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4539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今天,我们就认识一位待人宽厚,律己严谨的大家,他就是叶圣陶老先生,让我们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更为直观、真切的了解、学习他的为人处世风格。

2、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1.重点字

丁卯(mǎo)繁碎(suì

)商酌(zhuó

 

)颠沛流离(pè

i)妥帖(tiē)

晦涩(sè

)譬如(pì

)冗长(rǒng)冗赘(zhuì

)鞠躬尽瘁(jūcuì

2.词语解释

(1)沾溉:

浸润浇灌,比喻使人受益。

(2)搀合:

搀杂混合。

(3)修润:

助益,增益。

(3)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4)自顾不暇:

暇:

空闲。

光顾自己还来不及。

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5)颠沛流离:

颠沛:

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

流离:

浪落。

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喻因个体差异,对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7)晦涩:

(诗文、乐曲等的含意)隐晦不易懂。

形容人的话大概指说话迟钝不流利让人费解。

(8)冗长:

(形容词)指文章或演讲废话多、持续时间过长。

重复、啰唆,拉得过长。

(9)下里巴人:

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二)作者简介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

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3)写作背景

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逝世,作者难忍悲痛,写下此篇文章以缅怀叶圣陶先生的的过人品性和重要主张。

三、整体感知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明确:

缘由: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

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

(1)第三自然段:

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

送客

(3)第五自然段:

复信

(4)第六自然段:

会上发言

律己严: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

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

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

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叶圣陶先生逝世三个月后才动笔写关于纪念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答:

一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叶圣陶先生业绩多,写不尽;

二是因为遗体告别仪式上已经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他一生的贡献;

三是叶圣陶先生著作等身,足以沾溉后人。

2.作者打算在他写的纪念文章中选取什么样的题材?

答:

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3.作者在第二段是如何总说叶圣陶先生在立德方面的过人之处?

先写自己以前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引出后面的论述;

再把叶圣陶先生与鲁迅、郁达夫相对比,指出叶圣陶先生性格平实规矩;

最后从儒、道、释三种思想层面阐述叶圣陶先生在立德方面的过人之处;

最后引用《论语》中的话和自己的话再次印证。

4.第三段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

 

一是他修订吕叔湘先生的文章,使吕叔湘深受教育,再不敢写文章草率了事;

二是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还不耻下问,坚决要我帮他修润。

5.第三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这句话体现了叶圣陶先生谦逊、虚心的性格,同时表现了他对作者十分信任;

“好,就这样”,表现了叶圣陶先生说话做事干净利落,与作者感情深厚,言语之间直来直去。

6.生活中的叶圣陶先生又是怎样深厚待人的?

叶圣陶先生在生活方面犹如治学一样,待人也是宽厚待人。

文章举出了叶圣陶先生送人一定要送到大门口,还要鞠躬,说声谢谢。

即使是在自己身体不便的情况下,也依然不废这些礼节。

7.作者引用《尚书》: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因为在文革中叶圣陶先生也受到冲击,正因为叶圣陶先生为人厚道,所以他未受到什么冲击,这句话不仅是对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性的肯定,也寄托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牵挂。

三、总结全文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

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板书

反思

14.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序,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分析小说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发生的两次误会、三次悬念,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作用效果。

2.引导学生略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梨花”的相关内容。

再细读课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思考“梨花”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

从字面意思、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方面,分析、理解、品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可贵,发扬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争做文明人。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

2.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

1.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

2.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饮食安全。

一、趣味导入,作者简介

我国西南边睡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

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出示:

梨花图片。

彭荆风生平简介主要作品

彭荆风,随军进驻云南。

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

其中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被列为西南地区1954年优秀小说。

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说,写一个纯洁少女的服务献身精神。

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均在全国获奖。

1962年写的反映苦聪人翻身解放的长篇小说《鹿街草》。

二、预习测评

1、给下列加点(线)的字注音。

驿(yì

)路陡峭(dǒuqià

o)露宿(lù

)竹篾(miè

简陋(lò

u)撵(niǎn)走肩扛(ká

ng)悠(yōu)闲

麂(jǐ)子恍惚(huǎnghū)修葺(qì

)晶莹(jīngyí

ng)

折损(zhé

sǔn)香气四溢(yì

2、释词或写词。

(1)〔修葺〕修理(建筑物)。

葺,修理、修建。

(2)恍惚:

看得不清楚,不真切。

(3)折损:

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

(4)香气四溢:

香香的气味四处飘溢。

亦指良好的情操为很多人知道,美名传播很远。

3、小知识:

助词

(二)

动态组词包括“着”“了”“过”,附着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在进行或持续中,“了”表示已经完成或实现,“过”表示曾经发生过。

例如:

(1)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

(彭荆风《驿路梨花》)

(3)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语气组词主要包括“了”“嘛”“啦”“吗”“呢”“吧”“啊”等,放在句子末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或感叹等语气。

(1)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杨绛《老王》)

(2)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

“你还有钱吗?

