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阴阳总论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5035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8章 阴阳总论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18章 阴阳总论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18章 阴阳总论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18章 阴阳总论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18章 阴阳总论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8章 阴阳总论Word下载.docx

《第18章 阴阳总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8章 阴阳总论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8章 阴阳总论Word下载.docx

水火阴阳论》)。

总之,阴阳学说对矛盾双方的性态作了具体限定,一方属阴,一方属阳,阳为主,阴为从。

一般说来,这种主从关系是固定的,这也表现出阴阳学说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2、阴阳范畴的直观性: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建立在高度科学抽象的基础之上的,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而阴阳范畴,由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使阴阳范畴还不可能超出直观的观察的广度和深度,不可能具有严格科学的表现形式,往往有一定的推测的成分。

三、阳爻符号、阴爻符号

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

这个道,如太极图、八卦、干支包括的范围一样,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而包罗万象。

下面我们来简述一下阴阳符号的基本内涵。

太极图是易道的一个很好的图示,有趣的是,当代自然科学发现世界的模式在太极图中得到了最好的表达,如宇宙大爆炸的学说及恒星的形成,其漩涡的形式就是一个太极图,另外还有,现代新神经生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脑的结构也是一个太极图。

阴阳的涵义: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后来其涵义逐渐延伸至晴与雨、寒与热、天与地、日与月、静与动、男与女、气与形等。

至《周易》,阴阳已上升为哲学范畴,概指自然界一切具有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并用以阐释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故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说。

阴阳的对立统一观点被古代医家所吸收,并与长期所积累的解剖、生理知识和疾病防治经验相结合,从而形成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把阴阳概念全面而系统地运用于医学的医籍,首推《黄帝内经》就《易经》本身而言,她的最基本的语言就是“阳”和“阴”,阴阳是易经中的最根本物质,是组成易经的基础,可以说,没有阴阳就没有易经。

阴爻阳爻是构成一切八卦的最基本的元素,其来由可能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图腾崇拜,郭沫若先生对易经的研究得出推测结论认为:

阴爻代表女性殖器,阳爻代表男性生殖器,这可能就是古代人图腾崇拜中的两个符号。

《易经》中有句话: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四、太极图中的阴阳论

阴阳就如同太极图中画的一样,阴阳象征着天下的万事万物,没有阴阳就没有天下的万事万物,因为天下之事物无非就是阴阳这两种,阳代表天、光明、男人、上、左、强、水、胖等;

而阴代表地、黑暗、女人、下、右、弱、火、瘦等。

在易学中,所有的因素都应该明白其阴阳属性,这是进入易经预测思维大门的必由之路。

阴阳这两种性质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没有天高显不出地卑来,没有上就看不出来下,没有光明就无所谓黑暗,没有强大就看不出弱小,没有高尚就看不出拙劣来,学生的成绩没有好的,就比较不出差的,如此等等。

现代的科学家有的甚至提出反粒子论,说与我们的物质世界相对的还有一个反物质世界的存在。

大家看旋转的太极图,有阴有阳,中间以S线分开,但是每个阴阳中又有两个小圆圈(太极学说中叫做鱼眼,而太极图被称为阴阳鱼),也代表着阴阳,什么意思呢?

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为阴阳总是相对的,例如:

手心相对于手背是阴,而手心的右边相对于左边也是阴,这就是阴阳的相对性,也是中华民族老祖宗的有别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独特思维方式,在这个地球上,只有中国才有这种思维方式,易经是中华民族所独创。

而现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也是比较喜爱中国的易经的,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的我们是否应该继承我们自己的文化系统呢?

五、阴阳既相互对立统一又能相互转化

阴阳既相互对立统一又能相互转化。

冬去春来,夏去秋来,月升日落,老死少生,等等。

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在中医里,说一个人身体极度的虚弱,反而容易上火——虚火。

当最冷的天气到来时,说明天气将要开始转暖了。

天底下的万事万物莫不如此,一个人由出生、而后成长、壮大至强盛,接下来就是退势、衰弱、死亡;

当你去爬一座高山时,你从起步艰难的向上爬,到达顶峰后,在你面前的就是下山的路,也就是说物极必反。

阴阳的思想是具有哲理性的,如果要想充分能够理解,只有到具体的生活当中去体验,生活之中无处不阴阳。

第2节阴阳学说的主要思维

阴阳的思维主要是:

