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学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4666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36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学案Word格式.docx

《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学案Word格式.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学案Word格式.docx

(2)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现代化学:

化学家已能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进行微观探索,并正在探索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不同功能的产品,使化学在能源、材料、医药、信息、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知识拓展绿色化学:

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即减少或消除危险物质的使用和产生的化学品和过程的设计。

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化学

二、化学有什么作用

三、化学发展简史

成功之处

本节课通过一段视频把学生带入了神奇的化学世界,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出他们的学习欲望;

通过丰富的图片素材让学生了解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领悟化学的作用,建立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不足之处

课堂上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化学小实验,让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有更直观的认识,了解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及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联系及运用。

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神奇的“化学”

【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

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

物质的变化。

探究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

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探究实验

实验及装置

变化

前的

物质

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后的

变化后有

无新物质

生成  

(1)水的沸腾

液态

的水

液态水沸腾时生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片又凝结为液态的水

(2)胆矾研碎

块状

的胆

矾 

蓝色块状固体被研碎成粉末

粉末状

的胆矾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蓝色

的硫

酸铜

溶液

等 

立即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

蓝色的

氢氧化

铜沉淀

等  

(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

颗粒

状石

灰石

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

碳气体

课堂讨论

变化前观察

变化时观察

变化后观察

(1)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2)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1)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

(2)反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

(1)有几种物质生成

(2)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实验

(1)、

(2)]

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

现象

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发生改变,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发生

在变化过程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发生

实例

水结成冰、石蜡熔化、灯泡发光、海水晒盐、碘升华等

铁生锈、物质的燃烧、烧制瓷器、冶炼金属、呼吸作用、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等

本质区别(判断依据)

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但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知识拓展

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

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形状的改变(矿石粉碎等),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

凡是状态、形状、某些能量形式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2.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且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

无色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态氧;

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以小气泡放出等都是物理变化。

所以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三、本质区别:

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本堂课实验较多,有别于以往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果显著,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1.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区别,并能正确加以辨别。

2.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认识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之间的不同。

建立起“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的观点。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物质性质与物质变化的区别。

课堂展示水、铁丝、食盐、粉笔、食醋、酒精等,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不同性质,比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溶解性、能否燃烧等。

探究点一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本身就固有的性质呢?

讨论交流学生阅读教材,讨论相关问题,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

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导热性、导电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

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观察氧气、二氧化碳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

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和二氧化碳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氧气中:

木条燃烧得更旺

二氧化碳中:

木条熄灭

氧气能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课堂讨论

1.如何正确地闻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气味?

2.上述实验结论中哪些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

1.①中的气体无色、无味,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2.②中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属于化学性质。

探究点二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

提出问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之间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呢?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

1.区别:

(1)物质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其中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从描述的字眼上看,让人感觉到一种“现在进行时”的状态。

如:

纸张燃烧(化学变化)、钢铁生锈(化学变化)、小麦被磨成面粉(物理变化),它们都是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是静态的。

在描述时通常用到“易、会、能、可以”等词语,如:

煤能燃烧(化学性质)、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化学性质)、玻璃易被打碎(物理性质)、镁条可以被弯曲(物理性质),这些都是物质的性质。

2.联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体现出性质。

探究点三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提出问题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

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

石墨质软且呈深灰色,常用于制铅笔芯等。

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定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本质区别:

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

联系:

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物质性质决定,反映物质用途

本堂课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的认识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讨论、合作、总结归纳,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设计问题有些理论化,应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

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能主动与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1.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1.训练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现象。

2.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探究点一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学习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怎样的呢?

交流讨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实例讨论。

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方案;

(4)进行实验;

(5)收集证据;

(6)解释与结论;

(7)反思与评价;

(8)表达与交流。

知识拓展科学探究的形式有多种,实验、调查、讨论等都是科学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究不是一定都按科学探究的8个步骤一步步进行,可根据实际的研究内容选择其中几个环节进行。

探究点二 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在实验时,我们在实验前观察什么?

实验的过程中观察什么?

实验后又观察什么呢?

观察到的这些实验现象,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进行描述呢?

