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8034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9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国际贸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国际贸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国际贸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国际贸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Word文件下载.docx

《国际贸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Word文件下载.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Word文件下载.docx

这种交换活动因为发生在世界范围内,所以又称作世界贸易(WorldTrade)或全球贸易(GlobalTrade)。

国际贸易主要由各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它既包含有形商品(实物商品)的交换,又包含无形商品(劳务、技术等)的交换。

1.2.2出口贸易(ExportTrade)、进口贸易(ImportTrade)和过境贸易(TransitTrade)

出口贸易是指一国把生产或加工的商品(包括本国拥有的劳务)输往国外市场销售的对外贸易活动

进口贸易是指一国从国外市场购进外国所生产或加工的商品(包括外国拥有的劳务)的贸易活动

过境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实物运输必须经过第三国国境,对第三国而言,就构成了该国的过境贸易

n1.2.3直接贸易(DirectTrade)、间接贸易(IndirectTrade)转口贸易(EntrepotTrade)

直接贸易是商品直接从生产国销往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而进行的贸易,即指进出口两国直接达成的交易

间接贸易则是指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买卖的行为(前面提到的过境贸易就是间接贸易的一种方式)

转口贸易又称为中转贸易,是区别于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直接贸易行为而言

1.2.4总贸易(GeneralTrade)和专门贸易(SpecialTrade)

总贸易是指进出口以国境为标准,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前者称为总进口,后者称为总出口,总进口额加上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对外贸易额,即:

总贸易额=总进口额+总出口额,采用这种方法划分的有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90多个国家或地区,我国也属于总贸易的统计方法。

1.2.5有形贸易(TangibleTrade)和无形贸易(IntangibleTrade)

有形贸易是指贸易双方交易的商品是具体的、有形的实物商品,因为这些商品看得见,摸得着,故称为有形贸易,有时也被称为货物贸易(GoodsTrade)。

无形贸易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进行的没有物质形态的商品的交易,在国与国的交换中,交换标的物不是有形的商品。

一般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例子:

某国以1997年为基准年,其进出口价格指数均为100,若2001年出口价格上涨了6%,进口价格下降了2%,其贸易条件如何变化?

 以1997年为基期,其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指数÷

进口价格指数)×

100

出口价格指数=100+100×

6%=106

进口价格指数=100-100×

2%=98

则TOT=(106÷

98)×

100=108.2

因为TOT=108.2>

100,所以说明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即:

1997年1个商品出口换回1个外国商品,而2001年由于出口价格上升,进口价格下降,出口1个商品就可换回1.082个外国商品,说明比较1997年贸易条件有所好转。

应该指出的是,这种贸易条件的改善或恶化是就进出口时期与基期比较而言的,因而这个指标是相对的。

1.3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其特点

1.3.1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1.世界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

2.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

1.产业资本的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急剧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

4.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成立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

1.3.2.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

1.国际贸易发展速度有起有伏,但总体上发展迅速

2.世界贸易的发展仍不平衡

3.国际贸易行为管理化趋势不断加强

4.国际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多样化

5.国际贸易政治化倾向越来越突出

6.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

思考题:

对外贸易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起什么样的作用?

第二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n学习目标:

了解重商主义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了解自由贸易学说的主要内容;

掌握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掌握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2.1重商主义及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1.1重商主义学说

16世纪中期产生于英国的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

基本思想内容:

货币,即金银贵金属,就是财富,而且是一个国家动产中最坚固最可靠的部分;

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创造与增加金银财富的最有效途径;

为达到增加金银、积累财富的目的,国家应当对货币流通和商品贸易采取严格的管制。

1)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期)即货币差额论

代表人物斯塔夫(W.Staffol,1554~1612)

必须将货币留在国内,才会使国家富裕起来,坚决禁止外国工业品与奢侈品输入,即使外国产品价格低于本国的;

反对原材料的出口,但鼓励其进口,对外贸易要时刻保持顺差。

2)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贸易差额论

代表人物英国托马斯.孟(T.Mun,1571~1641)

货币管制转向贸易管制。

主张:

贸易应保持总体的顺差,允许局部贸易逆差的存在;

同时,以转口贸易的发展为目标,可以多购买外国进口产品。

2.1.2古典理论

(1)古典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体系创建者

国富论TheWealthofNations1776年

主要观点:

解决开展贸易你赚我亏的思想,与重商主义相反,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1. 

