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且还留有较充分的时间做课堂作业.
作业中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竖式写法格式不正确。
如有的学生将小数乘法和小数加法的格式混淆,写竖式时错将小数点对齐了写。
2、小数点定位存在问题。
1。
06*25有个别学生认为25是两位小数,所以出现积的小数点定位错误。
第三课时较复杂的小数乘法课后小记:
本课教学难度不大,但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一些困惑:
1、当已知单价、数量为小数时,不能正确列式解答,说明对小数乘法意义的谈化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2、作业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下列计算题存在问题,需加强指导:
(1)第二个因数是三位数的乘法。
如P9第13题:
0.96*16.5
(2)其中有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计算题.
如P8第8题:
150*18.7
第四课时积的近似值课后小记:
补充的一道生活中购物的题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但全班仅一人主动保留了结果,这反映出数学与生活脱离的现象及待解决与完善。
但这题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呢?
学生保留的是一位,而我建议他们保留两位,哪种更合理?
更符合生活实际?
第五课时连乘、乘加、乘减课后小记:
在练习中发现小数加减法出现回生现象。
主要是竖式写法与小数乘法混淆,错将小数加减法也把末尾对齐,所以必须及时帮助学生回忆起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第六课时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课后小记: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总体情况掌握较好,但在解答"
25*3.2*12.5"
题时,
有学生写成了2.5*4+0.8*12.5。
乘法的分配律则明显是学生的难点,
部分学生无法举一反三。
如7.8*9.9,7.8*99+7.8这些稍有变化的简算题错误率较高。
二、小数除法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使学生体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第一课时
小数除以整数
(一)课后反思:
学生们在前一天的预习后共提出四个问题:
1,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熊佳豪)
2,为什么在计算时先要扩大,
最后又要将结果缩小?
(郑扬)
3,小数除以整数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梅家顺)4,为什么小数点要打在被除数小数点的上面?
特别是第4个问题很有深度,
有研究的价值.
在这四个问题的带动下,学生们一直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效果相当好.
小数除以整数
(二)课后小记:
本课新增知识点多,难度较大,特别是例3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其计算依据。
课堂中张子钊同学问到“为什么以往除法有余数时都是写商几余几,可今天却要在小数点后面添0继续除呢?
”这反映出新知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了认知冲突,在此应帮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的,逐步深入的。
以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经过若干年后就可以通过新的方法、手段、途径来解决,从而引导其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年段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教材中并没有规范的计算法则,但作为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经历将计算方法归纳概括并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小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出规范简洁的法则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作业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错误:
1、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题,学生容易遗忘商的小数点。
2、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掌握情况不太好,需要及时弥补。
对于极个别计算确有困难的同学建议用低段带方格的作业本打草稿,这样便于他们检查是否除到哪一位就将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第三课时
一个数除以小数课后小记:
困惑:
学生在预习后质疑“为什么7.65/0.85越除越小?
”(韩荆国)这个问题反映出学生在预习中不仅关注方法,同时还关注结果,关注了与以往知识的不同点,好!
但这个问题该如何解释得通俗易懂呢?
本课的两道例题并未涉及到将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题转化为小数除以整数这种类型,所以许多学生在学完例题后错误的以为一个数除以小数只能转化为整数除以整数。
针对这一现象我补充了专项针对性练习:
说说在计算下列除法算式时该怎样移动小数点?
5.98/0.23
19.76/5.2
21/1.4
1.9/0.045
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尽快掌握方法,教学效果较好!
第四课时
商的近似数课后小记:
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
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
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
由于例题及做一做中所有习题全是小数除以整数,所以当作业中出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时,
许多学生装都忘记了"
一看,
二移"
的步骤.
所以在设计巩固练习时应增加小数除以小数的练习.
其次我根据学情补充介绍了一种求商近似数的简便方法.
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
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
介绍了这种方法感觉好的同学算得更快了,但悟性较差的学生听完后连最基本的保留两位小数应除到小数点后面第几位也混淆不清了。
所以下次再教时,此方法的介绍时间可以适当后移,放在练习课上。
第五课时
小数除法的练习课堂小记:
我将练习第8题与第3题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对除法算式变化的几种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第8题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第3题第1小题则正好可以作为巩固反馈练习来完成。
第3题第2小题是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缩小的情况,我还在这里补充了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也随着扩大的练习,使这部分知识系统化。
当这些讲完后顺水推舟地进行第12题>
.<
.=的填写.
