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7942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一节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利益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一直假定机会成本是不变的,而在现实世界里,机会成本不变只是一种特殊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机会成本是变化的。

从理论上讲,机会成本的变化至少有三种情况:

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递减和机会成本不变。

我们已经对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结构进行了考察。

我们将在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对机会成本递减的情况加以论述。

这一章里,我们主要分析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利益问题。

一、机会成本递增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国生产通常面对的是递增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递增是指,在

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为增加一种产品的生产量而不得不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不是不变而是不断增加的。

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是由于生产所需的要素或资源具有以下特征:

(1)不是同质的。

即同种要素的所有单位并不是完全相同和质量相同的。

(2)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中,生产要素的比率或要素密集度是不一样的。

这意味着一个

国家在生产越来越多的某种商品时它必须要利用那些效率降低和并不完全适合这种商品的资源或要素,这是由资源的稀缺性造成的。

在使用经济资源进行产品的生产时,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了对特定生产部门的适应性。

适应某一部门的生产力不一定能够适应另外一个部门的生产,资本也是如此,一些机器可能是通用的,另外一些则不然。

因此,当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时,就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另一产品的生产以提供足够的资源。

图表明了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

图机会成本递增情况的示意图

图中英国即可生产小麦,又可以生产布。

要想增加布的生产量,就要放弃一部分小麦的生产。

当英国增加10单位布的生产时,每增加一单位布需要放弃1单位小麦的生产;

当再增加10单位布的生产时,每增加一单位布需放弃的小麦的产量是2单位;

如果再增加10单位布的生产时,每增加1单位布需放弃3单位小麦的生产。

也就是说,由于资源稀缺,增加布的产量所放弃的小麦产量是不断增加的,这就是机会成本递增。

二、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机会成本递增使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而不再象机会成本不变情况下是一条直线。

不同国家因资源存量不同,它们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位置就不一样,但都凹向原点。

我们假设世界上只有A、B两国,只生产X、Y两种商品,即是一个2×

2的模型。

图描述了A、B两国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图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A国和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图(a)为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b)为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曲线都凹向原点,这表明两国在生产两种产品时均是机会成本递增的,假定A国初始的生产组合在A点,并且资源已被充分利用。

为了生产更多地X,它必须减少Y的产量。

为增加X的生产而放弃的Y的数量就是增加生产X的机会成本。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X的产量的增加,生产组合点由A点象A’点的方向移动,X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同样的,A国若增加Y的生产也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X。

在图4.2(b)中,假定B国初始的生产组合是B点,它若增加Y的产量,所需放弃的X的数量是不断增加的,同样,B国若增加X的产量,所需放弃的Y的产量也是会不断增加的。

这表明两国在生产两种产品时机会成本都是递增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在衡量两种产品生产的相互转换时,被称为边际转换曲线。

它是经济资源由投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转向投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的转换轨迹。

曲线上各点的切线的斜率为X对Y的边际转换率(MRT),表明在该点上增加1单位X的产量所必须放弃的Y的产量。

因此边际转换率可用来表示X机会成本。

在图(a)中,如果假设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上A点的斜率为1/4,也就是说,此时的边际转换率是1/4,即该点X的机会成本是1/4,这意味着在该点要多生产一单位X必须少生产1/4单位Y。

反过来说,若在该点增加一个单位Y的生产,则要放弃4个单位X的产量。

如果A国选择在斜率为1的B点生产,则表明在这点上A国必须少生产1单位Y来多生产1单位X。

这样,沿着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从A向B移动,也就是斜率从A点的1/4向B点的1移动,表明在生产越来越多的X的过程中,机会成本在不断增加。

在图(b)中,如果假设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上B点的斜率等于1,即边际转换率为1,意味着此时多生产1单位Y必须放弃1单位X,即增加生产1单位Y的机会成本是1单位X。

B’点的斜率的倒数是1/2此时要增加1单位Y必须放弃2单位X。

我们同样看到,每增加1单位Y的生产,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X,即Y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三、社会无差异曲线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讨论了一国的生产或供给情况,它是由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决定的。

