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方法论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7870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4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方法论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安全方法论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安全方法论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安全方法论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安全方法论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方法论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安全方法论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方法论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全方法论剖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防爆电器总体分为隔爆型、增安型、本质安全型等种类。

注:

GB3836《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系列标准,GB3836.1《爆炸性环境第一部分:

设备通用要求》

本质安全型电器设备的特征是其全部电路均为本质安全电路,即在正常工作或规定的故障状态下产生的电火花和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混合物的电路。

也就是说该类电器不是靠外壳防爆和充填物防爆,而是其电路在正常使用或出现故障时产生的电火花或热效应的能量小于0.28mJ,即使瓦斯浓度为8.5%(最易爆炸的浓度)最小点燃能量。

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

具体包括:

失误~安全功能(误操作不会导致事故发生或自动阻止误操作)

故障~安全功能(设备、工艺发生故障时还能暂时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安全状态)。

控制事故应当采取的本质安全化方法,本质安全化法主要从物的方面进行考虑:

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和降低事故严重度

4.1.1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措施

影响事故发生概率的因素很多,如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抗灾能力、人为失误和违章等。

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既存在自然的危险因素,也存在人为的生产技术方面的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能否转化为事故,不仅取决于组成系统各要素的可靠性,而且受到企业管理水平和物质条件的限制。

因此,降低系统事故的发生概率,最根本的措施是设法使系统达到本质安全化,使系统中的人、物、环境和管理均达到安全化。

设备或系统发生故障时,能自动排除、切换或安全地停止运行;

当人为操作失误时,设备、系统能自动保证人机安全。

这些措施主要有:

⏹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选用可靠的工艺技术,降低危险因素的感度

⏹提高系统抗灾能力

⏹减少人为失误

⏹加强监督检查

1.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要控制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是基础。

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元件的可靠性

设备的可靠性取决于其组成元件的可靠性,要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必须加强对元件的质量控制和维修检查。

1)使元件的结构和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和技术条件,选用可靠性高的元件代替可靠性低的元件。

2)合理规定元件的使用周期,严格检查维修,定期更换或重建。

(2)增加备用系统

在规定时间内,多台设备同时发生故障的概率等于每台设备单独发生故障的概率的乘积。

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增加备用系统(设备),使每台单元设备或系统都能完成同样的功能,一旦其中一台或几台设备发生故障时,系统仍能正常运转,不致中断正常运行,从而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也有利于系统的抗灾救灾。

例如,对企业中的一些关键性设备,如供电线路、通风机、电动机、水泵等均配置一定量的备用设备,以提高其抗灾能力。

(3)对处于恶劣环境下运行的设备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为了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防止发生事故,对处于恶劣环境下运行的设备应当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如对处于有摩擦、腐蚀、侵蚀等条件下运行的设备,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对振动大的设备应加强防振、减振和隔振等措施;

煤矿井下环境较差,应采取一切办法控制温度、湿度和风速,改善设备周围的环境条件。

(4)加强预防性维修

预防性维修是排除事故隐患、排除设备的潜在危险、提高设备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为此,应制定相应的维修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

三八制作业,其中两班生产,一班检修。

2.选用可靠的工艺技术,降低危险因素的感度

危险因素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

危险因素的感度是指危险因素转化成为事故的难易程度。

虽然物质本身所具有的能量和发生性质不可改变,但危险因素的感度是可以控制的,其关键是选用可靠的工艺技术。

常见的例子有:

✓在普通炸药中加入消焰剂等安全成分形成的安全炸药,防治火灾发生

✓放炮中使用水炮泥,防止火灾的发生,同时减少粉尘的产生

✓井巷工程中采用湿式打眼,防治尘肺病的发生

✓清扫巷道煤尘,防治发生煤层飞扬引起爆炸等

3.提高系统抗灾能力

系统的抗灾能力是指当系统受到自然灾害和外界事物干扰时,自动抵抗而不发生事故的能力,或者指系统中出现某危险事件时,系统自动将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的能力。

