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作品选读十五楼兰古道对汉朝统一西域及丝路的重大贡献苏北海先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8183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家作品选读十五楼兰古道对汉朝统一西域及丝路的重大贡献苏北海先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名家作品选读十五楼兰古道对汉朝统一西域及丝路的重大贡献苏北海先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名家作品选读十五楼兰古道对汉朝统一西域及丝路的重大贡献苏北海先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名家作品选读十五楼兰古道对汉朝统一西域及丝路的重大贡献苏北海先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名家作品选读十五楼兰古道对汉朝统一西域及丝路的重大贡献苏北海先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家作品选读十五楼兰古道对汉朝统一西域及丝路的重大贡献苏北海先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名家作品选读十五楼兰古道对汉朝统一西域及丝路的重大贡献苏北海先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家作品选读十五楼兰古道对汉朝统一西域及丝路的重大贡献苏北海先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家作品选读十五楼兰古道对汉朝统一西域及丝路的重大贡献苏北海先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经新疆考古所1980年测定,楼兰城址位于东经89°

55′22″,北纬40°

29′55″【2】,适处亚洲大陆中枢,远离海洋,在塔里木盆地中部的沙漠戈壁包围之中,其北面横亘着一条由西向东的库鲁克山(即“干山”意)。

在楼兰周围地区的年降水量一般不足20毫米,年蒸发量却为2500-3000毫米,高于降水量的100-200倍,可知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严酷。

但在远古西域,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人类的活动,在楼兰地区得天独厚的是孔雀河和塔里木河两条大水的尾闾,所以从远古起就汇集成一个碧波浩渺的罗布泊,从而这些水域周围成为人类生存并得以施展才华和创造的园地。

斯坦因曾在楼兰故址及孔雀河谷采集到不少细石器;

贝格曼也在孔雀河上的小河东面雅丹布拉克附近发现了三处石器时代的文化点,采集到燧石核、燧石叶、石刃片、石刀、柳形叶石箭头等。

斯坦因认为:

“在风扫光了的地上屡屡拾得石器时代的石箭镞、石片,其他小件器具·

·

可以证明,这些地带在史前时代末叶,必然已为人类占有。

”【3】并肯定楼兰古城有人居住的时间至少可上溯到石器时代的早期。

1930、34年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两次从罗布泊北的土垠向西,在盐壳地带及涸海沿岸的考察中,发现石器时代的文化点五处,采集到石器百余件,大件的有石斧、石刀、捶石、砺石等类,小件的有石刃片及各种石矢镞等类,大都为打制,因而他认为“金属文化输入楼兰以前,楼兰有一时期为新石器时代,或金石并用时代。

”【4】

1949年后的新中国时期,新疆考古研究所又多次在楼兰古城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对楼兰王国的形成及其史前社会有了更多科学依据。

如1979年底在孔雀河下游北岸第二台地上古墓沟发掘了原始氏族社会公共墓地的古墓葬42座,获得了大量的包括石器在内的各种原始社会时期的珍贵文物。

这片古墓沟墓地位于东经88°

55′21″,北纬40°

40′35″处,东距罗布泊约70公里,正当楼兰古城西向焉耆、龟兹的孔道。

这块墓地东西长35米,南北宽45米,总面积1600平方米,墓葬形式可分两类。

一类墓葬是地表无环形列木,仅部分墓葬、墓室东西两端各有一根立木,露出地表,这类墓葬占多数,共36座;

另一类墓葬的地表有七圈比较规整的环列木桩,由内向外,粗细有序,列木呈放射状四向展开,蔚为太阳形的壮观,共6座墓。

在无环木的第一类型墓葬中,死者全部仰身直肢,头东脚西,裸体包覆毛织物,平卧于沙土上,墓中除个别合葬二男性、三男性外,均只葬一人,男女老少都是如此。

墓内随葬物主要是随身的衣物、装饰品,彼此差别不大。

给人的深刻印象,并不存在小家庭,婴幼儿都在母亲身旁,随葬物也相差不多,可见其占有的生活资料基本上是平等的,只是在一些女性墓中,尤其是老年女性墓中,除随身的衣服饰物外,还较其他墓葬稍多一点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木盆、木碗、锯齿形刻木、盛水的羊、牛角和木雕女性像等,这些都表明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5】

墓葬内的尸体全身包裹于毛毯中,打开毛毯,可见死者头戴尖顶毡帽,毡帽上有的还插禽鸟翎羽,足穿牛皮鞋;