讨论交流讨论相关的原因。

归纳总结观察化学实验的内容:

实验前

实验过程中

实验后

物质原来的颜色、气味、状态等

物质状态和颜色的变化、发光、放热、产生沉淀和放出气体等

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化学实验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发光、放热、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3)关注物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并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探究点三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步骤

解释和结论

点燃前

观察蜡烛颜色、状态、形状

圆柱形,乳白色或红色等,有轻微气味

蜡烛因加入颜料而呈现各种颜色

从蜡烛上切下一块蜡,放入水中

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

石蜡质地较软,密度比水小,且难溶于水

续表

燃烧过程中

(1)在空气中,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产生黄白色光亮火焰;

蜡烛火焰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

火焰分三层

蜡烛火焰由于受气流影响而摇晃,黑烟是石蜡未充分燃烧产生的炭黑;

燃烧火焰分三层:

焰心、内焰、外焰

(2)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2s后取出

火柴梗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先变黑,第二层次之,里层几乎无变化

外焰处石蜡蒸气充分燃烧,温度最高;

内焰处石蜡蒸气燃烧不充分,温度较低;

焰心主要是未燃烧的石蜡蒸气,温度最低

(3)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

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4)将上述烧杯取下来正放,迅速往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熄灭后

熄灭蜡烛,观察现象

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

石蜡的蒸气遇冷形成白烟

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再观察现象

火焰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白烟是石蜡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

1.蜡烛燃烧时状态有没有什么改变?

2.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2s后取出,放置的时间长了,会有什么现象?

3.蜡烛燃烧时产生黑烟,为什么熄灭后是白烟?

熄灭后的白烟是什么物质?

1.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此反应的条件是点燃,写在了箭头的上方。

表达式的意义:

石蜡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白色(或其他颜色)固体,质地较软,有气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燃着时

发光,放热,冒黑烟,熔化成液态后又凝固;

火焰分三层,外焰最亮;

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另一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冒白烟;

点燃白烟,蜡烛又重新复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变化前;

变化过程中;

变化后。

三、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前;

点燃时;

熄灭后。

本堂课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

分组实验时有个别学生不服从小组长安排,体现不出小组的团队意识

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认识通过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究结果。

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

人的呼吸作用是人吸入氧气,将某些有机物质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请同学们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地呼出来,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还一样吗?

探究点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提出问题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有何不同?

课堂讨论阅读教材了解相关的信息。

实验内容

装置图

(1)利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另取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

两种气体均没有颜色

空气与人呼出的气体均是没有颜色的气体

(2)向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分别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①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②盛有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内澄清石灰水很快变浑浊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

(3)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

①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木条燃烧火焰不变;

②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熄灭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少

(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观察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

①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变化;

②哈气的玻璃片上有一层水雾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多

课堂讨论收集呼出的气体时,为什么要让吸入肺内的空气在肺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实验现象越明显呢?

归纳总结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在肺中停留时间越长,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越多,实验现象越明显。

对人体吸入

的空气和呼

出的气体的

探究二氧化碳:

呼出气体含量>

吸入空气含量

氧气:

呼出气体含量<

水蒸气: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假设,认真查阅资料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假设;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探究过程中无穷的乐趣

第1课时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药品的取用

1.了解化学实验安全规则。

2.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3.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4.学会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发展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实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1.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2.量筒和滴管的使用。

量筒读数的误差分析。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就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因为这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有很多仪器(如图)和药品正等待着我们用来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奥秘。

探究点一 化学药品的取用原则

提出问题实验室中的化学药品在取用时应注意什么?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

归纳总结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1)“三不”原则: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即“不触、不闻、不尝”。

(2)节约原则:

要严格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时,应按最少量取用:

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处理原则:

实验用剩的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内,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

知识拓展闻药品气味的方法:

把瓶塞打开,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让少量气体飘入鼻孔。

探究点二 化学药品的取用

提出问题

1.取用固体药品时应注意什么?

2.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什么?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固体

状态

所需

仪器

操作要点

规范操作

的原因

药匙

或纸

槽 

“一斜、二送、三直立”将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再把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试管底部

以免药品沾在试管内壁

块状、

颗粒状

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竖”将试管(或容器)横放,把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试管(或容器)口后,再把试管(或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到试管(或容器)的底部

防止试管底被砸破

2.液体药品的取用。

用量

方法及

方法巧记

滴加法——胶头滴管

滴加液体时,滴管在容器正上方悬空竖直滴入,滴管使用时,不能横放或倒置,用过的滴管立即用清水洗净,但与滴瓶配套的滴管用后千万不要清洗,要专管专用

“排气、吸液、竖直、悬空”

较多量

倾倒法

a.瓶塞倒放在桌面上;

b.试剂瓶口紧挨着试管口;

c.标签要朝着手心;

d.盖好瓶塞,放回原位,标签向外

“塞倒放、口挨口、签向手、要放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