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4711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古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考古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考古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考古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考古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古Word下载.docx

《考古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Word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古Word下载.docx

“二重证据法”,即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相结合,互相验证,这样才有说服力。

“二重证据法”成为近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

三是纠史或辨史,即用考古材料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

文献材料的缺点:

主观性(史书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容易产生错误(流传过程中无意的讹误;

有意的篡改);

考古材料的优点:

成于当时人之手(第一手材料);

“历劫而不变”;

因此比文献材料具有更强的可信性。

当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发生矛盾时,应以考古材料为准。

如司马迁《史记·

殷本纪》:

殷先公上甲—报丁—报乙—报丙;

王国维依据甲骨文:

上甲—报乙—报丙—报丁,纠正了《史记》的错误。

三、考古学文化

1.考古学文化的定义

夏鼐: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

定义的三项要素(时间地域文化特征)

2.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方法

(1)以首次发现的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乡镇或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名称。

最为普遍的方法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等

四是与文献材料相比,考古材料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可以为我们更好的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

(2)以文化特征(特征性文物、纹饰等)来命名的方法。

如仰韶文化又叫彩陶文化,龙山文化又叫黑陶文化。

(3)以同一类型遗址中文化遗存最丰富、最能反映其文化的遗址来命名。

考古学文化由一群遗址组成,此种方法不以最早发现的遗址,而是以内容最丰富的遗址名来命名。

如青莲岗文化——北辛文化

(4)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文化遗存命名。

这是由于发掘地点中不止一种考古学文化,就在地名后加期别,以资区别。

如后冈一期文化、后冈二期文化、后冈三期文化(后冈三叠层),庙底沟二期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等。

3.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类型

(1)考古学文化的分期:

存在时间较长的考古学文化依其存在时间的先后而分为前后不同的几个期别。

如二里头文化分为细分为一、二、三、四期,一期最早,四期最晚。

(2)考古学文化的类型:

在考古学文化内部,一般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

同的类型。

类型的使用主要有两种基本情况:

一是主要用来表示因时间早晚而造成的差别。

如仰韶文化划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苏北地区的青莲冈文化分为青莲岗类型、刘林类型和花厅类型等;

二是反映地域性差别,即在考古学文化内部因分布地域不同而形成的地域性特征。

如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东下冯类型,裴李岗文化的裴李岗类型、贾湖类型等。

四、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考古学有两大特有的研究方法,一是考古地层学,二是考古类型学。

(一)考古地层学(层位学)

1、考古地层学的研究对象:

考古地层学又称地层学、层位学,是以地层堆积和遗迹

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是科学地收集实物资料的

基本方法论。

2、文化层:

地层学研究的是文化层,而不是其它的地层。

(1)文化层的定义:

所谓文化层,是指包含有人类活动遗存的堆积层。

(2)文化层的特征:

“熟土”,其中往往包含有古代器物、建筑遗存、生活垃圾等,土色呈灰色或红褐色。

而未经人类扰动过的天然土壤叫“生土”。

3、两种主要的地层关系:

在田野发掘中常见的地层关系主要有两种:

(1)叠压关系:

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层相互重叠,这种关系就是叠压关系。

同一地点较晚的堆积总是叠压在较早的堆积上,即较早时期形成的堆积在下,较晚时期形成的堆积在上。

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地书”“三峡五千年历史的地书”

2)打破关系:

即晚期的遗存向深处破坏了早期的文化层。

挖坑取土、掘沟凿井、埋葬死者等活动,对原有的堆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打破别的单位的单位相对较迟,而被打破的单位相对较早,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又一个基本原则。

(二)考古类型学

1、考古类型学的定义:

类型学又称器物形制学,是通过对考古遗存中的器物进行形态排比,以探求其变化规律、逻辑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推断其年代的早晚的方法论。

考古出土的器物的形态在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变化是有规律可寻的。

2、类型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陶器、瓷器、青铜器、铜镜、玉器、金银器、古字画等等

五、考古学的研究步骤

考古学有其特定的研究步骤,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考古调查(田野调查)

调查是为发掘做准备。

只有经过调查,才能选定发掘的地点和对象,并决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发掘。

(二)考古发掘(田野发掘)

考古发掘是整个考古活动的中心。

要掌握科学的发掘方法,要认识到任何发掘工作都是对遗迹和遗物的破坏。

考古工作者的责任,在于采取最妥当、最严密的方法,使这种损坏降到最低的限度。

(1)钻探

中国:

探铲(洛阳铲):

钻探时为尽可能减少对遗迹遗物的损害,不宜将探眼打得太密集。

外国:

电气探测法:

通过探针插入地下观察其电阻大小来确定地下遗存的类别。

(2)“布方”发掘

布方就是将确定的发掘范围划分成若干个发掘单位,每个单位称为一方。

以方为单位进行发掘。

方为长方形或正方形,2米*10米或2米*5米5米*5米或10米*10米。

在长方或正方形线与线的交叉点打上木桩作为标志。

方与方之间的隔梁最后再挖掉(为便于人行走、放置发掘物和防止墙壁坍塌)。

由上及下发掘注意区分不同文化层

考古发掘工作的原则,就是要做到能够根据这些记录及所采集的器物,恢复居住址或墓葬在未发掘前的原状。

田野调查与田野发掘,因都在野外进行,合称“田野考古”。

(三)整理资料

(1)洗刷器物;

(2)编号;

(3)修复;

(4)绘图照相;

(5)制作卡片;

(6)对器物做类型学研究,断定其年代。

(四)编写报告

发掘简报发掘报告

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两项,称为室内考古。

七、考古学上的年代

考古学上的年代,包括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一)相对年代:

1、相对年代的定义:

相对年代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如某种文化比另一文化早或晚,某一地层比另一地层早或晚,某一遗物比另一遗物早或晚。

2、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这是考古学范围内的两种主要的断代法。

(二)绝对年代

1、绝对年代的定义:

绝对年代是指以一定的时间计算单位来计算所发现遗迹或遗物的具体年代。

2、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

(1)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

(2)利用器物的纪年铭文断代(内证)

如年号钱、碑文、青铜器的铭文等(秦权: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利簋:

惟甲子朝,武王克商)

(3)利用标准器断代(外证)

为解决大多数没有铭文的文物年代问题,可以选择那些有明确时间的文物为标准器,通过对文字、纹饰、器型、制造技术、质料等方面与标准器相比较,以确定那些没有铭文的同类器物的年代。

这是目前考古界经常使用的断代方法之一。

但外证的可信性要低于内证。

(4)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断代

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

主要有:

a、放射性碳素断代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

它是考古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测定年代的方法。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利比1949年开始用于考古年代测定。

常用的标本有木炭、炭化的种子、果实、骨头、毛发、贝壳等,以木炭最为理想。

b、古地磁断代

是利用某些古物的热剩磁性进行断代的技术,用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窑、炉、灶、砖、瓦、陶瓷的年代测定。

c、热释光断代

利用绝缘结晶固体的热释光现象来进行断代的技术。

适用于陶器及其他火烧粘土样品。

d、钾-氩法断代

利用矿物质中钾-40衰变成氩-40的原理来进行断代的技术。

它是古人类学中常用的放射性断代方法之一,主要应用于地质学上测定岩石的年代。

e、树木年轮断代

利用树木年轮的生成规律来进行断代的技术。

它是现阶段最精确的断代方法。

八、中国考古学的百年回顾

(一)欧洲近代考古学的主要成就

考古学产生于近代欧洲

1、考古学分期的完善

(1)“三期论”的提出

1819年丹麦汤姆森“三期论”:

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2)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提出

2、考古地层学的成熟

考古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方法论:

地层学和类型学,这两个方法论若得不到确立,就不能说考古学的真正成熟。

1870年德国考古学家谢利曼对特洛伊古城的科学发掘,是严格按地层堆积进行的,标志着地层学的成熟,田野考古发掘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特洛伊古城,位于现在土耳其西北部小亚细亚半岛。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记述了希腊人和特洛伊人战争的故事,但人们长期认为特洛伊城是虚构的。

1870——1890年,德国考古学家谢利曼发掘特洛伊城址,特洛伊的真实存在才得以确认。

谢利曼(1822——1890)是原是德国商人,少年时在其父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乔利的《通史》中看到一幅特洛伊的想象图,引起了很大兴趣,后来又读了《荷马史诗》,于是渴望找到特洛伊。

46岁后谢利曼弃商从事考古,找到并按地层堆积科学发掘出了这座城址。

“近代考古学是伴随着谢利曼开始的。

3、考古类型学的成熟

1903年瑞典的蒙特柳斯发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在首章《方法论》中,将类型学的理论加以系统化。

标志着类型学理论的成熟。

4、“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提出

20世纪2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考古学文化”的概念,以“文化”代替“时期”。

这是因为考古学的“文化”除因时间早晚而有差别外,在地域上也有差别,世界范围内的同一个时期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各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往往在同一个时期中并存。

(二)百余年来中国考古学回顾

1、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1)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

(2)1928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对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科学发掘;

(3)殷墟共发现甲骨文近15万片;

(4)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2、敦煌文书的发现与研究

(1)1900年王道士发现莫高窟藏经洞;

(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各类文书5万多件,极富价值)

