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
《四年级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
“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
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
”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
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
事后我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毫升血给换来的。
”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
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无能无力了。
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人物是父亲,作者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2.请简要赏析第①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
3.第②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心里漫上一阵痛楚”,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4.第③自然段中父亲所说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有何作用?
1.父亲为生病在床的“我”买冰棍;
父亲躲在学校操场的大树下默默关注“我”的颁奖典礼;
父亲给“我”买收录机,并教育我不要和人攀比。
2.这句话对父亲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描写,写出了父亲细心呵护冰棍、生怕冰棍化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3.为父亲爱子行为而感动,为自己不理解父亲的心意而内疚、后悔。
4.没有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样可以生存、长大,人活着要有志气。
(意思对即可)
5.父亲虽然没有活到60岁就病逝了,但是父亲的善良、坚强等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将像父亲那样去做人、去生活。
作用:
揭示文章的中心,升华主题。
2.
天阶
赵恺
①在一次晚会上,我朗诵自己写的诗歌《二泉映月》。
为朗诵伴奏的,是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惠芬。
晚上演出,下午和她做准备。
②诚挚、率真、善良、热烈,和闵惠芬对坐,心弦和琴弦共振。
③与音乐有生死之约,自8岁始,一把胡琴伴随一生。
④二胡是东方乐器,亦是平民乐器。
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
⑤她去过苏北高邮湖,登上船上的水上小学,为渔家孩子演奏。
恭敬虔诚,置身船头仿佛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
⑥她去过甘肃煤矿,乘坐卡车跑了5个矿井,戈壁为剧场,车厢为舞台,她为矿工演出。
获得上海文联授予的“德艺双馨”称号,颁奖仪式,她请来甘肃镍矿矿工。
从矿工手上接过荣誉证书,是她的最高荣誉。
⑦去过以干旱贫穷闻名于世的定西。
坐在一个红柳沙墩上拉琴,老乡围着红柳沙墩听琴。
听众之中还有一头牛,这牛也奇,琴声一起,它站定不动,仿佛一座生出耳朵的山,老牛知音,闵惠芬想与知音合影,牛却俯首不动。
闵惠芬懂得牛的心事,便专门为它加演了一曲,老牛这才乐了,巍峨大山温顺得像个孩子,依偎着闵惠芬合影作别。
⑧曲终人不散,满坡响起大西北“花儿”。
⑨重病,医生从未见过的病。
与死亡抗争了17年。
如何手术?
从右肩到右肋得割出一条七八寸长的口子。
对于一位右手执弓的弦乐艺术家,这意味着什么?
⑩琴手惶恐发问:
“手术后,我还能拉琴吗?
⑪医生悲怆作答:
“要做好不能拉琴的准备。
⑫问答之间,她们相拥而泣。
⑬三次手术,三次化疗,命运把闵惠芬推向地狱的门槛。
眼睁不开,耳听不见,她进入混沌迷蒙。
冥冥之中见一条蓝色云带,她向着缥缈云带飞去。
就在那一刻,听见一段乐句。
她知道,这是天籁。
想记录天籁,可是举不起右臂。
不能记录,天籁就不肯离去。
盘旋、依偎、缠绕,乃至支撑、激励、召唤,直到她的体力渐渐恢复,直到她记下这段诞生在天堂的旋律。
静卧病床,闵惠芬把这段乐句发展并结构成为一部作品,她把作品命名为《音诗——心曲》,并委托弟子演奏。
⑭作品公演,闵惠芬去听了。
⑮她说:
“音阶,天阶。
历经劫难的我刻骨铭心,美的创造,当是生死攀援。
(摘自《读者》2013年第2期)
1.围绕着“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2.画横线句“恭敬虔诚,置身船头仿佛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中“恭敬虔诚”是对闵惠芬的______描写,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选文第⑦段详写“老牛听琴”的作用。
4.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闵惠芬的性格以及高度概括其品质的词语。
5.试分析本文以“天阶”为题的含义。
1.①为渔家孩子演奏;
②为矿工演出;
③坐在红柳沙墩上为众人拉琴。
2.神态闵惠芬对人民和艺术的无限热爱、尊重
3.从侧面衬托出闵惠芬二胡演奏技艺高超、精湛和她为人的率真、善良。
4.诚挚、率真、善良、热烈
5.把音阶比喻成天阶,生动形象地表现闵惠芬对二胡演奏无止境的生死攀援,也表达作者对闵惠芬的高度赞扬。
3.
再小的花儿也要怒放
程刚
他没有上过学,幼年时患有结核性脊椎炎,造成驼背,身高刚到同龄孩子的腰部。
因此,他非常自卑,甚至不愿出门。
一次,母亲带他到姑妈家做客,很多孩子看他又小又驼,纷纷围过来看热闹。
他羞愤极了,把自己锁在屋里,打碎了一切能打碎的东西。
姑妈没有生气,等他安静下来后,带他来到院子里,指着地上的一棵蚂蚁菜花,说:
“亲爱的,它贴在地皮上生长,它是多么矮,甚至没有小草高,可你看它开出的花多美丽呀!