”(杨绛《老王》)

(3)山,好大的山啊!

三、课文听读

《驿路梨花》演读

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2、“梨花”有何含义,并说说文中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二)班内展示,交流成果

2、“梨花”有何含义,并说说文中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五、师生互动,讲解质疑

(一)理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情节顺序

(1)阅读方法:

做到“两动”,“四不”。

“两动”是动眼,动脑;

“四不”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

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概括故事情节。

(2)整体理解课文。

按课文顺序复述课文。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见闻。

(4)本文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

这样一来,就使文字节省而容量较大。

2、情节特色:

(1)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第一个悬念: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一次误会:

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

第二个悬念:

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谁”呢?

第二次误会:

瑶族老人说,他从一个赶马人哪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第三个悬念:

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2)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

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回答时,应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3、事情的原委:

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

梨花姑娘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一直照料着小茅屋;

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就接着照顾小茅屋;

瑶族老人、“我”、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

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4、文章结构安排的好处:

(1)省文字,容量较大;

(2)悬念层叠,波澜起伏。

(二)析人物

1、文中出现哪些人物: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等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2、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出现次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时间

1

“我”和老余

投宿、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十年后的一天早上

2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

前一天晚上

3

梨花妹妹

照料小茅屋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4

(解放军)

盖小茅屋

十多年前

5

(梨花)

解放军盖小屋后、出嫁前

3、茅屋的小主人是谁?

茅屋的小主人是谁?

“我”和老余:

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

在小茅屋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助;

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

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

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人;

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梨花妹妹等哈尼小姑娘:

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战士:

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

梨花:

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和妹妹照料小屋,过路者也为小屋做贡献,小屋不属于某个特定的人所有,它属于共同建设小屋的人们。

从这个意义上讲,建造者解放军、照料者梨花和梨花妹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都是小屋的主人。

4、人物描写角度

直接写人: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

间接写人:

梨花和解放军

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直接写的人有力的衬托了间接写的人。

反思:

第三课时

(三)赏环境

1、文章第一段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山势?

作用是什么?

好大、起伏、挨、延伸、消失等词描写山势,由远及近,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2、小屋究竟是怎样发现的呢?

里面有些什么陈设呢?

我和老余赶山路,正担心要在“这深山中露宿”时,巧遇出现在梨树林边“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

室内陈设:

大火塘、有“铺着厚厚的稻草”的“大竹床”,还有“装满了水”的“大竹筒”。

屋内外贴的告示:

门板上有热情的“请进”两字,墙上有为客人提供服务的几行粗大的字:

“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辣子。

——真诚热情、细致周到。

3、梨花及其作用

(1)文章有几处描写了梨花?

分别在哪里?

第一处:

4─6自然段,(开头) 

第二处:

27自然段,(中间) 

第三处:

37自然段,(结尾) 

“梨花”在文中的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

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③“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

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

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⑤“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那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

“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明张主题。

再次点题,题文相映,收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2)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有何作用?

实写;

点题,烘托茅屋。

第二处;

虚写;

以“梨花”衬人美。

第三处;

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升华主题,“梨花”喻人—雷锋精神。

(四)标题“驿路梨花”含义

1、写作背景: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

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

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

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2、文题解说:

标题“驿路梨花”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这是以物喻人,使自然界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之花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五)归纳小结:

1、主题:

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2、写作特点

(1)处处设疑,悬念层叠二个误会三个悬念

(2)人花相映,诗情画意四写梨花五件好事

六、拓展延伸,扩大外延

1、趣味讨论:

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2、你能说说古代诗人吟咏梨花的诗句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 参)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 殊)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秦 观)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陆 游)

名言: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培根

(2)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七、布置作业

15、最苦与最乐

1、知识与能力:

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

体会文章论证的严密性,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

不到危险地段玩耍,不疯狂打闹。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

黄连是最苦的。

现在,我再告诉你们:

出去旅游最乐。

那么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东西最苦,什么东西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1)字词过关

恩惠(huì

)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 

卸(xiè

)却 

监督(dū)

2.多音字

(dé

)得力

得(děi)可得注意

(de)要不得

3.形近字

抵(dǐ)抵押愉(yú

)愉快

砥(dǐ)砥砺渝(yú

)坚贞不渝

诋(dǐ)诋毁榆(yú

)榆树

4.词语解释

(1)如释重负: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2)无入而不自得:

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3)悲天悯人:

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4)任重道远:

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5)死而后己:

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开明国文讲义》第一册。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三、整体感悟

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

结论是什么?

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四、合作探究

①指名读第1段

②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先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

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