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9198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邵阳市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湖南省邵阳市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湖南省邵阳市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湖南省邵阳市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湖南省邵阳市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邵阳市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湖南省邵阳市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邵阳市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邵阳市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这部著作是

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D.《新学伪经考》

6、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7、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

“先定三湘,光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

”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是

A.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B.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

C.促使工农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D.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8、希腊雅典伯利克里当政时期,对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的资格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

这主要反映出

A.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B.雅典的民主存在虚伪性

C.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D.财产是享有民主的前提

9、《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说:

“光荣革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老国王,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

”这表明光荣革命

A.开启了英国主权在于议会的政治格局B.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

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最终确立D.促使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率先形成

10、“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

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德意志帝国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D.美国《1787年宪法》

11、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主要民主政治制度包括:

①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基层地方民主自治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2、“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D.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13、“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做出这一评价的依据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关系正常化

14、某西方学者明确提出:

“马歇尔计划则对冷战的激化和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

”这主要是因为该计划的实施

A.标志着战后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B.使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完全激化 

C.加强了西欧与美国的政治经济联系 

D.导致美苏由同盟关系转为对抗关系

15、《论衡》中记载:

“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

16、“水排”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冶铁工作效率的同时,制瓷业中的新品种也在逐步走向成熟,为其后来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这一品种是

A.白瓷B.青瓷C.秘色瓷D.青花瓷

17、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这样一段描述:

“(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各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富有盐商,没有政治地位,只能攀比花园和家厨的手艺……”这反映出明朝扬州地区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 

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C. 

商品经济较为发达D. 

政府鼓励对外贸易

18、《周礼·

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19、宋人诗云:

“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20、有经济学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

其中一个阶段的特征是:

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主导产业体系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铁路运输业。

这一阶段:

A、意大利兴起了文艺复兴B、英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

C、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D、世界进入到“电气时代”

21、《春天的故事》中唱道: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歌词中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指的是 

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C、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的发展D、设立香港和澳门为特别行政区

22、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在“滞胀”泥潭中的痛苦挣扎,到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

但与此同时,“国家已经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向右转”。

此处的美国经济政策“向右转”是指 

A.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D.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23、夏曾佑指出: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

”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

①仁义恭俭 ②“君权神授” ③“天人感应” ④“三纲五常”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家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韩非子、孟子 

B.韩非子、孔子 

C.荀子、董仲舒 

D.韩非子、董仲舒

25、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

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6题20分,27题15分,28题15分,共50分)

26、(20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

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

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

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

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

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4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6分)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

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5分)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商变法》

材料二: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

“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

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用“机工”的“机户”了

材料三:

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

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

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

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奠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

并指出这一政策出台的主要目的。

(2)依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是什么?

其本质反映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是美国什么经济措施之一?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措施的具体内容,并对这一措施略作评价。

(7分)

28、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什么时候?

(2分)

(2)请分别概括列出我国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方面内容。

(3)请列出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建立的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名称(3分)

(4)请分别指出“三权分立学说”及“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主张所出自的理论著作(作者及著作名称)(4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考号

高三年级历史月考答题卡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非选择题(26题20分,27题15分,28题15分)

26、

(1)(4分)

(2)(6分)

(3)(5分)

(4)(5分)

27、

(1)(4分)

(2)(4分)

(3)(7分)

28、

(1)(2分)

(3)(3分)

(4)(4分)

高三历史月考参考答案

B

D

C

A

26.

(1)延续时间长;

不断发展完善;

选拔方式规范;

公平(公正)。

(2)被西方国家借鉴;

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

促进社会重学风气;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促进社会稳定。

(3)看法:

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

学非所用;

用非所学;

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

(3分)

目的:

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

挽救民族危机。

(4)西方:

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

中国:

八股取士束缚思想;

民族危机加深;

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

(答二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27、

(1)政策:

重农抑商(2分)

主要目的:

为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为保证赋役征派与地租征收;

为巩固封建统治(2分)

(2)新观察: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剥削关系;

(或答手工工场出现)(2分)

(3)罗斯福新政关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措施;

(1分)

内容:

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

兴办公共工程,推行以工代赈;

扩大就业,刺激消费;

兴办保险业等(3分)

简评: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救经济危机,并对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28、

(1)标志性事件:

新航路的开辟(1分)

时间: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1分)

(2)三种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3分)

三方面内容: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3分)

(3)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3分)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