你记住,花儿再小,也要怒放。
”在姑妈的开导下,他渐渐走出了心灵的禁锢,开始敞开心扉,融入生活。
在姑妈的帮助下,他自学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等。
一天,姑妈送给他一本诗集,他坐在路边认真地看着,被里面优美的句子打动了,竟大声朗读起来。
这时,一个马车夫路过,看见矮小丑陋的他正在念诗,不禁大笑起来,说:
“嗨,你这身材更适合赶马车。
”他顿时火冒三丈,拿起小凳子砸了过去,马车夫急忙躲开。
谁知,他愣是一路狂追,追到马车夫的家,大声说:
“总有一天,我要把我写的诗念给你听,并且让你喜欢。
从此,他在学习之余开始涉猎诗歌创作,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渐渐地,他琢磨出了韵律和格式,也明白了如何把情感融入诗句。
一天,他在一个诗歌大会上动情地朗诵自己的诗作。
虽然出于尊重,大家没有笑出来,但从别人捂着嘴巴的动作和表情里,他明白自己的不足。
他沮丧极了,下台就躲在角落痛哭。
这时,姑妈温暖的手臂抱住他,轻轻安慰他:
“孩子,记住姑妈的话,花儿再小,也要怒放。
”那一刻,他再次感到心中充满无穷的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12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首诗作。
17岁那年,已在诗歌界小有名气的他,经戏剧家威彻利引荐,结识了伦敦一些著名的文人学士。
一次聚会中,他静静地坐在角落里,当时的文学家斯威夫特提出找人翻译几本古希腊文学巨著。
听到此言,他激动地从座位上跳下来,不想竟一下子摔在地上。
他还没有站起来,便急着对大家说自己可以完成。
众人不信,认为这个小孩虽然有点成绩,但有些年少轻狂。
要知道,很多人都想翻译,却没有人能坚持下来。
出人意料,他真的坚持下来,用五年时间翻译了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译作出版那天,记者要采访他,但被他婉拒,他递给记者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以前,我是一朵小花;
现在,我告诉你们,我可以怒放。
21岁时,他出版了《田园诗集》,真的拿着诗集来到那个马车夫的家。
那天,马车夫把他送回家,对他说:
“小伙子,你是我马车上盛开的一朵小花。
生活中,他虚弱地需要侍女扶着才能站立。
一次车祸,他的手指被玻璃碎片切断。
但是,所有这些都没有打碎他怒放的梦想,他源源不断地创作了一大批包括诗歌、评论、戏剧甚至绘画在内的作品。
他叫亚历山大·
蒲柏,英国18世纪的伟大诗人。
蒲柏的身高没有超过1.37米,却成为18世纪英国文学界的巨人。
1.选用文中的一个句子,作为你对标题中“再小的花儿”和“怒放”的解释。
2.请按年龄顺序,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主人公蒲柏这朵“小花”的“怒放”历程。
①
②17岁那年,用五年时间翻译了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③
3.姑妈的话“花儿再小,也要怒放”在文中多次出现,这句话对蒲柏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4.文中画线的句子与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为什么要写马车夫的话呢?
5.在你的知识存储中,有没有类似于本文主人公蒲柏的故事?
简要介绍一则,并用类似于“花
儿再小,也要怒放”的简短语句将故事的精髓提炼出来。
1.蒲柏的身高没有超过1.37米,却成为18世纪英国文学界的巨人。
2.①12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首诗作。
③21岁时,他出版了《田园诗集》,成为18世纪伟大的诗人。
3.是姑妈的这句话打动了他,消除了他内心的自卑和怯弱,敞开心扉去融入生活,也是这句话激励他在成长的路上继续前行。
4.“总有一天,我要把我写的诗念给你听,并且让你喜欢。
”马车夫的话从侧面烘托了蒲柏巨大的恒心和毅力,表明他这朵“小花”开放的不易。
5.略
4.