(2)敦煌文书因遭到西方人劫掠而分布在世界各地;

(3)敦煌学成为国际“显学”。

3、汉晋简牍的发现

(1)1906年英国斯坦因在尼雅遗址、楼兰遗址、敦煌遗址发掘出700多枚汉晋简牍;

敦煌汉简

(2)1931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瑞典人贝格曼在额济纳河流域古居延旧地发掘出11000枚汉代简牍

居延汉简

(3)到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已出土简牍达20万枚左右,总数字达600—700万,为中华民族的史册增添了灿烂的新篇章。

4、安特生首次发现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

瑞典人安特生北洋政府矿政顾问于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并发掘了以彩陶和磨制石器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出了“仰韶文化”名称对中国学术具有重大影响。

5、城子崖龙山文化的发现

1928年吴金鼎等在山东历城县城子崖龙山遗址的发掘出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后被命名为龙山文化。

6.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学组的成立和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是我国考古机构独立进行科学发掘的开端,是考古学在中国诞生的重要标志

李济、梁思永、董作宾、石璋如、郭宝钧、尹达、吴金鼎、高去寻、夏鼐等都是这一组织的著名的考古学家。

1928--1937年进行了15次发掘;

新中国成立后,殷墟发掘取得进一步成就。

对殷墟的考古发掘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学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考古发掘。

7.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现

(1)1929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开始对周口店进行大规模的发掘;

(2)1929年(12月2日)在裴文中主持下首次发现第一枚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3)周口店遗址共发掘出属于40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及大量的石器和用火痕迹;

(4)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对人类起源研究具有世界性影响。

8.1931年梁思永发现著名的后冈“三叠层”,开创了我国考古地层学理论。

后冈遗址的“三叠层”发掘,第一次从地层学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解决了中国考古学上的这一关键性问题。

这是中国考古学开始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考古地层学理论的创始人:

梁思永

9.苏秉琦开创了中国考古类型学理论。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1933年《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和《瓦鬲的研究》

中国考古类型学理论的创始人:

苏秉琦

10.我国南方首次发现史前新石器遗址——良渚遗址

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于1933~1936年在浙江的一些地方进行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发现并发掘良渚遗址。

11.1944年夏鼐重新发掘齐家文化的墓葬,第一次发现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层证据,批驳了“中国文化西来说”

甘肃宁定县阳洼湾

12.新中国考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旧石器时代考古:

发现了年代早于北京人的元谋人和蓝田人等猿人化石和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化石。

各地发现的200多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地点,代表了人类进化和旧石器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

猿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2)新石器时代考古:

a,早期文化(前仰韶期文化)遗存的发现(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陕西大地湾文化、江苏青莲岗文化等),找到了仰韶文化的先驱,对探讨中国农业、畜牧业和制陶工艺的起源有重要的帮助。

b、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松泽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石家河文化等等遗址)。

(3)青铜时代考古:

 A,夏代考古取得重大进展:

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的二里头文化

 B,商殷时代的考古:

商代早期的二里岗文化(郑州) 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等 殷墟的更大规模发掘

C,西周春秋时代的考古:

周原遗址(铜器窖藏 西周甲骨文 周公庙遗址大墓) 丰镐遗址 北京琉璃河的燕国墓地 山西翼城晋侯墓地 三门峡虢国墓地 曲阜鲁故城 临淄齐都 新郑郑韩故城等

(4)铁器时代考古:

 

战国楚系墓和楚简的发现(曾侯乙墓郭店楚简)

秦始皇陵的勘察和兵马俑坑的发掘

湖北云梦睡虎地和湖南龙山里耶秦简的发现

汉长安城的发掘和西汉诸陵的调查发掘

西汉各地诸侯王墓的发掘

唐代法门地宫的发掘

明十三陵的勘探与定陵的发掘等 

附: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考古》杂志于2001年组织选定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1.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与北京人、山顶洞的发现

2.云南元谋人的发现

3.陕西蓝田人的发现

4.辽宁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金牛山人的发现

5.广东曲江马坝人的发现

6.河北阳原泥河湾旧石器时代遗址群的发现与发掘

7.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8.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9. 湖南道县玉蟾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掘

10. 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1. 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2. 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3. 湖南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4. 内蒙古赤峰兴隆洼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5. 河南渑池仰韶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6. 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7. 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8.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9. 山东泰安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地的发掘

20. 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21. 湖北京山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22. 河南安阳后冈三叠层的发现

23. 河南陕县庙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24.河南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

25.上海青浦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26.山东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

27.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的调查与发掘

28.湖北天门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的调查与发掘

29.甘肃临洮马家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30.青海乐都柳湾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墓地的发掘

