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09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3793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核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09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审核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09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审核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09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审核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09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审核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09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核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09套Word文档格式.docx

《审核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09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核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09套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核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09套Word文档格式.docx

A.“陆资入台”可以使两岸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特别是在当前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更需要两岸携手、共渡难关。

B.深山“穴居”,闹市“蛋居”,而今京城又出现“井居”。

核心的问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该如何对待这些底层的民众;

我们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否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C.许多农耕时代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呈现片段化、碎片化状态,致使一些专家感慨“偌大的城市里,已经容不下一张童年的灶王像。

D.按照传播效果来看,“汪峰上头条”是个非常完美的传播个案。

从萌芽、发酵、直到膨胀,整个过程非常清晰,只有调侃,没有恶意,没有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5—7小题。

我国古代的咏花词的类型,虽然达到了逼真、传神的艺术境界,但多侧重于表现自然。

更多的咏花词佳作侧重于表现感情。

由感官向心灵开拓,审美对象便由形象转向意象,由目接之景转为神遇之景,诗境便由“物境”转为“意境”。

在创作上,追求表现审美主体心灵感受的“韵味”,通过超视听的心灵(或称“第六感官”)来把握对象。

如陆龟蒙《白莲》云“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醉时”,就体现了一种特有的韵味,诗人借此表达芳洁自赏而又寂寞凄清的心境,这首诗打动人的魅力在于此。

钟嵘《诗品》中说:

“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

其目的并非“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白莲欲坠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无关紧要,这里仅以此富有韵味的意象传出一种心境罢了。

又如姜夔《暗香》写寒梅云:

“竹外疏花,冷香入瑶席。

”又云:

“千树压,西湖寒碧。

”皆是幽冷心境的意象表现,有“得意忘象”之趣。

如从形貌之似的角度去落实,往往是不可捉摸的,那样去鉴赏便要失去韵味,难免买椟还珠之讥。

如司空图所云: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乎已违。

”故我们读这类诗词,更不可仅仅注意花卉形象的描摹,诗人已不是着眼于“目击可图”之境,而意在“境外生境”。

“境外生境”者,于“物境”之外生出“意境”也。

我们应力求通过品赏韵味进而领会意境,方不负古人。

故司马光云:

“古人为诗,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

”(《诗人玉屑》卷六引)

由物境引起内心触动,而将与它相似的内在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将自身情感托之于外物,这就构成了咏花词的另一境界——“情境”。

这已是“移情作用”的表现,已经不完全是从审美感受的角度出发,而是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托之于花卉形象表现出来。

在创作上常常采用比兴寄托的表达手段,“兴者托事于物”,以情附物,言在此而意在彼。

如陈子昂《感遇》诗咏兰,以“岁华尽摇落,劳意竟何成”寄寓时不我待、美人迟暮之叹;

宋徽宗《燕山亭》咏杏花,以“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寄予国破家亡、失身为虏之痛。

工于寄托者,皆善于闪烁其词,隐藏其旨,令读者于言外有所感触。

寄意的深隐,以造成情味的隽永。

含蓄深沉,故耐人寻味。

5.对第一段中引用姜夔的诗、司空图和司马光的话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传达给读者的往往是言外之意,即“得意忘象”之趣。

B.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一般注意了从描摹客观自然而逐步转向表现主观感情。

C.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注意欣赏和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一种特有的韵味。

D.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该注意领会诗人所创设的一种艺术意境以及言外之意。

6.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花诗词的另一境界──情境”指作者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B.一些追求诗品意境的诗人往往善于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寄托在对外物描绘的形象之中。

C.引用陈子昂、宋徽宗的咏花诗是为了举例说明古代咏花诗词大多只是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

D.咏花诗词常以景物作为思想感情的象征或寄托,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7.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鉴赏古诗要感受作者托于物外的景物描写,还要体味诗人隐藏其间的深沉的寄意。

B.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作品,作者都应追求逼真、神似的艺术表达效果,方能打动读者。

C.作家尤其是诗人应该努力追求诗品的韵味,达到意境美,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D.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是历代文人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三、(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日: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日: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

嘉祜二年,试礼部。

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日: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日: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日: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日:

“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

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

”安石日:

“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

”轼日:

“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

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安石厉声日:

“安石须说。

”又曰:

“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

”轼戏日:

“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

”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日:

“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

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①磨勘:

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冠,博通经史。

比:

等到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诣:

下令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庐:

建房

D.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狱:

刑罚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高”的一组是(3分)

①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②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③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④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⑤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⑥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听完母亲讲的故事,就能复述出大意来,很小就表现出了才能。

B.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C.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遇,很让王安石生气。

D.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27分)

11.

(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3分)

②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

(4分)

(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3分)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

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日我卒当以乐死。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③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王安石之父曾为江宁通判,卒于官,葬于江宁。

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

②寒食:

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③冶城:

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③轩冕:

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指代官位爵禄。

(1)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了哪些情感?

