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Word文档格式.docx
《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培育了一批强耐渍高产新品种,应用面积达7200余万亩。
鉴定获得了X22等适应不同产区的核心育种资源68份,利用耐渍育种技术体系,通过杂种优势和多性状聚合,培育长江流域的阳光2009、浔油10号、阳光198、中双10号、宁杂1818、渝油28、川油48等一批高产耐渍新品种,单产和品质超过审定标准,耐渍性达到高抗水平,渍害胁迫下比对照增产最高达106.8%。
通过配套耐渍品种的种子包衣、化学调控、种肥同播等技术,集成建立了稻田油菜机械化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实现了稻田油菜生产成本接近国际水平,单产提高20%以上,效益超过500元。
成果累计推广面积7200余万亩,新增经济效益57亿元。
种业销售额8000万,品种知识产权转化收益实现1100多万。
本项目经过20多年努力,“阳光2009”、“中双10号”等推广面积多年在全国排列前十名,分别于2011年和2017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关成果发表论文52篇(其中SCI论文9篇),著作4部,制定农业行业标准1项,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培养博士后8人、博士2人、硕士31人。
四、客观评价
1.查新报告
针对项目油菜耐渍性机理、耐渍性改良育种技术和育成了一批耐渍高产油菜品种3条创新点,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数据库,结果表明,在国内外所检文献范围内,未见与本项目查新要点相同的文献报道。
2.成果评价
2018年12月,湖北技术交易所组织国内专家,对该成果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以傅廷栋院士为组长的同行专家鉴定认为:
“该科技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耐渍性鉴定意见
2014年3月-2016年7月,项目组委托教育部渍涝工程中心对油菜品种“阳光2009”、“宁杂1818”、“渝油28”以及对照品种“中油杂2号”进行耐渍性鉴定。
鉴定结果表明,对照品种中油杂2号为中等耐渍品种,而测试品种“阳光2009”、“宁杂1818”、“渝油28”在发芽期和苗期其耐渍性均优于“中油杂2号”,其中“阳光2009”表现最佳;
在产量方面,在正常灌溉条件下,“阳光2009”和“中油杂2号”产量无显著差异,而淹水胁迫下,“阳光2009”显著优于“中油杂2号”,表现出强耐渍性。
4.推广应用情况
对选育的“阳光2009”、“中双10号”、“宁杂1818”、“渝油28”等4个国审新品种进行了配套机械化生产技术,开展大规模的试验示范,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分别被列为农业部和各省主导品种。
在推广应用中,“阳光2009”丰产性和耐渍性最为突出。
在武穴高产示范中,最高亩产达到262.7公斤。
在2015年(中度渍害年份)和2016年(严重渍害年份)湖北省农业厅市场抽样油菜品种展示中,亩平均产量分别为200.9kg和209.8kg,连续两年居第一位,分别比对照“华油杂12”增产19.6%和18.8%,表现出良好的耐渍性。
通过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
该品种于2013、2014、2015、2016年被列为农业部和湖北省、江西省主导品种。
仅4年的推广应用,该品种推广面积跃居全国排名第九(2015年);
该品种在全国近五年新审定品种中推广面积名列前茅,在湖北推广的近五年新审定品种中排名第一。
5.奖励
成果“高产抗逆双低油菜新品种中双10号的选育及应用模式创新”获2010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油菜耐渍性遗传机理与新品种选育应用”获2017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五、推广应用情况
1.品种推广应用情况
对选育的阳光2009、中双10号、宁杂1818、渝油28等4个耐渍品种进行了配套机械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效益和效率显著提高,分别被列为农业部和各省主导品种,在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和江苏等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到7200余万亩。
其中中双10号200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同年获得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后补助,并被列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推广项目以及国家科技部和农业部“十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指南项目。