于右胸上部还均挂一麻黄碎枝小包,在麻黄小包近处,都有一件草编小篓,在草篓内盛10多粒或100多粒小麦不等,也有白色浆状物的东西,腕、腰、颈部有玉、骨、珠饰等;

还随葬有日常生活的各种用器:

木制盆、碗、杓、角杯、兽角等。

可见生活在这块墓地周围的远古人群主要饲养牛和羊,因为墓中殉葬的牛羊角,最多达26支,也可知他们的主要肉食是羊、牛肉。

而瑞典贝格曼和中国胡邦铸先生等都在孔雀河北面不远的库鲁克山中兴地发现了远古的重要岩画,现属尉犁县库鲁克山兴地峡谷中的兴地村。

其中最大的一幅岩画长15米、高6米、面积约90平方米,大小图像近300个。

这里的岩画内容甚为广泛,有多种动物图像,还有狩猎、放牧、车辆、驮运、宗教、征战、舞蹈、建筑、印记等。

单就动物图像说,就有羊、骆驼、马、鹿、狗、野牛、虎、雁、鸟、鹰、蛇、鱼等,尤以羊、骆驼、马、鹿、狗为多。

【6】这是与库鲁克山、古墓沟、楼兰周围地区古代的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

通行于戈壁沙漠之间,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除车辆外,最主要的是骆驼和马,与《汉书·

西域传》所说“鄯善国,本名楼兰·

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驼”的情况相符。

尽管古墓沟地区石器时代的人民以畜牧为主,但也已有农业,尸体所附草编小篓内所盛麦粒就是明证,不过由于地理环境关系,不是以农业为主罢了。

1979年11月和1980年4月,新疆考古研究所两次有组织地深入罗布泊地区对楼兰古城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系统的考察,获得了不少重要考古资料,把楼兰历史文化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先说采集到的石器文化,过去国内外的考古学家在楼兰周围地区所采集到的石器,从制造技术上看,一种是以打制的细石叶和燧石核为主要特征,另一种是以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杂陈为特征,总起来也有相当数量的石器,但都没有指出何处是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中心和聚点,而新疆考古研究所这次在楼兰遗址采集到的石器文化标本在百件以上,其中以在楼兰城采集到的为最多,因而作者认为,现存的楼兰遗址是孔雀河下游三角洲中“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聚点和中心”。

也就是说,“楼兰遗址在整个新石器时代从使用最典型的细石叶和燧石核开始,中经使用琢制细石器、桂叶形石器到使用磨制石器和金属工具,这里一直都存在着人类活动”。

【7】这次新疆考古研究所在楼兰遗址采集到的细石器文化遗物,“按其形状和用途来分,主要有单脊细石叶、双脊细石叶、截端细石叶、发卡形细石叶、啄背细石刀和燧石核、三棱尖状器、刮削器以及三角形、四棱形、桂叶形细石镞和石矛等。

从制造技术上来分,打制的较多,多在一边或两边有比较精细的第二步加工;

琢制的其次,用压琢法作出锋刃;

磨制的较少。

从色相和质地来分,有灰绿色、黄褐色、深绿色、淡红色、枣红色、赭色、绛紫色等玉髓,有灰色泥灰岩、绿钙质粉砂岩、褐色石灰岩、青绿色变质砂岩、暗绿色板岩,也有绛紫色的火山岩、滑石化的蛇纹岩,以及隐晶质的淡蓝色硅华和蛋白石等。

这些石器的石质细密、坚硬,打制、琢制、磨制的技术都精高。

”【8】这里的细石叶和石核是细石器的代表,使用时间早而长,与内蒙、华北一带细石器的类型及制造技术都比较一致。

【9】而众多形式的细石镞,使用时间延续很久,很可能一直进入金属工具的使用期。

这些都确凿证明楼兰地区存在史前的石器文化时期,是西域石器文化的光辉篇章。

二、楼兰王国与汉及匈奴的关系

当西汉司马迁《史记》记载楼兰名称的时候,楼兰王国已为匈奴役属。

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原以内蒙阴山做根据地的匈奴冒顿夺得单于位后,势力日强,即东灭东胡,西击走月氏,约于公元前2世纪起即役属包括楼兰在内的西域三十六国。

位于楼兰旁的盐泽,历史上曾称为泑泽、辅日海、牢兰海、蒲昌海、临海、罗布淖尔、罗布泊。

《汉书·

西域传》指出:

