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热烈的《弟子规》亲憎我孝方贤是什么意思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7519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讨论热烈的《弟子规》亲憎我孝方贤是什么意思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讨论热烈的《弟子规》亲憎我孝方贤是什么意思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讨论热烈的《弟子规》亲憎我孝方贤是什么意思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讨论热烈的《弟子规》亲憎我孝方贤是什么意思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讨论热烈的《弟子规》亲憎我孝方贤是什么意思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讨论热烈的《弟子规》亲憎我孝方贤是什么意思Word格式.docx

《讨论热烈的《弟子规》亲憎我孝方贤是什么意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讨论热烈的《弟子规》亲憎我孝方贤是什么意思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讨论热烈的《弟子规》亲憎我孝方贤是什么意思Word格式.docx

  那么,这样的家庭多吗?

答案是,在现代社会,这实在是不多的,可能上千个家庭里面都出不了几个,您可以仔细想想,您的身边有几个这样的人?

现在人修养提高,很多后组成的家庭,不但不会虐待前任的孩子,甚至还会更加关爱,我见过很多后组成的家庭,孩子都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跟后妈后爸更亲的都有。

所以,我觉得后爹后妈导致的问题是有的,但是绝对够不上主流。

  那么在现代社会,“亲憎我”多会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呢?

  其实,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这种“亲憎我”更多的是小的冲突,比如,父母与孩子的性格不同、教育理念不同等导致的小冲突。

  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各个发育阶段的状态不够了解,有的阶段,孩子就是容易哭,这是孩子表达诉求的一种方式,甚至是身体失调的一种状态,但是有的家长不理解,就对孩子没完没了的哭表示厌烦,这个“憎”字,其实不仅仅是“恨”的含义,还有“讨厌、厌恶”的含义。

  有文化传统导致的,比如婆婆就是喜欢男孩,认为可以给自己家传宗接代,其实传宗接代和婆婆八杆子打不着关系,比如这家老头姓张,婆婆姓王,生的孙子也姓张,和你老王家有什么关系?

但是婆婆往往想不清这个问题,结果媳妇生了女儿,婆婆整天很给脸色,对孙女冷言冷语,这样的例子很多。

  又比如,有的孩子生性腼腆,但是家长偏偏希望孩子能够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所以每当这种场合,孩子感到难以适应的时候,有的性急的家长,会表示愤怒,责怪孩子:

“怎么这么没出息?

”这种情况在过去几个孩子的家庭里面尤其如此,当其他孩子都在众人面前表现出色,只有一个孩子“丢人”,令家长颜面无光的时候,往往家长会不喜欢这个孩子。

  还有,比如家长对孩子学习要求很高,但是孩子自己对学习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则家长往往也会心生愤怒,甚至怨恨。

我曾经见过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钢琴,给孩子拼命施压,结果孩子心理崩溃彻底不弹琴了,此时,家长是恼羞成怒。

  又比如,过去有些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用打骂等方式解决问题。

我小时候的家庭教育虽然不错,但是,父亲他们中文系的老师,都信奉这个理论,所以我是经常被父亲痛打的,曾经因为骂了隔壁的小女孩,被告状,父亲听完,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马上回身飞起一脚,把我直接踢飞,贴到门上。

可是现在想想,这是当时的条件下,他认为的给我的最好的教育了,所以,仍是父母恩情。

现在给父亲按摩,常一边敲打,一边逗他:

“我小时候你打我,现在我开始报复了哦!

  总之,在这些情况下,绝对不是你死我活的矛盾,大多是家长对孩子不够理解,产生了矛盾。

应该说,孩子毕竟是孩子,很多事情还不够了解,此时家长需要调整自己。

  所以,“亲憎我”是父母出问题的情况多。

有很多人以为《弟子规》是讲让孩子绝对服从的,讲家长是绝对正确的,这种想法是错的,《弟子规》里面讲了很多家长犯错误的时候该怎么办的内容。

就这句而言,《弟子规》也是认为家长是有很多修改余地的。

  那么,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让孩子孝顺呢?