感觉计算仍旧是“瓶颈”。
觉见错误主要是除到被除数物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以及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商0这两条。
循环小数课后小记:
学生在预习后提出如下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1、这道题能除尽吗?
2、为什么它除不尽?
3、计算结果该如何表示?
4、为什么是循环小数?
带着这些疑问,本课的教学顺利地推进。
这些问题也均在教学中得到了解决。
但在练习中出现了以下几种常见错误:
1、在竖式中在第一个循环节上也打了循环节的圆点。
2、在横式上照抄竖式结果时,虽然在第一个循环节上打了圆点,可却写了两个循环节。
3、在计算竖式时几个数字还未重复两次出现时,学生就经过推理判断出它是循环小数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
如:
01212……学生除到2。
0121时就发现小数位数第四位与第二位的数字相同,余数也相同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
针对上述前两个错误,以后再教板书时我应强调格式与写法。
特别是P28页下方的‘你知道吗”其中有关循环节的介绍及“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圆点”应让所有学生掌握。
第七课时
循环小数的练习课后小记:
在今天的课上,我向学生说明了为什么所有除法算式的商不可能为无限不循环小数。
因为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所以任何除法算式余数的可能性是有限的。
当除的次数比余数可能性的个数多时,必定出现与前面余数相同的现象。
我用1除以7来举例说明,学生领悟得很快,绝大多数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其次,我还向学生介绍了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是初中所要学到的“无理数”。
有学生(张子钊)问“我们学不学无理数呢?
”,我简单介绍了六年级即将认识的小学阶段唯一一个无理数派。
孩子们对无理数十分感兴趣,我又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补充介绍了无理数产生的数学史。
第八课时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课后小记:
1、练习五第7题计算1234.5679*9,部分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八个数字,所以结果为11111.111,其实这题的积应该是四位小数,正确结果为11111.1111。
遇到这种情况,可先作指导。
请学生看题判断积是几位小数,然后再解释说明。
2、数学黑洞学生们很感兴趣,如果有机会可再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这种有规律的小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作业第9题第1小题的的每后一个数都是前一个数乘2的积,再加0。
1所得,这个规律难度比第2小题要大,许多学生较难发现,所以要适当引导。
第九课时
解决问题
(一)课后小记:
其实有关解决总是的思路分析,
学生早在三、四年级就已经掌握,因此本课对成绩较好的同学而言是计算的巩固练习课,但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则是一大难点。
因为条件较多,分析起来的中间问题较多,且例题、做一做及课后练习的数量关系各不相同,只有学生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才能列式解答,所以教师要尤其关注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
第十课时
解决问题
(二)课后小记:
本课内容能真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使他们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是一种意义重大的课。
为使其意义突显,我在课上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进一法”与“去尾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我还以此为周记题材,让同学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今天所学去灵活判断。
第十一课时
解决问题的练习课后小记:
困惑:
练习六第9题到底是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或“去尾法”?
用四舍五入法的同学认为问题是求“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方糖”;
用去尾法的同学认为条件中指明“每冲一杯需要16克橙子粉”,所以不足16克橙子粉就无法冲一杯;
用进一法的同学认为条件中指明“冲完这瓶橙子粉”,所以即使还有剩余也必须冲完。
但到底用哪种更合理,更符合题目要求呢?
