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各课常见重点问题简答Word下载.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各课常见重点问题简答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各课常见重点问题简答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6、应当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社会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7、渔人是个怎样的人?
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
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
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18、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
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陋室铭》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陋室铭》中主旨句(中心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表明“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是:
惟吾德馨。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陋室铭》中画龙点睛的语句是:
何陋之有?
7、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怎样的愿望和的生活情趣。
这篇短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
保持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本文采用了借物抒情的的写法
8、陋室主人与《爱莲说》中“隐逸者”和“花之君子者”有什么异同?
他们都品行高洁,不慕荣利。
陋室主人同“花之君子者”都远离世俗,都是隐者。
“花之君子者”则身在世俗又高于世俗。
9、文章前四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运用了类比的写法;
目的是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10、“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对偶;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表达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11、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俗务缠身。
12、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都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为什么要这样写?
运用类比的手法。
用古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贤自比,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14、《陋室铭》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这笔,引用孔子的话,突出了“惟吾德馨”的主旨。
《爱莲说》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爱莲说》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3、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爱莲说》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5、《爱莲说》的中心句(主旨句)是:
6、《爱莲说》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香远益清。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7、《爱莲说》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10、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人。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表达了: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思想感情。
1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
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端正;
不拘繁文苟礼,美名远扬,独立自主,不可亵渎。
1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作者写陶渊明爱菊和写世人爱牡丹衬托自己喜欢莲花,写写陶渊明爱菊是正面衬托,写世人爱牡丹是反面衬托,都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13、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14、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不同的生活态度。
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爱菊”的隐士极少。
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的,其目的在于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作者“爱莲”意在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核舟记》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核舟记》选自清朝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一书,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篇说明文。
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课文中提到的“大苏”即宋朝的文学家苏轼。
其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鲁直”是他的好友即诗人黄庭坚。
2、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
第一部分是第①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说明对象核舟。
第二部分是第②——⑤段,详述核舟之“奇巧”。
(这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的)
第三部分是第⑥段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由衷地赞美雕刻者精湛的雕刻技艺。
3、核舟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体积小
(2)所刻内容多(3)构思巧⑷刀法精
4、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
(1)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2)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3)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4、《核舟记》最后一段运用哪些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构思的巧妙。
5、从文中找出船夫不在划船的依据。
(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
(1)文中有“舟尾横卧一楫”句;
(2)两个舟子的四只手都无空划船。
6、《核舟记》中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奇巧表明核舟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是: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说明核舟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是: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最能反映雕刻者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嘻,技亦灵怪矣哉!
7、《核舟记》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
8、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体现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暗示了是苏轼在泛舟赤壁,以此体现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9、《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物、事物和文字的数量。
清人林嗣环的《口技》一文的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
“撤屏观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
为什么?
意图相同。
两文的结尾都用了列数字的方法,都是为了表现艺人技艺之高超。
10、文言文使用数量词和现代文有所不同,试根据本文比较一下,不同在哪里?
文言文中往往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
文言文的数词往往都在名词后面,现代文的数词则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大道之行也》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
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的著作。
是儒家经典之一。
儒家经典著作四书:
《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大道之行也》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大道”就是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同”是指理想社会。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都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在阶级社会里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纲领)是什么?
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本文是从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联系?
①“世外桃源”是在“大同社会”的理想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②桃花源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正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具体表现。
③桃花源内人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与“大同社会”的“讲信修睦”一致。
《三峡》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本文选自《水经注疏》,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三峡》中正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什么写法?
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l
作用:
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
写法:
侧面描写。
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
《早发白帝城》
6、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句子是: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8、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9、本文写春冬之景,用清、荣、峻、茂四字突出其特点。
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10、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是:
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11、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①进一步表现了三峡山高、岭连、水长的地理特征:
②渲染出三峡秋景凄凉的气氛。
12、作者先写夏水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三峡水夏季最盛,所以先写“夏水”。
13、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
水流急原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
落差大原句: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4、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③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
《答谢中书书》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答谢中书书》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
有仰有俯;
景物形象:
由大到小;
景物状态:
动静结合;
时间交代:
从早到晚。
使山川景物和谐统一。
2、《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答谢中书书》中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
3、“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4、从“念无与为乐者”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因为作者正在被贬期间,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5、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7、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或者怎样赏析本句?
)¬
*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积水空明”比喻月光,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的特点,“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的特点。
全句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9、“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
贬谪的悲凉、旷达的胸怀、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各种复杂的感情情尽在其中。
10、“闲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
(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时,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
与“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
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1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衷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目的是什么?
虚景:
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
实景:
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观潮》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观潮》选自《武林旧事》。
作者周密,字公瑾,南宋人。
2、《观潮》第一段中首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
3、作者对潮水的描写由远而近,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的①写“形“的句子是: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写“色”的句子是: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③写“声”的句子是: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④写“势”的句子是:
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在这对潮水的描写中,作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仅如银线”“玉城雪岭”是比喻;
“声如雷霆”“吞天沃日”是夸张)
4、《观潮》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有什么作用?
①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②照应前文“天下之伟观”一句③为下文写军事训练和民俗表演作了铺势。
5、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精彩之处在于①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②演习阵势变化多样③水兵作战技艺娴熟④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⑤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6、作者写水军演习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动静相衬的方法,演习时声势浩荡,结束时转瞬即逝,起到了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7、描写吴中健儿形象的句子是:
“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突出吴中健儿高超本领的句子是:
“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8、《观潮》最后一段主要写什么?
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主要写了观潮的人之多,其作用是:
从侧面表现了潮水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湖心亭看雪》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明末清初人,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从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用意吗?
表现作者怀念故国的深情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
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写出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5、“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茫茫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6、《湖心亭看雪》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这样写是否矛盾?
这样写并不矛盾。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自已与舟子等一般人的志趣不同,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
7、“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字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
“拉”表现了客人的喜悦心情。
8、结尾的“痴”有何含义和作用?
(结尾舟子的话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情感?
)
“痴”的含义是“痴迷”“着迷”,为西湖的雪景而迷,为故国的山河而迷,也为知音难觅而迷。
起到了画龙点睛,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的作用。
9、“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
写出作者什么情怀?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
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和清高与孤傲的情怀。
10、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
(或者写湖心亭巧遇两人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不多余。
写湖心亭巧遇两人的情节有以下作用:
①使文章富有波澜,给沉寂浑茫的雪景增添一分生气和一分暖色。
②借他人之口抒发作者自己知已难逢的惆怅。
③写痴”情人不只“我”一个,巧妙地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
考虑,想到寝:
睡但:
只是相与:
共同,一起闲人:
清闲的人空明:
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
窗户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
(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
(4)漫步悠闲。
五、结构: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
(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
(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
(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
闲人'
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