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资格证考招聘 案例分析简答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8034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资格证考招聘 案例分析简答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师招聘资格证考招聘 案例分析简答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师招聘资格证考招聘 案例分析简答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师招聘资格证考招聘 案例分析简答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师招聘资格证考招聘 案例分析简答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资格证考招聘 案例分析简答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

《教师招聘资格证考招聘 案例分析简答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资格证考招聘 案例分析简答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资格证考招聘 案例分析简答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

4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平心四边形教学方法有何不同?

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举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

5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

(2)课程内容综合化;

(3)课程形式多样化;

(4)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培养;

(5)重视个别差异。

6教学方法优选的标准是什么?

(1)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

(2)与教学内容相符合;

(3)与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

(4)与教师特点相符合;

(5)教学条件。

6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

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

7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②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④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⑤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9全面发展方向性原则及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全面发展方向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使学生全面发展。

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教学中要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

教学要把身心的发展统一起来。

10.循序渐进原则及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进行。

要了解学科知识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

要坚持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工作;

要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良好习惯。

11班级授课的优缺点

①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②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

能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以课为单位教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③班级授课制的缺点是:

由于使用统一的教材,面向全班学生教学,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限制。

12试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①智力因素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时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

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是因为:

首先,非智力因素依赖于智力因素,并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依赖于智力因素的活动。

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基础,同时非智力因素又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

其次,要按照教学需要调节非智力因素的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提高教学效率。

13在教学中,如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①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原理。

教学中必须首先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性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的内容相当广泛,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联系实际,切忌随意发挥。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的需要,引导学生参加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14.在实际工作中,评价一堂课的教学优劣,应掌握哪些基本要求,为什么?

评价一堂课应掌握的基本要求是:

①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因为教学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

②教学内容正确。

因为教学内容必须保证科学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既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又要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③方法恰当,运用自如。

④结构紧凑。

⑤教学效果好。

15我国中小学德育应完成哪几个方面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③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16教师具有什么样的个性心理品质不是纯粹的“个人特点”或“个人私事”,这句话包含了什么样的教育思想。

“师者,人之模范。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优秀教师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他的思想、品行、情感、意志力、人格特征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个性心理品质不是纯粹的‘个人特点’或‘个人私事’”,是从教师角色的公众性和示范性来说的。

18《弄坏了变形金刚》

1.过程叙述(本小题8分)

示例(假如孩子年龄比较小):

我先让小刚出去,单独对奇奇说:

“让老师看看,这么漂亮的变形金刚怎么了?

”看了看,我会说:

“真是的,把我们奇奇的玩具弄坏了,真不应该。

老师等会儿一定要批评他。

不过,老师想,这个玩具怎么会出现在学校里呢?

”然后我再说:

“你看这件事怎么处理呢?

如果老师狠狠批评小刚,大家也都知道奇奇你违反了学校的规定,那要不就让小刚来道个歉,我们内部解决算了,变形金刚拿回去修修,你看怎么样?

”然后,我做小刚的工作,使小刚明白要勇于承认错误、承担错误的责任,让小刚向奇奇道歉。

假如孩子年龄比较大,可以引导他们比一比:

谁先承认自己做得不对?

不对在哪里?

做错了该怎么办?

2.过程解释(本小题7分)

在小学或幼儿园里,同学在一起玩耍,有意无意地把别人的东西弄坏了是常事。

从本例孩子来看,应是小学中、低段年级学生。

一如清官难断家务事,老师处理这类纠纷并不容易。

而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老师的处理方法公平与否、尊重学生与否、什么情况该赔偿、什么情况可以不赔、谁说了算、老师的处理和态度等,都是学生为人处世的范例。

虽然两个学生都有过错,但采用如上的方法的老师不是直接批评这两个学生,而是让其中一个回避,对另一个先接触,再点拨,让违纪学生自己认识到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学生损坏别人的玩具,可能的原因很多,有意的、无意的,但不管怎样,损坏别人的东西都需要承担责任。

因此,让小刚向奇奇道歉是必要的。

如果是高年段学生,可以组织班会讨论,帮助当事者澄清各自应该承当什么责任,也让其他学生得到自我教育。

19案例解读:

杜威博士为什么“见此情景,连连摇头,然后悻悻地走出了教室”?

透过杜威和教师的不同“提问”方式,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知识观”和“教学观”。

“地心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一问,反映了教师所持的知识观是把知识看作既定的客观的现成的东西,所谓“教”只是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记忆中贮存起来。

于是,这个知识对学生发展来说,简直毫无价值可言。

而杜威的知识观与教师显著不同,他要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回答,经验不是死的知识,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个体同周围世界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个体在现实境遇中感受生活反思生活而来的。

儿童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生活,也不可能脱离他的经验。

杜威这一问,意在引导学生把生活与知识关联起来,建立意义的联系,使学生明白知识来自于经验,来自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同时,想通过学生的理解、反省,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的生活,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意义与充满意义,使知识促进他们精神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只有通过对学生生活的意义引导,教育本身才是有价值的和有意义的。

深谙此中道理的杜威,碰上这么一个只知让学生记住符号的教师,难怪只好悻悻地走出了教室。

20请你谈谈对“过程属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这句话的理解。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并以过程的方式展开的,离开了过程就无法理解教育活动,更无法实现教育目标。

教育不只是一种“产品概念”,更是一种“过程概念”,是反映活动过程属性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影响;

一种传递人类文化财富的过程;

是一种引导的经过或过程;

是一种形成的过程”。

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活动进程、活动阶段、活动环节、活动程序,而且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围绕一定的活动主题,在特定的情境(有组织的课堂情境和有发展意义的开放活动情境)中,通过互动式交往进行的建构性实践活动的结构,是教育要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在信息沟通、情感交融、思想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发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属性。

只有认识并实现教育活动的过程属性,学生的创造能力、个性发展才有可能实现,教育活动才有可能成为一种“艺术”。

否则,教育活动只能是没有生命活力的“复制”和“刻写”活动,只能是于人一面、千校一面的机械活动。

21预设与生成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1.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

2.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而机械和呆板;

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

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

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

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上来。

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22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改革中;

课程任务和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是什么?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3.班主任应如何组织培养班集体?

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24.我国中小学德育应遵循哪些德育原则?

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3)知行统一的原则;

(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5.试论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不能脱离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凭空发展智力。

(2)智力的发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条件和工具;

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速度。

(3)知识多少和智力水平高低不一定成正比。

我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

有计划、有目的、自觉地发展学生智力。

26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27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28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29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30怎样帮助学生降低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

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31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32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案:

(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

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

(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

综合性学科"

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

(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33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

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

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34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35实行"

三级课程管理"

的作用是什么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6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

言传身教"

学生通过"

耳濡目染"

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

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

落差"

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

非常重要.

37.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38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39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

以学为本"

的设计思想

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

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

目中有人"

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

学习领域"

学习主题"

目标要素"

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

学生"

和"

学生发展"

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

教"

更好地为"

学"

服务,从"

更好地服务于"

从"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40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

(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

(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

(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41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