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政审计监督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9361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财政审计监督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财政审计监督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财政审计监督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财政审计监督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财政审计监督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财政审计监督文档格式.docx

《论财政审计监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财政审计监督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财政审计监督文档格式.docx

随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已建立起比较稳定和健全的财政收入机制,但相对于收入机制的改革与完善,财政支出的改革更为重要,也更加艰巨。

近年来,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已初步确立并与之相适应,财政改革的重点也逐步转到财政支出改革上来。

面对财政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财政审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服务于财政管理改革的大局,促进财政改革的顺利进行。

按照《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要求,做到突出“一个重点”、实现“两个转变”、形成“两个拳头”。

“一个重点”就是要坚持以预算执行审计为重点,这是国家审计的首要职责,是永恒的主题,必须把它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好。

“两个转变”,既在预算执行审计中,要实现由收支审计并重向以支出审计为主转变;

在支出审计方面要由主要审计本级支出向本级支出与补助下级支出审计并重转变。

使审计工作在财政体制改革和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形成“两个拳头”,一个是本级支出,一个是补助下级支出。

对本级支出的审计,要以促进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为目标,使一级单位预算管理逐步走向规范;

对补助下级支出审计,以促进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目标,规范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

(三)适应财政审计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

《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纲要》中提出在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上坚持“两个并重”。

即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

效益审计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实行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并重,逐步提高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重点调查国家政策法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重大决策的落实情况,促进加强宏观管理,完善法规制度。

具体来讲:

1、要进一步加强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真正把预算执行审计作为审计机关第一位的任务来抓,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计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检查,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合力。

要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的制度建设,严格程序和工作规范,并进行必要的工作考核,建立并运用考核机制确保审计程序的规范和审计质量符合标准。

2、充分利用审计成果,扩大预算执行审计的信息量。

要注意把日常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有机结合起来,认真筛选、科学利用,既扩大预算执行审计的信息量,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日常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成果,使审计成果在整合信息资源中发挥作用。

3、积极探索财政资金的效益审计,这是现代审计的主流。

特别是对重点建设项目和一些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要以效益审计为主,紧紧把握效果性、经济性、效率性等关键环节,以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4、积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

针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影响经济发展的不良倾向,在一定范围内展开调查,侧重点要放在加强分析研究,注重宏观引导,发挥前瞻效应,提出审计建议,从更高的层次上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功能。

5、处理好“同级审”和“上审下”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审计的整体效应。

“上审下”的决算审计的审计目标不再以监督地方政府的预算执行为重点,逐步转移到以审计下级部门的预算执行为基础,重点审计转移支付资金的真实性、评价资金效益和转移支付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上来。

按照这种分工,一方面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重复审计,节约审计成本;

另一方面,也能建立起上下级审计机关相互配合的审计监督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资源的整体效应。

6、提升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在审计工作中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坚持查清楚、说明白、定得准。

严格按审计程序办事,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客观公正地做出处理。

7、切实提高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质量。

要改进以往“两个报告”的内容和体例,注重抓“事实、法理、案例”三个环节。

反映真实情况,揭示突出问题,进一步注重宏观前瞻性和引导性,加大理性分析的深度、高度和力度。

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意见、建议和举措。

使“两个报告”真正成为人大、政府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服务的重要途径,使财政审计的地位和作为充分显现,使财政审计这一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准确认清方向,把握监督重点

新《审计法》的颁布,不仅明确了财政审计的方向,也赋予了审计机关更大的审计监督权。

方向已经确定,如何更好的确定审计监督的重点。

更好的运用法律赋予我们的监督权利,履行审计的职责,充分发挥较高层次的审计监督作用,已成为审计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必然。

(一)建立有效的预算执行审计监督体系

回顾近20年的审计发展历程,伴随着几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审计法律体系的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与实践形成了科学的总结。

其中,最具代表性且影响深远的便是预算执行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

近年来审计工作任务与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就工作任务而言,预算执行审计做为国家审计的主体工作显得愈加重要;

就审计环境而言,与《审计法》配套的11项《准则》和5个《规定》相继发布实行,审计行为管理日趋严格与规范化;

党和国家有关惩治腐败、加强社会信用文化建设、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要求和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的施行,客观上促使审计工作要与时俱进,有所作为。

首先,从宏观角度来看,预算执行审计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预算管理的有力手段,已成为人大监督财政收支的必经程序,预算执行审计是进入国家管理程序,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必须履行的审计监督基本职责,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

其次,将预算执行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主体工作,其他审计工作可以用这个重点覆盖,这样就理清了思路。