一国究竟在给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那一点生产,还需要引入一国的需求偏好情况。

一国的需求偏好是由该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决定的。

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了能使社会和国家获得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较高的曲线反映了较高的满足程度较低的曲线反映了较低的满足程度。

社会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斜率为负,且互不相交。

图是假定的A

国和B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

由于假设两国的需求偏好不同,所以两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也有所不同。

B国

对于A国,N点与A点的商品组合使其满足的程度是相同的,因为它们都在社会无差异曲线Ⅰ上。

T点与H点代表更高的满足程度。

因为它们位于更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Ⅱ上。

E点代表还要高的满足程度,因为其在社会无差异曲线上Ⅲ。

对于B国,社会无差异曲线上各点使其获得的满足程度由小到大依次为A’=R’<H’<E’。

从图中可知,A国更偏好Y商品,因为它愿为多获得一些Y而放弃较多地X。

B国更偏好X商品,它愿为多获得一些X而放弃比较多的Y。

图中社会无差异曲线都是负斜率的。

这是一种普遍情况。

因为一国要保持相同的满足程度,它在多消费X的同时,必须减少Y的消费。

当A国在社会无差异曲线Ⅰ上从N点移至A点后,它消费了更多的X,但Y的消费减少了。

同样,B国在社会无差异曲线I‘上从A’移至R’后,它消费了更多的X和更少的Y。

如果一国始终消费同等数量的Y,而不断提高对X的消费量,该国就必定会移到一条更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上。

消费中X对Y的边际替代率(MRS)是指一国在同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上为保持同等效用,多消费1单位X而必须放弃的Y的数量。

同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对应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该点斜率的绝对值。

随着X的不断增加,Y减少的幅度越来越大,边际替代率递减,这是由边际效用递减原则决定的。

一国消费X越多,则其消费Y越少。

对该国来说,一单位Y的效用会逐渐增大。

因此,该国每多消费一单位X,只会放弃越来越少的Y。

例如,在社会无差异曲线Ⅰ上,A点的斜率小于N点的斜率。

边际替代率递减意味着社会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四、孤立均衡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在没有贸易发生时,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是如何确定均衡点的,即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

在不发生对外贸易的条件下,当一国达到其生产可能性曲线所允许的最高点社会无差异曲线时,该国就达到了国内均衡状态,这发生在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的位置上。

这两条曲线在切点的公切线的斜率给出了国内的均衡相对价格,反映了该国的比较优势所在。

这条公切线的斜率既是切点处的边际转换率,又是边际替代率,此时,MRT=MRS,这是一国经济实现均衡的条件。

图中,我们将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放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可以得到一国的经济均衡点。

图反映了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均衡情况。

图中A点是A国在封闭条件下,生产可能性曲线与其所能达到的最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此点满足MRT=MRS,因此,A国在此点实现了均衡。

同样,B国在A1点也实现了均衡,在该点它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与其所能达到的最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I1相切。

由于社会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且互不相交的,因此,上述切点就只能有一个,即均衡状态是惟一的。

我们相信这样的均衡点一定存在,因为存在着无数条社会无差异曲线,总会有一条会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

坐标中的其他点要么是因为受资源限制达不到,要么就是没有实现福利最大化,因此都不是均衡点。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A点和A1点这样的孤立均衡状态下,边际转换率=边际替代率=商品的相对价格,在图中表示为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公切线的斜率。

A国的孤立均衡相对价格是PA=1/4,B国的孤立均衡相对价格是PA1=4。

这表明两国同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同,其原因是这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与位置均不相同。

如前所述,两国之间同一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是两国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的表现,从而构成了两国互利贸易的基础。

在无贸易的条件下,由于PA<PA1,因此A国在商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商品Y上具有比较优势。

两国应专门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将其部分出口以换取自己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五、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无贸易情况下,PA<PA1,A国在商品X上有比较优势,B国在商品Y上有比较优势。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两国应本着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两国的福利水平都会提高。

但是,两个国家在专门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的同时,生产的机会成本也在不断递增。