(2)在抒发情感的时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①携来百侣曾游, 

②消散了, 

,丁香般的惆怅。

③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④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⑤ 

,可以无悔矣。

⑥淇水汤汤, 

⑦ 

,心念旧恩。

⑧ 

,桃李罗堂前。

⑨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⑩ 

,渺沧海之一粟。

五、(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14——18题。

紫 

叶全新

⑴你种下什么,你就得到什么。

⑵在这棵我已种下十五年的紫藤树下,我开始思索。

惜春的人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可我喜欢“人间四月天”这样的句子。

因为闰月,今年春天来得迟,虽然是四月,阴历还在二月,但不知为什么,这棵紫藤却开花了。

⑶十五年前种下后,便年年盼它开花,一直盼到第五个年头,已经有朋友说这是不是一棵公紫藤?

一棵月季花确实有公枝和母枝,但一棵花树也有公树和母树吗?

我再一次为这种简单的无知而困惑。

是第五年春天将尽的时节吧,在高大疏朗的花架上,紫藤已按照我为它设计的路线,或者说按照阳光的引领,将它的身体不可思议地伸长,并生出无数枝节,尽一切力量抓住它的机遇,抓住它在这块注定了的土地上被种下了的命运,开始繁殖绵延。

现在它已是一位清淑的少女,抬头望去,青绿的细叶像它的心思一样一天天地覆盖着这片天空。

这心思终于以最美丽的姿态出现了,它开花了!

⑷第一年它开得羞涩而小心,一小挂一小挂,一身粉紫地从枝叶中露出来。

似乎连它自己也不相信,为什么一棵树会开花呢?

这几乎就像“我是谁”的问题一样难吧。

但一棵紫藤不需要哲学,它只是快乐极了,因为第二年它开得更多。

⑸这是人的树,人的花,人的果。

在紫藤盛开的时候,我站在花架下眺望湖对岸一个女孩回家的笑脸;

在紫藤落花的时候,我站在花架下看着一个青年渐渐远去的背影。

⑹在《迁徙的鸟》这部影片中,雅克·

波林说:

“鸟儿永远在飞。

只有鸟儿从不停止飞行。

⑺人类从来对鸟儿的飞翔所怀着的羡慕,只止于自由。

可是有谁知道,鸟儿为什么要飞呢?

为什么它们从不停止呢?

自由难道只在追逐之中吗?

⑻让我问问这棵紫藤吧,如果我只剩下了它的话。

⑼十五年来,紫藤春荣冬寞,四季的风是它的爱人。

它用一年的时光演出一场生命之剧,不急不躁,不卑不亢,不离不弃,不屈不挠。

夏天它极尽繁华,秋日它渐次凋零,冬天我看着它死去,春天我看着它活来。

它自由地开花,自由地长叶,不问风雨不问晴。

我把它种在湖边这座院子里,它就一心一意地生根,全心全意地开花。

没有比一棵平常的树更幸福的了,没有比一颗平常的心更快乐的了。

这道理是紫藤告诉我的。

惟有这样深这样厚的根才能长出自由之花吧,长出奇异之花吧。

⑽还只是二月呢,紫藤今年确实奇了,它想说什么呢?

它比一个人更多情么?

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另一个人,但一棵树却可以。

它展现自己最美的生命,是想挽留一个爱它的人。

这一生,我爱树胜过爱人,因为人的生命是残缺的。

只有一棵树是完整的,从生到死,死而复生,生生不息。

在生死之中有变有化,有情有意,有始有终,起起落落皆如无闻。

它所求的是那样简单,它永不舍得离弃你,它只要你种下它,它就是你的儿子,它就是你的女儿;

它只要你种下它,它就是你的父亲,它就是你的母亲啊!

⑾我的紫藤已经整整开了十年花了,一年比一年开得茂盛、开得繁荣,这繁荣一定来自它心灵的安适。

谁说一棵树没有梦呢?

当繁花落英的时候,我发现每一朵紫色的小花都像鸟儿张开的翅膀!

飞翔不是只有一种形式,不是只有一个天空,只要开出真正属于你的生命之花,你就会飞了。

⑿几乎每天都有真的鸟儿飞来与它对话。

它们或在花枝之间跳来跳去,或停留在这棵美丽无比的花树上。

有的鸟儿聒噪地说个不停,它们一定是劝说紫藤离开这片该死的臭烘烘的湖水吧;

有些鸟儿却因为这棵无比美丽的花树而暂时变成了一位哲人,因为它们在枝头上一边梳理着羽毛一边静静地思考:

为什么我要飞来飞去呢?

为什么我不能长久地留在这儿呢?

⒀这就是一只鸟儿和一棵树之间的秘密吧。

我将用全部的生命看守着它们。

我想一直到最后,我都不会知道自己究竟是要做一只鸟,还是要做一棵树。

14.文中说“因为人的生命是残缺的”,如何理解其中“残缺”二字的含意?

(2分)

 

15.请分析“鸟儿永远在飞。

”在文中的作用。

16.作者写鸟儿与紫藤有何联系?

17.作者在文中描述了三种生命形态,请你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是一致的吗?