☐提高煤矿生产系统的抗灾能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doc

✓应该建立完善健全通风系统;

实行独立通风,建立隔爆水棚;

采用安全防护装置;

风电闭锁装置;

漏电保护装置

✓提升保护装置

✓斜井防跑车装置、安全监测

✓监控装置

✓矿井主要设备实行双回路供电

✓选择备用设备等。

☐提高非煤矿山生产系统的抗灾能力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安装使用和监督检查暂行规定》的通知.doc

4.减少人为失误

由于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可靠性远比机电设备差,很多事故都是由于人的失误造成的。

要降低系统事故发生概率,必须减少人的失误,主要方法有:

◆对工人进行充分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

◆以人为中心,改善工作环境,为工人提供安全性较高的劳动生产条件。

◆提高矿井机械化程度,尽可能用机器操作代替人工操作,减少现场工作人员。

◆注意用人机工程学原理进行系统设计、人机功能分配并改善人机接口的安全状。

5.加强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各种自动制约机制,加强专职与兼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安全检查工作。

对系统中的人、事、物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在各种劳动生产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实践表明,只有加强安全检查工作,才能有效地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

4.1.2降低事故严重度的措施

事故严重度指因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严重程度。

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系统中的能量失控造成的,事故的严重度与系统中危险因素转化为事故时释放的能量有关,能量越高,事故的严重度越大;

也与系统本身的抗灾能力有关,抗灾能力越强,事故的严重度越小因此,降低事故严重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般可采取的措施有:

1.限制能量或分散风险

为了减少事故损失,必须对危险因素的能量进行限制。

如各种油库、火药库的储存量的限制,各种限流、限压、限速设备等就是对危险因素的能量进行的限制。

分散风险的办法是把大的事故损失化为小的事故损失。

如在煤矿把“一条龙”通风方式改造成并联通风,每一矿井、采区和工作面均实行独立通风,可达到分散风险的效果。

2.防止能量逸散的措施

防止能量逸散就是设法把有毒、有害、有危险的能量源储存在有限允许范围内,而不影响其他区域的安全。

常见的方法有:

高压设备中的防爆设备的外壳、密闭墙、密闭火区、放射性物质的密封装置等。

高压设备中的安全阀、泄压阀等装置。

3.加装缓冲能量的装置

在生产中,设法使危险源能量释放的速度减慢,可大大降低事故的严重度,而使能量释放速度减慢的装置称为缓冲能量装置。

在工业企业和生活中使用的缓冲能量装置较多,如汽车、轮船上装置的缓冲设备,缓冲阻车器以及各种安全带、安全气囊、安全阀等。

4.避免人身伤亡的措施

避免人身伤亡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防止发生人身伤害;

⏹一旦发生人身伤害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采用遥控操作、提高机械化程度、使用整体或局部的人身个体防护都是避免人身伤害的措施。

在生产过程中,及时注意观察各种灾害的预兆,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事故,即使不能防止事故发生,也可及时撤离人员,避免人员伤亡。

做好救护和工人自救准备,对降低事故的严重度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人机匹配法

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缺陷共同造成的。

因此,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要防止出现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人和机的特点,使之在工作中相互匹配。

4.2.1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品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检查、调整、维修、焊接、清扫等工作;

⏹10有分散工作时注意力的行为;

⏹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

⏹12不安全装束;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防止人不安全行为的原则:

⏹要对人员的结构和素质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容易发生事故的人员层次和个人、以及最常见的人的不安全行为。

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加强对行为人的安全教育、训练和管理,提高生理、心理素质,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消除不安全行为。

⏹在对人的身体、生理、心理进行检查测验的基础上合理选配人员,根据人的生理及性格特点分配工作。

(1)职业适应性检查;

(2)人员的合理选拔和调配;

(3)安全知识教育;

