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16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6588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1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1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1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1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1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16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16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16Word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16Word文档格式.docx

why(什么原因),对这些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发展的内在机制。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的心理与成年人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

⏹科学已证明: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学前儿童的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学前儿童的心理有能动性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如:

低级-高级;

简单-复杂。

身体动作发展的“首尾律”和“近远律”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即:

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先有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

连续性:

⏹阶段性: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表现为:

〇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平衡 

儿童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就越快。

〇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〇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

不同儿童心理发展不平衡性

感知觉:

在新生儿期出现,10岁成熟。

抽象逻辑思维:

5、6岁出现,20岁左右成熟。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虽然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存在着发展的共同趋势和规律,但对于每一个儿童而言,其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可能是不同的。

⏹如有的儿童发育早,心理成熟早,有的就晚;

在个性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在兴趣、性格及能力等方面也都有不同。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是指从初生到入学之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表现: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方向、顺序)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

3.学前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

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的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

(1)从不齐全到齐全

(2)从笼统到分化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P9)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与年龄阶段有关的几个概念

⏹关键期★

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段。

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的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很难弥补。

6个月,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

8个月,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

3岁,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3-5岁:

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

4-5岁:

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3-8岁:

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

……

印刻学习(Impriting奥地利的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首先提出这一概念。

小鸭子在破壳后不久,鸭妈妈会带着它们四下走动一圈。

从此以后把这个母鸭当作它们的妈妈。

科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印刻学习”。

劳伦兹在小鸭子出生后的10~16个小时,不先让它们看到母鸭,而首先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见右图---尾随反应小鸡的“印刻学习”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10~16个小时。

小狗的“印刻学习”关键期在出生后的20~50(3-7周)。

小羊生后10天内由人抚养,以后永远不合羊群。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

记住几个关键期★

1.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

2-3岁

这个阶段儿童学习口头语言非常快,如果让儿童生活在外国,用不了一年就能学会日常口语。

2.视觉发展关键期:

0-4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形象视觉发展最迅速。

斜视儿童在4岁之前容易矫正。

3、识字的关键期:

3岁左右教孩子识字很简单,关键不能用灌输式,而是在游戏中学。

可用卡片、图片、实物等提高孩子识字的兴趣。

4.数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4岁左右此时可引导孩子认识数字,由简到繁,做些加减乘除的演算,背唱“九九”歌。

方法当然也是启发诱导,以实物、图片、玩具等引起孩子的兴趣。

5.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3~6岁(例如:

王娅妮)此期可以多带孩子游览参观,开拓视野,多讲一些童话故事,并增添智能玩具等。

敏感期或最佳期

⏹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错过敏感期,并不意味着不能学习或形成某种知识或能力,只是比起敏感期而言,较为困难,发展较慢而已。

⏹学前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危机期与转折期

儿童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如:

有人认为1岁、3岁、6-7岁、11-12岁都是发展的危机年龄。

这个阶段注意教育方式。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

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不是必然出现的。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两大任务:

(一)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表现(发展趋势、年龄特征、个别差异);

(二)揭示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82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普莱尔(W·

Preyer)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

⏹中国最早进行儿童心理学研究----陈鹤琴★

五指活动:

1.健康活动:

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社会活动:

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3.科学活动:

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艺术活动:

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

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1.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三)幼教工作者学习的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成效,科学的教育儿童,还能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第二章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一、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

(一)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

生日:

是计算一个人年龄的起点,却不是生命的起点,是从父母的生殖细胞相结合而形成受精卵的时刻开始的。

280天里,营养、呼吸、排泄等都有母体代劳;

身体接触的是温暖的羊水,很少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第25周,胎儿身长约40厘米,体重约1400克,消化系统仍未完全成熟.此时的存活率约为85%.

第40周,胎儿身长52厘米,体重

加到3500克.胎儿开始骚动不安,急于要看看外面的世界.约280天左右胎儿降生.