练习六第10题学生出现两种解法:
解法一:
50000/10000*6.3*4=126(吨);
这种解法是将一个月看成四周,求的是8月份这片森林“大约”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解法二:
50000/10000*(6.3/7)*31=139.5(吨)。
这种做法则是先求出一天可吸收的二氧化碳,再求31天共可以吸收的二氧化碳。
在这里应该用第二种方法列式。
因为题目明确指出要求的是“8月份这片森林一共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即隐含了8月有31天这个条件。
如果问题改为“平均每个月这片森林一共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约多少吨”时则可用第一种解法,因为每个月的天数不确定,既有可能是28、29天,还有可能是30、31天,但无论有多少天,一个月都大约有4周。
课题十二:
整理和复习课后小记:
由于请学生在课前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并第一次要求他们写复习提纲,所以本课教学比较顺畅,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主动写复习提纲对单元整理复习效果好。
但一课时完成全部教学内容较紧张,所以分为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单元知识的归纳整理,第二课时再完成部分练习的指导。
在解决问题环节,我觉得新课标教材与以往的老教材相比确实灵活多了,有的图文结合、有的题目中有隐含的条件,还有的需要统一单位后再列式计算……许多学生只要稍一大意就会在解题过程中出错,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如36页第2题,许多学生就因没认真审题落入了“陷阱”中。
因为要求的问题是“平均每本书便宜了多少钱”,而条件中告诉我们的却是一套4本的书价,所以要注意除以4。
又如37页第4题,学生看似简单却极易在路程、时间上产生负迁移。
因为以往解决行程问题都是用路程除以时间求速度,所以大家习惯地列成1.5除以9.7加2的和。
但实际上此题要求的是“李大伯跑1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钟”,正确算式应该是将时间除以路程。
按道理即使先求速度(即每分钟行多少千米),再用1千米除以速度同样能得出正确结果,可此题用1.5除以11.7又恰巧除不尽,所以在教学中方法只好统一。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第一课时课后小计:
今天,我让所有学生都带了一个鞋盒子用来观察,这样就让全体学生参与到了观察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教学效果极佳。
如果下次再上,可以将例1、例2压缩在一课时内完成,这样40分钟的知识含量更高。
其次,为让所以学生能看清观察的长方体教具,我将医药箱改为了整理箱。
由于它的体积较大,因此教学起来十分方便。
第二课时课后小记:
由于有例1的教学做基础,本课我仅有10分钟不到的时间即完成了新授知识的教学,后面剩余大量时间都是让学生做练习。
当完成39页做一做时,学生共出现以下六种结果:
1、球体、圆柱;
2、球体、正方体;
3、球体、长方体;
4、圆柱、圆柱;
5、圆柱、正方体;
6、圆柱、长方体。
可就在这时班里有一名学生(王志龙)指出圆锥也可以从上面看到圆形。
虽然圆锥应该到六年级学生才正式学习,但在生活中他们早已对它不陌生,老师必须正确加以评价。
我有些困惑:
圆锥从上面看到底是圆形,还是圆形的中间还有一个点呢?
第三课时课后小记:
教学证明每位学生准备学具——10个小正方体,能够更好地让他们参与操作、观察、
能够使他们的尝试、探究更主动,更有实效性,所以学具准备必须充分。
本课观察多个正方体拼搭成的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形状不难,但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由于是逆向思维,且有时会有多种结果所以是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奋点在“听要求摆一摆”环节,相关内容见:
如何在这里使教师设计的教学层次与学生练习的层次性相统一?
学生的发现:
教材43页第6题,学生(蔡阳)发现第三幅图画得不够准确,因为靠右侧的猫头鹰头部不可能遮挡住左侧猫头鹰的头部。
应该在照片上看到两个猫头鹰最上部(即有2只左耳)。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
(一)课后小记: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系统接触代数知识。
这一单元学生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初中代数知识的学习。
因此,我将其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学习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反馈出学生C与S不分。
为此,我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记忆:
摸图形的周长时就要用手沿边画一周,所以是C;
摸面积是时就要用手把物体的表面全部都摸到,所以是S。
通过这种动作形象记忆法,绝大多数同学能够正确区别这两个字母的含义。
今天十分紧张的在一节课内完成了全部教学内容,但从作业反馈来看却差强人意。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省略乘号写出各式子问题较大。
如b×
1应该简写成b,而学生却常常会写成1b,没想到1乘任何数还得原数;
x×
x应该简写成x2,可学生却往往习惯于只省略乘号写成xx;
(a+b)×
2应该简写为2(a+b),而学生却常常会写成(a+b)2,忘记将数字放在字母的前面。
2、作业格式错误。
部分学生求图形周长和面积时列式结果均正确,但却不喜欢将已知数据代入计算公式求值的格式。
看来,这中间还需要一段适应调整的过程。
第二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
(二)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探讨老师与郑X同学之间的年龄关系,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亲近数学,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学习热情,拉近了与新知的距离。
学生在草稿本上由郑X同学的年龄计算老师年龄时,产生了厌烦的心理,自然而然地想到用更简便的方式来表示老师的年龄。
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经历了由数到式的认识过程;
在这一过程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约美,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的理解。
教材50页第5题“鸟的骨骼约是体重的0.05~0.06倍,人的骨骼约是体重的0.18倍。
一个人重a千克,骨骼约是( )千克。
”按以往老教材的说法,这里只能说人的骨骼约是体重的18%。
因为不足1倍,所以只能说是几分之几或零点一八,为何在这题还能以“倍”自居?
