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9241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

《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智能化行业分析报告Word下载.docx

(3)科技进步对行业的促进作用14

2、不利因素14

(1)区域割据14

(2)市场集中度低15

(3)资金需求量大15

六、行业壁垒15

1、技术壁垒15

2、资质壁垒16

3、资金壁垒17

4、从业经验壁垒17

5、人才壁垒17

七、行业市场规模18

1、新型城镇化的政府规划为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直接需求18

2、“京津冀一体化”和天津自贸区的发展规划对建筑智能工程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

3、未来市场需求情况预测20

八、行业风险特征22

1、政策风险22

2、技术进步风险23

3、综合技术人才缺乏风险23

九、行业竞争格局23

1、高端领域半垄断的格局稳定,低端领域竞争激烈23

(1)高端领域半垄断格局稳定23

(2)低端领域竞争激烈,利润将向上下游分流24

2、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服务引领行业快速发展24

3、工程质量与服务水平是竞争关键因素25

一、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构成

建筑智能化是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监控技术等,通过对建筑和建筑设备的自动检测与优化控制、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实现对建筑物的智能控制与管理,以满足用户对建筑物的监控、管理和信息共享的需求,从而使智能建筑具有安全、舒适、高效和环保的特点,达到投资合理、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目标。

根据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6年12月发布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06),建筑智能化工程包括信息设施系统(ITSI)、信息化应用系统(ITAS)、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公共安全系统(PSS)、智能化集成系统(IIS)、机房工程(EEEP)等六大系统工程,针对不同用途和特点的建筑,其系统和子系统的配置有所不同。

建筑智能化工程一般包括下图所示的系统和子系统工程:

1、信息设施系统(ITSI)

信息设施系统(InformationTechnologySystemInfrastructure)是指为确保建筑物与外部信息通信网的互联及信息畅通,对语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等各类信息予以接收、交换、传输、存储、检索和显示等进行综合处理的信息设备系统。

一般包括通信接入系统、电话交换系统等子系统。

2、信息化应用系统(ITAS)

信息化应用系统(InformationTechnologyApplicationSystem)是指以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和建筑物设备管理系统为基础,为满足建筑物各类业务和管理功能的多种类信息设备与应用软件而组合的系统。

一般包括办公业务系统、物业运营管理系统等相关子系统。

3、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uildingManagementSystem)主要包括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及其与公共安全系统(PSS)联动管理的综合系统。

BAS主要包括空调控制、制冷控制、热力控制、电力控制、给排水控制、照明控制、电梯控制等子系统,可对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空调与通风、变配电、照明、给排水、热源与热交换及电梯等设备进行集中监视、自动控制和管理,实现所有设备处于高效、节能和最佳运行状态。

4、公共安全系统(PSS)

公共安全系统(PublicSecuritySystem)是指为维护公共安全,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应对火灾、非法侵入、重大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事故等各类突发事件而构成的技术防范系统或保障体系。

一般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应急联动系统等子系统。

5、机房工程(EEEP)

机房工程(EngineeringofElectronicEquipmentPlant)是指为提供智能化系统的设备和装置等安装条件,以确保各系统安全、稳定和可靠地运行与维护而实施的工程。

包括信息中心设备机房、通信系统总配线设备机房等。

建筑智能化行业是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

在国际上,“智能建筑”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而兴起的。

由于智能建筑具有高效、节能、舒适等突出优点,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引起普遍重视。

1984年,世界第一座智能建筑诞生于美国哈特福德市,它是由一座金融大厦改造而成的,并在大厦出租率、投资回收率、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成功。

日本在1985年开始建设智能建筑,新建的大厦中有近60%为智能型。

欧洲国家智能建筑的发展基本上与日本同步启动,智能建筑主要集中在各国的现代化都市。

亚太地区的智能建筑则主要集中在汉城、曼谷、香港、雅加达、吉隆坡等中心城市。

二、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智能建筑行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初始阶段(1990-1995年)

随着国际智能建筑技术引入我国,智能建筑这一理念逐渐被越来越多人认识与接受。

在该阶段,建筑智能化的对象主要是酒店宾馆和商务楼,各子系统独立,实现智能化水平不高,没有行业管理的统一标准,形成自由发展的局面。

2、规范阶段(1996-2000年)

开发商的商业炒作对智能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始重视智能建筑的规范,加强了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管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和管理办法。

建筑智能化的对象已经扩展到智能化小区、办公楼,包括写字楼、图书馆、医院、校园、博物馆、会展中心以及体育场馆等。

3、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随着智能住宅小区在20世纪初的发展,智能小区的建设成为中国智能建筑的特色之一。