2004-2018年期间,中双10号在长江上、中、下游及豫南地区和广西等地种植面积达3838万亩,被湖北省列为主推品种和政府统一采购良种,并被评选为“湖北省农民满意品牌”,农民种植中双10号累计创造效益12.7亿元,取得了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利用中双10号等新品种,开展的湿害和干旱抗逆机理研究,在水分胁迫抗性的遗传分离、生理生化、肥料调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在油菜新品种选育、栽培生产等方面都发挥了作用。
阳光2009在长江中游推广面积为2711万亩,丰产性和耐渍性最为突出,在武穴高产示范中,最高亩产达到262.7kg,在2015年(中度渍害年份)和2016年(严重渍害年份)湖北省农业厅品种展示中,亩平均产量分别为200.9kg和209.8kg,连续两年居第一位,分别比对照华油杂12增产19.6%和18.8%,表现出良好的耐渍性,通过技术集成示范,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该品种于2013年-2016年被列为农业部和湖北省、江西省主导品种,仅5年的推广应用,该品种推广面积跃居全国排名第七,在全国近五年新审定品种中推广面积名列前茅,在湖北推广的近五年新审定品种中排名第一。
宁杂1818在长江下游江苏等地推广面积350万亩,渝油28在长江上游重庆和四川等油菜主产区推广316万亩。
2.经济效益
(1)直接经济效益
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朱希刚)编制的《农业科研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计算,中双10号自审定以来,已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推广种植3838万亩,本成果的经济效益及有关指标按推广应用证明计算得来:
其中中双10号在区试中平均亩产158.4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亩产149.18公斤,亩新增油菜籽9.24公斤,每公斤油菜籽收购平均3.8元;
每亩平均多投入2元,单位面积新增纯收益为33.112元/亩,计算项目产生经济效益为12.7亿元。
阳光2009自审定以来,已在长江中游油菜主产区推广2711万亩,根据湖北省油菜办公室2014-2016年两年品种展示中阳光2009的产量数据来测算,阳光2009每亩比对照增产24.6公斤,按照同样方法计算推广阳光2009产生经济效益32.8亿元。
宁杂1818和渝油28根据推广应用证明计算经济效益为11.6亿元,合计四个品种共产生经济效益57.1亿元。
中双10号和阳光2009通过审定以后,转让给武汉中油阳光时代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开发经营,2005-2018年间共上缴成果转让费1100万元。
(2)间接经济效益
由于主要开展耐渍品种的推广应用,实际上相对于对照品种,耐渍品种在正常年份时候也较对照品种增产,这一块没有计算在内;
此外种植耐渍优质品种每亩增收的菜籽其加工成双低菜籽油的效益没有计算在内,如果加上这两块经济效益将超过57.1亿元。
3.社会效益
(1)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应对金融危机
本项目实施后,推广面积7200余万亩,因耐渍品种的推广应用,相对于对照品种单产提高每年可新增优质双低菜籽192.4万吨的产出,种植效益每亩可以提高100-130元,增加效益达20%以上,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2)提高人民身体健康
我国油菜生产的菜籽油占我国整个国产食用植物油产量的50%以上。
优质菜油有益于人类健康,双低油菜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可达90%以上,其中油酸含量高达70%左右,是人类最健康的食用植物油之一(品质与橄榄油相近),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对国民身体健康保健有积极意义。
(3)促进饲料加和畜牧工业的发展
推广耐渍品种均达到国家双低标准,硫甙含量低于国际标准,油菜籽饼粕硫苷低,可以直接可加工成蛋白饲料,蛋白含量与豆粕相当,牲畜养殖效果显著,尤其是解决了传统饼粕因硫甙含量过高不能作为饲料的矛盾,因此,双低菜籽饼粕饲料具有高效性、安全性的特点,将大大缓解我国蛋白饲料的供需矛盾。
(4)生态效益
油菜的根茎叶返回土壤能培肥土壤,是一种用地养地的好作物,有利于农田土壤结构的改良;
耐渍品种推广应用,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能有效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在冬季农闲水田种植耐渍油菜品种,可以有效减少农田裸露面积,既合理利用了农田土地资源,又减轻了农田水土流失,生态效益显著。
六、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类别
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标准编号)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证书编号
(标准批准发布部门)
权利人
(标准起草单位)
发明人
(标准起草人)
发明专利(标准)有效状态
农作物品种审定
中双10号
中国
国审油2005002
2005.09.15
2005-185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
阳光2009
国审油2011009
2011.11.18
2011-2-30
宁杂1818
国审油2013016
