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二古典诗歌鉴赏任务五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7230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二古典诗歌鉴赏任务五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二古典诗歌鉴赏任务五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二古典诗歌鉴赏任务五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二古典诗歌鉴赏任务五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二古典诗歌鉴赏任务五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二古典诗歌鉴赏任务五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二古典诗歌鉴赏任务五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二古典诗歌鉴赏任务五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二古典诗歌鉴赏任务五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757年,唐军收复被安史叛军控制的长安,肃宗自凤翔还京。

杜甫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

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

②金钥,即金锁。

玉珂,即马铃。

③封事,密封的奏疏。

鉴赏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

看起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

首先它写了眼前景:

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

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

写花、写鸟是点“春”;

“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诗人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

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诗人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

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

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

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了出来,而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

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

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颈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

这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

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

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

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

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诗人反用“不寝”两字,描写他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诗意深蕴,笔法空灵。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最后两句交代“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

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

“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

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

诗的首联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很有讲究。

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 ①描写了宁静幽美的宫廷夜景图:

在傍晚逐渐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

②紧扣诗题。

“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诗人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

两句虽无一字点题,可又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诗人的匠心。

③视听结合(或动静结合)。

花朵隐约,栖鸟啾啾,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

④情景交融。

首联描写了宁静幽美的宫廷夜景,景中含情,流露出收复京师、官复原职的喜悦。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中送迁客

吴 融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1)请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 颔联点明送别的时间、季节;

色彩鲜明,借景抒情;

渲染了离别时凄凉的氛围。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①对朋友的担忧。

“天南不可去”是说南方为荒蛮之地,“落日青山路”是说此去路途遥远,这两句暗含着诗人为朋友担心之情。

②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

颈联说朝中敢于直言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非曲直自有神明鉴证,间接赞赏友人敢于直言的品格。

③对朋友境遇的喟叹同情。

尾联诗人想象朋友身处吴越之地,无人可以倾吐平生心事。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行

郑谷①

漂泊病难任,逢人泪满襟。

关东多事日,天末未归心。

夜雨荆江涨,春云郢②树深。

殷勤听渔唱,渐次入吴音。

 ①郑谷:

晚唐诗人,江西宜春(古属吴地)人。

在黄巢起义时,逃奔西蜀。

②郢:

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附近。

鉴赏 这是作者作于自西蜀回乡途中的作品。

这首诗情景交融颇有韵致。

诗歌前两联抒发居蜀时的愁苦。

作者漂泊异乡时,疾病缠身,遇到熟人,不由泪水沾湿衣襟。

由于战乱,作者只能流浪天涯,但满心都是思乡的愁苦。

后两联抒发归乡的喜悦。

现在,终于可以回归故里。

一路行来,已见水面不断上涨又春云弥漫的荆江与树木幽深的古楚大地。

江面一次又一次传来渔歌互唱声,作者已渐渐听到了家乡吴地的声音。

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身逢战乱的愁苦以及终归故乡的喜悦。

(1)请根据前两联,概括诗人“泪满襟”的原因。

答案 漂泊之苦;

疾病之痛;

战乱之重;

思乡之愁。

(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 以“荆江”照应诗题“江行”;

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春日夜雨之后江水上涨、树木茂盛的景象,点明诗人的行踪,侧面烘托出诗人渐近故乡的喜悦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月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鉴赏 全诗对月伤怀。

前四句,写羁人之感,属自叙。

后四句,写离妇之情。

江月漾光于水上,高楼一望,顿觉身寂影孤,真堪思杀。

盖天边久客,至老不还,恐远死他乡也。

因想清影之下,玉露浓重,半轮之傍,天河掩没,月色明皎如此,此时绣字空闺者,烛残挑罢,得无对之而颦眉乎?