日子里的诗意
鲍捷
①她的煎饼摊就摆在热闹的步行街口,简单的手推车上嵌着一个平底锅,锅边一盆和好的面粉,一盆碧绿金黄的韭菜鸡蛋馅。
每天,她专心致志做着煎饼,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车流人群,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就在面粉的搓揉拿捏中寂寂度过。
②那个深秋的黄昏,空气中刮着冷冷的风,我接儿子放学,等公交车时,被一阵阵浓郁的韭菜香吸引,忍不住停下脚步。
第一次仔细看她:
额上几道深深的皱纹,留下岁月的痕迹,脸和手都被冷风吹得通红,看上去四十多岁,没有一般小摊女人的邋遢(lātā)随意,大红冬袄外围着一条蓝色碎花围裙,朴素而洁净。
她正用双手飞快地搓揉翻拣,一个个圆乎乎、油汪汪、金灿灿的韭菜饼子在她的手下翻飞。
③瑟瑟秋风里,能有这样一个热乎乎的煎饼也是一种寻常日子里的幸福吧。
④等煎饼的间隙,我打量这个小摊,没什么特别。
在昏黄的街灯下,她及她的小摊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烟火的气息,一种浓浓的家的味道。
突然,我发现在小推车中间的档子上,放着一个红皮笔记本,式样已经过时,却是一种记录岁月的陈旧,有一种俗世里的美好。
看得出,主人一定很爱它,并日日抚摸它,翻阅它。
⑤我的目光停留在红皮笔记本上,久久没有移动。
她仿佛看出我的疑问,腼腆一笑说:
“没事时坐着晒晒太阳、翻翻杂志,遇见好的诗,忍不住抄下来。
呵呵,年轻时候喜欢文学。
”她的话让我愕然,想不到,这样一个卖煎饼的女人,被生活打磨得如此粗糙,却又如此细腻,竟如此执着地喜欢诗、喜欢文学,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热爱和坚守?
⑥忽然间,很想看看她的红皮笔记本。
“可以吗?
⑦她用沾满面粉的手递过来。
“不好意思啊,只是觉得这些句子好,爱。
⑧爱,多么强大的理由!
⑨我想起电影《SWANN》中那个写诗的普通农妇,生前默默无闻后却令许多城里人惊讶喜爱。
她常穿着农家朴素的衣裙,站在风里,嘴唇紧闭,目光忧郁地望着远方。
她生活在粗壮丈夫的暴力之下,那个男人不懂得她的诗,更不懂得她的美。
她只能在结束一天的辛勤劳作后,才悄悄地把自己沉浸在内心深处的世界里,把内心丰富的情感用美丽的句子表达。
她将希望与梦想写在破碎的纸片上,一片又一片,藏在皱皱的牛皮纸袋里,在日复一日的艰难生活中,她从来放弃自己的梦想和思想的飞翔。
⑩其实,做煎饼女人抄写的诗句有多美,意蕴有多深刻,真的不重要。
重要的是,她与电影中的农妇一样,有一颗能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心。
⑪此时,深秋的黄昏不再寒冷。
坐在暖和的车厢里,儿子依偎在我的怀中,他香甜地吃着煎饼,和我说着幼儿园的趣事。
车窗外,秋雨潇潇,夜色渐浓,华灯初上。
下班的人们裹着阵阵寒气上车,不一会儿,车厢里的阵阵温暖就将这寒气融化,人们说着笑着,牵挂着不远处亮着灯光的家。
⑫忽然觉得,心里满满的:
是晴空艳阳的暖,是春风拂面的柔,是姹紫嫣红的娇,是围坐火炉的热,是韭菜煎饼烙在锅里的香。
日子里的诗意,原来是这样好!
(选自《散文百家》2012年第8期)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干净——()好像——()惊奇——()温暖——()
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语句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粗糙”和“细腻”分别指什么?
这对反义词放在一个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⑨段中写电影《SWANN》的内容对表现做煎饼女人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5.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②段中写做煎饼女人朴素洁净的衣着与一般小摊女人不同,为下文写她对诗歌的热爱作了铺垫。
B.选文第②段中写了秋天的冷风,既表现出天气的寒冷,又衬托出做煎饼女人生活的辛苦。
C.选文第⑪段中写“我”因为坐在暖和的车厢里,所以才觉得深秋的黄昏不再寒冷。
D.选文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颗能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心,生活就会处处充满诗意。
6.结合选文说说“日子里的诗意”有什么含义。
1.洁净仿佛惊讶暖和
2.动作描写,写出了女人做煎饼时动作娴熟,表现了她勤劳能干。
3.“粗糙”指煎饼女人外表沧桑;
“细腻”指她内心敏感。
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做煎饼女人的内心的美好,表达了“我”对她的欣赏。
14.电影《SWANN》写了一个普通农妇在艰难的生活中热爱诗歌,坚持写诗的事,用这位农妇的坚强、执着,衬托做煎饼女人对诗歌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
5.C
6.“日子里的诗意”既指两个女人在或平凡或艰难的生活中所坚守的对诗的热爱,也指生活中所有能给人带来美好感受的事物,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5.
妈妈的额头
蒋平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
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
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
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
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
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
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烦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
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
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
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
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
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
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
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
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
“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
”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
“妈,谁说您老呀。
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
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1.文中写了有关“妈妈的额头”的几个生活片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
(2)
(3)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
(4)
(5)
2.结合语境,解释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3.根据要求赏析第①段与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1)“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本句用了什么描写?
