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剧本思凡范文模板 14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5716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潮剧剧本思凡范文模板 14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潮剧剧本思凡范文模板 14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潮剧剧本思凡范文模板 14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潮剧剧本思凡范文模板 14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潮剧剧本思凡范文模板 14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潮剧剧本思凡范文模板 14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潮剧剧本思凡范文模板 14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剧剧本思凡范文模板 14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潮剧剧本思凡范文模板 14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梅亭畔谁把孤魂招。

履薄衣单怎忍受,

一步一泪恨难消。

含冤受屈又罹祸,

只恐命丧在今宵。

风啊,

风卷松声魂欲消,愁人惨景笔墨难描。

天寒地冻雪花飘,夜黑路尽生死难料。

落梅声凄泣,

此冤何时消。

恨煞那瘟县令,

1

贪赃枉法,

把我来百打千敲。

实只望,

三司会审冤能白,

怎知死罪竟难饶!

细思那堂上按院明是王公子,却为何狠心不相认?

把情忘却了!

心中疑难决,

血泪湿鲛绡。

今夜里,

空对腊梅诉衷曲,

雪埋芳洁恨难消,

此恨难消!

乔装潜行人不识,踏雪寻妻到梅亭。

朔风刺痛人肌骨,

冰雪难消儿女情。

(白:

只为三姐情义重,)不避风雪走一程。

见故人我悲喜交并,2

满怀心事欲诉无凭。

一别几年沧桑变,

今日公堂乍见喜又惊。

皆因案情未白难相认,只得乔装踏雪到梅亭。

如此漫天风雪夜,

你捱寒又受冻,

怎不痛煞我金龙!

人情既然冷落,轻裘何能生温?

王金龙,负心汉,

奴为你矢志坚贞苦难重重,到今日披枷锁有冤难鸣。

枉你为官不把是非辩,何必甜言蜜蜂语假惺惺?

三姐,都只为,三司会审王法无情,堂上阶下虽咫尺,

犹如银河隔双星。

案如山重官身薄,

3

偶一不慎丢前程,

进退两难一时不敢认,致令我,

纵不负卿也负卿。

王公子你为怕王法,因而公堂之上不敢相认么?

王金龙:

正是。

哎咋!

闻斯言有如乱箭穿心胸,枉费我矢心守志一片痴情。

想当初蒙垢偷生,

只望你展翼鹏程。

到今旦你玉堂金马登高第,只晓得官家体面纱帽前程,却不怕负恩忘义千载骂名。

既然案情未白难相认,就该秉公审问细察明。

却为何是曲直无容辩,今晚又惩我捱雪受苦刑?

无非是巡按岂能妻犯妇,烟花怎可配簪缨。

4

只怨我北楼错把终身托,才落得王法之下丧残生。

真个是痴心女子负心没,头上乌纱重于情。

劝三姐把气平,容我把衷曲细陈明。

公堂法地,

虽然不敢将妻认,

今夜晚我愿违法寻妻到梅亭。

望你细将蒙冤事,一一对我说分明。

才可据理平冤案,才能重续鸳鸯盟。

春蚕到死丝也尽,妾未敢妄想续鸳盟,璧玉碎时不改白,

只求高悬把冤平,

么王巡按我的青天大人!

大人伸冤!

提起冤情悲不胜,

血泪斑斑洒梅亭。

自从北楼泣别后,

鸨婆贪财相迫凌。

把我骗买洪洞沈家去,

妾毁容拒婚志不更。

有谁料,

他家有恶妇恐夺宠,

用毒酒欲害我身丧幽冥。

5

篇二:

潮汕文化(潮剧)

潮汕文化—潮剧

第一章潮剧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1、潮剧的形成

2、潮剧的发展历程

3、潮剧的传承

第二章潮剧演出市场的危机

1、潮剧演出市场的危机

2、潮剧演出市场萎缩的必然性及其原因

第三章潮剧改革尝试

第四章影响潮剧观众的因素

第一章潮剧的起源及发展历程1、潮剧的形成

潮剧是什么年代,在什么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研究者曾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从潮州巫术“关戏童”发展起来的,一说潮剧是弋阳腔的一支,是“弋阳腔在各地流传后的直接产物”。