(5分)

18.文章中说“人类从来对鸟儿的飞翔所怀着的羡慕,只止于自由。

”,这句话启迪着我们对事物的观察,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六、(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12分)

19.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简要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

(不超过60字)(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境,为医生拟写一句话。

(不超过10个字)(2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曼德拉,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

自幼性格刚强,崇敬民族英雄,“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

他成功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

为此,南非当局曾两次发出不准他参加公众集会的禁令。

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狱,在狱中长达27个春秋,备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

1994年5月,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

1993年10月,诺贝尔和平委员会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为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所作出的贡献。

北京时间12月6日凌晨2点50分)逝世。

请你为曼德拉拟一副挽联,要求:

内容要结合曼德拉的生平事迹,上下联结构一致(平仄不作要求)。

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

21.阅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其观点(不超过15字)(4分)

如何看待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呢?

美国电脑工程师雅格布·

尼尔森的研究表明:

线性的叙述性的纸质图书适合深度教育,而网络并不适合深度教育。

在非线性、充满链接的网络环境下,读者阅读网页往往是为了满足眼前的某个需求,希望从众多资料来源中去拼凑内容,寻找答案。

一般来说,读者没有耐心在网络上阅读长篇大论。

纸质图书适合深度学习的概念,而网络则适用于即时性、临时抱佛脚式的学习。

美国神经科学家玛雅·

萨拉维兹借助大量研究成果也认为,纸质书可能更适合学习复杂的、需要被牢牢记住的知识和概念,而电子书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七、写作(本大题60分)

22、阅读下面作文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西方某个国家有一位牧师奉派到新教区,发现前任牧师种了数百株郁金香。

然而附近上学的学童走过花园,见花便摘。

一天早上他站在花园里,有个上学的学童问他:

“我可以摘一朵花吗?

”牧师问:

“你要哪一朵?

”那孩子选了开得最美的一朵郁金香。

牧师接着说:

“这朵花是你的,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多大会儿也不会凋谢。

现在采摘,只能活数小时。

你想把它怎么样?

”孩子想了一会儿说:

“我要把它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

当天下午,有十多个孩子都在这里选择了他们自己的花,每个人都同意把它的花留在花园里,免得过早凋谢。

那年春天,牧师送出了整个花园的花,但一朵花也没有被糟蹋。

反而是满园春色。

牧师还结交了大批朋友。

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角度或一个侧面构思作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要抄袭,不要套作。

要求所写内容与所选材料有关。

高2018级上期期末语文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1、答案:

C。

(A诀别管窥蠡测lí

B礼尚往来风靡mǐD委曲求全混沌hù

n)

2.答案:

D。

(“危言危行”指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与文意不符。

3.答案:

(A“对象是”和“面向”杂糅。

B“和班长”歧义。

C“工厂”与“优质产品称号”不搭配。

4.答案:

B。

(A.两岸携手与共渡难关之间不用顿号用逗号。

C.句号放在引号外D.“直到”前的顿号改为逗号)

5、答案:

B“逐步转向主观感情”判断有误

6.答案:

C为了说明“情境’’是诗人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是诗人“以情附物”

7.答案:

D说法于原文无据。

再说,艺术创作源泉应该是现实社会生活

8.答案:

(诣:

到,去。

9.答案:

A。

(③⑥均是从侧面表现苏轼的才学,②是直接表现,①是说苏轼的品行的,⑤是王安石的话,④是苏轼守城的决心。

10.答案:

(王安石没有生气,他们二人谈得融洽。

11.

(1)①太守尚且不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

(“犹”1分,“吾侪”1分,句意1分)

②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您就不说一句话来解决这种局面吗。

(“用兵”1分,“数”1分,“大狱”1分,句意1分)

(2).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翻译】王羲之弃官之后,与居住在京城建康东面各郡的人士尽情游赏山水,以射鸟钓鱼为乐。

又与道士许迈一起采用服食养生之法,不惜跋涉千里去收集矿石类药物。

同时遍游东南面各郡,登尽名山,泛舟沧海,感叹说:

“我最终会因快乐而死去。

12

(1)(3分)

①“客思”句表达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感情,②”寒食泪”句表达丁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③“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句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

“未知轩冕乐”句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的情绪;

⑤“但欲老渔樵”句表达了诗人要辞官归隐的愿望。

(答出l点1分,2点2分,3点3分)

(2)(4分)

①运用了比喻修辞。

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枝,从而使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的可观可感。

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沮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而流出的泪又能使“冶城潮”涨起,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表明了作者悲痛之重。

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答出1点2分,2点4分。

13.答案:

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3.揉碎在浮藻间4.复为慷慨羽声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6.渐车帷裳7.契阔谈讌8.榆柳荫后檐9.犹不能不以之兴怀10.寄蜉蝣于天地

14、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历程中,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命运磨难及人生遗憾。

人的生命的唯一性以及命运的磨难与人生的遗憾就诠释了人生中的“残缺”之意。

15、

(1)、表现鸟儿永不停止的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

(2)、与下文紫藤表现出的从容、坚定、执着的人生形成对照。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16、

(1)两者的关系是相互映衬的关系。

(2)鸟儿象哲人一样不停地思考,映衬着紫藤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鸟儿不停地飞翔,映衬着紫藤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17、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