“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

”据近代考古证实,楼兰遗址位于白龙堆西,临罗布泊西北岸,孔雀河流入罗布泊近处,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为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的重要门户。

自匈奴贵族统治西域以后,由于得到了西域广大地区的人力和物力的巨大资源,匈奴的势力日强,对中原的侵扰也日盛。

汉初经过刘邦、刘盈、刘恒、刘启几代皇帝近70年的忍辱负重,积蓄国力,到武帝刘彻时才决心断匈奴右臂,以根除北边匈奴贵族侵骚的祸患。

由于匈奴的根据地是设在天山中段的焉耆、危须、尉犁间,因此汉武帝势力进入两域必须避开天山中部的匈奴根据地,沿着天山南麓西进。

当然沿着昆仑山北麓西进也是匈奴势力较为薄弱之地,不过在这条路上建立汉朝的前进基地,很难随时出击匈奴主力,动摇其根本,所以只有从敦煌向西北经玉门关、楼兰、库尔勒、龟兹一线,才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随时威慑敌人的战略之路,从而楼兰就成为汉与匈奴争夺西域的战略重地。

匈奴贵族当然也看到了汉朝西进的战略意图,所以千方百计要控制和严密监视楼兰的一切动静。

于是汉与匈奴在楼兰地区展开了极为尖锐激烈的生死搏斗。

尽管自敦煌西北到罗布泊之间大都是沙漠戈壁,人烟稀少,路途十分艰险,但汉武帝不惜一切人力、物力,筑成一条新的长城,直插罗布泊,为西进西域打下了可攻可守的牢固基地,《汉书·

西域传》所说:

“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就是这种真实的记录。

当近代国内外学者斯文赫定、斯坦因、黄文弼等人实地考察后,无不赞叹其工程之浩大艰巨,处处显示着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精神和力量。

正是在这种巨大国防工程的支撑下,汉朝才有可能不断向盘踞在西域的匈奴出击。

《汉书·

西域传》鄯善国称:

“初,武帝感张骞之言,甘心欲通大宛诸国,使者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余辈。

楼兰、姑师当道,苦之,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

”从这简单记载中可以知晓汉武帝时西出西域的使者,每年十余辈都是经行于敦煌、玉门关、楼兰、龟兹一线,匈奴贵族当然恼恨,唆使楼兰王遮击汉使。

对此,“武帝即遣从票侯赵破奴将属国骑及郡兵数万击姑师。

王恢数为楼兰所苦,上令恢佐破奴将兵。

破奴与轻骑七百人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因暴兵威以动乌孙、大宛之属。

”汉朝虽然以兵威迫使楼兰王降服,匈奴贵族当然不会让卧榻之旁有雄狮酣睡,必然立即发兵击楼兰,楼兰王无奈,只好遣一子质匈奴,一子质汉。

在汉朝与匈奴争夺西域的过程中,匈奴对汉朝势力的深入西域任何时间都要进行阻击。

公元前104年李广利伐大宛时,匈奴仍唆使楼兰遮击后过的汉使,汉朝即遣屯驻玉门关的军正任文便道引兵捉得楼兰王,责其首鼠两端,楼兰王直言不讳地说:

“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

【10】确实,只要楼兰王住在楼兰城,他只能脚踏两只船,既要讨好匈奴,又要结好汉朝,楼兰王的态度必然是随汉匈之间势力消长的情况而变化。

西域传》称:

“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儋粮,送迎汉使,又数为吏卒所寇,惩艾不便与汉通。

后复为匈奴反间,数遮杀汉使。

其弟尉屠耆降汉,具言状。

”在这种情况下,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昭帝就断然决定由大将军霍光遣平乐监傅介子率勇敢士,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到达楼兰后,即设计斩杀了楼兰王尝归,“乃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为刻印章,赐以宫女为夫人,备车骑辎重。

”王自请天子曰:

“‘身在汉久,今归,单弱,而前王有子在,恐为所杀。

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威重。

’于是汉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抚之。

”为什么要把楼兰王都迁至鄯善,国名也因是而改,显然是汉昭帝的重要战略决策。

如果不这样做,仍把楼兰王放在楼兰城,必然时刻会受匈奴贵族的挟制,阻断汉朝势力的西进。

现在把楼兰击迁放于婼羌,又有汉屯田士兵进行保护,就可坚其向汉之心,而楼兰城则可成为汉朝在楼兰地区的屯戍中心。

这样就可使敦煌、玉门关、楼兰、渠犁、轮台的屯田区联成一线,并力全面出击以天山为依托的匈奴贵族。

所以公元前77年楼兰王国的迁都鄯善和更改国名,是一件历史大事,大大有利于推进汉朝对西域的统一事业。

三、考古见到的楼兰古城风貌

从飞机上俯瞰远古孔雀河三角洲,存在四条大的干涸河床,河床两岸密布有许多小河叉和小水塘,楼兰古城即座落在第三与第四条河床之间。

从遥远的古代起,这里就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地方,从采集的各种石器遗物,尤其是众多的细石镞文化看,以楼兰城为中心的村落已在逐渐形成中。

楼兰城的城墙经新疆考古研究所重新测定,为东西长335米,南面长329米,西北两面各长327米,总面积为108240平方米,基本是正方形,校正了1914年斯坦因测定的残垣西长东短的错误。

【11】由于楼兰地区常年盛行东北风,因而南北城墙相对保存较多一些。

北城墙东端残长35米、宽8.5米,残高3.2米;

西端残长11米、宽5.5米,残高3.5至4米,东西两端之间有一22米宽的缺口,可能是北城门。

南城墙东部东端残存60.5米、宽8米,残高3.5至4米;

西端分为两段,靠西南角的一段残长4.5米、宽6米,残高2.3米,靠中部一段残长9.5米、宽5米、残高3米,在中部东南两端之间有一宽13米的缺口,适与北城墙的缺口相对应,可能是南城门。

东西城墙适迎着常年的东北风势,所以残存的城墙较东西城墙少和矮小,从这座故城的残存城墙看,都是夯土筑成,有的在夯土层间夹有红柳芦苇枝,有的则夹有碎陶片和垃圾物,从夯土层厚薄不均的情况看,这座古城并不是一次建成,而是经过多次分筑而成。

在古城中,从西北角至东南角有一条残存的古河道,水道宽16.8米,深4.5米,底端淤积层厚1.9米,这就是供楼兰故城中居民饮用的淡水,因为在水道上还残留有许多水螺壳,即为流淌河水的证明。

如以古水道为中轴线,可把楼兰故城分为东北和西南两大部分。

东北部以佛塔为标志,可称为佛教寺院区;

西南部以土块垒砌的三间房为重点,散布着不少大小宅院,应为居住区。

先说东北部以佛塔为中心的寺院区,现在佛塔残高10.4米,塔基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8米,分九层建筑。

一至三层系夯土筑,第四层夯土中夹有土块,五层以上全系土块垒砌,在每层土块之间,夹有10至15厘米的红柳枝。

塔呈多角形,紧靠塔身右侧还以土块垒筑一小台,高与第五层塔身相齐;

在土台与塔身之间有坡道相通。

在佛塔南面的台地上散乱的大木材上压有用红柳枝和芦苇编成并外敷草泥的墙壁内,斯文·

赫定(1901年)和斯坦因(1906年)曾先后在这里出土了汉文,佉卢文木简、纸文书、木雕佛像、佛像木座和许多精毛织品。

新疆考古研究所也在这里采掘到丝毛织品、玉髓质、玻璃质的各色饰珠和来自别国海岸的海贝、珊瑚等物。

【12】这些物品充分证明楼兰城确是早期丝绸之路上重要而繁华的都市。

在佛塔东面32米处,有一堆积着散乱木材的小台地,在木材下出土了黄灿灿的糜子堆,堆积层厚达70厘米、宽约1米,其中还夹有少许小麦和大麦粒。

新疆考古研究所认为是粮食仓储的遗迹。

【13】日本长泽和俊则认为是僧房。

【14】看来,新疆考古研究所的论证较正确。

楼兰城内的西南区除残存一些大小院落外,最引人注目的是相连的三间房址,东西长12.5米,南北宽8.5米,总面积106.25平方米,中间一间较大,东西两间较小。

1901年斯文·

赫定曾在东面一间小屋中掘得纸文书36种;

1906年斯坦因又在此屋中掘获纸文书和许多木简;

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又在三间房区掘获木简一枚,两面书写的纸文书一种,还有精美的丝毛织品、陶灯、麻鞋、装饰品、日用品多种。

另在三间房西35米处是斯坦因出土过大量木简的地方;

