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3738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6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设计意图:

利用简单的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讲授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师: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在猿到人的转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取材方便和制作简单等原因,人类最早制造和使用的工具是石器。

因为石器加工方式的不同,我们将人类使用石器的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之后告诉老师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是什么意思?

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同学们,我们现在看ppt上两张地图。

左边是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古人类分布图,右边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

同学们能看出其分布特点吗?

满天星斗,多元分布;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较多。

很好!

接下来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来补充这个表格。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氏族内部出现了剩余产品,而这些剩余产品最终被部分人占有,成为他们地私产。

因此在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矛盾。

富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私产,就凭借自己的实力统治穷人。

因此,原来的贫富分化演变为阶级分化,出现了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的现象。

此时这些氏族演变成为一个个地区小国家。

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的活动范围扩大,因此出现氏族之间的交流。

因为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氏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最终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通过地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明多元一体,中原为核心的发展方向。

利用表格,便于学生掌握石器时代中华文明发展状况。

同时在表格讲解中,介绍生产力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2.从部落到国家

当这些氏族部落因为联系的日益密切而结成联盟后,就需要选出一个凌驾于各部落之上的“盟主”来对各部落进行管理。

这些“盟主”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此时,相对于中央的“盟主”而言,地方的各个氏族部落实力较强。

正因如此,“盟主”无法决定自己的去世后接班人选,更没有办法将“盟主”的位子留在自己部落和家族。

这种选择“盟主”的方式被后世称为“禅让制”。

而这种方式到禹接任联盟首领后就有所改变了。

接下来,我们根据《史记》中的记载来看看其中的改变。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

十七年而帝舜崩。

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史记·

夏本纪》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

遂灭有扈氏。

天下咸朝。

根据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到禹是通过禅让的方式继任首领。

但是禹去世,继任者却是禹的儿子启。

这句“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可以看出启的即位仍带有原始选举的色彩。

但是重点是有些部族不满启的即位,而启则是通过战争的方式灭掉了不服的部落,最终的结果是“天下咸朝”。

此后首领的地位便一直留在了启的家族中。

由此可见启凭借自己部族的实力,利用武力将帝位(部落首领)留在了自己家族。

而这种方式被后世成为“世袭制”。

因此,整个天下由公天下转变为私天下。

接下来,同学们阅读课本,根据课本内容完成这个表格。

根据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夏朝的君主只能直接管理自己部族夏后氏的领土,而对于其他的部族的领土只能间接控制。

我们称其为内外服制。

学生对于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等名词以及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转变不易理解,因此基于文献,利用“盟主”等通俗易懂的词语进行讲解。

教材对于夏朝的政治制度叙述充足,因此学生可以阅读教材,根据表格进行整合。

3.商和西周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

周朝定都于镐,史称西周。

同学们阅读课本,完成表格。

分封制是将地方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宗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目的是为了拱卫周王室。

因为商朝的外服诸国都是有地方氏族部落转变而成,而周朝的封国都是周王分封而成,所以周朝对于地方控制强于商朝。

商王朝王位传承的制度是世袭传子制,但是并未规定哪一位儿子可以继承。

因此形成了商朝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继位混乱的现象。

周朝的宗法制规定只有正妻所生长子—嫡长子—才能继承王位。

这样一来不仅避免出现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混乱现象,而且也解决财产和土地分配问题。

在商王朝境内,商部族周围有许多异姓部族。

它们有的完全服从商部族,有的却并非如此。

因此,商部族为了巩固自己统治便垄断神权。

商王既是君主,也是群巫之长。

部分部族可能对于不服从商王的君主之位,但是不能不服从神灵。

周朝取代商朝不仅是推翻了商王的君主之位,也推翻了商王群巫之长的地位。

因此,自己便不可能利用神权强化自身的统治,而采用礼乐制。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器物数量的不同时时处处彰显统治者的地位。

在采用礼乐制的同时,周朝还提出了民本思想,利用民本思想取代了商朝的神权思想。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商周时期的经济生活。

在农业上采用井田制,手工业中青铜铸造和纺织业发达。

依靠表格,学生可以将课本内容进行整合。

对于其中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讲解。

(三)思考

最后,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王朝。

周朝和商朝不仅传世文献有记载,考古出土的殷墟卜辞和青铜器铭文也可以证明商周两朝。

这种方法被称为“二重证据法”,就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

那我们利用二重证据法来判断夏朝是否存在。

传世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是地下的考古资料呢?