父母讨厌我,我还要教育孩子对他们孝顺,古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这里面,道理可深了。

          

(二)  前面的“亲爱我,孝何难”讲的是:

当我们接受到善意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体察到善意,并回馈善意。

这是“以德报德”的良性互动,培养的是“爱的循环”的能力。

  而这句:

“亲憎我,孝方贤”讲的是:

当我们接受到不良好的信息的时候,我们要主动终止这种循环,尽量淡化它带来的伤害,凭着心中的阳光,主动发出善的信息,来改善环境的互动,从而进入“爱的循环”的状态。

所以这讲的是“以德报怨”的能力。

  在我们的人生中,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有三种反应的心理模式:

  一种是默默忍受;

  一种是自暴自弃、更加消积;

  一种是跳离出来,然后改变局面。

  第一种模式的人,最后很可能导向第二种模式,就是从默默忍受,转为更加消积。

通常情况下,这两种是大多数人的模式。

  心理学家对此进行过研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

心理学家先用狗来做实验(我一直觉得心理学家们执着得有点“变态”,居然拿狗开练),先对狗摇铃,摇铃的同时对狗进行电击,令狗痛苦,这样反复,直到建立条件反射,也就是说,这边一摇铃,那边就电击了。

  然后,把狗放入一个连体的箱子,狗在一个箱子里,但是跨一步就可以进入另一个箱子,在这个箱子里,摇铃的同时电击,在连体的另外一个箱子里,没有任何电击设备,摇铃也不电击。

  那么,问题是:

在摇铃的时候,狗会跨一步,进入另外一个箱子吗?

  答案令人沮丧,狗居然习得了无助!

它们认为它们就该这么倒霉,所以不做任何努力,哪怕仅仅是跨一步。

它们压根就不想知道另外一个箱子会怎么样!

这个实验表明,对负面刺激的无助感是可以习得的。

  我们的心里会发笑:

“狗真的很笨啊!

  那么,人会比狗聪明吗?

  这是个令人好奇的想法。

心理学家接着用人来做实验,他们选择了两组人,分别进入两个房间,两个房间都有很大的噪音,墙上都有一个按钮,一个房间的按钮,一按下去,嘿,噪音居然它就停止了;

另外一个房间,按钮按下去,“嘀嘀嘀”按了半天,没有任何用处,噪音依旧。

  这样,反复建立条件反射之后,心理学家眼珠一转,想出了新的办法,他让两组人都来到新的两个房间,都同样有噪音,都同样有按钮,按下去,大家记住了,这次按下去,两个房间噪音都会停止。

问题是:

两组人都会按吗?

  换句话说:

我们比狗更聪明吗?

  大家可能会觉得,那还用说?

  其实,您太自信了,还真未必,实验表明,之前按了有效的那组,当然这次也按了。

可是,之前按了无效的那组,这次居然毫无作为!

  原来他们也习得了无助!

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学会,我们就该这么倒霉,这是无法改变的事情,所以我努力改变也没有用,根本就不用尝试改变。

       (三)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的天性,我们谁都不用觉得自己聪明,其实,面对负面刺激,我们很容易学会无助,学会逆来顺受。

这个不用培养的,天性而已。

  那这么看,我们人类不是完了吗?

没希望啊!

  幸好,当面对负面刺激的时候,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选择摆脱、突破、超越。

这是需要培养的品性。

  所以,每当有人说《弟子规》里面的“亲憎我,孝方贤”讲的是逆来顺受,我说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弟子规》在讲什么,前面两种反应才是逆来顺受,而“亲憎我,孝方贤”讲的是第三种方式。

  而这种能力,只有很少的人天生具备,这样的人如果对此善加保护,最终会有大的成就。

这种品性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可是通过学习和培养,我们却可以在更多的人中,培养这种能力。

  这种突破、超越的能力,分为两种,这完全要看发出负面刺激的一方,与自己是什么关系。

  一种关系是:

我们不是一个系统里的,对方是抱着全然的恶意,是来掠夺、侵入与毁坏的,比如敌国的入侵,此时,这种突破和超越,是战胜对方,是全力的抵抗。

古代的“义”、“勇”培养的是这种能力。

  而这种情况,多是在非常时期出现的,是会危及自己的生存的。

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里,每天遇到的却是另外的冲突,就是系统内的,在共同的生存过程中,产生的协调性的冲突。

  比如婆媳关系,比如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大家是在一个系统里面的,不是敌对的,侵略性的,危及生命的冲突,大家还是要在一个家庭里过日子。

  此时,这种时候面对负面刺激,这种能力不是战胜与消灭,而是尽量看淡它,然后秉持心中的阳光,发出善的信息,“以德报怨”,来改善互动,从而导入“爱的循环”。

  前面这两种情况截然不同,完全是两个层面,很多人对此不了解,所以会不断用一种情况的极端例子,来对抗另一种情况的建议。

  比如,你说“以德报怨”,他会说,面对异族的入侵,你还要“以德报怨”,发出善的信息吗?

这就是把两个层面的事情搞混了。

  这种在日常生活中“以德报怨”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人们天生是容易“以怨报怨”的,或者干脆就是逆来顺受,这是心理学家测试过的,而很少有人天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如果禀赋良好,再加上后天的培养,具有了这种能力的人,最后往往很有成就。

  有个特殊的现象是:

越是家庭环境严酷的人,除非他自暴自弃了,如果他有意识地去反弹,往往越会获得更大的扭转能力,成为杰出人士。

  比如,我们讲这句话的时候,常用古代的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的舜来做例子。

        (四)  舜是父系氏族晚期的部落首领,出生不久,母亲去世,父亲娶了后妻,生了他们自己的孩子,于是大家合伙虐待舜,在舜年轻的时候,通过不懈的学习,他就已经很贤德了,当时的首领尧听说后,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

这让舜的父亲后妻生的儿子象很嫉妒,他想霸占这两个嫂子,于是大家策划,让舜去修草房,当舜上了房子,他们在下面点火,据说,这些策划的人里面,有舜的父亲、后母,和象,这让这些人在后世都声名狼藉。

  话说着火后,舜居然有所准备,拿着两个斗笠,当做降落伞,从房子上面跳了下来,平安无事(在今天这种事情得报警吧)。

  于是,大家再策划,让舜去修井,等舜下井了,他们把井口堵上(这招干得太明显了吧),可是舜还是有所准备,早就挖了暗道,从暗道里面逃出。

这样,象本来以为大事已成,可是见到回来的舜,估计吓得不轻。

  大家这样害自己,舜却依旧对待他们,跟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一样,文献是这样说的:

“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

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欲杀,不可得;

即求,尝在侧。

  这就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话又说回来了,当然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啊,因为历史上,大舜只有一人。

  后来,大舜的德行名声远播,他到哪里,民风都跟着改变,据说他在历山附近耕地,当地农民都不再为争夺田地而斗。

这样,尧派人继续观察,觉得舜的德行确实大,最终决定把天下让给了他。

  这则故事,显示了舜博大的胸怀,这种胸怀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是境界非常高的体现,我想,这应该是舜胸怀天下,志向高远,不把家庭的这些纠纷看成是对自己的多大伤害,而是以自己的德行,尽量化解。

这应该是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吧。

  古人讲的另外一个故事,是孔子的弟子闵子骞的故事。

这就是古代著名的《单衣顺母》,亦即俗称的《鞭打芦花》的故事。

讲的是闵子骞的母亲很早去世了,父亲娶了后妈,这后妈对闵子骞不好,冬天天气寒冷,自己生的两个儿子,全都穿的是棉衣,可是给闵子骞穿的衣服,里面却不是棉花,而是芦花,非常不保暖。

这事儿谁都不知道。

  有一天,闵子骞的父亲要出门,让闵子骞准备车马,可是闵子骞的手冷得握不住缰绳,他父亲很奇怪,于是就用手摸到闵子骞的手,觉得冰冷,可是,看他穿的衣服很厚啊,再摸其他两个儿子的手,都很温暖,于是他父亲起了疑心,究查之下,发现真情,于是非常愤怒,要修掉这个后妻。