分工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

理由:

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专门专项,省时;

有利于发明创造,改良机械。

2. 

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高于其他任何国家同一种产品的生产效率时,该国在这一产品生产上就享有绝对优势。

3. 

每个国家都应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交换。

举例:

表2-1(a)分工前

表2-1(b)分工后

表2-1(c)交换后

(3)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772—1823)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一书中,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

该理论认为,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双方,不一定都要有某一商品的生产绝对成本低,只要各自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进行交换,双方都可以获利,即“两优取其最优,两略取其次略”。

李嘉图以葡萄酒和毛呢的例子来论述其思想.

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思想家、经济学家。

代表作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the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

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无限制的自由贸易条件下的潜在世界产量大于限制性条件下的产量。

如不进行限制,所有国家均可增加消费。

表2-2(a)分工前

表2-2(b)分工后

表2-2(c)交换后

理论的评价:

1.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2.理论的出发点是认为这个世界是永恒的,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

3.有大量的先决条件和假设。

4.只提出了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5.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依据的规律。

(4)相互需求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1806—1873)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

该理论在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回答了国际间商品交换的比例如何确定的问题。

认为商品的国内交换比例是国际交换比例的基础,而国际交换比例最终由两国相互对商品的需求关系来决定。

2.1.3保护幼稚工业论

保护幼稚工业论由德国经济学家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中比较系统的提出,是最具代表性的贸易保护理论。

2.2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2.2.1凯恩斯主义超保护贸易理论

超保护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凯恩斯(1883—1946),他生活的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阶段,正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该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各国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和资本主义世界三次经济危机的爆发。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超保护贸易理论。

该理论认为,自由放任的贸易理论和政策不适合现代社会,必须由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扩大出口,限制进口,增加国内的有效需求,促进就业,从而解决国内经济危机。

2.2.2赫-俄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20世纪30年代(EilFilipHeckscher,1879~1952)--(BeltilGotthardOhlin,1899~1979)H—O理论

代表作:

域际和国际贸易(俄林)InterregionalandInternationalTrade

资源禀赋论主要思想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于1919年提出,后由其学生俄林继承和发展,故常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该理论主要用生产要素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流向.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FactorEndowment)

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所拥有的可利用经济资源的总供给。

它既包括子人存在的自然存在的资源,如土地、矿产;

而且也包括社会积累的资源,如技术、资本。

要素充裕度(FactorAbundance)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相对丰富性,或者说是一个国家的性对资源供给量。

要素密度(FactorIntensity)

单位产品的相对要素投入比例。

主要内容:

狭义:

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

广义:

还包括要素价格均等说。

说明国际贸易不仅使国际间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还会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

主要结论:

1.每个区域获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它的相对稀少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和输出前一类商品,输入后一类商品。

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

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见图2-1

2.2.3里昂惕夫之谜

(1)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

按照H—O定理,一个国家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美国作为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研究了美国进出口的历年数据后,发现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一节结论在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成为一个难解的谜,被称为“列昂惕夫之谜”(theleontiefparadox)如图2-2:

2)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的几种学说

自然资源说

H-O理论仅考虑了两种生产要素:

资本和劳动,忽略了资源要素。

自然资源要素于资本要素之间是互补的。

如:

石油资源丰富程度和资本及先进设备的投入程度。

关税和贸易壁垒说

H-O理论是建立在完全自由贸易的假设之上的,而显示中充满了大量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

美国的贸易政策是限制高技术(一般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人力资本说(HumanCapitaltheory)

美国的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效率,应乘上一个系数。

美国劳动者接受了较多的教育和职业培训,获得了较高的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2.3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

2.3.1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2.3.2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学者弗农和维尔斯提出,该理论把市场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了起来,是动态的国际贸易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

a.不同阶段上各类国家的比较优势

b.各类国家的贸易模式的演变

(2)偏好相似理论

世界贸易为什么会从初级产品为主转到以工业产品为主?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有不同的贸易模式?