我们大量实践过的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无一例外都表现为预算执行审计在内容与空间上的延伸,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从理论上可以理解为同一部门连续几年预算执行审计结果的总结,尽管在实施方式、业绩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实质上是预算执行审计的“人格化”。

当然,重点覆盖并不等同于替代,各项审计任务时间上的同步结合、内容与结果的充分利用,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与其他审计工作具体实施起来并行不悖。

建立和完善预算执行审计监督体系,将预算执行审计内容贯穿到各项专业审计中去,将各项专业审计成果归集到预算执行审计这条主线上来,将专业审计主体工作定位于预算执行审计,使整体审计工作思路和审计目标更加清晰和准确,使预算执行审计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从而构建起一个领导有力,统分有序,协调高效的系统工程。

因此,对政府的财政收支行为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审计监督这个大舞台上,财政审计必将发挥宏观审计监督管理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财政支出审计监督

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审计,推动财政支出改革的顺利进行。

目前,财政支出改革的基本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使经济建设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农业支出和债务支出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相应减少乃至消除对一般竞争性行业的投资,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改革财政支出的运作方式。

一是要强化预算约束,实行部门预算,构建以部门预算为基本组织形式的预算管理新机制。

通过以综合预算为内容,以零基预算为基本编制方法的部门预算,科学安排财力,提高预算的精确性和严肃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是大力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节约开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遏制腐败现象。

三是改革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有利于国库库款的统一调度与灵活集中;

有利于政府掌握财政资金的具体支出方向和用途,硬化预算约束,规范预算执行,强化财政资金的全程监督。

针对财政支出改革的内容,审计监督的重点是:

首先要通过预算执行审计,检查财政部门有无擅自调整预算,是否保证了农业、教育、科技支出的法定增长,促进财政部门细化预算,并严格按人大批准的预算执行。

其次要促进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全面推行部门预算,规范预算分配行为。

深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在对一级预算单位审计的同时,加大对与一级预算关系密切的重点二三级单位的审计监控力度,使部门预算执行逐步走向规范化。

第三,要促进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

当前我市政府采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编制政府采购计划基础工作亟待加强。

按规定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政府采购计划管理制度,保证各项政府采购活动按计划进行,但审计发现,一些地区政府采购办未按政府采购管理程序进行操作,也未编制本级政府采购计划,因此,对采购单位缺乏强有力和行之有效的监管力度;

二是政府采购的覆盖面低。

据调查,个别一级预算单位没有纳入政府采购的行列之中;

三是工程采购的参与程度不高。

从市本级实际采购资金项目构成来看,以货物采购为主体,对工程采购的参与程度不高。

今后审计的重点要在扩大政府采购范围的同时,从采购方式、采购程序、采购合同的签定等诸环节加强监督,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第四,要促进建立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当前我市各区市县普遍成立了会计结算中心,从审计调查情况看,在核算质量、内部控制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以利于财政资金的管理。

(三)围绕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运行情况开展审计监督工作,促进其进一步科学和规范。

现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调动了各级政府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的积极性,保证了各级政府正常运行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财力需要。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按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弊端日益显现。

突出表现在拉税和挤占市级收入问题上,税收先征后返造成一些地方财政收支水分越来越大,为保证完成预算任务,只能采取预征税款的方式予以消化,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

审计部门要重点围绕新体制所规定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市本级与各区市县分税制的执行情况,开展监督工作。

(四)加强对重点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

从审计情况看,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较多,有的将上级拨入的专项资金用于平衡预算,有的专项资金拨付不及时、不到位,还有的将专项资金挪作他用。

主要原因是,由于个别地方财政资金周转困难,人员经费支出及本级建设性专项支出压力较大所致。

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审计部门应将其列为监督检查的重点,一方面要揭示专项资金安排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促进各级财政部门按照《预算法》的要求,将专项资金纳入同级人大、政府监控的范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监督;

另一方面要在财经法纪审计和管理审计的基础上,向资金使用效益审计拓展,促进市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

(五)深化地税系统审计,目前地方税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税收增长后劲不足,特别是市本级税收占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弱化了政府转移支付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

二是对房地产业依赖度过大,特别是违规先征后返,造成区级房地产企业预缴税款问题突出,致使区级税收水分较大;

三是由于目前的财政管理体制严重落后,理应由财政部门承担的分配职能变为税务部门承担,致使混库问题屡禁不止等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要靠地税部门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严格税收执法,还要靠市政府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大力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以培养新的税收增长点,努力提高税收增长幅度,使地方税收在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今后,审计部门要采取审计和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揭露和反映地税系统税收政策执行和税收征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管理机制上解决税收流失问题和执法腐败问题。