直到世纪30年代以来,流存于海外的明代潮剧剧本的发现,以及明代艺人手抄南戏剧本在潮州出土,潮剧的渊源得到了史料佐证的论说。

1936年,我国历史学家向达,在《北平图书馆馆刊》上,发表《记牛津所藏的中文书》一文,首次介绍存于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的潮剧明代刻本《班曲荔镜戏文》(即《陈三五娘》剧本)。

戏文的全题《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人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

牛津大学所藏的这个刻本,因“最后一页有残缺,不能知道此书究竟刊于何时”,但向达认为“就字体各插图形式看来,类似明万历左右刊本”。

向达介绍牛津的

《荔枝镜》藏本之后,

二十年过去了。

1956年,

梅兰芳和欧阳予傅倩率

中国京剧团到日本访

问,在日本天理大学的

明刊本《班曲荔镜戏

文》,一个是藏于东京大

学东洋大学研究所的

《重补摘锦潮剧金花女

大全》(附刻《苏六娘》)。

藏于天理大学的明刊本

《班曲荔镜戏文》,与英

国牛津大学所藏的《班

曲荔镜戏文》是同一刻

本。

但该本保存完好,末页是书坊告白的文字和及“嘉靖丙寅年”字样。

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燠年号,嘉靖丙寅年即公元1566年。

藏于东京大学东洋大学研究所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大全》,没有刊刻年号,但据专家考证,系明代万历年间刻本(见《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后记》)。

嘉靖刻本卷末刻有书坊一段告白:

“重刊荔镜记戏文,计一百五叶,因前本荔枝记字多差讹,曲文减少,今将潮泉二部,增入“颜臣”,“勾栏、诗词、北曲、校正重刊,以便骚人墨客,闲中一览,名曰荔镜记,买者须认本堂余氏新安云耳”。

说明这个“重刊”本,是从旧本“荔枝记”,揉合潮泉二部,增“颜臣”、北曲等内容,并“校正”旧本荔枝记文字的差讹而成的。

1964年,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主任、汉学家龙彼得教授,在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又发现潮剧的另一个明代刻本,这就是刊于明万历辛巳(公1581年)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大全》。

这个“新刻增补”的潮剧本,不称《荔镜记》,而称《荔枝记》,是与《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

它的底本是不是嘉靖重刻的荔镜废气依据的原本,沿难断定,但这个刻本是“新刻增补”本,说明在万历之前,已在原刻(初刻)存在了。

这个刻本的卷首,刻有“潮州东月李氏编集”字样。

地方戏曲向不登大雅之堂,戏曲编剧者署上名字也不多见,这个刻本把编剧者潮州人李东月也刻上了。

就在流传于海外的潮剧明代刻本被陆续发现期间,1958和1975年,在揭阳县渔湖和潮安县凤塘两地的明墓中,相继出土《蔡伯皆》(即《琵琶记》)和《刘希必金钗记》手抄剧本。

这两个抄本的出土,引起国内外戏曲专家的高度重视,认为“是研究戏曲发展史的珍贵文献”,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戏曲文物的一次重大发现”。

我国戏曲在12世纪至13世纪形成北方杂剧和南方戏文(南戏)。

北杂剧在宋金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至元代达到繁荣;

南戏是12世纪初叶,在浙江温州首先形成发展起来的。

在宋元二百多年的流传发展中,南戏向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流传,形成了弋阳腔(江西),海盐腔、余姚腔(浙江),昆山腔(苏州),以及泉潮腔(闽南粤东)等声腔剧种。

南戏流传到各地并形成地方声腔剧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南戏原有的曲调流传到各地之后,被戏曲演员以当地语言传唱着,由于语言、语调上的差别,使之不断变化,在风格上也逐渐地方化起来;

一种是当地的民间音乐——从秧歌、小调、直到某些宗教式歌曲,不断地被采用到戏曲中来,丰富着原有的曲调。

这两种因素相互渗透,便形成了若干不同风格的声腔剧种。

”明本潮州戏文的发展,证明了现潮汕地区在元明时期有过繁荣的南戏演出活动,一些在史籍上记载已佚的宋元南戏早期剧本,如《颜臣》(即《陈颜臣》,演陈颜臣与连静娘的故事)、《刘希必金钗记》,就是早期南戏曾在现潮汕地区流传的佐证。