2014.01.17
2013-2-4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渝油28
国审油2013004
2013-2-29
西南大学
植物新品种权
CNA20040286.2
2008.11.01
20081864
邹崇顺、李桂英、程勇、
郑普英
有效
CNA20130040.3
2016.05.01
20167419
张学昆、邹崇顺、李桂英、陆光远、郑普英、程勇
发明专利
一种油菜耐渍抗性紧密相关的分子标记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ZL201010147886.4
2012.07.25
1011008
陆光远、张学昆、程勇、
油菜耐渍种子包衣剂及其应用
ZL201310110557.6
2015.02.25
1594420
梁颖、李加纳、万华方、卢坤、徐新富
油菜耐渍调控剂及其应用
ZL201310110596.6
2014.10.01
1490723
梁颖、李加纳、林呐、卢坤、谌利
一种利用PEG作为渗透调节剂的小孢子培养方法
ZL201110460151.1
2013.06.05
1204836
浙江大学
耿鑫鑫、周伟军、许玲、王兵
一种油菜种子胎萌抑制剂及其应用
ZL201610519802.2
2018.10.30
3128662
邹锡玲、乔醒、曾柳、程勇、陆光远、张学昆
农业行业标准
油菜耐渍性鉴定技术规程
NY/T3067-2016
2016.12.23
农业部
邹锡玲、赵永国、程勇、陆光远、曾柳、徐劲松、张学昆
七、主要完成人情况
姓名
排名
行政职务
技术
职称
工作单位/
完成单位
对本项目贡献
张学昆
1
副所长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1、主持和参与与本项目有关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任务完成,设计了油菜耐渍性研究的详细方案和具体实施策略;
2、主持和参与长江中游油菜耐湿材料筛选、鉴定和创制,解析了油菜耐渍性形成的分子调控机理,并开发油菜耐渍性相关分子标记;
3、设计和创建了高效油菜耐渍性育种技术,并选育高耐湿品种阳光2009和中双10号;
制定阳光2009和中双10号推广计划。
戚存扣
2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1、先后筛选获得了一批耐渍性强的甘蓝型油菜种质材料,建立了“油菜幼苗期耐淹性鉴定技术”;
2、研究阐明水分逆境下油菜幼苗期耐淹性生理生化特点、分子机制和油菜耐渍性状的遗传规律;
3、创制了多个耐渍杂交油菜新组合,“宁杂1818”和“宁杂1838”两个新组合通过国家审定,并应用推广。
周伟军
3
教授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
1、建立了油菜苗期耐渍性快速筛选方法,筛选了一批长江下游油菜耐渍资源;
2、建立了高效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
邹锡玲
4
副研究员
1、主持和参与与本项目有关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任务完成,参与设计了油菜耐渍性研究的详细方案和具体实施策略;
2、参与长江中游油菜耐渍材料的筛选、鉴定和创制,分析油菜耐渍性遗传机理,解析了油菜耐渍形成的分子调控机理,开发与耐渍性相关的分子标记;
3、参与创建高效油菜耐渍性育种技术,并参与选育高耐渍品种阳光2009。
张芳
5
高级农艺师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1、主持冬油菜品种国家级区域试验,并开展耐渍品种阳光2009试验示范;
2、开展耐渍油菜品种阳光2009全程机械化研究工作
程勇
6
1、参与与本项目有关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任务完成,参与设计了油菜耐渍性研究的详细方案和具体实施策略;
2、参与长江中游油菜耐渍材料的筛选、鉴定和创制,分析油菜耐渍性遗传机理;
3、参与创建高效油菜耐渍性育种技术,并参与选育高耐渍品种阳光2009和中双10号;
并制定和实施阳光2009推广计划。
蔡俊松
7
主任(正处)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湖北省油菜办公室
1、参与耐渍性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承担和组织实施农业部油菜高产创建、农业部油菜增产模式攻关、中央支农专项油菜产业发展等项目和油菜新品种展示,
2、提请省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的指导意见》,明确“产油大县奖励资金的30%以上用于统一供种和技术示范”政策措施,加快了“中双10号”“阳光2009”等耐渍性新品种示范推广步伐。
梁颖
8
西南大学/西南大学
1.开展了湿害胁迫对不同甘蓝型油菜的影响、耐湿性种质资源的鉴定和筛选方法研究、耐渍品种的选育、不同生长调节剂及其配比提高油菜抗湿性的比较及其抗湿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2.参与选育的耐渍品种“渝油28”在重庆主要油菜基地的8个县市进行了技术示范、4个省进行了耐渍品种的技术推广。
李浩杰
9
副主任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创造并筛选长江上游耐渍油菜资源材料,并对我国西南地区的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资源材料进行了耐渍性评价;