三、现行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模式,不适应现代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审计工作发展的要求,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改进和深化。

具体表现在:

1、对财政审计监督认识不清

1994年颁布的《审计法》第2条规定:

“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但是,由于财政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财政审计缺乏研究和了解,财政审计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十分陌生的概念,对审计部门开展的财政审计工作不大支持和理解,认为审计只应该针对企业事业单位进行,财政部门是国家的理财部门,不应该被审计或财政系统以外的部门监督。

这种误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来自财政系统内部,对财政部门的地位认识不清,认为自己只能监督别人,不能被别人监督。

另一方面来自财政学理论的传统影响,财政学界历来对财政监督研究比较重视,90年代以前,把财政监督职能视为财政的三大职能之一,90年代以后又把财政监察司改为财政监督司,觉得只要搞好财政监督,财政分配领域和国民经济工作中的问题就会减少,于是不免产生财政审计多此一举的看法。

个别地方领导重收入,轻支出,重堵截,轻防范,重治标,轻治本的观念较强,错误地认为财政要保,工资要发,利润要增,政绩要上,所以审计要让,监督要弱,导致财政审计流于形式,监督力度不够。

2、财政审计监督的有关法规制度不全。

一是有些法规制度尚未建立健全,有些则已日趋陈旧过时,不能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和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求。

二是有些法规制度不够规范、具体、严谨。

三是有些法规制度政出多门,条块脱节,区域间差别大,执行中打架,不公正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审计监督人员在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时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左右为难。

3、财政审计监督机制明显落后。

一是审计监督观念陈旧。

由于县、乡两级个别领导重收入,轻支出,重堵截,轻防范,重治标,轻治本的观念较强,错误地认为财政要保,工资要发,利润要增,所以审计要让,监督要弱,导致财政审计流于形式,监督力度不够。

二是审计监督方法滞后。

县、乡两级财政审计监督大多沿用计划经济年代常用的一套老办法,事后查处多,事前控制少;

违纪违法查处多,合理效益性查处少;

手工操作简单的查账方法运用的多,信息系统科学的实质性审查方法运用的少。

致使审计监督质量不高,收效甚微。

4、财政审计监督查出的问题处罚不严。

近年来,在开展财政审计监督活动中,有些审计监督机关不认真执行国家的财政法规,对个别被审计监督单位进行处罚时,抱着“批评从严,处罚从宽”的态度,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法,重处罚违纪违法的企业单位,轻处罚或不处罚企业单位的负责人,其结果是在客观上纵容包庇了违纪违法的领导,致使有些被审单位违纪违法问题屡禁不止,屡查屡犯。

既干扰了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建立商品经济新秩序的正常进行,又败坏了社会风气,降低了审计监督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

5、财政审计阻力较大,作用难以发挥

一是被审单位配合差。

财政审计所涉及的往往是政府的要害部门,这些部门对审计部门的配合与财务资料的提供留有余地,仅限于报表和帐簿,关键性的资料如预算指标向各部门的分配情况、预算拨款的追加情况以及原始凭证等常常以各种理由推委或干脆不予提供。

二是政府内部压力大。

少数政府领导只谈成绩、回避问题,对审计结果采取压制、抵触的态度,致使审计处理、处罚困难,作用难以发挥。

6、财政审计风险难于防范

一是对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机制无法进行符合性测试,只能就帐查帐;

二是双向承诺制度流于形式,被审单位提供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无法保障;

三是审计项目资金量大,涉及面广,审计力量不足,延伸审计范围窄。

四、建立完善的预算执行审计监督体系,深化审计工作的发展进程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预算管理的发展方向,是逐步建立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职能、财政支出的供给范围也相应调整,逐步强化社会公共性支出,财政审计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维护经济秩序、强化宏观调控、加强财政管理的角度,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运行机制,提高财政管理水平,财政审计必须适应预算管理的发展要求,明确审计内容,改进审计方式、方法,不断适应财政制度改革发展的要求。

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向规范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就要把庞大、复杂的工作,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协调一致,逐步建立起与实施《审计法》相配套的审计作业标准和业务规范,形成完整的预算执行审计监督体系。

1、形成综合财政审计监督机制。

在建立健全预算收入的有效监督的基础上,积极构造预算支出的有效的控制机制。

通过审计、跟踪监控、专项审计和调查三个层次,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审计监督机制,充分体现其严密性、及时性、防范性、有效性,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监督对财政支出全过程的监控保障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编制的监督机制。

对财政预算编制的监督,属于事前监督,到目前为止,仍基本处于"