一、阴阳对立

1、物质有阴阳之分。

2、阴就是阴、阳就是阳。

3、阴阳不两立。

二、阴阳交感

万物起源于阴阳,并受到阴阳规律所制约。

1、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2、阴阳有同一性能。

3、阴阳互根。

三、阴阳转化

1、阴阳消长

2、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物极必反

3、阴中阳生,阳中阴生。

总之,阴阳既代表两种对立的物质属性,又表示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阴阳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固有规律,它说明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客观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面的运动变化,这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故凡事物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均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阴阳是自然界的一种根本规律,是一切事物生长发展、变化衰亡的根源,如人体的生、长、壮、老、死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人体阳气与阴精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阴阳乃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总纲。

正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说:

“阴阳者,天地(指宇宙和自然界)之道(即道理或规律)也,万物(泛指众多的事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指物质世界的无穷变化。

所谓神明之府,即是说物质世界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即在于阴阳的运动)之府也。

”可以看出,古人已经认识到,自然界和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尽管错综复杂,但究其根源,无不是阴阳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的结果。

也就是说,阴阳决定着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变化,以及衰败和消亡,因此,阴阳规律乃是宇宙自然界中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固有规律。

第3节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

一、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从宇宙间天地的回旋到万物的产生和消失,都是阴阳作用的结果。

凡属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的内部,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如天与地、动与静、水与火、出与入等。

二、阴阳的相对性

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也就是说,随著肘间的推移或所运用范围的不同,事物的性质或对立面改变了,则其阴阳属性也就要随之而改变。

所以说“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而言,所指无定在”(《局方发挥》)。

阴阳这种相对性表现为:

1、相互转化性:

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如寒证和热证的转化,病变的寒热性质变了,其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在人体气化运动过程中,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之间,物质属阴,功能属阳。

二者在生理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质可以转化为功能,功能也可以转化为物质。

如果没有这种物质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生命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2、无限可分性: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不断地一分为二,以至无穷。

如,昼为阳,夜为阴。

而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则为阳中之阴;

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则为阴中之阳。

随着对立面的改变,阴阳之中又可以再分阴阳。

自然界任何相互关联的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

事物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无穷无尽的。

所以说: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

阴阳离合论》)。

这种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不但说明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律性、复杂性,而且也说明了阴阳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广泛性,即每一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阴阳,都是一分为二的。

三、阴阳的关联性

阴阳的关联性指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即相关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能构成一对矛盾,才能用阴阳来说明,如天与地、昼与夜、寒与热等等。

如果不具有这种相互关联性的事物,并不是统一体的对立双方,不能构成一对矛盾,就不能用阴.阳来说明。

补一:

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中医学以水火作为阴阳的征象,水为阴,火为阳,反映了阴阳的基本特性。

如水性寒而就下,火性热而炎上。

其运动状态,水比火相对的静,火较水相对的动,寒热、上下、动静,如此推演下去,即可以用来说明事物的阴阳属性。

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是:

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属于阳的范畴;

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属于阴的范畴。

由此可见,阴阳的基本特性,是划分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

补二:

气与阴阳

中医古代哲学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气一物两体,分为阴气和阳气。

阴阳是气的固有属性。

气的运动是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

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之气按阴阳特性可分为阴阳两类,把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气称之为阳气,把对人体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气称为阴气。

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是生命运动的根本规律。

第4节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立是指处于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阴阳对立是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阴阳学说认为:

阴阳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如天与地、上与下、内与外、动与静、升与降、出与人、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等等。

万事万物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的实质。

对立是阴阳二者之间相反的一面,统一则是二者之间相成的一面。

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相反也就没有相成。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

只有维持这种关系,事物才能正常发展变化,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否则,事物的发展变化就会遭到破坏,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例如:

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气候的变化,夏季本来是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火热的阳气;

而冬季本来是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复,用以制约严寒的阴。

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

这是自然界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结果。

在人体,生命现象的主要矛盾,是生命发展的动力,贯穿于生命过程的始终。

用阴阳来表述这种矛盾,就生命物质的结构和功能而言,则生命物质为阴(精),生命机能为阳(气)。

其运动转化过程则是阳化气,阴成形。

生命就是生命形体的气化运动。

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阴精与阳气、化气与成形的矛盾运动,即阴阳的对立统一。

阴阳在对立斗争中,取得了统一,维持着动态平衡状态,即所谓“阴平阳秘”,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有斗争就要有胜负,如果阴阳的对立斗争激化,动态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胜负、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总之,阴阳的对立是用阴阳说明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阴阳互根

互根指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阴阳互根,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

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阴阳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天与地、上与下、动与静、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等等,不仅互相排斥,而且互为存在的条件。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阳蕴含于阴之中,阴蕴含于阳之中。

阴阳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对立又统一。

故曰:

“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景岳全书?