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1.孕妇的营养

2.孕妇的疾病

3.药物

4.辐射

5.情绪:

怀孕后焦虑不安的母亲比正常的母亲在分娩时更易出问题

胎内环境母亲服药

药物对成长中的胚胎或胎儿会有潜在的影响,其作用的大小往往视使用的剂量、时间、次数及药物本身的性质而定。

60年代初,西德的一家医药公司推出了反应停(Thalidomide)——该药可以减轻孕妇的恶心、呕吐、无名状的难受等常见的早孕反应,还有镇痛、定神、改进睡眠等作用,许多孕妇服用了。

结果出现了近万名婴儿畸形:

孩子或是耳鼻发育不完全,或是心脏功能出现问题,最典型的是四肢特别短,上肢表现为挠骨、尺骨可以完全不存在,手好像直接从肩部长出。

俗称“海豹孩”。

某些口服避孕药因含有雌激素,也会伤及胎儿。

麻醉剂、抗菌素等都会对胎儿的发展产生影响。

母亲吸烟、酗酒对胎儿的危害也类似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吸烟的孕妇或连续暴露于充满烟雾环境中的妇女,早产的发生率、新生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比一般孕妇高。

孕妇大量饮酒,会产生胎儿酒精综合症,表现为婴儿生长迟缓、早产、智力落后、身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等

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湿润的羊水被干燥的空气所代替;

温度不再是恒定而温暖的;

黑暗与安静也被打破;

各种声、光、形、色刺激纷纷袭来……

新生儿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斗争!

(二)新生儿的生理特征

1.体形:

头大,身长,四肢短;

头占身高的1/4(成人为1/8)

腿占1/3(成人为1/2)

2.身高体重:

(1977年12月中华医学杂志提供的9省市普查资料)

一般身高50厘米,体重3-3.5千克.

城市,50.0-50.6厘米,体重3170-3270克.

郊区,49.7-50.2厘米,体重3150-3220克.

3.骨骼:

尚未骨化,骨质松软.含无机盐少,水分多,血管丰富,弹性教强,硬度不足,不易折断,但易弯曲.

4.皮肤:

常呈红色且有些皱,像个”小老头”.

5.内脏器官:

未发育成熟,呼吸微弱,心跳很快,消化与体温调节机能也不完善.

睡眠:

睡眠时间多,出生头几天,约有80%的时间处于睡眠状态。

睡眠状态:

新生儿一天中从睡眠到清醒到啼哭,经历几种不同状态

第一阶段:

规则睡眠阶段;

第二阶段:

不规则睡眠阶段;

第三阶段:

昏昏欲睡阶段;

第四阶段:

觉醒状态;

第五阶段:

啼哭状态

新生儿大约每天睡20小时左右,一般每天入睡7—10次,每次1—2小时。

大约3、5个月后,可夜间连续睡8小时。

饮食:

一天喂奶8—10次,夜间至少喂一次;

半个月后可建立3小时喂奶周期,夜间仍喂一次;

2个月后,4小时一次,5次/天,夜间不喂。

排泄:

一般说来,喂奶无节律的新生儿的排便规律也较难建立。

最初,每次换尿布时都有些大便,1—2周即可2—3次/天;

一月后,1—2次/天。

新生儿的个体差异很大,不可一概而论

(三)神经系统特点

(见四种主要类型的生长速度曲线图)

儿童出生后,身体各系统发展是不平衡的.

在最初的几年内,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学前期接近成人.

第一个10年中,淋巴系统的发育最快,10岁达到高峰,是成人的200%,到第二个10年间,逐步退缩.

生殖系统在身体第二次发育开始才迅速发展.

胎儿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已初具雏形。

脑重400克左右。

脑细胞体积小,神经纤维的长度和分支也不发达,神经纤维还未髓鞘化。

超限抑制—

当刺激超过一定的强度或持续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产生疲劳,导致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降低,从而进入抑制状态,称为超限抑制。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很差,主要依靠低级中枢实现本能活动(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

是遗传得来、不学而能对刺激作出的应答

1.食物反射

2.防御反射

3.定向反射

4.抓握反射:

4-5月消失

5.巴宾斯基反射(触击婴儿脚底,脚趾张开,然后弯曲。

出生后半年消失。

6.惊跳反射:

3-5月消失

7.强直性颈反射:

4月消失

8.行走反射:

2月消失

9.游泳反射:

6月消失

二、条件反射的出现和心理的发生

1.条件反射—★

原来不能引起有机体反应的无关刺激物,如果与能引起某些反应的刺激物多次结合(同时出现),便也能引起有机体的这些反应。

自然条件反射—喂奶姿势的吸吮反射。

人工条件反射—脚底感觉振动就眨眼。

当新生儿看到妈妈的奶头时,他们的嘴会做出吸吮动作并有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的吸吮反射;