新疆考古研究所又掘获了纸文书一种,残木简60枚,其中有西晋泰始年间年号记载的木简4枚。

【15】在西南区内的另一组面积约350平方米的大宅院采集的朽木标本经国家文物保护科技所碳14测定,树轮校正年代距今约1865±

80年(从1950年起算),相当于东汉时期。

新疆考古研究所1979年为了进一步研究楼兰城的历史,还在距楼兰故城东北4.8公里处古墓葬群的七座墓葬进行了清理,得到了随葬的羊骨、铁镞、耳饰等物。

在一座葬有小孩的墓中,见小孩头裹素绢,枕倚木案一块,紧靠左臂有铜镜残片一块,铜镜边有内向连弧纹饰,以镜纽为圆心,围绕圆心作几何对称的四个花瓣,瓣尖均向外,花瓣之间还夹以卷草,纽成半球形,这是西汉晚期比较流行的一种铜镜纹饰。

小孩头枕的木案经国家文物保护科技所碳14测定,距今约2040±

90年。

【16】在此墓地东北两公里,距楼兰古城约6.9公里处,1914年斯坦因曾草草挖掘过14座墓葬,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在这块东西长43.4米,南北宽15.7米,高出地面8-9米的墓地上出土了许多精美的丝、毛、棉织品,漆器残件、木制用具等物。

在丝织品中有各色丝绢出品:

绢织品中有一件三种颜色缝缀的小人衣服,丝织品十分耀眼,单有铭文的“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就有五个品种,其他还有“长葆子孙”、“长寿明光”、“长乐明光”、“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永昌”等铭文;

在铭文中更杂各种姿式祥禽瑞兽和卷草流云纹锦。

此处还有刺绣。

毛织品中有多种颜色艳丽的毛绒布,栽绒花木毯,和以通经断纬、纬上起花的两面纹饰一样的缂毛。

棉织品虽是平纹十字交叉,但粗细有别的纱线,织出的布纹极为整洁均匀,以及墓葬中出土的各种红里黑外的漆器和木杯、木碟、木案、木罐等多种器物,无不体现出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楼兰的民族特色。

在一座葬有八具尸体的墓葬中除有汉五铢铜钱、漆木杯、木案、羊头骨等随葬物外,还从该墓采集的朽木标本经碳14测定,距今为1880±

85年。

【17】可知这块墓地上的丰富出土物为东汉时期的文物,弥足珍贵。

在楼兰故城北部稍东4公里处,还有一座较小的佛塔,残高6.28米,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塔基,宽7.1米、高4.6米;

基上为塔身,残高1.6米,塔中心是环形建筑,环形台周围残留有五彩斑斓的佛像壁画残片,以土红色为主色调,台上还遗存塑造佛像的草束木骨架。

围绕环形台西南两面残存的土块垒砌墙,形成的直角相交处的甬道还残留有彩塑佛像的眼睛、手指、胳膊等。

根据佛塔壁画和塑像残段看,可能属魏晋时期。

【18】由此可知,楼兰故城内外均有佛教信奉遗迹,足证楼兰时期,当地土著和汉族戍军都信奉佛教。

四、屯戍重地

1.西汉屯田

公元前77年,楼兰王被杀,楼兰国迁都婼羌,改名鄯善后,楼兰城就成为西汉在西域的军事基地和屯田重地。

这一战略决策加速了两汉统一西域的进程。

因为楼兰城距河西及内地最近,地处丝绸之路塔里木盆地南北两道的交叉口,水土资源丰富,又属汉政府直接管辖,距匈奴在西域的统治中心最近,因此成为西汉政府在西域驻军的大本营,经常住有屯田军一万多人,最多时达一万五千人,这样就对西域的匈奴贵族时刻起着威慑作用。

这些屯田部队很多带有家属,平时屯田,有敌情就参战。

他们挖井修渠,开荒种地,建仓积谷,既保护了屯田官兵的安全,又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西汉在楼兰的屯田,《史记》、《汉书》没有明确记载,但考古学家黄文弼于1930年和1933年曾两次到罗布泊地区考古,在罗布泊北岸及孔雀河下游发现了汉军屯垦的沟渠、堤防和兵营住宅,以及西汉古烽燧亭的遗址。