其次,《蔡伯皆》、《刘希必金钗记》,均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南戏剧本,说明南戏流传到现潮汕地区之后,潮州艺人曾用潮州方言演唱,由于语音、语调上的不同,使

原有的曲调起了变化,同时还吸收潮州的民间音乐、小调等,从而在南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声腔——潮腔。

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所载:

“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

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所载:

“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日潮州戏。

”这两手抄演出本的出土,是潮人以乡音唱南北曲的佐证。

其三,《荔枝记》、《荔镜记》是以潮州民间故事编写,结构完整、手法娴熟、用潮腔演唱的剧本,说明潮腔在嘉靖年间已趋于成熟,那么,它形成的年代,自然应在嘉靖之前。

前到什么年代呢?

有的戏曲研究专家根据有关的史料,认为“明中叶以前,泉潮腔已很盛行,它有独特的剧目和演出形式,流传在泉州长、漳州、潮州一带”。

“明中叶以前”即15世纪初,距今已有500多年了。

如果从《荔镜记》刊刻的嘉靖丙寅(1566年)算起,潮剧历史的绝对数字,也有440多年了。

新世纪以来,潮剧界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剧目传承活动。

潮剧

现有的

这批传

统剧

目,大

致可以

分成两

类。

一类是

经过加

工提炼

具有很

高艺术

水准的

剧目。

这当中最有代表性的,长戏当属《荔镜记》《苏六娘》,折子戏则有《扫窗会》《芦林会》《辩本》《闹钗》《刺梁骥》《闹开封》等。

在五六十年代,潮剧界能人甚多,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济济一堂,社会上的文人学者也无微不至地关注着潮剧,当时对传统的整理传承达到了一个高峰。

专家学者对大量的传统剧目进行了甄别筛

选,绝大多数有提炼价值的剧目经过加工,成为潮剧的经典和保留剧目。

这批剧目剧本紧凑,立意高,唱词文雅,文学价值很高;

音乐既保留了传统,也融入了新素材;

动作设计与人物塑造紧密相连,并保留了潮剧细腻典雅的特色和独有的表演程式。

上个世纪末,随着时代的演变,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来自:

WwW.:

潮剧剧本思凡)术水平下降,其发展面临着与日俱增的挑战,潮剧演出市场亦随之承受着沉重的压力。

(1)潮州潮剧演出市场衰落

以潮州

市为例,文革

前潮剧很繁

荣,几乎所有

乡镇都组织

了表演队,有

近百个团体;

文革后,很多

潮剧团都停

止活动,到现

在正常活动的仅有5、6个。

以往潮剧演员人数众多,在文革前潮州市大约有四五千人,文革后,随着剧团数目的减少,潮剧演员只剩300多人。

在潮汕地区,建国后用于演出潮剧的影剧院有120个左右,但到现在,这些影剧院都废弃不用,或改成停车场或仓库,或进行其它演出。

由上可知,文革后潮剧的演出市场已大不如前。

潮剧这一中国传统戏剧也难逃传统文化共同面临的逐渐衰落的命运。

(2)潮剧艺术退化,演员流失

据调查,在潮汕农村地区,请剧团唱戏的只占10%,还有90%的市场可开拓。

但由于近几年哑戏的盛行,虽然潮汕地区的潮剧市场依然十分广阔,可现在剧团

篇三:

潮剧剧目(名段)=

1.广东潮剧院资料室从《汕头日报》刊登的剧团演出资料获悉,1950年至1984年,潮汕各潮剧剧团演出的剧目共1582个。

迄今新老剧目总数当在4000个以上。

1949年以前演出的剧目来源:

一是来自宋元南戏、明清传奇或京、昆、花部剧本;

二是潮州地方题材的剧目;

三是文明戏(时装戏);

四是改编潮州歌册或者与潮州歌册互相移植的剧目。

建国后,则有新整理的传统剧目、新创作的历史剧和古装故事剧、新创作的现代剧和改编移植兄弟剧种或其他艺术品种的剧目。

有的传统剧目有较好的唱腔音乐或表演艺术,但剧本的思想内容存在较多的糟粕,整理后改变其主题思想的,如《芦林会》,该剧原是宣扬封建的三从四德,带有较多的糟粕,整理后,一反原有的思想,成为一折控拆封建罪恶制度的唱工戏。