传忠录?

阴阳篇》)。

“阴阳互根……阴以吸阳……阳以煦阴……阳盛之处而一阴已生,阴盛之处而一阳已化”(《素灵微蕴》)。

阴阳互根深刻地揭示了阴阳两个方面的不可分离性。

中医学用阴阳互根的观点,阐述人体脏与腑、气与血、功能与物质等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

1、阴阳互根是确定事物属性的依据:

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不仅要注意其差异性,而且还要注意其统一性,即相互关联性,从差异中寻找同一。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能运用阴阳来分析说明。

如上属阳,下属阴,没有上之属阳,也就无所谓下之属阴;

没有下之属阴,也就无所谓上之属阳。

昼属阳,夜属阴,没有昼之属阳,就无所谓夜之属阴;

没有夜之属阴,也就没有昼之属阳。

热属阳,寒属阴,没有热之属阳,也就无所谓寒之属阴;

没有寒之属阴,也就没有热之属阳。

所以说,阳依赖于阴,阴依赖于阳,每一方都以其对立的另一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如果事物不具有相互依存的关联性,并不是统一体的对立双方,就无法,分析其阴阳属性,也就不能用阴阳来说明了。

2、阴阳互根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因为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与阳相互依赖,缺少任何一方,则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事物的发展变化,阴阳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如:

就个体的生理活动而言,在物质与功能之间、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均存在着阴阳互根的关系。

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功能是生命的主要标志。

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则是物质的反映。

脏腑功能活动健全,就会不断地促进营养物质的化生,而营养物质的充足,才能保护脏腑活动功能的平衡。

平衡是中国古代整体思维形态之一。

平衡,又称中和、中道。

平衡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事物的均衡性、适度性。

平衡思维在中医学中作为科学形态,用以论述生命运动的规律。

无过无不及谓之平衡,过或不及谓之失衡。

阴阳消长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人体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状态。

如阴阳消长超越了一定的限度(指维持平衡的限度,即条件),则平衡被打破,在自然界则引起灾害,在人体则引起疾病。

在自然界中,四季气候的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至,四季寒暑的更替,就是阴阳消长的过程。

从冬至春及夏,寒气渐减,温热日增,气候则由寒逐渐变温变热,是“阴消阳长”的过程;

由夏至秋及冬,热气渐消,寒气日增,气候则由热逐渐变凉变寒,则是“阳消阴长”的过程。

这种正常的阴阳消长,反映了四季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

就人体生理活动而言,各种功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

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化生,又必然消耗一定的能量(阳),

运动变化是中医学对自然和人体生命活动认识的根本出发点,这是中医学的宇宙恒动观。

这种运动变化,包含着量变和质变过程。

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阴阳学说把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概括为“阴平阳秘”、“阴阳匀平”,即人体中阴阳对立的统一、矛盾双方基本上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也就是阴阳双方在量的变化上没有超出一定的限度,没有突破阴阳协调的界限,所以人体脏腑活动功能正常。

只有物质和功能协调平衡,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所有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都是如此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开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如果双方失去了互为存在的条件,有阳无阴谓之“孤阳”,有阴无阳谓之“孤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切生物也就不能存在,不能生化和滋长了。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如果正常的阴阳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乃至危及生命。

在病理情况下,人体内的阳气和阴液,一方的不足可以引起另一方的亏损,阳损可以耗阴,阴损可以耗阳。

即阳虚至一定程度时,由于“无阳则阴无以化”,故可进一步损伤体内的阴液而导致阴虚,称作“阳损及阴”。

如长期食欲减退的病人,多表现为脾气(阳)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阳)虚弱,化源不足,会导致阴(血)亏损,这可称之为阳损及阴的气血两虚证。

反之,阴虚至一定程度,由于“无阴则阳无以生”,故又可损伤体内的阳气而导致阳虚,故称作“阴损及阳”。

如失血病人,由血(阴)的大量损失,气随血脱,往往会出现形寒肢冷的阳虚之候,这可称之为阴损及阳的气血两虚证。

如果人体内阳气与阴液、物质与功能等阴阳互根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以至一方已趋于消失,而使其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呈现孤阳或孤阴状态。

这种阴阳的相离,意味着阴阳矛盾的消失,那么生命也就即将结束了。

3、阴阳互根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根据:

因为阴阳代表着相互关联的事物的双方或一个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因而阴和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向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

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也是以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为根的关系为基础的。

因为阴阳对立的双方没有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不可能各自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三、阴阳消长

消长,增减、盛衰之谓。

阴阳消长,是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变化。

阴阳对立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此盛彼衰、此增彼减、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之中。