当与上沾巾者,同一愁思也。

(1)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案 先从“江月”起笔,交代望月地点,点明触发愁情的起因。

接着写愁的原因:

久客他乡,至老未还。

然后写月景,为笔墨转向另一空间的思妇作准备。

最后设想思妇月夜所为,收束全篇,表达望月怀远之情。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想象月亮之下,有思妇与自己同一怀抱,表达思乡念远之情。

②“谁家”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使感情更加蕴藉深沉。

③借用苏蕙织锦的故事,暗示思妇和离人之间的情感。

④“灭烛翠眉颦”,暗示望月怀远,扣合诗旨,感情深挚又含而不露。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佳客·

题周草窗武林旧事①

张 炎

梦里瞢腾说梦华。

莺莺燕燕已天涯。

蕉中覆处应无鹿②,汉上从来不见花③。

今古事,古今嗟。

西湖流水响琵琶。

铜驼烟雨栖芳草,休向江南问故家。

 ①周草窗,张炎好友。

《武林旧事》是其在宋亡后所写的一本笔记,记载了南宋百余年间临安的风土人情。

②《列子·

周穆王》载,郑人击毙一头鹿,藏到蕉叶下。

后来去找却忘记了地方,以为是一场梦。

③《韩诗外传》载,周人在汉上与二神女交谈。

神女解佩赠珠而去,不料走数步,珠与二神女皆不见踪影。

鉴赏 该词围绕临安(今杭州)、西湖来写。

上片说临安盛日都成梦影。

“梦里瞢腾”二句,引用二典。

“梦华”引用《烈子》黄帝梦游华胥国的典故,“梦里瞢腾说梦华”,昔日的盛景在《武林旧事》中历历在目,然而盛景不再,只能在梦中畅游昔日年华。

一个“梦”字表现感慨之深,回思之痛。

“莺燕”用苏轼“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述古令作诗》),这里代指歌姬舞伎,说往日的歌姬舞伎都已散走天涯。

“蕉中覆处”二句,也引用二典。

“蕉无鹿”,出自《列子·

周穆王》。

“蕉中覆处应无鹿”言旧欢难再,旧况难现,如同蕉中寻鹿。

“汉上花”用《韩诗外传》典,“汉上从来不见花”与上句意同,指汉上本来无花。

此二句对偶工整、意理深含,不管“蕉下无鹿”,还是“汉上无花”,都说明书中所记临安的“梦华”,实质上就如同“痴梦”“空华”。

淡淡两句,情意无穷,感伤至深。

下片以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又表达出词人对国仇家恨的痛楚。

“今古事”三句,承接上片言古今兴衰,古今都难以摆脱,只能哀叹世事的无常,如西湖流水演奏的琵琶曲。

又有人言“西湖流水响琵琶”借用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指对古今兴衰,仍有人置若罔闻,如亡国之商女犹无恨,仍在演奏《后庭花》这样的艳词琵琶曲。

此解亦有道理。

“铜驼烟雨”二句表明世事难料,不要问家乡变迁,人生巨变。

(1)有学者认为该词“平淡中见出悲愤”,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

答案 上片从平常的梦境写起,再用平淡的语言写当年莺歌燕舞的繁华远去,最后化用典故,表达出临安昔日盛景不再之悲和国破家亡之痛。

(2)简要赏析“铜驼烟雨栖芳草”和“休向江南问故家”两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铜驼烟雨栖芳草”句,借景抒情,借宫前铜驼栖于芳草中的凄凉之境,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②“休向江南问故家”句,直抒胸臆,以不要再到江南寻找自己家乡的劝告,表达出对故土、故国的眷恋。

诊断内容

是否存在问题(有问题打“×

”,无问题打“√”)

审题

是否了解这类题型的特点?

是否把握了这类题型的审题要点?

读诗

是否能读懂所给材料的内容?

是否能结合内容读懂手法?

答题

是否掌握了这类题型的赏析角度?

是否能结合位置赏析其表达效果?