新创作的历史剧和古装故事剧,宣扬爱国主义思想,歌颂民族气节,宣扬正义。

新创作的现代剧有的是50年代初期,配合潮汕土地改革、民主改革的剧目,有的以潮汕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或根据发生在潮汕的真人真事编写的,紧密配合政治运动,起了宣传鼓动的作用;

如《汕头老虎廖鹤洲》、《枫溪恶霸吴承族》。

有的是根据潮汕革命人物或先进人物和事件编写的,如《江秀卿》。

2.潮剧传统剧目相当丰富,已发掘出1300多个,大致分为以下二类:

宋元南戏和元明杂剧,传奇如《琵琶记》、《荆钗记》、《拜月亭》、《白兔记》、《破窑记》、《跃鲤记》、《渔家乐》、《玉簪记》等。

这类剧目的主要“关目”与古本大多相同,文词典雅,乐器古朴,做工精细。

潮州书坊还刊行木刻唱本,一直流传于国内外潮人居住的地方。

另一类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以当地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以及《龙井渡头》、《陈太爷选婿》、《换偶记》、《柴房会》等,这类剧目戏文雅俗共赏,情节曲折有趣,富于地方色彩。

中国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潮剧盛行“文明戏”(即当时的现代戏),如《林则徐》。

3.潮剧名段

《白兔记》的《井边会》、《回书》、《磨房会》,《高文举珍珠记》的《扫窗会》,《蕉帕记》的《闹钗》,《跃鲤记》的《芦林会》,《荔镜记》的《陈三磨镜》、《益春藏书》,《苏六娘》的《桃花过渡》、《杨子良讨亲》,《金花女》的《南山相会》等,为潮剧舞台经常上演的锦出艳段,并分别成为潮剧生、旦、丑的传统应工戏、教材戏。

潮剧剧目《杨令婆辨十本》与《扫窗会》、《闹钗》三个潮剧传统锦出戏被誉为“三块宝石”。

(1)《琵琶记》是一个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宋代南戏已把它搬上舞台,明代徐渭《南词叙录》中所录的早期戏文《赵贞女蔡二郎》,就是演“伯皆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故事。

“是迄今所现的戏曲剧本中第一个古本”在我国戏曲文献宝库中,是十分珍贵的海内孤本。

(2

)《苏六娘》:

剧情来源于潮汕民间故事。

苏六娘与表哥郭继春情爱甚笃,私订婚姻,却又被强许配给潮州杨师爷之子,于是两人私奔,被父亲以母病重为借口骗回并处以“浸猪笼”的族规浸死于河中,郭继春得知后蹈江殉情,后两人浮尸江上,尸怀相拥,化成双鱼,日夜游弋于江中。

(3)《荔镜记(陈三五娘)》取材于潮州民间传说,讲诉的是明代福建泉州人陈三(伯卿)欲往广南探亲,途经潮州,适逢元宵佳节,潮州满城花灯,

热闹非凡,。

陈三便驻足观灯,不料与五娘(黄碧琚)邂逅,

两人一见钟情但因五娘已许配富豪林大而无缘。

来年陈三重游潮州,两人再遇,五娘投荔枝订情,陈三则乔装磨镜匠故意打破宝镜,卖身黄家为奴,后经婢女益春相助,一同出逃黄府,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4)《金花女》:

书生刘永夫妻上京求名,途中遇盗,双双投水,分别获救,金花以为刘永已遇害,只能寄居兄长金章家中,备受嫂嫂金章婆虐待,迫遣于南山牧羊,受尽苦楚,又欲逼其改嫁,幸遇刘永衣锦回归,夫妻团圆。

篇四:

古代戏剧欣赏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个人关于潮剧衰落的小观点

学院:

电气信息学院学系:

计算机系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课程名称:

古代戏剧欣赏学生姓名:

林源鑫学号:

201X052707指导教师:

李亦非

201X年6月2日

个人关于潮剧衰落的小观点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潮剧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潮剧的衰落已经引起高度关注,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剧的特色在于潮味,重唱调,重唱工,重音质。