所以,一旦两国同一商品的价格相同,分工就会停止。

这时,贸易就在这一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

通过互利贸易,两国的最终消费水平会大于不存在贸易时的情况。

下面我们用图说明这一过程。

图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所得

从孤立均衡点A开始,随着A国分工生产X的深入,其生产组合点沿着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生产A的机会成本也在增加。

这表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在递增;

从孤立均衡点B开始,随着B国分工生产Y的深入,其生产组合点沿着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生产Y的机会成本也在增加,因为其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在递减。

(生产的机会成本下降,意味着生产Y的机会成本上升。

)这种生产中的分工一直持续到商品的相对价格(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在两国相等时为止。

共同的相对价格会在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之间的某一点。

图中这一相对价格为PB=P’B=1,在这一价格上,贸易达到均衡。

通过贸易,A国的生产组合从A点移到了B点,其最终消费组合为无差异曲线Ⅱ上的点E,这是A国在PB=P’B=1的国际比价下进行贸易所能达到的最大福利水平。

同样,B国的生产组合从A’点移到了B’点,其最终消费组合为无差异曲线Ⅱ’上的E’点。

在图4.5中,由一国的进口量、出口量和国际比价线围成的三角形称为“贸易三角”,A国的贸易三角为三角形ECB,B国的贸易三角为三角形E’C’B’。

这样,通过分工和贸易,两国都可以消费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外的生产组合。

而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是消费可能性曲线。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模型与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模型之间存在一个基本差异。

在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会形成完全专业化的分工。

例如,如果A国在X产品上有比较优势,A国就只生产X不生产Y,B国则只生产Y而不生产X。

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两国进行的是不完全专业化分工。

在贸易中,A国生产更多的X的同时,仍继续生产一部分Y。

而B国在生产更多的Y的同时,仍继续生产一部分X。

这种不完全分工发生的原因是机会成本递增。

随着一国扩大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两国的相对价格会趋近,直到相等。

这时,两国都不会再扩大其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这种均衡通常发生在任何一国在生产上达到完全分工之前。

六、贸易利益的分解

国际贸易利用可以分解为得自交换的利益和得自分工的利益。

得自交换的利益来源于在资源配置不变,产出不变的情况下,一部分产品以国际价格而非国内价格进行贸易;

得自分工的利益则来源于资源按照比较利益进行的重新配置。

图国际贸易利益的分解

为了区分这两种利益,假定一国从封闭到开放分两步走。

第一步,当开放之后面对新的国际价格时,消费者可以立即作出调整,而生产者的生产不能立即做出调整,所以生产点不变。

这时,消费者面对新的国际价格,发现原来在封闭条件下价格比较高的商品现在变得便宜一些了,而原来比较便宜的商品现在则变得比较贵了。

于是,他们会增加对变得便宜的商品的消费,减少对价格变得比较高的商品的消费。

如图4.6所示,消费点由E点转移到对应于更高满足程度的F点,F点是通过生产点E的国际相对价格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

在这一阶段,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来自由在生产不变的情况下从国际交换中获得的利益。

第二步,生产者对价格变化做出反应,进行生产调整,他们会增加相对价格上升的产品的生产,减少相对价格下降的产品的生产。

于是生产点由E点向右下方转移,当到达Q点时,机会成本与新的价格水平达到相等,于是,Q点成为新的生产均衡点。

生产的这种变化,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从而消费点由F点转移到对应于更高福利水平的C点。

这一移动表明了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的专业化而获得的额外利益。

两种利益之和便构成了贸易利益。

第二节贸易均衡相对价格

上一节中,我们通过考察两国在封闭时和开放后的均衡情况了解到,两国孤立均衡的相对价格差异是两国各自比较优势的体现,也是两国互利贸易的前提和基础。

这一节,我们将运用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确定贸易均衡相对商品价格。

一、国际贸易的局部均衡分析

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中我们已经知道,供求双方共同决定商品的价格。

下面我们就利用经济学中的基本分析工具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对国际贸易进行局部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只讨论一种商品及其相对价格的变动情况。