如果妈妈在每次喂奶前,先用手轻轻抚摸孩子的前额,那么,以后只要妈妈抱起孩子轻轻抚摸孩子的前额,孩子就会做出吸吮动作并分泌唾液,这时的反射则属于条件反射了

当孩子哭时,如果在抱起孩子的同时妈妈用摇棒发出响声,以后孩子哭的时候,只要孩子一听到摇棒的响声,就会停止哭泣。

晚上当妈妈哄孩子睡觉时如果伴随着关灯,久而久之,关灯本身就会引起孩子的睡意。

条件反射的特点

形成速度慢,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结合的次数要多些。

形成之后不稳定,若不继续练习,则易消退。

不易分化。

为什么说条件反射的出现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1)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生活实践中学会的反射。

新生儿最先形成的条件反射,都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儿童的成长,可以在巩固了的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

(2)条件反射是通过高级神经中枢实现的。

条件反射的出现,与大脑的成熟相联系,环境的刺激可以促进大脑的成熟。

(3)条件反射是暂时性神经联系的接通

暂时性神经联系是生理现象,因为它是神经系统内所发生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

是心理现象,因为它揭示了刺激物的信号意义,并支配了有机体的行为,无关刺激便成了条件反射的信号而使有机体做出反应活动。

是一种联想,也是一种“理解”,因此,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三、如何理解教育应从0岁开始

新生儿已具有心理活动能力。

研究发现,胎儿已经开始对外界某些事物作出反应。

胎教。

新生儿已具有不可低估的心理能力。

比如:

出生几天或十几天的婴儿已能注视眼前的物体,喜欢看颜色鲜艳的东西,喜欢看人的笑脸。

爱听温和的说话声和优美的音乐。

还会用不同的哭声表达自己的愿望。

复习思考题

1.新生儿身体有何特征?

2.新生儿的睡眠、饮食、排泄有何特点?

3.为什么说条件反射的形成标志着心理现象的出现?

4.如何照料好新生儿?

第三章婴儿期心理的发展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的生长发育:

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坐高

1.身高:

平均每月增长3厘米,后半年,长1-1.5厘米,1岁时达70-75厘米,比出生时增长了50%。

⏹2.体重

⏹1—6个月(克)=出生重量+月龄*600;

⏹7—12个月(克)=出生重量+月龄*500;

⏹1岁以后体重(千克)=实足年龄*2+8;

⏹1岁时达9—10千克,是出生时的3倍,增长了2倍。

⏹3.头围:

⏹从枕后结节经眉间绕头一周的长度即为头围。

⏹出生时头围平均值为34厘米(31~36厘米均为正常);

出生后前半年增加8~10厘米;

后半年增加2~4厘米;

1岁时平均为46厘米;

2岁可达48厘米。

⏹4.胸围:

沿乳头下缘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平均为32.4厘米,1岁胸围和头围接近相等;

2岁后胸围超过头围。

⏹如果新生儿头围比胸围小得太多叫小头畸形,如果头围比胸围大得太多则可能是脑积水。

有以上情况应请医生检查。

⏹5.坐高:

(二)骨骼肌肉的发展

⏹脊柱的生理弯曲逐渐形成,肌肉力量增加,逐渐能支撑身体重量,能抬头、抬胸、翻身、坐、爬、站、走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1.脑重

⏹400—800—900克;

脑细胞体积增大,树突增多、轴突增长、皮层厚度增加沟回增多、加深

⏹2.神经纤维的髓鞘化过程

⏹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其他神经,婴儿动作发展晚于感觉发展。

⏹3.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

⏹第一,皮层兴奋机能增强;

⏹第二,抑制功能发展:

⏹无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

条件抑制

(1)消退抑制:

⏹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条件刺激不再受非条件刺激物的强化,其信号作用就逐渐丧失,不再引起反射行为。

⏹2个月可形成。

利用消退抑制可矫治不良习惯。

(2)分化抑制:

⏹只对条件刺激物反应,对相似的刺激物不反应的过程就是~.分化抑制是精确的辨别力发展的基础。

⏹(3)狭义的条件抑制:

⏹形成条件反射后,另一无关刺激物的出现,往往会使原有的刺激物也失去信号意义,这就是~。

⏹4个月的婴儿

⏹(4)延缓抑制:

6个月以后形成

三、条件反射建立方式的变化

⏹1.定向反射强化的方式:

⏹积极的定向探究反射,自身带有“自我强化”的特点

⏹2.模仿的方式:

⏹注视、探究—形成形象—调节行为

⏹3.动觉强化的方式:

⏹动觉刺激强化与无关刺激物的联系

⏹4..言语强化:

四、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规律★

⏹包括躯体动作和四肢动作

⏹1.从整体动作—分化动作;

⏹“牵一发而动全身”

⏹2.从上部动作—下部动作(首尾律);

⏹3.从中央—边缘动作(近远律);

⏹4.从大肌肉动作—小肌肉动作(大小律)

⏹5.从无意动作—有意动作;

(二)躯体和下肢动作的发展

⏹1.顺序:

⏹抬头、抬胸、翻身、坐、爬、站、走

⏹“三翻六坐八爬”

⏹2.坐和爬行的作用:

(1)坐着观看物体有利于形成物体的主体像,利于视知觉的发展

(2)坐对婴儿的听觉形成有帮助

⏹(3)坐位解放了婴儿的双手

⏹(4)爬行和行走扩大了婴儿的活动空间

(三)手的动作发展

(一)本能的抓握:

2—4个月

(二)眼手协调:

5—6个月

⏹经历三阶段:

⏹看物体(眼)—准确伸手(手指的张开闭合及五指的配合)—察看物体(眼手嘴)

⏹(三)动作逐渐灵活:

6—8个月

⏹表3-1-1(P44)

五、婴儿期心理的发展特点

(一)母子交往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恒河猴社会性剥夺”:

⏹恐惧、畏缩、无探究行为

⏹孤儿院:

冷漠、孤僻、智力低下

⏹哈罗(1958):

⏹制作两个能喂奶的母亲模型,一个用柔软的布做的,一个用金属钢丝做的。

结果发现:

小猴都喜欢到用柔软的布做的母亲模型那儿去吃奶。

缺乏母子交往对婴儿心理造成的伤害:

⏹1.婴儿失去与母亲的交往就失去了被爱与爱的权利;

⏹2.母亲是婴儿与客观世界的中间人;

⏹3.缺少与成人的交往,婴儿的环境成了“无应答”的死环境;

(二)婴儿交往行为的发展

⏹1.依恋(attachment)★

⏹是指乳儿与母亲之间所形成的由爱情连接起来的永久性心理联系(金子,1988)。

⏹鲍尔比最先提出的概念

⏹2.依恋行为的特点

⏹一是渴求与依恋对象的接近;

⏹二是想努力维持这样的接近

⏹3.依恋行为的模式:

⏹有信号模式和接近行为两种模式。

(1)信号模式:

⏹微笑、啼哭、注视、发出响声,目的是将母亲呼唤到身边;

(2)接近行为模式:

⏹吸吮乳汁、抓住母亲不放、目光追随母亲,目的在于保持和母亲的接触

4.婴儿依恋行为的发展阶段

⏹根据鲍尔比理论,乳儿依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0—3个月):

对人物不加区别的定位和表现行为信号阶段

⏹第二阶段(3—6个月):

对特定人物进行定位和表现信号行为阶段

⏹第三阶段(6个月以后):

随着信号行为的发展,极力维持与特定人物的接近

⏹“陌生人焦虑”(Ancietyofstranger):

认生现象

(三)婴儿期情感和言语的发展

⏹1.情感的发展

⏹感觉发展最早

⏹动作发展次之

⏹情感之后语言发展

⏹2.言语的发展

⏹林崇德(1995):

⏹①妊娠中后期(5-8个月)

⏹②新生儿期(0-1个月)

⏹③发音游戏期(2-3、4个月)

⏹④语音修整期(5-8、9个月)

⏹⑤学话萌芽期(9-12个月)

⏹周競(1994):

⏹①辨音水平(0-4个月)

⏹②辨调水平(4-10个月)

⏹③辨义水平(10-18个月)

(四)婴儿期智力的发展

⏹智力:

⏹是对外界刺激的分析综合能力。

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

⏹1.感知:

听觉、视觉、形状知觉、运动知觉和空间知觉(深度知觉)

⏹2.注意:

无条件反射----无意注意

⏹3.记忆:

形成条件反射

二、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及时满足婴儿的需要

⏹2.多与婴儿交流、交往

⏹3.发展婴儿的动作

⏹4.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1.婴儿期有哪些主要的无条件反射?

⏹2.最早的条件反射称为----

⏹3.婴儿期的生长发育如何?

⏹4.婴儿期神经系统如何发展?

⏹5.婴儿期的动作发展有何规律?

分为哪几个阶段?

⏹6.何为依恋?

几种模式?

有何特点?

⏹7.婴儿期言语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