总体印象

审、读、答,精准突破

赏析佳句题是一种以诗中佳句为赏析对象的综合性题型,其题干有明显特征,即题干中几乎必有“赏析”或“分析……妙处”这样的用语。

它有两种提问方式:

(1)未规定鉴赏角度,即自由式鉴赏,这是最主要的提问方式。

如:

①请赏析×

×

句(联)的表达效果。

②请分析×

句(联)的妙处。

(2)限定了鉴赏角度,即限定式鉴赏

句(联)的写景艺术。

(限定在“写景”角度)

②×

句(联)描写精妙,请赏析。

(限定在“描写”角度)

③×

句(联)虚实相生,请简要赏析。

(限定在“虚实相生”手法)

审题时,除了要审出鉴赏的角度是自由式还是限定式,还要审出所给诗句在诗中的位置。

诗歌答题中所有的问题都源于读,只要读懂读通了,所有的问题都好解决,解答赏析表达技巧题也是如此。

不少考生一看到语言材料就急于判断表达技巧,而没有经过细细地阅读与品鉴,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

所以,在答题之前,我们一定要在整体把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对试题所给的语言材料细读、品鉴。

具体说来,要从“象”入手,去体察“境”,领悟“意”,进而准确地判断出所用的表达技巧,赏出表达效果。

试以2015年全国卷Ⅱ诗歌题《残春旅舍》要赏析的“晚唐巧句”——“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为例。

两句中的“象”有:

树头,抱花须而落的蜂;

池面,吹柳絮而行的鱼。

两句分别写了两个动态的场景:

树头,蜂抱花须,落;

池面,鱼吹柳絮,行。

再想象成这样两幅画面:

肥胖的蜜蜂倒抱着花须忙碌采蜜,鱼儿追逐着水面的柳絮玩着吹泡泡的游戏。

当在脑海中形成这两幅画面后,就能感受到了“春的盎然生机与情趣”的意境了。

1.答题方法——点、释、情、效

(1)点:

点出所用手法技巧(要多角度点出)。

(2)释:

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对手法技巧进行阐释。

如点出虚实结合手法,则要讲明诗词中哪里是虚,哪里是实;

如果是借景抒情,就要明确是借什么景来写情的,写景手法是怎样的。

(3)情:

阐释借这种手法技巧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

(4)效:

点明运用这种手法技巧所达到的表达效果。

要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来说明对于情感表达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注意:

“情”与“效”都属于表达效果,把“情”单独拎出来,是想突出其重要地位。

上述四点答题方法,概括其实质就是“法”(方法技巧)、“情”(要表达的情感)二字。

赏析诗句题就是法、情合一的综合题。

2.答题关键——多角度判断手法技巧

对于自由式赏析佳句题,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准确判断所用的手法技巧,而且要进行多角度判断。

(1)按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语言、结构技巧等依次判断,进行多角度分析。

例如陆游《秋兴》一诗尾联“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从描写方法看,运用的是虚写;

从表现手法看,运用的是想象;

从抒情方式看,运用的是寓情于景;

从位置结构看,运用的是以景结情。

多角度分析,一般我们优先考虑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按照内容多寡、不同进行多角度判断、分析

对于判断手法技巧而言,最关键的是读懂诗句内容,依据内容去判断,这是最根本的。

它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要看诗句的写作对象,即看它是写景、写人、叙事还是兼而有之。

写景的要从景物描写角度判断,写人的要从写人手法角度判断,叙事的要从叙事角度判断;

如果兼而有之,则要综合判断。

二是要看表达方式。

不少考生未能准确判断的原因是未能判断句子的表达方式,如所给句子是描写句,自然离不开描写技巧;

如是抒情句,自然离不开抒情技巧;

如是叙事句,自然从叙事角度分析;

判断艺术技巧要避免的两个误区

(1)先入为主。

如只要看到句子材料中有景物,就判断为借景抒情。

其实,有的材料,虽然是写景,但景与情的关系不一致,这时就要考虑为“反衬”或“乐景衬哀情”;

另外,如果材料写了景,又写了人,那么就要从人物描写角度考虑。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即只考虑到材料中的只言片语,而不把整个材料合起来看,更不把材料放在全文中看。

3.答题关键——结合位置赏效果

(1)首句首联效果赏析

①写出了什么内容,如“首联描写了树叶凋落的肃杀之景”。

②内容承载的作用,如“突出了生活处境的艰难”“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写景句,往往承载着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或渲染某种氛围的作用。