(4)安全态度教育;

(5)安全技能培训;

(6)制定作业标准和异常情况处理标准;

(7)作业前的培训;

(8)制定和贯彻实施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9)开好班前会;

(10)实行确认制;

(11)作业中的巡视检查,监督指导;

(12)竞赛评比,奖励惩罚;

(13)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活动

4.2.2防止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的不安全状态:

⏹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

⏹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5、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地杂乱

⏹6、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地面滑等

为了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应该把落脚点放在提高装备的安全化水平上(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建筑设施等)。

技术装备安全化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改善安全管理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技术装备的安全化水平决定了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概率。

为了提高技术装备的安全化水平,必须大力推行本质安全技术。

具体地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失误安全功能:

指操作者即使操纵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和伤害。

或者说设备、设施或工艺技术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2)故障安全功能:

指设备、设施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的功能。

上述安全功能应该潜藏于设备、设施或工艺技术内部:

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而不应在事后再行补偿。

4.2.3人机的相互匹配

1.人与机器功能特征的比较

人与机器各有自身的特点,在人机环境系统中,如何使人机分工合理,从而达到整个系统的最佳效率的发挥,正是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内容。

人与机器的功能特征比较见表4-1.

从表4-1中可以看出:

机器优于人的方面有:

操作速度快,精度高,能高倍放大和进行高阶运算,人的操作活动适宜的放大率在1:

1~4:

1之间,机器的放大倍数则可达10个数量级。

人一般只能完成两阶内的运算,而计算机的运算阶数可达几百阶,甚至更高;

机器能量大,能同时完成各种操作、且能保持较高的效率和准确度,不存在单调和疲劳,感受和反应能力较高,抗不利环境能力强,信息传递能力强,记忆速度和保持能力强,可进行短暂的储存记忆等。

人优于机器的方面有:

人的可靠度高,能进行归纳、推理和判断,并能形成概念和创造方法,人的某些感官目前优于机器,人的学习、适应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强。

人的情感、意识与个性是人的最大特点,人具有无限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这是机器无法比拟的。

2.人和机器的功能分配

将人和机器的特性有机结合起来,可以组成高效、安全的人机系统。

例如,从系统的可靠安全性而言,将人在紧急情况下处理意外事态和进行维护修理的能力与机器在正常情况下持久工作能力结合起来,可以较好的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载人航天实践中,绕月飞行中,全自动飞行的成功率为22%,人参与飞行的成功率为70%,人承担维修任务的飞行成功率可达到93%以上,具有高智能的人和最先进的机器相结合的人机环境系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

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简单的把人和机器联系在一起,就算解决了人机功能分配问题,哪些功能由人来完成,哪些功能由机器来完成,必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为了充分发挥人与机器各自的优点,让人和机器合理地分配工作任务,实现安全高效地生产,应根据人与机器功能特征的不同,进行人和机器的功能分配。

其具体的分配原则如下:

(1)利用人的有利条件:

①能判断被干扰阻碍的信息;

②在图形变化的情况下,能识别图形;

③能对多种输入信息进行辨认;

④对于发生频率低的事态,在判断时,人的适应性好;

⑤解决需要归纳推理的问题;

⑥对意外发生的事态能预知、探讨,要求报告意外状况时,利用人好。

(2)利用机器的有利条件:

①对决定的工作能反复计算,能储存大量的信息资料;

②迅速地给予很大的物理力;

③整理大量的数据;

④受环境限制,由人来完成有危险或易犯错误的作业;

⑤需要调整操作速度;

⑥对操纵器需要精密的施加力;

⑦需要施加长时间的力时用机器好。

下列几种情况适宜机器承担:

⏹重复件的工作、计算,大量的情报资料存储。

⏹迅速施加大的物理力时。

⏹大量的数据处理。

⏹根据某一特定范围多次重复作出判断

⏹由于环境约束,对人有危险或操作容易犯错误时

⏹当调节操作速度非常重要,具有决定意义时。

⏹控制的施加要求非常严格时。

⏹必须长时间地施加控制力时。

下列几种情况适宜人承担:

⏹由于各种干扰,需要判断信息时。

⏹在图形变化情况下,要求判断图形,

⏹要求判断各种各样的输入时。

⏹对发生频率非常低的事态需要进行判断时

⏹解决问题需要归纳、判断时。

⏹预测不测事件的发生时。

概括地说,在进行人、机功能分配时,应该考虑人的准确度、体力、动作的速度及知觉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界限,同时考虑机器的性能、维持能力、正常动作能力、判断能力及成本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界限。

人员适合从事要求智力、视力、听力、综合判断力、应变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工作,机器适于承担功率大、速度快、重复性作业及持续作业的任务。

应该注意,即使是高度自动化的机器,也需要人员来监视其运行情况。

另外,在异常情况下需要由人员来操作,以保证安全。

4.3生产安全管理一体化方法

建立和运行生产安全管理一体化体系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充分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和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避免和减少经济损失,加强事故和职业病预防及其安全管理。

生产安全管理一体化方法主要是通过全面安全管理和安全目标管理来实现的。

——安全管理学

4.3.1全面安全管理

全面安全管理就是在总结传统的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并通过全体人员确认的全面安全目标,对全生产过程和企业的全部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和协调一致的综合管理。

全面安全管理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全面安全目标管理;

全员安全管理;

全过程安全管理;

全部工作安全管理

1.全面安全目标管理

安全生产既针对生产作业的人、物、环境,又贯穿于企业各部门的业务,无论哪一方面,都应当考虑安全。

例如,有工艺安全、环境安全、人身安全、施工安全,有防尘、防毒、防震动、防辐射安全等等。

安全管理必须对这种全面安全内容进行管理,使之都有明确的目标,而且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或可能达到的目标。

如有些企业提出的“00011”目标管理(即工伤死亡事故、重大设备事故和重大火灾事故三项为零,负伤频率一项降低,粉尘浓度合格率一项提高),这就是全面安全目标管理,这个安全目标主要强调的是在企业(或者部门)生产、业务活动的范围内,各系统(子系统)的协调与全局的、整体的(大系统)筹划和统一。

2.全员安全管理

就一个工厂而言,从厂长、书记到生产班组长的各级领导干部,从工程技术人员到每一位工人,都与安全生产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每个人都重视安全生产,都从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搞好安全生产,创造出良好、融洽、文明、舒适的作业环境,就能够使安全工作真正得到落实。

全员安全管理就是以各级领导为核心,广大职工共同参与的全员安全管理,如各企业开展的党、政、工、团一齐抓安全。

3.全过程安全管理

全过程安全管理是指企业应抓好一个产品全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工艺的安全管理。

也就是说,一个产品从工程的酝酿、设计、施工、试车、投产、检验、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都要进行安全管理。

4.全部工作安全管理

一个企业除了生产部门以外,还有许多间接为生产服务的工作部门。

生产、服务的各工作部门又形成多个层次和多级的管理形式。

如党群部门、教育卫生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这些工作的本身都有安全问题,又或多或少地涉及生产和其他部门的安全问题,

因此,这些部门的业务工作都要有安全管理内容。

如宣教工作对提高职工的文化和技术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职工素质的提高对安全管理又极为有益。

全面安全管理要求安全生产在组织从事业务活动中,对劳动者和其他人的安全健康有影响的条件及后果进行控制。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融入企业总的管理体系中,在安全生产方面尽可能达到高水平,并以满足安全法规要求为最低标准。

以此为指导设立安全工作的总目标,企业管理体系各层次都把安全生产管理作为首要责任。

在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要优先保证安全。

实施增产节约和新、扩、改建工程时,以安全为前提条件,辨识生产活动中的危害,消除或控制危险,使职工面临的危险最小化,全员参与安全生产工作。

在全面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方针是对所有其他要素起指导作用的核心要素;

