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它是……农村商品经济、市场贸易发展的产物”得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大量农副商品进入市场;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是农村商品经济、市场贸易发展的产物”得出促进农村社会进步;

根据材料三“衬托并支持着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得出支持城市的生存与发展。

答案:

(1)原因:

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

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

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

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2)作用:

方便农民生活;

促进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3)原因:

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大量农副商品进入市场。

作用:

促进农村社会进步;

支持城市的生存与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请围绕材料中关于宋代的任意一种观点展开评论。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材料的观点主要有两种,其一认为宋代是东方的文艺复兴,如果赞同此观点则重点阐述宋代的经济文化与西方文艺复兴的相同之处;

其二认为宋代积贫积弱,如果认同此观点则重点阐述宋代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无权,以及宋朝在与其他势力的对抗中的情况分析;

也可以不同意上述两种观点,则分别阐述宋代与文艺复兴的不同及宋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先进之处。

观点一:

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文学、艺术、思想、科学等也冲破中世纪的黑暗获得较大发展。

宋代具有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许多特征。

经济方面:

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

海外贸易活跃。

思想文化方面:

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观点二:

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

宋初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