所以,唱是潮剧最基本的部分。

然而潮剧衰落由多反面因素所造成,包括客观因素,其他艺术文化的冲击因素,艺术本身走向庸俗化因素,媒介、栏目对潮剧衰落的影响等。

在目前的现实情况里,可以说如何在融入现代化元素的同时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既不影响到潮剧重的传统特色,也可以不乏现代的色彩的表演,是潮剧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认为,应该在保持传统的通俗典雅的方言特色剧本的基础上,仍旧注重潮汕唱调,同时融入现代化的表演,在媒介宣传方面应多在外地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同时也不能太过注重于商业利益而忽略细节。

应从多方面考虑潮剧的生存与发展,使潮剧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关键词:

潮剧;

衰落;

唱调;

唱工;

庸俗化;

现代化元素;

传统特色

1.绪论

1.1文献综述

尽管潮剧的衰落已经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并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通观目前国内艺术界,对潮剧的研究讨论仍局限在单一视角,从单一学科角度进行探讨。

主要有以下学者的研究成果:

李四海:

《浅谈振兴潮剧戏曲艺术之我见》

刘琨:

《中国潮剧的生存现状与出路》

陈文光:

《潮剧生存状态琐谈》

郑维铭:

《创新结硕果,古韵翻新声——我观新编历史潮剧<

东吴郡主>

》李重芬:

《展翅的春天———潮剧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1.2研究框架

研究目标:

研究关于潮剧衰落的因素,从而对潮剧的生存发展进行探讨分析。

研究内容:

从潮剧的艺术特征入手,结合对客观因素,媒介影响等不同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类从不同角度分析潮剧衰落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得出相关的结论。

创新之处:

先对潮剧的衰落因素进行分类,再从不同角度分析出不同导致潮剧衰落的原因以及其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意见。

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

2.潮剧的历史背景

201X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并在广州成立“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

潮剧传统剧目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杂剧,前者如《琵琶记》、《白兔记》、《玉簪记》等,后者取材于潮汕地方民间传说所编撰的剧目,如《荔枝记》、《苏六娘》、《金花女》、等,这类剧目故事生动,戏文雅俗共赏,富于地方色彩。

潮剧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

它经历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辉煌时期。

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影视文化和洋文化的渗透,传统的潮剧文化得不到年青人的喜爱,更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年青人把具有乡土特色的潮剧文化称之为“老爷戏”。

据有关资料显示;

粤东地区和闽南的潮剧团体受到了影响,出现了反差,有的潮剧团体演出应接不暇,有的却陷入了困境,导致潮剧演出完全单凭农村的老爷戏,因而使潮剧观众大为锐减,这就是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

3.概述

潮剧,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

潮剧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因此,她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作为潮州人,我们有义务去保护本土传统文化,因为,那是体现一个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代表。

小时候,虽然在潮州很少有戏院演潮剧,但是爷爷,奶奶仍旧非常喜欢看潮剧,我也深受他们的影响,经常和他们一起看,所以对潮剧也有一点小认识。

认为潮剧之所以衰落,除了客观因素的制约外,主要原因还在于潮剧的庸俗化。

现如今,潮剧摒弃传统表演的艺术精髓反而追求大排场,大气象,将一种重唱腔,重程式的剧种搞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

4.潮剧衰落的各种原因

4.1客观因素

潮剧虽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并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但由于它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个古老剧种,所以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潮州话除了潮州本土人听得懂外,其他人都听不懂,因此潮剧的流行仅仅局限于潮汕地区。