目前,我们还未能找到确切的证据。

而我们所知道二里头文化遗址,在课本中的记载也是“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因此,我们并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夏王朝的存在。

要肯定这个问题,我们只能等日后的考古发现。

这也许是教材将夏朝与传说的三皇五帝放在一起的原因。

但是,老师个人却认为夏王朝很有可能存在。

学生可以根据问题发散自己的思维,同时也可以学习一些史学研究方法。

(四)小结

本节课从旧石器时代一直讲到西周。

我们从中了解了石器时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发展方向,也知道了早期国家的出现的原因以及三代的政治制度。

在学习完这些后,我们又思考了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

这些对于大家日后学习历史是有益的。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本课课标

1.早期中华文明

⑴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⑵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要点

学纲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旧石器时代

1.含义;

 2.代表性遗址;

 3.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特点。

(二)△新石器时代

 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特点;

 3.代表性遗址:

时间(早期和晚期)、地域(黄河和长江流域等),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

(三)原始社会组织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部落时代,“三皇五帝”的传说

1.“三皇五帝”;

 2.炎黄部落联盟;

 3.“禅让”制。

(二)国家的产生

1.禹建立夏朝;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夏朝统治特点

三、▲商和西周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

1.商朝:

⑴商朝建立与迁都,⑵商朝统治特点:

内外服制,⑶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范围);

2.西周:

⑴西周的建立与都城,⑵分封制与宗法制,⑶“国人暴动”与西周灭亡。

(二)商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

井田制、农业生产工具;

 2.手工业:

青铜铸造、养蚕缫丝。

(三)商周时期的文化

1.文字:

甲骨文和金文;

 2.灿烂的青铜文化

注:

“▲”为教材主干或重点知识,是涵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培养学科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种命题(尤其是高考选拔性考试)中的常考点;

“△”为较重点知识,其知识地位和考试地位仅次于“▲”。

学习要求:

请同学们结合学纲提要,认真阅读课文并在课本上整理好读书笔记。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旧石器时代代表性的古人类化石点遗址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

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3.思考点:

观察课文P2《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二)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表1)

地域

早期(距今7000—5000年)

晚期(距今5000年)

黄河流域

⑴中上游地区:

仰韶文化,基本特征是:

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⑵下游地区: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基本特征是:

以黑陶为代表器物

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基本特征是:

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良渚文化

共同特征是:

出土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其他

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

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特点是:

⑴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

⑵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中国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3个阶段。

其中,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1.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

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他们在最高权力更替上实行“禅让”制。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夏朝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三、商和西周

(一)商周时期的社会(表2)

角度

商朝

西周

政治

政权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灭商,周朝定都于镐

统治特点

⑴多次迁都;

⑵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占卜);

⑶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经济

⑴农业: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①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②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⑵手工业:

①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②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文化

⑴文字:

商朝形成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西周使用金文或铭文;

⑵青铜文化:

商周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二)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表3)

分封制

宗法制

概念

即“封建亲戚”制,是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的制度

宗法即宗族法规,宗法制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

概况

⑴分封区域:

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

⑵分封对象:

王族子弟、功臣、前朝贵族;

⑶主要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

⑴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⑵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嫡、庶区分)

特点

层层分封,形成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

“以蕃屏周”,巩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⑴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⑵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西周政治统治的特点是:

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即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瓜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使王天下,号以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疏浚水道)……

——《韩非子·

五蠹》

材料二:

古者包羲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gǔ,鱼网),以佃以鱼……

——《周易》

材料三: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白虎通》

⑴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哪些历史传说?

(5分)这些传说怎样反映了我国远古居民生活进步的史实?

(5分)

历史传说:

①有巢氏构木为巢(改善居住条件,实行巢居);

②燧人氏钻木取火(吃上熟食);

③伏羲氏结网捕鱼(增加食物来源,补充营养);

④神农氏制作农具,教民耕种(开始从事农业,生活稳定下来);

⑤鲧、禹治水(治理水患,兴利除害)。

⑵考古发现的哪些遗址印证了这些历史传说?

(4分)

元谋人和北京人(用火),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河姆渡遗址等印证了这些历史传说。

⑶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对原始居民有什么重大意义?