工信部和建设部在全国开展了“数字城市”的试点示范工作,工信部提出在政府系统建立“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政府信息化框架工作。

此时,建筑智能化技术呈现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一批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智能建筑领域,如无线技术,数字视频技术产品等。

随着建筑法、招投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行业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和不断完善,以及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使得整个建筑智能工程行业迅猛发展,国内建筑智能工程业务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智能建筑呈现网络化、IP化、IT化、数字化的趋势。

随着新型城镇化高度重视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的建设,在以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为代表的城市运转升级运动中,人们对各类建筑和基础设施的业务支持功能、环境功能和服务功能的迫切需求驱动,形成了以建筑为业务载体的智能化工程市场,整个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目前,智能化系统已在我国建筑及住宅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持续、稳定的国民经济增长促进了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也日趋成熟,我国不少智能建筑技术研发成果接近国际水平,作为新兴行业的建筑智能化行业已经成为充分竞争的行业。

我国智能建筑行业产业链模式图如下所示:

现阶段,在政策层面,2012年5月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建科印发《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对建筑节能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一是全面推进新建建筑供热计量设施建设;

二是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施工阶段执行率的要求;

三是推广高性能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

四是推进农村节能住宅建设。

在市场发展方面,近5年来,我国建筑业的工程总产值依然保持了近20%的高增速,建筑业产值的持续增长推动了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元之后,也以每年20%以上的增长态势发展,2012年市场规模达到861亿元。

2014年我国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的比例仅为26%左右,远低于美国的70%、日本的60%,市场拓展空间巨大。

同时,我国发布了一系列支持智慧城市建设产业政策,2014年3月,国务院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中,将智慧城市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并列入国家级战略。

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住建部先后公布了三批智慧城市试点,要求“为做好试点工作,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着力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建设绿色、低碳、智能城市。

”在投资规模,市场规模方面,智慧城市建设自2010年开始推进,截至2014年底,我国试点智慧城市已近300个,从地域分布来看,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

通信网络、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接近5000亿元。

根据IDC研究,未来10年,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投资将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andMarkets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智慧城市2011-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2%。

综上来看,建筑智能化行业正处于成长期。

三、行业上下游的关系

行业上游产业主要由电子设备和材料供应商组成。

电子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网络、控制类、视频监控和多媒体等。

行业所需的材料主要包括各类线、管、槽,占智能化工程总成本比例相对较低,尤其企业采购量较大,并具备较高级别的施工资质,具有一定的议价优势。

行业的下游产业主要包括:

建筑、医疗、政务、商务、教育等领域,由于大多数智能建筑、智慧城市应用领域均以客户定制化需求为主,因此差异较大。

四、行业监管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建筑智能化行业为竞争性行业。

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工信部、住建部。

工信部主要负责拟订实施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

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

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

管理通信业;

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

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

住建部主要负责研究拟定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建筑业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相关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并指导实施,对全国的建筑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重点审查施工单位的资格和资质,制定及推行相关的行业标准。

建筑行业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对市场主体资格和资质的管理;

二是对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管理;

三是制订和推行行业标准。

国家有关行业协会协调指导本行业发展。

行业协会为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

2、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目前行业较为重要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如下:

五、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求驱动

建筑智能化工程市场,主要来自于人们在信息时代对各类建筑和基础设施的业务支持功能、环境、管理和服务的直接需求,其推动力来自于新技术的创新、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入。

例如国家积极倡导和推广的节能化、生态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建设和改造项目,医疗环境和设施改善等。

(2)国家政策支持

建筑智能化及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能够让城市生活变得更便捷、更和谐,还有利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我国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我国发布了一系列支持智能建筑和智慧城市建设产业政策,这些政策和措施将通过新技术、新系统设备、新材料以及设计和评价标准在实际建筑工程中具体实现,有力的推动我国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

(3)科技进步对行业的促进作用

科技进步对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近十年来,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信息、网络和通信等技术的发展,极大促进了行业的需求,满足了社会对智能化建设内容的需求。

在建立“集约型社会”已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社会认同,在追求管理自动化、信息化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将节能、环保的需求引入建筑智能化行业应用中;

未来在空调节能、绿色照明、太阳能利用、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的需求还将不断增加,科技进步将有助于建筑智能工程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导致建筑智能工程采用的高新技术产品价格不断降低,客户使用成本不断下降,也促进了建筑智能工程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

2、不利因素

(1)区域割据

由于智能建筑化工程主要由地方政府投资,而地方政府受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局限,往往倾向于支持当地企业获得政府合同,导致了智能建筑化行业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割据市场格局。

