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docx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政府在线.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附件1
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
2016年12月
目 录
iii
一、引领经济发展新跨越 1
(一)发展基础 1
(二)发展形势 3
(三)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5
二、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 8
(一)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8
(二)优化科技服务支撑体系 9
(三)完善产业人才供给体系 11
(四)创新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12
(五)建立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13
(六)探索弹性准入监管体系 14
三、打造信息经济新引擎 16
(一)构建国际一流信息港 16
(二)巩固提升信息核心产业 18
(三)促进“互联网+”蓬勃发展 21
(四)抢占前沿领域制高点 23
四、实现生命经济新突破 24
(一)创新发展精准医疗 25
(二)加速发展生物医药 26
(三)高端发展生物医学工程 27
(四)积极布局数字生命产业 29
五、激发创意经济新活力 30
(一)拓展数字创意内容 30
(二)巩固创意设计优势 31
(三)培育壮大时尚产业 33
(四)推动“文化+”发展 34
六、培育绿色经济新优势 35
(一)跨越发展新能源产业 35
(二)加快发展高效节能产业 37
(三)大力发展先进环保产业 39
(四)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40
七、夯实材料基础新支撑 40
(一)提升电子信息材料竞争能力 41
(二)推动绿色低碳材料创新发展 42
(三)促进生物材料应用示范 43
(四)提高新材料基础支撑能力 43
八、构筑产业空间新格局 45
(一)强化东中西三条发展轴 45
(二)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发展 49
(三)深化国际产业交流合作 50
九、健全规划实施新机制 51
(一)加强组织协调 52
(二)优化资金引导 52
(三)加大用地保障 52
(四)强化评估考核 53
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十三五”时期深圳必须积极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着力培育新经济新动能,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攀升,加快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根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引领经济发展新跨越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深圳全面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
经济发展主引擎作用突出。
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
快速增长态势,2010-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从
8750亿元增长到2.3万亿元,年均增长21.3%,增加值从
2760亿元增长到7000多亿元,年均增长17.4%,远远超过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成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引擎。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0%,远高于全国的8%,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一批企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价值含量、绿色含量显著提升,增长动力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迈上新台阶。
56
引领式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能级迅速攀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科技创新正从
“跟跑”向“领跑”转变。
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占
GDP比重由2010年的3.47%增加到2015年的4.05%,与世界第二的韩国水平相当。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十二年居全国首位,2015年达到13308件,占全国46.9%。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深圳国家基因库、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华大基因等新型研发机构呈现引领式创新、爆发式增长态势,各级创新载体累计达1283家。
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五年累计获国家技
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51项,第四代移动通信、基因测序、超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核心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
着力打造产业链协同发展、服务功能突出的特色产业集群,在更大范围、更高层级集聚配置资源,产业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基因、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一批带动效应显著的项目陆续建成投产。
新的区域增长极加快崛起,依托华星光电、迈瑞等龙头企业建设的一批省级新兴产业基地初具规模,15个重点区域建设有序推进,已完成投资超过1100亿元,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聚集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形成了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
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
设,获批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组织实施自主创新“33条”、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1+4”文件、创新驱动发展“1+10”文件,制定出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
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拥有“千人计划”人才154人,引进“珠江人才计划”、“孔雀计划”创新团队33个和63个。
科技金融体系日趋完善,累计组建
12支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全市VC/PE机构超过
4.6万家,注册资本超过2.7万亿元。
高交会、文博会、IT峰会和BT峰会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首届深圳国际创客周成功举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更加浓厚。
(二)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国际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纵深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入新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全球产业革命浪潮继续深化,前沿领域新技术加快推
动生产生活方式颠覆性变革。
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
“制造业回归”和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新兴技术群体迸发、新兴产业齐头并进,传统产业与新技术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
互联网浪潮不断高涨,信息技术推动各行业由数字化、网络化向万物互联和智能化方向演
进,加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重构。
生物经济时代来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引发医疗健康、粮食生产等领域巨大变革。
能源革命深度裂变,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渐广,能源输送、存储技术正孕育新突破。
深圳在部分领域已具备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先发优势,为掌握新一轮产业变革话语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国内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高端智能新产品有效对
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国内居民就业和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已基本结束,传统消费正处于
提质升级阶段,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服务化消费逐步成为主流。
而国内产业整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高端供给明显不足,必须尽快提升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水平,抢占消费升级市场。
深圳拥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丰富经验和制造基础,有条件率先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企业适应消费升级需求,加大高端智能产品供给,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产业转型升级向更高层级迈进,蓬勃发展新业态加速
释放优质经济增量。
国内经济发展步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产业加快向绿色化、高
端化、协同化方向演进升级。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网络以及智能终端的发展,产业间的跨界融合不断加深,车联网、精准医学、合同能源管理等新业态加速涌现,带动形成产业链向高端攀升、上下游协同创新发展的良好格
局。
深圳得益于早转型快升级,构建起梯次型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加快培育新业态、推动实现更高层级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
产业组织结构加速重构,信息经济新模式深刻影响经
济社会发展全局。
信息技术加速向制造、金融、文化、商贸、物流等领域渗透融合,深刻改变传统产业的组织模式
和商业模式。
企业内部各个生产环节通过网络平台高效互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速整合,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高度集聚、精准对接和充分共享。
体验经济、流量经济、粉丝经济、分享经济、智能经济等新型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互联网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和惠及民生的重要抓手。
这为深圳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全面推行信息惠民,打造全球信息经济高地,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仍然存在,土地、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准入和监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早日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三)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深圳工作
重要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国家关于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总体要求,着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新方向,加快发展壮大信息经济、生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综合生态体系,着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级,持续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2.基本原则
质量引领,创新发展。
把质量作为新常态下第一追求,深入推进质量、标准、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瞄
准新兴产业发展前沿,加快创建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深圳标准,推动优势技术领域的“深圳标准”成为国际标准,进一步增强创新供给,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引导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延伸,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的标杆。
信息先导,融合发展。
主动顺应全球信息化、网络化
发展新趋势,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与各行各业相结合,促进虚拟与现实互动、线上与线下整合、技术和产业跨界融合,全面优化重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率先迈入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的信息经济时代。
前沿布局,智能发展。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选择人工
智能、虚拟现实、量子计算、精准医疗、数字生命、分布式能源、增材制造等前沿领域作为切入点,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着力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加快智能装备和产品的研发应用,逐步实现生产数字化、产品智能化和生活智慧化。
区域协同,集聚发展。
统筹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布局,
以实施东进战略为契机,规划建设国家级东部产业创新走廊,与中、西部合力打造企业集聚、要素完善、协作紧密、创新力强的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共生共赢的创新型企业群,增强城市对外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与全球产业和创新网络的深度融合。
3.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发展引领能力,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市场活力迸发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
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成为国内领先的新兴产业发展
标杆城市。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新兴产业1增
1新兴产业包括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海洋,以及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
四大未来产业。
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以上,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达到6家左右,产值超百亿元的行业标杆优势企业达到25家左右,经济发展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
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
技创新中心。
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4.25%以上,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达到64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0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超材料等技术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