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
(2)“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活中我们都能在细节处体会到亲人们的关爱,请你把感受最深的小细节和大家分享。
1.示测:
(2)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喜悦、忧伤。
(4)皱纹渐渐爬上母亲额头。
(5)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
2.“阳光灿烂”指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
3.
(1)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
“贴”字用得生动传神,通过母亲这一个动作表现母亲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母亲比作树木,把母亲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的额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生活辛劳的付出,以及“我”对母亲的爱(或感恩之情)。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关爱儿女、勤劳能干、任劳任怨、默默付出的人。
生活中小细节示例:
父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
父亲是家中的顶粱柱,尤其是他厚实的背给了我安全感和幸福感。
小时候,我在父亲的背上尽情欢笑;
现在,父亲仍然用他厚实的背为我遮风挡雨。
(能围绕所感受到的亲人们的关爱来答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6.
孙子的麦收
乌云从南面的天空急急地飞过来,眼看就到头顶上了,大老刘急忙抱起塑料布往麦场里跑,今天收的麦子不能被雨水冲了。
电话响了。
谁的电话?
真是添乱。
哦,是儿子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
成了家,有了孩子。
“爷……”
“哎……是孙子哟。
”大老刘心里灌了蜜,劳累顿时全散了。
“我今天收麦啦!
”孙子高兴的喊。
大老刘一听,恁小的孩子能收麦?
上哪收麦?
城里有麦子?
收麦是很累人的活计,时间紧,天热,活计重,活计脏,一个麦收等于两个秋收。
人们说“一麦两秋”就是说收麦活重。
大太阳底下如火烤,麦秸上有一层厚厚的灰,手一动灰便飞起来。
还有小蠓虫子围着头飞来飞去,直打脸,往鼻子嘴里钻。
“你——收麦?
累不累?
”“一点也不累,好玩着呢!
好玩?
收麦子好玩?
割麦子时要蹲在熟透的麦子边,蹲累了,跪地上,跪累了,坐地上,一点点的往前欠着身子,一把一镰才割四指远,一天也就割亩把地。
一天下来浑身是灰,往床上一躺,像散了架子。
“今天我和爸妈一起去体验农家乐了,妈妈还给我买了一身运动装,我穿上可好看,带上饮料,我最爱喝的。
“这不是旅游吗?
“差不多,你猜我割了多少麦子?
这一问难住大老刘啦,孙子一天能割多少麦子呢?
半亩不能,有一间房子大的一片儿就不少了,他想着。
“猜不到吧,我割了二百六十颗麦子。
”孙子很有成就感。
天哪,孙子能用棵来统计割麦的数量!
“割那么多,累吗?
”大老刘算是明白了,孙子是玩,不是收麦子。
“不累,妈妈一边给我打着伞,一边给我拿饮料,一会儿喂我一口,一会儿给我擦擦汗,爸爸接我割的麦子,我割一棵,爸爸记一棵,一共二百六十棵。
大老刘没有回话,只“噢”了一声。
“爷,唐诗错了!
就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咋错了?
”大老刘心里一疼,像是被谁狠狠地砸了一下,赶紧问。
“我觉得,收麦子一点也不辛苦啊,我把麦稞交给加工人员,他给我打了二万零五十八粒麦子,可是哪有一点辛苦啊?
所以‘粒粒皆辛苦’错了!
乌云遮蔽了天空,远处传来了雷声。
大老刘愣了半天,才说:
“明天你回来帮爷爷割麦子吧。
第二天,艳阳高照,真是麦收的好天气,大老刘只带了孙子一个人下了田,只一会儿工夫,孙子就脸色潮红,汗珠直滴,动作也慢了下来,开始用求救的眼光看向爷爷。
大老刘什么话也没说。
孙子越割越慢,终于割不动了。
大佬刘指着孙子割下的麦子说:
“你数一数,今天你割了多少粒麦子?
孙子看着自己浑身湿透的衣服和那割下的一点点麦子,一下子呆住了……
一进门,孙子就累得瘫倒在地上,苦着脸说:
“真是‘粒粒皆辛苦’啊……”看着孩子疲劳的样子,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大老刘却高兴的笑了。
1.请用合适的词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大老刘的心理状态。
接到孙子电话时→听说孙子参加割麦时→听到孙子说劳动不辛苦时→听到孙子说“真是‘粒粒皆辛苦’啊”时
2.赏析文中划线句的表现手法。
3.阅读下列两句话,联系全文,回答问题。
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
⑴这两句话中的加点词都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人物?
⑵简要分析加点词的内涵。
呆住了:
脸红了:
4.读完本文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7.
守山人
张小萌
①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一点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
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
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晚舒适。
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②“老康哟,我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