区域割据不仅降低了外地企业在当地拓展业务的积极性,而且也降低了当地企业在研发、技术上的资金投入,不利于行业内企业的做大做强,也不利于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持续提高。

(2)市场集中度低

智能建筑行业存在大行业、小公司的问题,即市场集中度较低,行业前十名企业完成总产值合计不足市场规模的5%。

虽然行业发展空间大,但市场集中度低,导致低端市场竞争激烈,影响企业盈利能力,限制企业研发投入,不利于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3)资金需求量大

建筑智能化工程企业是否具备相应的自有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已成为工程建设项目业主衡量承包商实力的重要指标。

我国的智能工程企业起步晚、资产规模小、融资贷款难度相对较大,往往导致恶性循环。

企业实力弱致使融资困难、人才流失,从而难以承揽大型工程项目,进而更加剧了经营困难、商业信誉变差、融资更加困难等不利处境。

六、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建筑智能化的研发和应用涉及诸多学科领域,同时不同下游领域对建筑智能化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能否满足下游领域的定制化要求,以及是否具备快速将研发成果进行产业化的能力,是衡量企业研发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尺。

企业对技术掌握的全面性对其开拓业务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较大。

随着客户需求的多样化,行业内企业通常根据下游客户的具体需求进行针对性的研发并提供建筑智能化综合解决方案。

能够敏锐把握建筑智能化与发展动向,并主动为特定行业或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综合解决方案的企业将相对其他竞争对手确立较大的优势。

以上两种情形都对建筑智能化行业的新进企业设置了较高的技术壁垒。

2、资质壁垒

由于建筑智能化工程与客户生产和经营特点联系紧密,对服务商的综合设计能力及设计资质要求较高,国内多数下游应用领域以及政府主管部门针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制定了相关的资质体系要求,完备的资质是企业开展业务的必要前提条件,招标方对参与竞标企业拥有的资质等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业内同时具备“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专项甲级”和“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三级”资质的公司较少,一般公司难以在智能系统、机电系统一体化整合上进行总体统筹与设计。

目前比较可行的建设管理方式是由技术全面的总承包公司在设计、安装和调试等方面进行总体协调和管理,着重解决技术难点和关键点,部分专业性强的系统则由有关专业公司分包完成。

下游应用领域对从业资质的高要求和国家制定的该行业相关资质体系政策法规是限制其他企业进入本行业的主要壁垒。

3、资金壁垒

建筑智能化的应用一般通过工程施工实现,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项目承揽、设备采购等环节需要大量的资金支出,随着工程数量的快速增长及工程规模的复杂化、大型化,企业的发展对其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另外,建筑智能化与节能企业的发展立足于技术创新,技术研发也需要充足的资金保证。

对于行业内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较弱的资金实力将对其进入大型、高端项目市场构成障碍。

4、从业经验壁垒

实施并完成大型、复杂项目的经验是影响建筑智能化企业项目承揽中标成功率的关键因素,大型标志性项目多由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参与竞标并完成施工。

在特定细分领域,优秀的案例积累将为企业奠定品牌基础,并提高其在细分行业的话语权,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从业经验对进入行业时间不长或成功的优质工程案例较少的企业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5、人才壁垒

提供建筑智能化服务的企业是否拥有掌握本行业关键技术和相关从业经验的人才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建筑智能化行业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优秀研发人员,以保证企业持续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该行业所面对的市场变化较快,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因此需要大批经验丰富和反应敏锐的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而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本行业对新进入者来说存在人力资源壁垒。

七、行业市场规模

建筑智能化工程市场的总量与建筑和基础设施等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以及新技术对系统设备更新换代形成的投资高度相关,并且随着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总体需求呈上升趋势。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历史数据表明,智慧城市历年投资规模增速为10%至20%,且近年来增速逐渐增加,未来五年内智慧城市投资规模中性估计为2万亿元。

1、新型城镇化的政府规划为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直接需求

过去我国城镇化所走的是高资源消耗、高环境冲击的发展道路,与之而来的是结构性资源匮乏和环境破坏。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后,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信息化日益成为化解城市发展难题的突破口。

因此,智慧城市的出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它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信息应用,以加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形态。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长期来看,许多重点领域在政府投入和市场化运作基础上将持续高速增长,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城市安防、智慧建筑等。

以软件业、电子信息制造业、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前景广阔,所以集成厂商、运营商、互联网企业、数据智能分析、数据安全等企业都可能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获益。