31.辽宁凌源、建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掘

32.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33.广东曲江石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34.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

35.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的发掘

36.台湾台北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37.甘肃广河齐家坪齐家文化遗址的发掘

38.河南偃师二里头村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39.山西夏县东下冯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

40.内蒙古赤峰夏家店早期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

41.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和墓地的发掘

42.河南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43.河南郑州商代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44.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方国遗址的发掘

45.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46.江西清江吴城商时期青铜文化遗址的发掘

47.江西新干商代晚期大型墓葬的发掘

48.四川广汉三星堆相当于商代晚期祭祀器物坑的发掘

49.陕西周原西周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50.陕西丰镐西周都城遗址与墓地的发现与发掘

51.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遗址与贵族墓地的发掘

52.山西曲沃西周晋国贵族墓地的发掘

53.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虢国上阳城与虢国墓地的发掘

54.山西侯马东周晋国故城遗址的发掘

55.河南新郑东周郑韩故城遗址的发掘

56.河北易县战国中晚期燕下都遗址的发掘

57.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的发掘

58.湖北江陵东周时期楚都纪南城周围东周墓群的发掘

59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的发掘

60 湖北铜绿山西周至汉代矿冶遗址的发掘

61 陕西咸阳秦咸阳城及秦宫殿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62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的勘探与发掘

63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与龙岗秦墓的发掘

64 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

65 陕西西汉帝陵的调查及陵园的勘探与发掘

66 河北满城汉墓的发掘

67 江苏徐州地区汉代楚王陵的发掘

68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

69 广州汉代南越王墓的发掘

70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发掘

71 河南洛阳烧沟汉墓的发掘

72 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及贵族墓地的发掘

73 居延汉代遗址与简牍的发现与发掘

74 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

75 新疆楼兰汉晋楼兰古国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76 新疆民丰尼雅汉晋时期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77 河北临漳曹魏、北朝邺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

78 湖南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简牍的发现

79 江苏南京地区东晋、南朝模印拼嵌砖画大墓及大族家族墓地的发掘

80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调查与发掘

81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调查

82 吉林集安高句丽王室、贵族墓葬的调查与发掘

83 甘肃敦煌石窟的发现

84 山东青州龙兴寺古代窖藏佛教造像的发现

85 隋大兴唐长安城址的调查与发掘

86 隋唐洛阳城及宋代衙署庭院遗址的勘探与发掘

87 山西太原隋代虞弘墓的发掘

88 陕西唐陵陪葬墓的发掘

89 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的清理发掘

90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公元4~8世纪墓群的发掘及文书的发现

91 黑龙江宁安唐代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调查与发掘(1963~1965年度)

92 江苏南京五代南唐二陵的发掘

93 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墓的发掘

94 河南禹县白沙宋墓的发掘

95 宁夏银川西夏王陵的调查与发掘

96 浙江南宋龙泉窑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97 陕西铜川唐至明代耀州窑遗址的发掘

98 西藏古格王国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99 北京元大都遗址的勘察与发掘

100 北京明定陵的发掘

专题二、远古头骨之谜——周口店北京猿人化石

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内容

(一)北京人化石的发现过程

1.1918年瑞典人安特生发现“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

2.到1927年共发掘出两颗人牙化石,被命名为“北京中国猿人”;

3.1929年中国地质调查所与美国协和医学院联合组建新生代研究室并开始对周口店进行大规模的系统发掘;

4.1929年(12月2日)在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主持下首次发现第1枚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5.1936年贾兰坡主持发掘出4枚比较完整的头盖骨;

6.到1937年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这些珍贵的标本下落不明);

7.1966年又发现一枚残破的头盖骨,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

8.周口店遗址共发掘出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

9.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早期猿人(直立人)阶段,距今40—50万年

体质介于现代人和猿之间:

在许多方面已具备人的特征,某些方面还残留有猿的特点

头部具有明显的原始性:

头盖骨低平,骨壁较厚,

脑容量比现代人少(北京人:

1059毫升现

代人:

1400毫升类人猿:

400毫升);

前额后倾;

骨粗壮;

吻部前伸;

牙齿粗大;

下颌骨后倾;

面部较短

四肢骨较为进步,与现代人差异较小

生物学上“用进废退”原理

男子身高1.62米,女子1.53米

(二)同时出土大量石制品(10万件以上,带有打制痕迹)

旧石器:

打制石器(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极其原始、粗糙)但意义很大,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因为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社会生产是以采集、渔猎为主的掠夺性经济(农业、畜牧业尚未出现)

(三)用火遗迹

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土块、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

他们已能控制用火。

火的使用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大事。

二、北京猿人发现的意义

1.北京猿人遗址是全世界发现的同一阶段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