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首先让我们来看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地位:
20以内退位减同20以内进位加一样,在全套教材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以后学习一切计算的基础。
例如在以后学习多位数的加减法甚至是乘除法时,如果20以内退位减同20以内进位加不够熟练,将直接影响到计算的速度和正确性。
2、内容与编排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有两个大的学习内容一个是口算,另一个是用数学。
用数学在口算的两个内容“十几减9”和“十几减几”中已经包含渗透了。
教材的设计是很有层次性的,从整体上说是按照“从生活中的素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一做——练习巩固”,从细节上说,例如第12页的做一做,第1小题让学生仿照例题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以实物操作来加强表象。
第2小题要求用圈实物图的方式,帮助计算,比上一题抽象了一步,是用实物图来加强表象。
第3小题要求学生用喜欢的方法直接算得数,脱离实物和图形利用表象来支持思维,充分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3、算理、算法多样化
计算十几减几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主要的方法是“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两种方法。
我认为在教学计算的初始阶段要注意让学生多摆、多圈、多说(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可以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边摆小棒边说来帮助学生理解“破十法”)。
同时在教学时,也应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优化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那么如何处理学生的多种算法?
对于学生出现的算法,不能散乱的摆放在黑板上,应该进行分类梳理,逐一分析算理。
我们结合“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说明。
如12-9,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一些算法。
①破十法:
10-9=1,2+1=3。
②连续减:
12-2=10,10-7=3。
③想加算减:
9+3=12,12-9=3。
④其他,如数数,联想:
11-9=2,2+1=3等。
对于这些方法,不能只停留在罗列的层面上,应在分类梳理的基础上选择一般性的算法,如第①~③种,让学生理解其算理。
我采用先让汇报学生讲算理,再让其他学生复述算理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他人算法,修正自己的算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和提高。
“破十法”“连续减”以及“想加算减”都是一般性算法,其中最具优势的是“想加算减”。
其原因是:
第一,简便快捷。
因为“破十法”、“连续减”都需要两步,而“想加算减”只需一步。
它对后续学习非常重要,如在多位数减法中,当某一步需要退位时,如果用“破十法”或“连续减”计算,仅退位这一步就需要两步计算,如此下来整个计算步骤就会增加,出错率也会增加,如果用“想加算减”整个计算就变得简捷明了。
第二,沟通了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第三,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具有一举两得的功效。
既然“想加算减”有如此多好处,那么我们能否倾向于“想加算减”?
回答是当然可以,但要注意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一般方法之间的关系。
在开始学习时,几种一般性算法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采取一定策略,让学生逐步体会“想加算减”的优势,促使学生自发选择和掌握“想加算减”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己发现有一种“破十法”的延伸方法还挺受学生欢迎的,现在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觉得好的话可以参考一下,有不妥的可以批评指正:
当学完十几减9后,可以把所有十几减9的算式列举出来,让学生计算,并找出规律。
让学生发现:
所有十几减9的算式,得数都比被减数的个位多1。
让学生明白,多出的1实际是10减9得出的,所以凡是十几减9,得数都比被减数的个位多1,这样,就可以简单归纳:
如,12-9=,减9多1,1+2得3,所以12-9=3;
又如:
15-9=,减9多1,1+5得6,所以12-9=6;
如果是十几减8,就会多2,如此类推,减7就多3,减6就多4,那么,计算12-7=,想:
减7多3,3+2得5,所以12-7=5;
▲要注意P12做一做第2题和P13的第3题是不同的,教师要向学生说明,一道是圈减数,一道是圈得数。
▲P18第13题属于一道开放性题目:
只有情境,没有问题,可以根据情境写出加法算法算式或者减法算式:
按上下位置可以写出:
7+6=13,13-6=7,13-7=6;
按颜色可以写出:
8+5=13,13-8=5,13-5=8,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行。
4、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会用数学的头脑解决问题。
P19“用数学”是本单元安排的解决问题的内容。
这是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和前面有所不同,前面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一般都是直观呈现的,也就是说都是可以数出来的,所求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数数来解决。
在这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有的没有直观呈现,只通过文字来给出(举例),因此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通过数来解决,只能通过分析数量关系,结合加、减法的意义来解答。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观察,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一要培养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这个单元的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教学一直是结合的。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多注意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教给学生看图的方法:
先总体后局部;
从左往右;
从上到下;
先文后图。
引导学生结合情景图收集相关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进行计算或者是结合情景图提出问题,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进行计算;
还要教会学生分析在情景图中对话框中的信息哪个先哪个后,从而确定计算的方法;
二要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解决相关问题,
三要培养问题意识,学会提出相关问题,
四学会怎样用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P23是整理和复习,这个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是要求能背过的。
要教会学生有规律的背,这个表横看是每一横行的被减数相同,竖看是每一竖行的减数相同,斜着看是每一斜行的差相同,找到了规律,背起来就容易多了。
我采取一个很好的操作方法,就是学生用卡纸作出这些口算卡,正面写算式,背面写得数,用来进行口算训练,看正面可以算得数,反过来验证得数,看反面可以思考得数是十几的有哪些算式,效果很好。
关于第六单元10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的问题
教材第68页,通过36-8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呈现了学生摆小棒的计算过程(如下图)。
左边学生提出疑问:
“36-8,6减8不够减怎么办?