偏好相似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LINDER,1961)于1961年的《贸易的转变》一书提出,该理论主要解释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如何产生的问题。

林德尔认为,H-O模型只能解释初级产品的贸易,制成品的贸易需要用它的理论来解释。

他认为收入水平决定需求结构,需求结构又决定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

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决定于该国的收入水平。

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其需求结构是不同的。

新产品一般先满足本国需要,然后再出口。

因此,两国的需求结构越,两国开展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

汽车

(3)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原因和规模。

图2-3:

2000年各工业国家与其它工业国家贸易占其总贸易的份额

(4)技术差距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学者波斯纳于1959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

随着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

(5)市场内部化理论

市场内部化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巴克莱、卡森和加拿大的拉格曼。

该理论主要解释了跨国公司的投资、内部贸易等行为。

(6)新要素贸易理论

该理论综合了技术差距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人力技能理论,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时,不但要考虑传统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要素,还要考虑技术、信息等要素,从而来确定商品的比较优势。

2.3.3对当代贸易新理论的总体评价

相关案例日本是新重商主义国家吗?

在国际舞台上,日本一直是一个自由贸易协定的坚定支持者。

美国政府却一再指责日本人采取的是一种无所顾忌的新重商主义做法:

总是乐于签署要求外国向日本公司的产品开放市场的国际协议,又总是对外国产品封闭本国市场;

美日之间有巨额贸易不平衡,1995年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达600亿美元。

从三位日本经济学家在1994年公布的研究报告得到了支持。

研究报告以食品、化妆品和化工产品为例,说明日本政府通过各种进口限制措施,包括对出口到日本的某些产品实行配额限制来保护本国工业免受生产效率更高的外国公司的竞争。

如果在这些领域里没有进口障碍,进口产品的数量将会翻一倍多,而日本国内的产品价格也会大幅度下降。

研究报告显示:

在1989年,价格的下跌可能使日本的消费者平均节省了大约890美元,但同时日本在某些产品方面的产量可能下降20%以上,这些产品包括小麦、油菜籽、烟叶、罐装水果和蔬菜及化妆品。

贸易自由化还可能使日本丧失18万以上个就业机会。

因此,日本政府纺织生产效率更高的外国竞争对手对本国的这些产品领域造成冲击似乎是为了避免本国就业机会的减少,尽管普通的消费者要以支付更高的价格为此付出代价。

美国政府宣称,日本采取新重商主义做法的另一领域是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进口。

日本的汽车和零部件大量出口到美国和欧洲,但从历史上看,它的进口只分别占其总量的3%和2%,而其他发达国家的进口比例分别为22%~78%和16~60%。

美称日政府要求对进口的汽车产品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以限制进口,而这些检查明显是为了提高外国厂家在日本的销售成本。

比如,只有日本要求对某种休闲车外加前刷防护器的安全检查,该检查每部车进行一次费用达3000美元。

日本政府否认这些指责,称,美国汽车未在日本取得成功是因为没有生产出适合日本市场的汽车。

日本市场销售的80%汽车的发动机都小于2000cc。

但没有一家美国公司在日本销售的汽车在这一范围内。

另,进口汽车和零部件在日本市场占有率正在上升。

比如,1990年到1994年间,占有率已从5.1%增长到8.1%。

第三章 

WTO与国际贸易

了解关贸总协定及其8个回合的谈判尤其乌拉圭回合,掌握关贸总协定及世贸组织相互关系,了解世贸组织的概况,掌握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了解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n3.1GATT概述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是关于关税与贸易政策的多边贸易条约,是调整各缔约国之间的贸易政策和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确立某些共同遵守的原则,推行多边贸易和贸易自由化的一项带有总括性的多边条约。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自1948年开始临时实施至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拥有47年的历史,截至1994年底,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共有128个缔约方。