缺位"

状态,要对财政支出进行有效监督,必须将支出监督关口前移。

预算执行审计在“预算执行”上做文章,突出事中审计监督的特点,能促进财税等部门在年度中后期的预算执行过程中,改进工作,纠正偏差,落实增收节支的措施,促进财税等部门加强预算管理,从而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开展以预算执行为主体的综合财政审计,就是以财经法规为依据,以财政收支审计为基础,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体,以加强财税管理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目标,采取财政审计与专业审计相结合的办法,对预算执行及参与预算执行单位全部财政、财务收支及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全面的审计监督。

形成综合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发挥财政审计宏观监督管理的作用,这是体现财政较高层次监督之所在。

2、形成财政绩效审计监督机制。

不仅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计,还要与绩效审计结合起来。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开展财政绩效审计,提高公共支出效益,是今后财政审计的一个发展方向,进行财政支出改革,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尤其是在财力可能与需求矛盾将长期处于相当突出的情况下,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将成为缓解财政困难的重要途径。

目前对支出效益的考核,仍是财政支出管理中最为薄弱的方面。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制定财政支出效益性评价标准,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可靠、准确、高效,是提高财政管理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有效贯彻政府政策意图,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作用的重要手段。

提高效益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公共支出没有效益或效益低下,实际上等于浪费了公共资源。

可以说,效益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而提高公共支出使用效益是衡量财政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3、形成宏观管理审计监督机制。

目前,我们的财政审计还是完全依赖以账本核算为主要工作平台进行审计,随着财政制度改革的深入,财政收支在核算上已逐渐规范,财政内部核算也在完善和加强,查处违规违纪错弊问题仍然是重要监督内容,但已不再是财政审计工作的全部内容,要从查错纠弊审计向管理型审计转化。

财政管理贯穿财政分配全过程,从财政管理要素入手,对财政管理对象、财政管理目标、财政管理手段和财政管理职能等要素构成的财政管理系统实施全面审计,建立中长期审计目标。

以加强预算管理为目标,从体制上、机制上和制度上发现问题,强化管理审计,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制定预算执行审计监督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反映揭示预算资金运行结果,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宏观经济管理信息进行筛选、综合、归纳、分析,并据此对宏观经济管理做出独立判断。

美国联邦审计署来华访问时介绍审计署的职能时说:

联邦政府行为到哪儿,联邦审计署监督职能就能到哪儿。

对涉及政府行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审计监督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更应注意决策、管理的科学性及风险,更应注重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保障和信息反馈作用。

4、形成信息化管理审计监督机制。

建立经济发展与财政资金运行状况信息资料库,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预算执行结果、履行职责情况和内部控制度建立和遵循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综合分析评价;

积极开发和利用计算机审计应用软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计算机管理的财政审计监督系统,并与财政、税务等部门的计算机系统联网,这样,通过计算机就可以随时调出所需要的审计资料,掌握财政收支动态变化情况,从宏观管理上分析整理出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现实性、趋势性和方向性的问题。

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向计算机审计方向发展,使财政审计工作具有了动态性、针对性、宏观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从而有效发挥了宏观审计监督管理的作用。

5、形成有效的审计监督风险机制。

其一,要充分认识到审计风险存在的客观性、潜在性和一旦发生风险所造成的多重性,要从思想上深入理解面临风险的重要性,从而提高防范风险的自觉性。

其二,要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原则,站在维护国家利益和法律尊严的立场上,建立严格的符合程序的跟踪检查制度。

其三,在审计过程中,应坚持依法审计的原则,力求做到审计内容完整、审计行为和审计结果规范,使审计的执法效应得到充分体现。

因此,开展国库审计有利于保护国家预算资金的安全,只有深入开展国库审计,才能监督国库严格履行职责,促进其严格执行内控制度,提高国库资金的运行质量,保障国家预算资金的安全。

综上所述,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要求,我们只有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道路,总结过去,思考未来,创新提高,谋划发展,认清财政审计发展的方向,确定审计监督的重点,逐步形成和完善预算执行审计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财政审计监督指标体系,量化财政审计监督对象,直至与被审单位联网,及时考核和评价财政审计监督工作。

在制定财政审计监督指标时,要从制止和纠正违纪违法问题发生,参与财政收支管理以及所达到的效果等方面来量化财政审计监督工作。

运用现代化手段来武装财政审计监督人员,积极开发财政审计监督的实用软件,最大限度地扩大财政审计监督的计算机监控范围,将财政审计监督机构的计算机与财政业务部门、国库、征收机关等实现联网,以便及时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