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达标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8438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达标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达标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达标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达标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达标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达标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达标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达标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达标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几个儿女都想争王位。

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请问王位该传给谁?

(  )

A.大儿子    B.二女儿    C.老三     D.小儿子

6、《礼记·

坊记》记载:

“夫礼者,……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所以,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文化教育事业B.严格宗法制度

C.打击旧贵族势力D.激发认同,维护社会秩序

7、西周中叶以来,帝王、诸侯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称之为“谥法”。

秦始皇认为上古无谥法,而且谥法是“子议父,臣议君”,因而废除了谥法。

秦始皇废除谥法目的是(  )

A.效法上古制度B.贯彻忠孝观念

C.加强皇帝权威D.铲除六国势力

8、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是古代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对主要矛盾。

下列各项中体现这对矛盾的史实包括()

①秦代郡县的设置②汉代州刺史的设立

③明朝内阁制确立④清朝军机处的出现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9、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10、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

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的确立

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11、皇帝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的军政信息,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

秦朝时期能够参加朝议的官员不包括(  )

A.丞相B.太尉

C.九卿D.郡守

12、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御史大夫的是()

①负责管理军务②负责国家监察事务

③执掌群臣奏章④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13、北京大学出台自主招生政策,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

这不禁让人们想到了古代的“孝廉”。

以孝廉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在东汉成为求仕者的必由之途。

这种制度是(  )

A.世官制B.察举制

C.科举制D.八股取士

14、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

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

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B.中书省

C.兵部D.门下省

15、元初,中书省“省规”:

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

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16、忽必烈建元后,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宰执带相衔临时到地方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

多数情况下该机构的性质仍然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

世祖末成宗初,才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机构。

这一机构体现了()

A.分封制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17、唐朝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

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A.中书省B.门下省

C.尚书省D.参知政事

18、阅读下表,这一变化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两宋

明清

任官前出身

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

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发生变动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19、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君主集权加强B.皇权逐渐衰弱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20、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

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

为解决这样一问题,明太祖()

A.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C.设立内阁分理政务D.设立宰相分理政务

21、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

“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秦丞相府B.唐尚书省

C.清军机处D.元中书省

22、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建树,但当时的清议并不讲他好话,认为他是一个权臣,质疑他行使权力的正义性。

这种质疑是基于()

A.儒学的道德准则B.内阁首辅越权理政

C.明代的社会风尚D.执政的能力水平

23、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24、史载:

嘉庆十年,御史何元琅上《请酌改军机处名目》折,称“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似应更改名目,以纪偃(停止)武之隆”。

此事反映了军机处()

A.与兵部的职能相互重叠B.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

C.其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满D.已成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

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醇酒)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

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唐代,中书门下是制令机关,被称为“机要之司”。

门下省的职权主要是“封驳”。

“封”即封还诏书,“驳”即驳正百司奏抄。

尚书省六部等机构的上奏公文,首先须经门下省给事中的审核,给事中如认为不妥,可以驳回重拟。

同时,中书省对百司奏章的拟答批文,给事中如认为不妥,也可驳回修正。

给事中的这种职权对尚书省等政务机构的施政行为起到了较好的事前监督作用。

——摘自艾永明《关于中国古代有无行政法之我见》

材料四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

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所以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侯”“王”的由来及汉武帝削夺其爵位的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意义。

(4)据材料四,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26、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

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91《百官志》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

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27、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材料一四科取士:

曰德一行高妙,志节清白;

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

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

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续汉书·

百官志》载后汉光武帝的诏书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离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僧决于心,情伪由于己。

……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

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

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

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

刘毅传》

材料三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

……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

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丈化之融结。

……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琦戈穆《国史新论》

请问答:

(1)材料一中的“四科取士”指什么制度?

据材料一,归纳其选拔人才的标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

据材科二,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弊端

(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这一制度的积极意义。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及分封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

材料中“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

”说明祖宗不忘的原因是宗法制的因素,故B项正确;

“维系亲情延续”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家族内部等级的观念,故D项错误。

2、D

3、D

4、B

5、D

6、【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维护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这样更有利于西周政权的统治答案选D,ABC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7、C

8、A

9、B

10、【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朝统一以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确立单一制的中央集权模式。

故答案为A项。

宗法制的瓦解与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无关,排除B项;

秦朝统一后并非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

三公九卿制对巩固君主专制有利,与中央集权制没有决定性关系,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朝议的参与人员是中央官员,郡守属于地方官员,不能够参加朝议。

12、B

13、【答案】B

【解析】以孝廉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它盛行于两汉时期。

14、【答案】D

【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中,有权审批的是门下省。

15、【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

这反映了元朝中书省集体商议军国大事,意见不合则奏皇帝决策。

因此选B。

AD表述过于绝对,C不符合材料,排除。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根据材料信息“忽必烈……频繁派中书宰执带相衔临时到地方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

多数情况下……仍然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

世祖末成宗初,才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机构”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行中书省制度的确立,因此D项说法正确;

A、B、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D。

17、【答案】B

【解析】结合门下省的职责是封驳审议分析可得。

1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科举制度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发生变动。

19、【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B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B项。

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C不选;

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

所以答案选A。

20、【答案】A

【解析】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与材料中“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相符,故A项正确;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与材料中“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

为解决这样一问题”不符,故B项错误;

明成祖时“内阁”出现,与材料中“为解决这样一问题,明太祖”不符,故C项错误;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才出现“这样一问题”,故D项错误。

21、【答案】C

【解析】据材料提到,“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朝军机处的职责,故C正确。

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

唐尚书省,负责执行,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

元中书省,是最高中央行政机关,故D排除。

22、B

23、C

2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可见它已具有综合性的政务职能。

二、非选择题

25、

(1)制度:

郡县制。

意义: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每家每户人家纳入国家政治体制当中。

(2)由来: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王(双轨制)。

目的:

削弱王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3)措施:

三省六部制意义: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用这种制度。

(4)创新:

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

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6、

(1)实行郡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郡国并行制。

(2)性质:

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

目的:

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解析】第

(1)问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历史史料并依据所学运用知识答题能力,第一小问做法,依据材料一“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可以得出全面推行郡县制;

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一“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为后世历代所遵奉”,可概括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第三小问混合体,依据所学,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即实行郡国并行制。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后逐渐的地方化,成为地方的行政机构,故其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

元朝实行行省制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历史史料并依据所学运用知识答题能力,依据材料三“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可分析得知始终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

27、

(1)制度:

察举制。

标准:

道德高尚、学识广博、明法知礼、机智果决

(2)变化:

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弊端:

中正官徇私舞弊;

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扼杀人才;

败坏社会风气。

(3)意义: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

可以消融社会阶级;

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

【解析】

(1)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一得出汉代选取官员的标准的核心就是德才兼备,结合所学得出“四科取士”指察举制;

第二小问标准,根据材料一“曰德一行高妙,志节清白;

四曰刚毅多略”归纳得出道德高尚、学识广博、明法知礼、机智果决。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得出注重门第;

第二小问弊端,根据材料“离下任意”“爱僧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有私于己,必得其欲”得出中正官徇私舞弊;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得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根据材料“不顾才实”得出扼杀人才;

根据材料“或以货赂自通”得出败坏社会风气。

(3)根据材料三,由“……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得出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

由“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得出可以消融社会阶级;

由“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丈化之融结”得出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