不知道是否与老教材有所区别。
第三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三)教学反思:
长期教学人教社老教材,发觉学生不仅对“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单产量×
数量=总产量”等常见数量关系式烂熟于心,而且在解答相关应用题时也总能得心应手。
但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的反馈却令我大跌眼镜。
第12题是有关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三者之间关系的填空题,全体学生竟然告诉我从未听说过这三个词(由于我今年刚接触新课标教材,不知学生所言是否真实)。
在平时解答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等需逆向思考的问题时,也有部分学生对数量关系式是启而不发,这不得不令我深思。
教师和学生应该如何面对教材的变化?
2.解简易方程
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小记:
为突显方程的意义,在例题前增加了用天平演示50+50=100的过程。
别看小小的一处改动且用时不多,但却为本课的教学增辉不少。
当黑板上出现了4个式子后,我引导学生将100+X=250与上面三个式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通过对比观察,促使学生主动发现了50+50=100虽然是等式,却不含有未知数,而100+X>
200、100+X<
300虽然含有未知数,却是不等式,从而明确一个式子如果是方程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教学效果非常好。
但在作业中如何看图列方程还需加强指导。
如教材62页第3题就有许多学生列出了将X单独放在等式一边的方程。
这里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时的常规要求,还要在比较不同方程的数量关系中使学生发现按顺向思维列的方程最容易理解。
学生质疑: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问“40—28=X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为什么不能这样列方程呢?
”作为教师该如何回答更准确呢?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作为常规课,今天既没有课件、也没用天平、仅用4张挂图和一块小黑板,但教学效果一样的棒,学生在课堂中十分投入,且整体掌握情况非常好。
从课前预习情况来看,“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学生理解起来较容易,但如何顺利过渡到难度相对较大的“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呢?
我在此处精心设计了过渡语,“刚才咱们是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如果这次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的不是同样的物品,又该怎样才能使天平保持不变呢?
请大家认真观察、努力思考,比一比谁的脑子灵,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这样通过言语提醒学生注意规律1与规律2两者在变化中的区别,同时也提请所有学生注意观察与思考。
这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语言使教学环节不再支离破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语言使教学观察思考的指向性更明确,教学与学生的对话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第三课时教学小记:
今天我对课时安排及教学设计均做了较大调整。
原订计划是第三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方程检验的书写格式,第四课时完成加、减、乘、除各类型方程解法的教学。
调整后的教案改为第三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会解形如X±
A=B的方程,掌握检验的格式;
第四课时只完成乘除法方程的解法。
其次对于教学设计也做了相应处理,将57页的内容适时穿插到了例1的学习过程之中。
为什么我会做如此改动呢?
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原因:
1、考虑到学生一节课内如要掌握加减乘除各种类型方程的解法、理解解方程的原理,规范书写格式,内容太多,怕影响教学效果。
2、教材57页做一做中要求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但规范的检验格式却不在本页,而在58页。
3、如果能将“解方程”与“方程的解”这两个概念结合规范的解方程书写过程和结果来向学生解释,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知道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一大难点,所以在前天晚上就在脑子中开始酝酿如何用儿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今天上课一试,效果确实不同凡响。
儿歌如下:
解方程首先要写“解”,
X每步都不能离,
所有的等号要对齐,
检验的习惯要牢记。
按调整后的教案实施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不仅一节课内完成了预订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作业质量较高,仅一人书写格式有误,一人方法掌握不牢。
第四课时教学小记:
有昨天加减法方程作铺垫,今天乘除法方程的解答可以说是顺水推舟,毫不费力。
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迁移自主探索出解法。
但令我头痛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会解形如a-x=b及a÷
x=b方程。
本以为按新课标教材这两类方程小学阶段不用掌握,但在学期初教材分析会上教研员明确指明:
这两类方程教师必须作为例题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