图4.7表示A、B两国贸易前后的局部均衡状态。

图中纵轴表示商品X的相对价格,横轴表示X的数量。

我们假设世界上只有A、B两个国家,两国均为贸易大国,各国供给和需求的变化都会影响国际市场价格。

图两国贸易的局部均衡分析

A点是A国无贸易情况下的生产和消费点,其国内X的相对价格为P1。

A’点是B国在无贸易情况下的生产和消费点,其国内X的相对价格为P3。

因为P1<P3,两国开展贸易后,X的相对价格将介于P1和P3之间。

当价格高于P1时,A国将生产比其需求数量更多的X,并将多出的这一部分出口。

如图(a)所示。

另一方面,在价格低于P3的情况下,B国对X的需求将超过其本国所能生产的数量,故B国将进口X以满足其超额需求,如图(c)所示。

当X的价格大于P1时,A国在图(a)中对X的超额供给形成了A国出口X的供给曲线,即图(b)中的S。

同样,当X的价格小于P3时,B国在图(c)中对商品X的超额需求形成了B国进口商品X的需求曲线,即图(b)中的曲线D。

在图(b)中,供求曲线S和D相交于点E,E点对应的价格P2即为贸易后均衡的相对价格。

此时,A国X商品的出口数量正好是B国的进口数量。

同样,我们也可以对Y商品进行类似的局部均衡分析。

不同的是B国出口,A国进口。

二、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是对所有商品及其价格的变动情况的分析,进行一般均衡分析通常使用的工具是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又称供应条件曲线或相互需求曲线,是由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埃奇沃思共同提出的。

它是指在各种不同的贸易条件(或国际相对价格)下,一国为进口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而原意提供的出口商品数量。

提供曲线包含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

一国的提供曲线可以从它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无差异曲线以及各种可能使贸易发生的相对价格中推导而出。

图4.8是A国提供曲线的推导过程。

A国的提供曲线

在图(a)中,A国最初处于无贸易的孤立均衡点A,这时它生产X的机会成本即X的相对价格为Pa=1/4。

为使图(a)简便一些,我们省略了A点的价格线Pa=1/4和与该点相切的无差异曲线Ⅰ。

如果贸易在Pb=1的条件下发生,A国的生产将移至B点,在贸易中用60X与B国交换60Y,最终消费组合为其无差异曲线Ⅲ上的点E。

这样,我们得到了(b)中的点E。

在图(a)中,当Pf=1/2时,A国的生产点将移至F点,此时A国用40X与B国交换20Y,消费组合点为H,这样我们又得到了图(b)中的点H。

连接图(b)中的原点、H点和E点以及用同样的方法得到的其他点,我们就得到了A国的提供曲线,它反映了A国为进口某一数量的Y而原意出口的X的数量。

图中A国的提供曲线位于自给自足的相对价格线Pa=1/4之上,凸向横轴,这表明它在横轴所代表的商品X上有比较优势,应该出口X.。

A国提供曲线的位置和形状也表示了它生产X时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随着X生产和出口的增加,每单位X换取的Y越来越多,只有这样,A国才愿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提供更多的X。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B国的提供曲线,如图所示。

B国的提供曲线反映了B国为进口一定数量的X而原意出口的Y的数量。

B国的提供曲线位于自给自足的相对价格线Pa=4的下方,凸向纵轴,与A国提供曲线的方向正相反,这表明B国在纵轴所代表的商品Y上有比较优势,应该出口Y进口X。

为使B国出口更多的Y必须提高Y的相对价格,这意味着X的相对价格下降。

因此,在Pf=2时,B国会出口40Y,在Pb’=1时,B国会出口60Y。

这是因为,增加生产Y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而且B国在贸易中消费越多X和越少Y,Y的边际效用就会逐渐超过X。