③结构作用:

点题或照应题目,或总领全文;

为下文作反衬;

为下文议论抒情做铺垫。

当然,还要扣住技巧本身说效果。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淡黄柳

姜 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注]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唯有池塘自碧。

 空城:

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

鉴赏 这是词人的自制曲。

通篇写景,词人寄居他乡,伤时感世的愁怀,尽在不言中。

全词意境凄清冷隽,用语清新质朴。

在柳色春景的描写中,词人的万般愁绪,无限哀怨之情,也就巧妙自然、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来。

上片写清晓在垂杨巷陌的凄凉感受,主要是写景。

首二句写所闻,“空城”先给人荒凉寂静之感,于是,“晓角”的声音便异常突出,如空谷猿鸣,哀转不绝,像在诉说此地的悲凉。

听的人偏偏是异乡作客,更觉痛苦,此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

《扬州慢》词前面还说: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此词虽未明言,但其首二句传达的“巷陌凄凉”之感,亦有伤时意味,不惟是客中凄凉而已。

紧接一句是倒卷之笔,点出人物,原来是骑在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同时写其体肤所感。

将“寒恻恻”的感觉系于衣单不耐春寒,表面上是记实,其实这种生理更多地来自“清角吹寒”的心理感受。

繁荣已成为过去,无奈春光依旧,物是人非,更添身世之感。

下二句写所见,即夹道新绿的杨柳。

“鹅黄嫩绿”四字形象地再现出柳色之可爱。

“看尽”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无悦目之景,又从神情上表现游子的内心活动——“都是江南旧相识”。

“旧相识”唯杨柳(江南多柳,所以这样说),这是抒写客怀。

而“柳色依依”与江左同,又是反衬着“巷陌凄凉,与江左异”,语意十分深沉。

于是,词人就从听觉、触觉、视觉三层写出了“岑寂”之感。

过片以“正岑寂”三字收束上片,包笼下片。

当此心情寂寞之际,又逢“寒食”。

虽是荒凉的“空城”,没有士女郊游的盛况,但客子“未能免俗”,于是想到本地的红粉知己。

说“强携酒,小桥宅”,是本无意绪而勉强邀游,“携酒”上着“强”字,已预知其后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惨景。

上数句以“正岑寂”为基调,“又寒食”的“又”字一转,说按节令自该应景为欢;

“强”字又一转,说载酒寻欢不过是在凄凉寂寞中强遣客怀而已。

再下面“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的“怕”字又一转,说勉强寻春遣怀,仍恐春亦成秋,转添愁绪。

以下三句更将花落春尽的意念化作一幅具体图画,以“燕燕飞来,问春何在”二句提问,以“唯有池塘自碧”景语代答,上呼下应,韵味自足。

“自碧”,是说池水无情,则反现人之多感。

这最后一层将词中的空寂之感写得切入骨髓,闻之惨然。

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渐入虚拟的情景,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其惆怅情怀已然愈益深浓。

然而还不仅此。

前人曾道“自古逢秋悲寂寥”,词人却写出江淮之间春亦寂寥,并暗示这与江南似相同而又相异,又深忧如此春天恐亦难久。

这就使读者感到全词的情感决非“客怀”二字可以说尽,词人的感时伤春,实际上反映出同时代人的一种普通的忧惧。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大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末日之感。

因此张炎赞此词:

“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

结合词句,赏析上片前三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 上片前三句,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写出晚春(点明季节)合肥城里荒凉寂静的情景;

点出人物,通过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的所见所闻,写出衣衫单薄的词人内心的凄恻岑寂。

为下文抒写由鹅黄嫩绿的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等做铺垫。

(2)中间联(句)效果赏析

依据中间联(句)在诗中的位置特点,其效果一般要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渲染或强化氛围、情感;

②过渡(承上启下);

③照应标题,前后呼应。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 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 ①写景视听结合。