可是,闵子骞却跪下来,流着眼泪劝阻父亲,他说:

“如果母亲在我们家里,只是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休了她,那三个孩子就都会孤单,因为都没有母亲了!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这样,后母闻听这个孩子这么贤德的话语,羞愧难当,于是痛改前非。

后来有诗赞道: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闵子骞由此被奉为历史上最为孝顺的二十四个典范人物之一。

他自己也拜孔子为老师,成为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孔子对他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这样的例子,就是典型的将家里的负面刺激,加以转化,变成善的信息的互动的情况。

         (五)  这样的事情,外国也有,人类社会都是一样的。

  我小的时候看过一个德国电影,叫《英俊少年》,讲的是少年海因茨母亲去世了,他的外祖父因此很憎恨他的父亲,因此也憎恨海因茨,后来,海因茨和父亲住进了身为富翁的外祖父家里,外祖父整天冷面相对。

但是,海因茨通过自己阳光的心态和美妙的歌声,唤起了外祖父心中的善良,最终,一家人重归于好。

这个电影我印象特别深刻,应该说,少年海因茨是我童年时候的偶像之一,他唱的很多歌曲我都会唱,比如那首著名的《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我记得特别清楚,少年海因茨早晨起来骑着自行车去买鲜花的情景,我们小时候哪儿见过买鲜花的啊?

这令我羡慕不已。

现在想想,买束鲜花,这也是阳光心态吧。

  很多人说,这样的心态的扭转,哪里是孩子能做到的啊?

  其实,只要培养孩子自己的阳光心态,告诉他坚持自己的内心,其实是可以做到的。

  我妹妹罗玲的孩子,现在只有六岁,但是却被罗玲培养得心态阳光,在很多时候,她都会扭转负面能量的刺激。

  比如,有的时候我母亲心态不好,老人脸上、言语上会立刻显露出来,此时,小朋友往往会马上察觉到,然后认真地对姥姥说:

“姥姥,你现在开始有负能量了,要开心哦,要把爱的储油罐装满哦!

”还会时常开解姥姥:

“天上飘来五个字:

啥都不算事!

”看着她认真的态度,听着她稚嫩的声音,姥姥立刻会态度大转,笑脸盛开。

  我觉得她现在经常在大人情绪不对的时候,认真地提醒大人,而我们,对孩子的话更会在意,会立刻纠正自己。

这就是心态的扭转哦。

  从这个孩子身上,我确实看到了培养的力量,如果家长有能力在这方面教育孩子,孩子是很容易学会这些内容的,这样,孩子就会在任何时候,秉持自己内心的阳光去生活,而不是受外界的影响,当外界的负面刺激传来的时候,孩子有能力去努力化解,并同样发出善的信息。

我相信,这是她一生幸福的资粮。

  这种秉持自己内心,不轻易改变的能力,就是孔子所讲的“以直报怨”,这个“直”,我并不理解为“公平”,而是秉持、方向不变的意思,不管对方如何,我们还要秉持自己内心的原则去行事。

这是一种能力。

          (六)  那么,古人讲这些,仅仅是为了家庭里面改变大人的心态吗?

不是的,我一直这样讲,家庭是社会的演练场,你的家里与父母互动的模式,往往就是你在未来的社会中,与其他人的互动模式。

我们从家庭中学到的,往往决定了你在社会里面的处事方式。

  在社会中,如果别人向你发出善的信息,你要有能力感受到,并回馈给人善的信息,这是“爱的循环”,是“亲爱我,孝何难”里面培养的。

但是,这个社会的各个个体,难道会一直向您发出善的信息吗?

  实际情况是,没有人有义务必须向您发出善的信息,谁欠着您的啊?