图B国提供曲线的推导

有了两国的提供曲线,我们现在可以进行一般均衡分析了。

由于A国的出口就是B国的进口,而B国的出口又是A国的进口。

因此,国际均衡相对价格是在两国供应条件或相互需求条件中寻求双方都满意的供应条件和都愿意接受的需求条件,而这个条件就是A国和B国提供曲线的结合点或交点。

两国提供曲线的交点确定了两国开展贸易后的均衡相对价格。

只有在这一相对价格水平上,两国贸易才达到平衡。

此外的任何一个价格水平,两国所愿意进出口的数量都不会相等,贸易会在供求法则的作用下达到均衡。

图4.10是将前面得出的两国的提供曲线放在同一坐标轴中,它们相交于E点,从而确定了均衡的相对价格Px/Py=Pb=Pb’=1。

在此价格上,A国愿用60X交换60Y,而B国恰恰要用60Y交换60X,从而实现了贸易均衡。

130

需要指出的是,贸易均衡的相对价格Px/Py=1只是在我们这个例子中成立,若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发生变化,提供曲线就会发生变化,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就不一定是1了。

图贸易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供给与需求曲线来说明两个国家的均衡,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明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之间的关系了。

在图4.11中,A国对于商品X的出口供给曲线S可以从图4.8中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中推导出来。

出口供给曲线S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说明X商品的相对价格越高,A国原意出口的X就越多。

B国对于商品X的进口需求曲线D可以从图4.9中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中推导出来。

进口需求曲线D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说明商品X的相对价格越低,B国原意进口的X就越多。

当相对价格Px/Py=1时,出口供给曲线S和进口需求曲线D相交于E点,此时出口供给等于进口需求,贸易达到了均衡。

Px/Py=1即为均衡价格。

当相对价格Px/Py=1.5时,出口供给大于进口需求,存在过度供给,价格将下降,直到等于1时为止。

当相对价格Px/Py=0.5时,存在过度需求,价格将上升一直到等于1为止。

这一结论与图4.10中的结论一致。

对商品Y我们也可以做同样的分析。

图相对商品价格与局部均衡分析

图中的出口供给曲线和进口需求曲线的表达方式本身属于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但它们又是从各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中推导出来的,所以,可以把它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的结合。

图4.10和图4.11所表达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但它们之间有一个根本性的差异。

图4.10是一般均衡分析,考虑了包括X在内的所有市场。

因为商品X的市场的变化会影响其它市场,这些影响又会反过来对X商品市场产生重要的反作用。

因此这种做全面考虑的一般均衡分析十分重要。

而图4.11中用供给和需求曲线做的局部均衡分析只考虑了X商品本身的情况,没有考察它对其他商品市场的作用及反作用,割断了不同商品市场之间的联系。

一般而言,局部均衡分析只用来作第一步的近似分析,为了获得完整的答案,就需要进一步使用更复杂的一般均衡分析。

三、贸易条件

一国的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与该国进口商品的价格比值。

在只有两个国家的世界中,一国的出口就是其贸易伙伴国的进口,所以在两国条件下,一国的贸易条件等于另一国贸易条件的倒数。

在一个具有多种贸易商品的世界中,贸易条件定义为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的比值。

这个比值通常要乘以100,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在上面的分析中,由于A国出口商品X,进口商品Y,因此A国的贸易条件表示为Px/Py。

如果A国进出口许多商品,Px就应是其出口价格指数,Py应是其进口价格指数;

B国出口商品Y,进口商品X,故B国的贸易条件表示为Py/Px,即为A国贸易条件的倒数。

同样的,如果B国进出口许多商品,Px就应是其进口商品价格指数,Py应是其出口商品价格指数。

由于供给和需求随着时间不断变化,提供曲线也会发生移动,从而会改变贸易额和贸易条件。

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通常是指该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其进口商品价格有所上升,反之则为贸易条件恶化。

我们可以把一国基期的贸易条件设为100,则贸易条件的变化可以用百分比来表示。

一般而言,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贸易各国更愿意自身的贸易条件改善。

但即使一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断定该国的贸易状况好转,因为影响贸易条件的因素有很多。

例如,当一国的贸易条件提高了15%,而外国对该国商品的进口需求下降了20%(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该国的出口额下降了,反而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

因此,我们不能单凭一国贸易条件的变化来确定这些力量对该国福利的净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