”右边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算:
先从3捆中拿出一捆打开和原来的6根合起来,变成16根,算16-8=8,
再算20+8=28。
但实际教学中,如果摆小棒计算,学生不一定用这种方法。
他们通常用“连续减”和“破十法”。
“连续减”这样想:
36-8,先从36根中拿走6根,再打开一捆,拿出2根,最后剩下28根,所以36-8=28。
“破十法”这样想:
36-8,6减8不够减,从3捆中打开一捆拿出8根剩下2根,和原来的2捆零6根合起来,就是28根,所以36-8=28。
那么现在如何处理学生的实际算法和教材算法的关系?
这一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处理“连续减”“破十法”和“想加算减”三种方法的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过,“想加算减”在多位数的退位减法中较其他两种算法有明显优势,在脱离操作,计算多位数的退位减法时,用的都是“想加算减”的方法,所以教材主要呈现的是这种方法,提示教师在学生多样化的算法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这种方法。
但要注意我们主张这种方法,并不是否定学生的算法,学生的真实算法,可以反应出他们对已有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助于对“想加算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保护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一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教学的,上册学生已认识整时和半时,这里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知道1小时=60分。
凡是教过这部分内容的老师都说难教,学生难学,错误率较高。
1、注意通过直观观察钟面和用实物或课件动态演示,实际操作拨一拨,使学生认识到钟面上有12大格、每个大格有5小格,共60小格。
清晰地了解时与分的关系:
当分针走过1小格就是1分,走过一圈就走过了60小格,是60分;
当分针走过一圈,时针刚好走1大格,是1时;
所以1时=60分。
直观地认识到1时=60分。
在这基础上,要学生学会5分5分地数,熟记分针指着1就是5分,分针指着2就是10分。
分针指着3就是15分……以在读钟表的过程钟能快速准确地读出钟面的时间,同时又为分针不是刚好指着数字,需要在5分5分的基础上1分1分地数出时刻做好准备。
▲注意时间的分钟数不到10的两种写法:
如果分钟数不到10,如P81例1:
9时5分,文字表示法记作:
9时5分,数字表示法则要在分钟数的前面加0,记作9:
05。
这是学生容易混淆和出错的。
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强调引导。
▲注意教会学生看钟表的方法:
我们可以这样看“几时几分”:
先看时针:
时针在哪两个数字之间,就看这两个数中较小的数是几确定是几时;
再看分针:
分针指着几或指着几过几小格,确定是几分;
这样就可以说出钟面时间是几时几分了。
▲在练习时为了清晰的看出分针指着哪一格,还可以用尺子把分针画长一点。
▲这一单元,老师们反映比较难,读分针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读时针,当时针不是正好指着整时时,学生往往弄不清,究竟是几时几分。
如,学生往往容易把5时58分看成是6时58分,对此,时针看似指向某一数字时,实际上并不一定指着这个数字,可能正好。
可能过了一点点,也可能未到过一点点;
到底如何就看分针过没过12,分针过了12,时针就过了这个数字,分针没有过12,时针就没过这个数字。
老师也可以通过拨钟面,加强几时多一点的教学。
也就是拨出整时,再多拨一点点或回拨一点点,让学生观察时针的变化,确定时针指的是几时。
如有条件,可以在教室里放一个钟表,经常性地认读。
将认读时间作为一个长期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步认识时间。
▲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说话。
教材中釆用12时记时法,不用24时记时法,老师在教学时就注意用上午、下午、晚上,帮助学生说出时间。
接着我们来看看第一单元位置,在练习题中如何判断左右的相对性?
在左右的练习中,有时左右的相对性回避不了。
如上图“女孩的左边是谁?
”就有不同的答案,引起了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上述问题就是判断左右时以谁为标准的问题。
以谁为标准,一般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把观察的对象按属性进行分类。
(1)观察的对象是无生命的物体(如下图),一般确定左右的标准是观察者。
圆的左边有(3)个三角形,右边有(4)个三角形。
(2)观察的对象是人或动物,有两种情况。
①当问及的问题涉及到人或动物身体的左右时(如下图),一般以人或动物为标准。
他(右)手拿着计算器。
小猫抬的是(左)爪。
②当问及的问题不涉及到人或动物身体的左右时(如下图),以谁为标准皆可。
女孩的左边是谁?
小狗的右边是谁?
如上左图,如果以观察者为标准,女孩的左边就是奶奶;
如果以女孩为标准,女孩的左边就是爷爷。
像这样判断照片中某人的左边或右边是谁时,以照片中的人或看照片的人为标准都是可以的。
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好是标明参照的标准,如给下图中的某人或某动物加上标明参照标准的说话框,这样就没有异议了。
这是我对本册教材的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想法,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