所以在生活的行进中,碰撞的机会是很多的,所以,我们每天所见到的,往往是负面的信息扑面而来。

  比如,上班发现客户的投诉充满了抱怨和指责;

你业绩的提升引起了同事的嫉妒等等,每天,我们会遇到无数的负面的信息,可是,我们是一个体系之内的,也就是说,我们无法逃避,我们必须和他们共生,我们不是敌我矛盾。

所以,此时你不能去摧毁,而是要维护这个体系的正常运行。

  那么,该怎么办呢?

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选择了忍耐和逃避,可是,这绝对不是长久的办法,人生还有更高的智慧的,这个智慧就是:

不管别人如何发出不良信息,我们都秉持自己内心的善良,坚持发出善的信息,最终将互动引入“爱得循环”的轨道,这样的人生,才能越来越幸福。

  大家会说,这很不容易啊,其实,当然不容易了,可是无论容易不容易,这么做都是一个好的办法。

  有的时候,有的阶段,可以采用警示、惩戒等方法处理,但是,这是非常规手段,过后,还要回到“爱的循环”的轨道。

  我的母亲,年轻的时候,从农村来到城市,在一个单位做医生,当时单位里面有个别的人会瞧不起她,所以处处刁难,母亲说那样的日子非常难过,但是,母亲即使是对刁难自己的人,都是态度非常好,有求必应,母亲手巧,会裁剪衣服,所以很多同事的衣服裤子都求母亲来做,结果,那些对母亲不好的人来求,母亲依旧帮忙,这样一点点感化,有的人甚至用几十年的时间感化,最后退休了,大家相处得都非常好。

而母亲的一生,也越来越幸福,单位里很多同事都说:

“连这样的人你都能感化过来,真了不起。

”所以,母亲的朋友特别多,因为大家都看在眼里的。

现在,母亲的生活简直整日呼朋唤友,其乐融融,邻里之间朋友家自己收获了新鲜蔬菜,整个夏日都会送来给母亲品尝,友谊之深,令人羡慕。

  我有的时候,闲暇之余,会看看电视剧,有些电视剧,往往最后一定让反面角色彻底被摧毁,越强力摧毁越好。

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想要痛快报复的心理,可是,那天我看韩国电视剧《大长今》,我却很震惊,剧中有个什么尚宫折磨大长今一辈子,那么冷酷,可是,到了最后一集,大长今掌握着最有力的摧毁证据,她却依旧不断地反复问着对方:

“你反悔吧,现在还来得及!

”我当时心中就想,这就是菩萨道吧!

  我曾经见过一个大型国企的中层领导,下面的人想取代他,于是写黑信检举。

可是他是毫无问题的,纪委查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这个时候,大家都开始猜出来是谁诬陷他了,都劝他“修理”一下这个人,可是他却没有这样,依旧教育、重用,最后那个诬陷他的人内心受不了了,向他坦白了一切,然后重新做人,现在非常出色。

而这个领导,也很快被提拔到了公司的最高层。

  我想,这种胸怀,其实每个人都看在眼里的。

  我们在职场中,每天都在接受负面信息的刺激,如果我们能够秉持内心的阳光,发出善的信息,扭转这种循环,将其导入“爱的循环”,那么,您就在通过自己的工作,令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我一直以为,工作只是一个平台,赚钱吃饭只是内容之一。

如果通过工作,我们同时完成了我们改良社会的理想,这样的过程才是美好的。

  其实,在生活中,憎恨容易,但是,如果你憎恨,你眼中的世界往往是可恶的,往往是阴暗的;

如果你能心存善意,处处发出善意,而不介意别人如何,你眼中的世界一定是美好的,而你的生活,也会确实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所以,“亲爱我,孝何难”讲的是一种接受,这是被动的发出善的信息;

而“亲憎我,孝方贤”讲的却是主动的发出善的信息,扭转恶性循环,将其转入“爱的循环”的能力。

  主动与被动,两者都需要,但是重要性,却不一样。

我们的生活中,两种能力是都需要的,但是,我们每天用到的,可能更多是后者。

  而这种发出善念的扭转能力,却很可能来自于你家庭里面的教育。

  我们的家长朋友,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在让孩子背诵《弟子规》的时候,再给孩子讲讲其中的道理,相信一定会让孩子有所收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