组织是渗透到其他过程要素之中,起保证作用的要素;

特定时期的具体方针体现在计划、目标中;

管理评审相当于新一轮循环的初始状态评审。

因此,可以用目的模式体现各要素的组合关系;

绩效测定,通过预防性检查和事后性调查来实现。

绩效测定、管理评审都引出纠正行动,管理、评审(和审核)又相当于新一轮循环的“初始状态评审”。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是组织的自觉行动,其前提条件是组织的领导作出关于安全生产方针的承诺,健全的管理活动框架是体系运行的保证,而这个框架的结构和效能是以安全文化为基础的。

4.3.2安全目标管理

⏹安全目标管理的概念及其内容

安全目标管理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从上到下地确定安全工作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制定一系列对策措施,开展一系列的组织、协调、指导、激励和控制活动。

安全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是:

年初,企业的安全部门在厂长的领导下,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制定安全管理的总目标。

然后经过协商,自上而下地层层分解,制定各级、各部门直到每个职工的安全目标和为达到目标的对策措施。

在制定和分解目标时,要把安全目标和经济发展指标捆在一起,同时制定和层层分解,还要把责、权、利也逐级分解,做到目标与责、权、利的统一。

通过开展一系列组织、协调、指导、激励、控制活动,依靠全体职工自下而上的努力,保证各自目标的实现,最终保证企业总安全目标的实现。

年末,对实现目标的情况进行考核,并给予相应的奖惩。

在此基础上,经过总结,再制定新的安全目标,进入下一年度的循环。

安全目标管理是企业目标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安全管理的总目标应该符合企业经营管理总目标的要求,并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来促进、保证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

⏹安全目标管理的特点

(1)安全目标管理是重视人、激励人、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管理

管理以人为主体,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调动起人的主观能动性。

安全目标管理是信任指导型的管理,它在管理思想上实现了根本的变革。

因为所谓“目标”就是想要达到的境地和指标,设定目标并使之内化(不是外部加强,而是内在要求),就会激励人产生强大的动力,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不息。

实行安全目标管理,依靠目标的激励作用,就可以把消极被动地接受任务,变成为积极主动地对实现目标的追求,从而极大地调动起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全心全意地搞好安全工作,大大增强安全管理工作的效能。

安全目标管理的激励作用,不但应体现在“目标”本身上,还应贯彻在管理的全部过程和所有环节中。

譬如,安全目标要与经济发展指标挂钩,使之提高到等同的地位;

要做到安全目标、责、权、利的统一,安全目标与奖惩挂钩,实现管理的封闭;

要把安全指标作为否定性的指标,达不到目标的不能晋级调档,不能评先进等。

简言之,既然安全目标管理是基于激励原理上的管理,就要充分利用一切激励的手段,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取得最好的效果。

(2)安全目标管理是系统的、动态的管理

安全目标管理的目标,不仅是激励的手段,而且是管理的目的。

毫无疑问,安全目标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系统(如一个企业)整体安全的最优化,即安全的最佳整体效应。

这一最佳整体效应,具体体现在系统的整体安全目标上。

因此,安全目标管理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实现系统的安全目标进行的。

⏹安全目标的实现原则

实现安全目标的手段:

⏹安全管理总体目标的制定:

首先要制定一个既先进又可行的整体安全目标,这个总目标应该全面反映安全管理工作应该达到的要求,是由能全面反映安全工作的若干指标,体现安全工作综合水平的目标体系。

只有按照这样的要求所确定的总目标才能全面推动企业安全工作的发展,真正反映出安全工作的优劣好坏,起到充分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总目标的分解:

总目标要自上而下地层层分解,制定各级、各部门直到每个职工的安全目标。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形成一个纵横交错,全方位覆盖的系统安全目标网络。

这是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