2、获得耐渍性强的资源材料,并育成耐渍品种川油48;
3、完成了品种川油48的耐渍性和高产创建试验示范工作。
许本波
10
长江大学/长江大学
1、参与设计了油菜耐渍性研究的详细方案和具体实施策略;
2、参与长江中游油菜耐渍材料的筛选、鉴定和遗传机理研究,解析了油菜耐渍形成的分子调控机理,开发与耐渍性相关的分子标记。
3、完成甘蓝型油菜耐渍相关基因乙醇脱氢酶、乳酸脱氢酶、柠檬酸合成酶等基因的分离和功能验证,完成耐渍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与耐渍指数的相关性的分析。
八、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序号
单位名称
创新推广贡献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1、主持本项目有关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任务完成,设计了油菜耐渍性研究的详细方案和具体实施策略;
2、主持和参与长江中游油菜耐渍材料筛选、鉴定和创制,解析了油菜耐渍性形成的分子调控机理,并开发油菜耐渍性相关分子标记;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4、先后筛选获得了一批耐渍性强的甘蓝型油菜种质材料,建立了“油菜幼苗期耐淹性鉴定技术”;
5、研究阐明水分逆境下油菜幼苗期耐淹性生理生化特点、分子机制和油菜耐渍性状的遗传规律;
6、创制了多个耐渍杂交油菜新组合,“宁杂1818”和“宁杂1838”两个新组合通过国家审定,并应用推广。
1、建立了油菜苗期耐渍性快速筛选方法,筛选了一批长江下游油菜耐渍资源新种质;
2、建立了高效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在其他完成单位品种培育过程中进行小孢子培养技术指导。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项目参加单位,1、主持冬油菜品种国家级区域试验,并开展耐渍品种阳光2009和中双10号试验示范;
2、开展耐渍油菜品种阳光2009全程机械化研究工作。
3.开展了湿害胁迫对不同甘蓝型油菜的影响、耐湿性种质资源的鉴定和筛选方法研究、耐渍品种的选育、不同生长调节剂及其配比提高油菜抗湿性的比较及其抗湿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4.参与选育的耐渍品种“渝油28”在重庆主要油菜基地的8个县市进行了技术示范、4个省进行了耐渍品种的技术推广。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长江大学
九、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200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牵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西南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协同攻关,共同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油料作物抗灾与节本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油菜抗灾与节本增效关键技术研究研究与示范”(2009BADA8B01),联合开展油菜耐渍性改良工作;
2012年,长江大学牵头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0303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参与开展油菜耐渍品种筛选鉴定和示范。
新品种审定以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了主持冬油菜品种国家级区域试验,完成了相关品种的区试和审定以及开展了品种推广应用。
张学昆于2003年在西南农业大学开始探索油菜耐渍性研究。
2006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博士后工作以来,负责项目方案制定和组织,联合开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个人完成油菜种质资源的耐渍性评价、遗传机理、育种策略和中双10号、阳光2009的选育。
团队成员邹锡玲、程勇等完成了配合力分析、快速鉴定方法和耐渍表达基因解析、QTL定位、分子标记开发与利用、品种繁育和推广等工作。
戚存扣、梁颖、李浩杰等分别进行了长江下游和上游品种资源筛选、不同耐渍群体的遗传机理和QTL定位,利用耐渍性具有杂种优势这一特点选育了宁杂1818、渝油28等品种,并在相应区域开展推广应用。
周伟军开展了油菜耐渍生理机制及耐渍种质资源的筛选工作,并建立了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为其他育种单位提供了强耐渍材料及品种选育技术指导。
张芳完成了相关品种的区试和审定以及开展了品种推广应用。
蔡俊松参与完成了耐渍品种阳光2009试验示范,并开展土壤肥料栽培试验及全程机械化研究工作。
许本波开展了油菜耐渍相关基因的克隆与验证。
完成人合作关系情况汇总表
合作方式
合作者
合作时间
合作成果
证明材料
备注
团队合作
2011-2018
品种、论文、标准等
审定证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