3.1.1GATT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过程

n《关贸总协定》的产生与当时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关贸总协定》是在美国贸易法授权下进行谈判的产物,但由于美国国会以该法没有授权总统谈判建立国际组织为由拒绝批准成立国际贸易组织,同时《哈瓦那宪章》也没有得到其他国家的批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最终选择以多边协定形式存在,而非正式的国际组织。

尽管GATT具有相当多的临时性特征,但作为国际贸易领域惟一的一项多边协议,一直是管理体和协调国际贸易事务的中心,其主要原则和规定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承认和认可,并在世界贸易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3.1.2GATT的宗旨和职能

GATT的宗旨:

通过彼此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上的歧视待遇,以便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保证充分就业以及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加。

GATT的职能:

谈判职能、制定贸易规则职能、协调和解决贸易争端职能

3.1.3GATT的组织机构

3.1.4GATT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

1、非歧视原则(Non-Discrimination)

(1)最惠国待遇条款

(2)国民待遇条款

2.关税保护与关税减让原则(TariffProtectionandConcession)

3、透明度原则(Transparency)4.磋商调节原则(NegotiationandCoordination)5.其他原则

3.1.5GATT的历史作用

3.2GATT的多边贸易谈判和“最后文件”

3.2.1GATT谈判概况

在1947年~1994年期间,关贸总协定的条款以多边谈判达成的协议方式进行了补充和修改,缔约方各成员国通过谈判来解决它们在贸易关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在关贸总协定存在的47年里,共进行了8轮多边贸易谈判,为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8轮谈判分别是:

第一回合(1947年4月~10月):

谈判地点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参加方共有23个,即最初的23个缔约国,谈判的议题是关税减让。

经过谈判,最终就45000项商品达成关税减让,使发达国家54%的进口商品平均降低关税35%,这些成果无条件地、自动地适用于全体缔约方。

另外,在此次谈判中,确定了关贸总协定于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第二、三、四回合(1949年~1956年):

这三个回合的关税谈判分别于1949年4月~10月、1950年9月~1951年4月和1956年1月~1956年6月,谈判地点分别在法国安南栖、英国托尔基和瑞士日内瓦举行,参加方分别为33个、29个和26个,这三次谈判的主要议题都是关税减让。

每一回合的谈判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关税水平,第二回合使近5000种商品达成关税减让,关税水平平均降低35%;

第三回合使8700种商品达成新关税减让,关税水平平均降低6%;

第四回合使3000种商品达成关税减让,关税水平平均降低了15%

第五回合(1960年9月~1962年7月):

谈判地点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参加方有45个,就关税的进一步减让进行了谈判,由于这轮谈判是由美国副国务卿道格拉斯•狄龙倡议的,所以后来被称为“狄龙回合”。

此次谈判就近4400种商品达成新关税减让,使关税水平平均降低了20%,但农产品和一些敏感性的产品不包括在内。

第六回合(1964年5月~1967年6月):

又被称为“肯尼迪回合”,谈判地点在瑞士日内瓦,参加方有53个。

此回合的主要议题不但就关税减让问题而且第一次就非关税壁垒问题进行了谈判,其结果使近60000种商品达成关税减让,工业品进口关税下降了35%。

在这轮谈判中,美国、英国、日本等21个缔约方第一次签署了关于实行反倾销的协议,并决定该协议于1968年7月1日生效。

此次谈判还是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谈判中对非互惠的概念认可的开端,首次提出发达国家应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加大市场准入的优先考虑,规定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这些内容后来涵盖于GATT文本增加的第四部分。

第七回合(1973年9月~1979年4月):

发动这轮谈判的贸易部长会议在东京举行,又称为“东京回合”,共有73个缔约方和29个非缔约方参加了此次谈判。

东京回合的结果已远远超出了前几届谈判的范围,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在这一轮谈判中,关税减让采取了全面削减的方式,涉及世界贸易额3000亿美元,关税平均降低了35%。

“东京回合”更大的成果是在处理非关税壁垒方面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产生了一系列非关税措施协议,包括补贴与反补贴措施、海关估价、贸易和技术壁垒、进口许可证手续等方面达成了协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