(6分)

意义:

①改善了生存环境,提高了生存质量;

②摆脱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的范围;

③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每点2分,共6分)

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影响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

《史记·

夏本纪》写道: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

燕策一》记载: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公元前21世纪,夏后氏部落首领禹的儿子启在中原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政权——夏。

夏朝历时470余年,是奴隶社会的开端时期,中国历史自此步入文明史的大门。

夏朝以夏后氏部落为中心建立了对众多部族的统治,其领域包括今山西、河南、河北及山东等地区。

夏朝的统治机构极为简单,王室拥有卫队。

公元前16世纪,商汤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

商历时600余年,统御规模远远超乎前代,国家机器更加完善。

公元前11世纪,商朝属国周兴起,经牧野大战等战争灭商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史称西周。

“赫赫宗周”,“封藩建卫”,统辖着北及今辽宁,南至长江以南,西极今甘肃东部,东达濒海的广大区域。

——《夏商周时期的军事后勤》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

中国封建的等级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

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

⑴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夏、商、西周的统治特点。

(10分)

夏朝:

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对夏后氏部落实行直接统治,对“众多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统治机构极为简单”。

(任答2点4分)

商朝:

“国家机器更加完善”(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2分)

西周:

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商比夏、周比商的统辖范围(统御规模)不断扩大。

⑵根据材料三,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影响。

影响:

“封建宗法政治”贯穿于“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封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的皇权主义,(3分)以及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反对理性和守旧思想)等。

(3分)

『认知结构』

『质疑与反思启示与认识』

由学生在学习后,进一步提出质疑与反思,或总结学习启示与认识。

『限时训练』总分30分,限时15分钟。

一、选择题:

在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分,共16分。

1.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说:

“近代对上古史之探究,可分两途叙说:

㈠史前遗物之发掘。

㈡传说神话之审订。

”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我们可以运用下列哪些材料(A)

①龙山文化的“蛋壳陶”       ②燧人氏“钻木取火”

③神农氏“耕而作陶”        ④周口店遗址发掘的用火痕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下列文化遗址中,典型代表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的是(D)

A.北京人遗址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龙山文化

3.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

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A)

A.谷物种植   B.房屋建造   C.陶器制作   D.牲畜饲养

4.《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出土于河南安阳,骨版巨大且完整,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可见是吉祥卜。

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祭祀的活动,商王室人员的伤、病、死以及当时的天象。

据此可知(B)

A.商代君主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B.殷商时神权与王权密切相关

C.以兽骨占卜有助于正确决策      D.该文物是研究殷商唯一史料

5.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

这说明分封制(C)

A.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B.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6.陈立在《白虎通疏证•封公侯》中说:

“天子以别子为诸侯,其世为诸侯者,大宗也。

诸侯以别子为卿,其世为卿者,大宗也。

卿以别子为大夫,其世为大夫者,大宗也。

大夫以别子为士,其世为士者,大宗也。

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则为小宗。

”材料主要反映出(A)

A.宗法制维系了统治秩序        B.宗法制保证了大宗特权

C.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统治        D.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

7.《礼记》记载: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材料表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不同于商朝的是(A)

A.体现民本观念  B.宣扬君权神授  C.实行等级制度  D.强化宗族关系

8.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D)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加有价值    B.历史的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二重证据更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周初的分封是一种武装驻防事业……我们知道周王当时所能直接统治的只有王畿之地。

……王畿之外,周室先后封立了很多诸侯国,诸侯对王室的义务不过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以及救济畿内的灾患而已。

诸侯国的内政几乎完全自主,而王室开国初年的武王成王过去以后,诸侯对王室的义务也就成了具文(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空文)。

——白寿彝《中国通史》

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中国大概至晚从纪元前十二世纪起,就实行诸子均分制度。

父亲遗留下的财产,每一个儿子都有一份。

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

——柏杨《中国人史纲》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及诸侯国与周王政治关系的特点,并分析这种特点对周朝政治产生的影响。

目的:

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

特点:

周王分封诸侯,受封诸侯要对周王尽义务;

诸侯国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独立性)。

初期“以蕃屏周”,巩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后期随着周王室衰微,导致诸侯国之间割据纷争。

⑵西周统治者是如何解决材料二中的问题的?

这反映了周朝统治的什么特点?

解决: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