我国“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可能高达5,000亿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在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我国的重点是把社会公共服务和民生事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平安城市、智能交通和智慧医疗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3大热点问题。

而该企业在智能教育、智能交通、智能医疗、应急指挥调度等方面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和明显的技术优势。

2、“京津冀一体化”和天津自贸区的发展规划对建筑智能工程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4年4月国家颁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从政策方面作出了努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外开放新引擎的阐述,战略定位提出努力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

2015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天津自贸区的设立是国家为加速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布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京津冀和北方经济的升级转型,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2013年至今天津地区GDP平均增速在9%以上,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10,000亿元。

根据2014年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天津市建设交通委颁布的《关于我市2014年重点建设项目的安排意见》,确定了2014年市重点建设项目70个,投资总规模8231亿元,当年安排投资1864亿元。

另从天津市滨海新区发改委获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以及天津自贸区方案获批大背景下,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实际情况,滨海新区自2015年起,计划实施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建设项目1359余个,计划总投资12,978亿元,2015年计划投资3,663亿元。

未来三年内,天津地区各类基础设施固定资产将处于投资的高峰期,这些背景都有力地推动了建筑智能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

3、未来市场需求情况预测

智能建筑产业下游为建筑业及房地产业,新增建筑面积对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市场需求影响较大,占据了市场的主要需求。

近年来虽然建筑行业产值增速有所放缓,建筑工程市场需求量增速下降,未来随着城镇化改革的发展和建筑智能化的普及率的不断提升,房屋新开工面积、房屋竣工面积、建筑智能化总投入有望保持较快的增速。

截至2014年,我国新建智能建筑比例占全国新增建筑面积的26%,而美国达到70%,日本60%,我国智能建筑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分析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显示:

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2012年为861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3.2%。

2014年度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423,122.73万平方米,根据国家“十二五”的规划,智能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在30%左右,如果智能建筑市场在未来五年中保持15%的平均年增长率,按新建项目智能建筑部分平均造价120元/平方米估算,预计2015~2018年全国智能建筑市场容量如下表: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政府与民间资本、产业链上下游各利益方,主要有五种可采用的商业模式:

政府独立投资建设运营、政府投资委托民间资本建设运营、民间资本独立投资建设运营、BOT模式、PPP模式。

其中,PPP模式有望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大放异彩,主要原因是:

(1)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更为完善的顶层制度设计。

PPP模式具有包涵诸多利益方、涉及项目周期长等特点,需要政府层面在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完善的制度设计,以推动智慧城市PPP项目的顺利进行。

(2)由于PPP模式强调政府与企业全新的合作模式,公私双方需要以伙伴关系思维为基础,摈弃对抗思维,互相尊重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项目中去。

在此过程中,值得信赖的合作方选择至关重要。

因此,具备良好政府关系背景、强大项目执行力与丰富项目经验的上市公司将更容易获取政府信任、夺标智慧城市PPP项目。

(3)智慧城市PPP项目政府补贴从“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

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期、动态、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在PPP模式下,政府更关注的是项目全生命期内运营质量和效果。

因此,和一次性“补建设”相比,基于运营商运营管理绩效的“补运营”具有持续性,也更能发挥政府在项目全生命期内监督指导作用。

(4)智慧城市PPP项目盈利模式至关重要。

由于社会资本逐利性与政府公益性的冲突,针对不同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盈利模式是使智慧城市PPP项目可持续发展、各方利益得到妥善协调的重要途径。

八、行业风险特征

1、政策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行业与国家宏观政策相关度较高,国家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规划的最新政策会直接影响到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和速度,各地因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带来的波动会影响到公司业绩。

2、技术进步风险

根据日本建筑智能化经验,每次的技术突破都将带来行业的加速发展,而行业的快速发展又刺激了技术的升级。

作为技术推动型行业中的竞争者,随着行业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掌握关键技术的发展动态,在研发方向、技术路线上不能正确把握,企业将无法紧跟市场需求,存在被行业技术淘汰的风险。

3、综合技术人才缺乏风险

建筑智能化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一方面要求熟悉通信工程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工程类技术等多种学科;

另一方面要求能够深入了解各业主用户的业务流程、运营模式及系统现状,准确理解和把握用户需求,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

因此,综合技术人才的缺乏制约着本行业的发展。

九、行业竞争格局

1、高端领域半垄断的格局稳定,低端领域竞争激烈

(1)高端领域半垄断格局稳定

高端领域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具有系统复杂性高、对新技术的需求旺盛、定制化程度高等特点。

只有研发能力强,且对整个平台的技术充分掌握的厂商才能够获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