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之情。

③反衬(或“对比”“衬托”)。

“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

④巧妙扣题。

“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

“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中的“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

⑤前后呼应(或“与尾句呼应”“结构缜密”)。

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⑥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

“静”字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

(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3)尾句尾联效果赏析

这是设题最多的位置,因此也是赏析佳句的重点。

其效果赏析的思路是:

先点明结句的手法(通常手法是虚写、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

再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尤其要指出蕴含的情感。

结句如是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效果是含蓄蕴藉;

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结句如是直接抒情,那就是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卒章显志。

结构上一般是照应前文(标题),首尾圆合,使结构完整。

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卧病秋夜言怀

陈 羽

九重门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

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尽火星流。

风清刻漏传三殿,甲第歌钟乐五侯。

楚客病来乡思苦,寂寥灯下不胜愁。

有人认为,本诗的尾联很有特色,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①直抒胸臆。

诗人运用“楚客”的典故点明自己客居他乡,照应诗题;

而“乡思苦”则直接表达出诗人无限的乡愁。

②卒章点情。

首联、颔联、颈联用写景层层铺垫,尾联直抒凄凉冷落之情,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水到渠成,达到高潮。

③与前文构成对比。

将自己的“寂寥灯下不胜愁”与颈联中权贵们骄奢无比的生活进行对比,更能彰显诗人的凄苦。

类题再练,即时巩固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踏枝

冯延巳①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②掩泪思量遍。

 ①冯延巳:

南唐词人,两朝元老,有心建树,却常受到同僚的弹劾,四次被罢相。

②鲛绡(jiāoxiāo):

传说是南海鲛人所织之绡,这里指精美的手帕。

鉴赏 这是一首写思妇闺怨的词。

上片开头三句写眼前之景,构成凄艳惊人的意境。

写景实写离情也。

“昨夜笙歌容易散”写回忆中饯行宴会的草草结束,正写人之“帐饮无绪”,愁闷有加。

下片写登楼翘望盼归,然而春寒袭人。

四周山围,归雁过尽,暮霭沉沉,写历时之久,寓离恨之深。

最后“思量遍”三字,含蕴不尽,情自深远。

词人借这名女子抒发了一种情场失意的伤感之情,同时又表达了对“盛宴终散”“人生无常”的感慨。

写作手法上虽没有附会什么比兴,多是直抒其情,愈是别后“思量遍”,愈惜当时的“容易散”,这种心理转换在这首词中表现得巧妙而酣畅。

风格上具有较浓郁的感伤气息,形成一种哀愁之美。

(1)赏析“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一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梅花不甘陨落、随风飘转的情态。

②以物喻人,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挫折不甘沉沦的形象。

③引出下文写人生无常的愁苦。

(2)下片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借“春山寒四面”抒发词人内心的孤独、凄苦之情。

②借“人不见”“鲛绡掩泪”抒发词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及不能相见的哀伤、愁苦之情。

③借与美人离别抒发对自身及国家命运的感伤之情。

九日蓝耕会饮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鉴赏 首联是诗人感慨人已老去,对秋景更生悲情,只能勉强宽慰自己,并于重九佳节这天,与友人会饮尽欢。

颔联化用“孟嘉落帽”的典故,说年老的他害怕帽子一落,显露出自己的萧萧短发,并以此为羞;

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

此处表面说“笑倩”,实是强颜欢笑,透露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

颈联笔势陡起,以壮语描山绘水,气象峥嵘:

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

山高水险,令诗人只能仰视,让他感到振奋。

尾联上句用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

下一句用一“醉”字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

虽已醉眼蒙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词,却胜过万语千言。

(1)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特色。

答案 登高望远,突出蓝水辽远,玉山高耸,意境开阔;

千涧“落”,两峰“寒”,点明深秋萧瑟,暗含诗人的凄楚悲凉之情。

以壮景写哀情。

(2)整首诗是如何写“悲”的?

请简要概括。

答案 ①借会饮欢笑反衬悲;

②借壮阔萧瑟秋景渲染悲;

③借人事难料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