很难往外地发展。

4.2其他艺术文化的冲击

随着电视,电影的普及,香港电影,欧美日韩剧等文化不断涌入潮汕地区,冲击本土文化,导致观看潮剧的人越来越少。

许多年青人开始追赶潮流,沉迷于港片,哈韩,而放弃了潮剧。

潮剧的市场大大降低。

因此由于市场经济的制约,潮剧也渐渐走向衰落。

4.3潮剧艺术本身的特点及其衰落原因

4.3.1潮剧的艺术特点

众所周知,潮剧的特色在于潮味,有固定的去拍套路板式。

比如工尺普,它的调式有“活五”、“重六”等调式。

潮剧重唱调,重唱工,重音质。

比如一折《思凡》,《井边会》、《磨房会》、《扫窗会》,基本上都是由两个人对唱或一人独唱将近一小时的戏。

在所有戏中,青衣戏是最重唱工的,往往是表现中青年妇女苦难生活和心中的悲鸣,因而往往唱得缠绵悱恻起初哀怨,极具效果。

潮剧的特色还表现在戏文的典雅性。

潮汕方音,保留了最多的古代汉语,保留了大量的古音,使得潮汕话典雅非凡,在词少而意丰上占了极大优势。

因而,潮剧的戏文可以典雅得就如文人脱口而出的诗词,最典型的莫过于《芦林会》,《荔镜记》,《刘明珠》等经典剧目。

念白一方面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耳熟能详通俗易懂,幽默生动的口语,这就使得潮剧成了当地人孺妇老少都爱听的一种地方剧种,一方面是与典雅的唱词相应和文言色彩。

但是,近年来新排演的戏中,尽管演员都演得非常好,象吴奕敏

的西施,象林燕云的小生,都很吸引眼球,但是,台词方面实在让人不敢恭维,特别是说白,文言与现代汉语没有协调好,念起来时分别扭,造成了听觉上的障碍,实在可惜,当然,这主要是编剧的责任,这也很大层面上反映出编剧在撰写剧本时没能把握好潮剧的传统特色,这也是潮剧衰落的一大重要因素。

4.3.2潮剧艺术衰落的本质原因

随着时间的迁移,潮剧愈来愈注重于追赶潮流而摒弃传统潮剧艺术的精华,一场戏剧不是注重于发挥角色的唱工,潮汕方音通俗幽默的传统特点,反而追求于表演,大排场,大气场等庸俗细节。

编剧所关注的不是戏剧的合理安排而是追求媚俗,说得好听点是改革,拉近了潮剧与现代人的距离,说得不好听就是媚俗,把潮剧改革得面目全非。

有些戏剧甚至是抛弃了潮剧原有的腔调,引进了京剧的腔式、高音,夹杂其中,完全庸俗化。

在众多新编的潮剧中,《东吴郡主》是较为典型的一部。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东吴郡主》中也有许多优点,说实在话,郡主表演的角色非常感人,可以看出主角是完全地投入倾情,精神可嘉。

同时,对于潮剧而言它也有许多创新的地方,融入了许多现代化的元素。

但是在融入现代化元素中,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既不影响到潮剧重的传统特色,也不乏现代的色彩,是潮剧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当第一次看《东吴郡主》开场时,就发现它于传统潮剧截然不同。

传统潮剧追捧的是先声夺人,而《东吴郡主》的开场则以一种声势浩大的场面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则是与传统潮剧相违背的。

在《东吴郡主》中,可以发现有几点比较明显的错误:

(1)正如我上述介绍潮剧特点时所说的,《东吴郡主》的编剧也没有把握好潮汕音接近于文言文的特点,剧本和唱词中找不到通俗典雅的方言特色,缺乏生动幽默,扣人心弦的唱段。

(2)潮汕地区是比较传统封建的地区,故潮剧中扮演长者的角色一般都是矜持文雅,端庄稳重的老太君身份,而《东吴郡主》中扮演吴国太的旦角却融入了现代戏的架势,极大违背了潮汕的传统艺术特征。

(3)《东吴郡主》的作曲大部分背离了潮调,完全听不到潮乐中传统的“活五”、“重六”等调式,更多的是夹杂着京剧的曲调以及其他戏剧的曲调,可以说与四不像没多大区别,这使许多熟悉潮剧的爱好者完全听不出其潮乐的韵味,同时也使得《东吴郡主》丧失的大部分忠实的潮剧听众。

(4)感觉在选角方面,编剧也有比较大的疏忽。

像演刘备的角色,不应该是由年轻斯文的小生来扮演,而应该考虑由中年的老生来扮演刘备这个角色。

毕竟由一个小生的声质较尖,而中老年的刘备所表现的声质应该是深沉雄浑的英雄气概,因此由小生来扮演中老年的刘备实在显得单薄、乏力了些。

(5)主角孙尚香重表演,轻唱工。

从上述潮剧特点我们知道,潮剧中最注重的就是唱工。

而主角孙尚香的唱腔方向偏离了潮腔潮调,更多地引进了京剧的腔式。

完全丧失了潮乐原有的艺术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