其消长规律为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动态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平衡,人体才保持正常的运动规律。

平衡是维持生命的手段,达到常阈才是健康的特征。

阴阳双方在一定范围内的消长,体现了人体动态平衡的生理活动过程。

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过了生理限度(常阈),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或偏衰,于是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失调,疾病就由此而生。

在疾病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阴阳消长的过程。

一方的太过,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及;

反之,一方不及,也必然导致另一方的太过。

阴阳偏盛,是属于阴阳消长中某一方“长”得太过的病变,而阴阳偏衰,是属于阴阳某一方面“消”得太过的病变。

阴阳偏盛偏衰就是阴阳异常消长病变规律的高度概括。

一般说来,阴阳消长有常有变,正常的阴阳消长是言其常,异常的阴阳消长是言其变。

总之,自然界和人体所有复杂的发展变化,都包含着阴阳消长的过程,是阴阳双方对立斗争、依存互根的必然结果。

四、阴阳转化

转化即转换、变化,指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的对立统一包含着量变和质变。

事物的发展变化,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互变过程。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那么“阴阳转化”便是一个质变过程。

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在阴阳消长过程中,事物由“化”至“极”,即发展到一定程度,超越了阴阳正常消长的阈值,事物必然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

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种条件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

阴阳之理,极则生变。

但必须指出的是,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不具备一定的条件,二者就不能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阳的消长(量变)和转化(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的必然结果。

以季节气候变化为例,一年四季,春至冬去,夏往秋来。

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春夏秋冬四季运转不已,就具体体现了阴阳的互相转化。

当寒冷的冬季结束转而进入温暖的春季,便是阴转化为阳;

当炎热的夏季结束转而进人凉爽的秋季,则是由阳转化为阴。

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在生理上,物质与功能之间的新陈代谢过程,如营养物质(阴)不断地转化为功能活动(阳),功能活动(阳)又不断地转化为营养物质(阴)就是阴阳转化的表现。

实际上,在生命活动中,物质与功能之间的代谢过程,是阴阳消长和转化的统一,即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转化常常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互相转化等。

如邪热壅肺的病人,表现为高热、面红、烦躁、脉数有力等,这是机体反应功能旺盛的表现,称之为阳证、热证、实证:

但当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面赤、烦躁、脉数有力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

这是机体反应能力衰竭的表现,称之为阴证、寒证、虚证。

这种病证的变化属于由阳转阴。

又如咳喘患者,当出现咳嗽喘促、痰液稀白、口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等脉症时,其证属寒(阴证)。

常因重感外邪,寒邪外束,阳气闭郁而化热,反而出现咳喘息粗、咳痰黄稠、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之候,其证又属于热(阳证)。

这种病证的变化,是由寒证转化为热证,即由阴转为阳。

明确这些转化,不仅有助于认识病证演变的规律,而且对于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小结

总之,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易学哲学体系中的最高哲学范畴。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范畴和命题都是以阴阳这一范畴为基础而展开讨论和阐释的,把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根本法则,将许多具体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含义。

事物的对立面就是阴阳。

对立着的事物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运动变化的。

阴阳是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而运动变化的。

阴阳的相互作用称之为“阴阳交感”,又名阴阳相推、阴阳相感。

交感,交,互相接触;

感,交感相应。

互相感应,交感相应,谓之交感。

阴阳交感表现为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

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这些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

了解了这些内容,进而理解中医学对阴阳学说的运用,就比较容易了。

第5节阴阳五行的特征

一、阴阳?

五行

阴阳为宇宙万物的两体客仪。

《周易?

系辞上》: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孔颖达疏:

“两义为两体客仪”。

阴阳是从太极中产生出来。

其阳仪符号为“—”,阴仪符号为“--”。

体现一分为二的宇宙发生观思想。

万事万物皆可归属于阴阳两仪。

阳仪代表奇数、光明、正向、运动、白色、刚强、外在、正数、俯下、实际、左边、德生、开放等一系列涵义;

阴仪代表偶数、阴暗、反向、安静、黑色、柔和、内在、负数、仰上、空虚、右边、刑杀、关闭等一系列涵义。

二、四象

太阳、少阳、太阴、少阴的合称。

语出《周易?

系辞上):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由阴阳两仪发展而来,太阴、太阳象限内是纯阴、纯阳;

少阴、少阳象限内是各含阴阳。

四象代表四方、四时、二至二分等。

太阳又称老阳、太阴又称老阴。

三、阳中之阳

亦称“太阳”、“老阳”。

①指阳的事物中又分属阳的一面。

事物的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