于这些遗址中,还发现汉简数十枚。

在这些汉简中曾多次记载西汉在楼兰屯田的粮仓,如“河平四年十一月庚戌朔辛酉,与(按此字左为与,右似刂,无法输入。

)守居卢訾仓、车师戊校(缺)”【19】。

这是公元前25年11月12日,西汉政府发给守卫居卢訾仓和车师戊校的敕令。

又如“元延五年二月甲辰朔己未,□□□土□尉临居卢訾仓以□□·

”【20】西汉成帝时元延只有四年,到五年时已改为绥和元年,由于西域路远,甫改年号,尚未及知悉,或路途受阻而难知。

这简记的就是公元前8年二月间某屯田校尉到居卢訾仓督查工作。

汉简还记称:

“交河曲仓守丞衡,移居卢訾仓。

”【21】此处交河曲仓史书未见记载。

按汉制军下有部,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

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

此处言交河曲,即车师屯田汉军积谷于交河曲,故称交河曲仓。

而交河曲仓的守丞衡,因汉制丞理民事,司马、侯管兵马。

这里就是说交河曲仓的守丞衡移文于居卢訾仓。

还有一汉简记称:

“居卢訾仓以邮行”。

【22】这就是说居卢訾仓不仅是供给西汉官兵口粮的大粮仓,同时也是传递文书的驿站。

这个居卢訾仓就是《汉书·

西域传》乌孙国所记“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案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

这里的居庐仓即上述居卢訾仓的简写,实际居卢訾仓、居庐仓均系译自西汉少数民族的地名。

那末这个居卢訾仓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根据黄文弼教授的考证,居卢訾仓应在罗布泊的东南,即三陇沙的北头,与楼兰城为东南与西北的对峙形。

盖由沙西井向西北行,过白龙堆,到楼兰城。

【23】即《魏略·

西戎传》所说:

“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龟兹到葱岭为中道。

黄文弼在罗布泊采集到的汉简二七记有:

“史隆家属畜产衣器物藉”,简二八记有“□□□时籍”。

【24】这里的“籍”即簿,就是说汉政府为了管理好屯田,规定在屯田区要建立各种“簿录”,其中主要有:

计簿,即统计事物数据的登记簿;

算簿,是征收人头税的登记簿;

田簿,是登记田亩产量的簿;

食簿,是登记屯田卒领取口粮的籍簿;

器用簿,是登记兵器和农具的藉簿;

牛簿,是登记牛的簿录等等。

这些籍簿都要上报大司农,以便中央了解各地屯田的情况。

西汉在楼兰的屯田,以军屯为主,其次有民屯和犯屯。

根据西汉兵制规定:

“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徭戍也。

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

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

因使往者一岁一更,诸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官,以给戍者,是谓过更也。

”【25】可见当时内地以汉族为主的各族人民都有戍守边疆的责任,所以在楼兰屯田的戍卒都来自中原不同地区。

如罗布泊出土汉简三四记有“土南阳郡涅阳石里宋钧亲玑年卅,私从者同县藉同里交上□□”。

【26】这里的土即士,指戍卒。

宋钧系河南南阳郡涅阳石里人,并带有30岁的妻子和同里的人同去楼兰。

西汉时期,还由政府招募和鼓励内地志愿人员前往楼兰屯垦,他们在军屯附近的城乡和交通要道参加屯田,被称为民屯。

罗布泊出土汉简三〇记有“应募士长陵仁里大夫孙尚”【27】。

这里指出去楼兰屯田的孙尚是响应西汉政府动员来的关中长陵县(今陕西咸阳附近)仁里的应募士,并被赐予五等爵大夫。

汉简二九还记有“霸陵西新里田由”【28】。

简三二记有“小巷里王护”【29】。

说明田由、王护都是从关中霸陵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北)应募去楼兰屯垦的贫民。

西汉政府对支边军民执行厚惠政策。

如大力鼓励屯田军带家属,简三五“右六人其二亡土,四土妻子”【30】。

这里四人有妻子,二人的妻子已亡。

简三六“妻□二人一伯子”,简三九“没临中女子二七□为□男子十□□□□”【31】。

这二简都证明楼兰不少戍卒带有家属;

即使未带家属,或遇妻子死亡难觅配偶时,西汉政府也帮助解决妻室。

同时西汉政府对前往楼兰屯田的家属,在运输和口粮方面也给予照顾。

简四一还记有“□□□□□家属六人,官驼二匹,食率匹二升”【32】。

这就是说某戍率带家属六人,配给官驼二匹,帮助驮运物品,还提供了粮食帮助。

在军事上,对楼兰地田卒都发给武器,汉简五二记有“五石具弩一、承弦二、犊丸一”【33】。

这里的犊丸为藏矢用具。

另汉简五三还记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