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2742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

《届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

6-10

6-15

6-20

6-25

6-30

7-5

7-10

7-15

7-20

棉蚜数量

(只/株)

0.42

4.79

41.58

261.73

1181.94

1976.96

2175.63

2171.46

2173.23

A.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B.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

C.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

D.调查期间6-30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由题意可知,棉蚜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属于寄生关系,A错误;

棉蚜体型微小,活动范围小,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B正确;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C正确;

调查期间6-30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及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4.通过样方法能够调查的是

A.遗传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

C.生境多样性D.基因多样性

【解析】物种多样性是代表群落组织水平和功能的基本特征,在生态学考查中使用较多的表示物种多样性指标有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种间相遇概率指数。

其中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是测定群落组织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大,表示物种多样性程度高,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

故选:

B。

5.如图为某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珊瑚虫和该区域的鱼组成珊瑚礁群落

B.珊瑚礁体积变化影响鱼类的多样性

C.该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演替至第4年时各种鱼类个体数才达到K值

选B。

群落是指所有生物的总和,因此珊瑚虫和该区域的鱼不能组成珊瑚礁群落;

鱼的种数与珊瑚礁体积变化相似,珊瑚礁体积增加能为鱼类生存提供更复杂的空间,说明珊瑚礁体积变化影响鱼类的多样性;

珊瑚礁群落具有生物条件,其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鱼类个体数与珊瑚礁体积变化有关,所以演替至第4年时各种鱼类个体数才达到K值是不正确的。

6.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解:

A、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不能过分醒目,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应该相同,C正确;

D、农作物上的蚜虫、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

C.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7.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c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上升

C.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D.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在曲线的b点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解析】bc段种群数量逐渐增加至K值,说明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至0,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B项错误;

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当生物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充裕时,K值有望提高,C项正确;

在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若此种群是鱼类,则在曲线的c点捕捞后,使种群的剩余量为K/2时,既可获得最大日捕捞量,也不影响鱼类的可持续发展,D项错误。

8.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某鱼类种群,则a点后变化原因可能是大量放养了该种鱼类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在逐渐减小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解析】图①所示a点后K值降低,种群数量减少,可推测为过度放养了某种鱼类,A正确;

图②所示b点后K值增大,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食物、空间增大,B正确;

图③所示c点后K值降低,可能是外界干扰超过了其抵抗的能力,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在逐渐减小,恢复力稳定性可能在增大,C错误;

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D正确。

【考点定位】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9.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C.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D.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后盖上盖玻片,再用显微镜观察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据此可推知:

某种群一年内的出生率为20%,A项错误;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为种群密度,不属于空间特征,B项正确;

年龄组成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C项错误;

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将样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将多余的培养液吸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观察,D项错误。

本题考查种群特征、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0.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从图可以看出第1年至第5年间λ值维持相对稳定并且超过1,说明当年种群的数量超过一年前种群数量,因此数量是增加的,故A错;

第5年到第10年λ值逐渐下降,但大于1,说明当年种群数量是增加的,故B错;

由于在第15年至第20年间,λ的值不断增加,说明不是J型增长曲线,故C错;

从图看出第20年到第30年间λ值维持为1,野兔种群数量的增长率等于0,故D正确。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1.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增加至K值时,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B.池塘中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一般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D.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种群数量增加至K值时,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A正确;

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高,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C正确;

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增加了物种数目,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12.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物种组成

C.优势种D.营养结构

题干中未涉及物种组成及比例,A错误;

植物之间只有竞争关系,B错误;

本题中没有体现出群落中有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错误;

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这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而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则体现了群落中的水平结构,D正确。

【点睛】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层的数目依群落类型不同有很大变动,森林的层次比草原的层次多,表现也最清楚,如森林群落中,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

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表明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它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

13.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强

【解析】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不能组成一个种群;

故A错误;

企鹅以磷虾为食,其数量增多会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磷虾减少后又可导致企鹅数量减少,二者数量最终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故B正确;

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故C正确;

南极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在-2~2℃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大,故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的特征;

群落的结构特征

【名师点睛】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种生物总和构成种群,所以生物构成群落,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企鹅种群密度会有明显变化,企鹅与磷虾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14.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即物种的镶嵌式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故A正确;

由题干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无植被覆盖,故在该岛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原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故B错误;

人类的参与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C正确;

初生演替的起点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经历的时间长,故D正确.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5.下列有关稳定平衡密度说法正确的是

A.稳定平衡密度是种群的最大密度

B.气候是最强烈的影响稳定平衡密度的外源性因素

C.种群可通过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来调节稳定平衡密度

D.当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平衡密度后,种群的自然增长率最大

生态因子的作用使种群在生物群落中,与其他生物成比例地维持在某一特定密度水平上,这一密度水平称为种群的平衡密度,不是种群的最大密度,A错。

气候是最强烈的影响稳定平衡密度的外源性因素,B正确。

内分泌调节是个体行为,不是种群行为,C错。

达到稳定平衡密度后,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为0,D错。

本题考查稳定平衡密度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看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6.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增长时

A.种群密度最大B.成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增长速率大于零

【解析】在停止增长时,种群数量最多,种群密度最大,故A正确;

在种群数量停止增长时,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数量比例适当,故B错误;

在种群数量停止增长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但都不为零,故C错误;

在种群数量停止增长时,增长速率几乎为0,故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

17.在自然环境良好的情况下,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B.开始时的物种数目上升,然后趋于稳定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简化

D.生态系统有机物不断增多

自然环境良好的情况下,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断变化,A正确;

开始时的物种数目上升,然后趋于稳定,B正确,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C错误;

生态系统有机物不断增多,D正确。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8.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置的变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为解决逐个计数的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B.为保证计数准确,每次取样都必须稀释

C.为保证酵母菌繁殖所需的氧气,培养容器必须敞开

D.为保证酵母菌正常生长,每隔一段时间需换一次培养液

A、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生物,为解决逐个计数的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A正确;

B、酵母菌数量太多时才需要稀释,B错误;

C、培养容器敞开会污染酵母菌培养液,导致计数不准确,C错误;

D、该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更换培养液,D错误.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9.森林里,松鼠、猫头鹰等在上层活动,大山雀、柳莺等在灌木丛活动,而獾、野猪则在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种群密度B.适应的普遍性

C.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要求考生理解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等相关概念,能根据题干材料描述判断出群落的垂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题意,森林里,松鼠、猫头鹰等在上层活动,大山雀、柳莺等在灌木丛活动,而獾、野猪则在地面活动,,这种因植物的垂直分层而导致动物的垂直分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ABD错误。

20.20.20.磷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为了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将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可溶性磷的优良解磷菌株,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表示在固体培养基中筛选出来的菌株,表表示所筛选的三种菌株相关数值,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此培养基中唯一的磷源应该是难溶性磷酸盐

B.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确定溶解磷能力最强的菌株是甲

C.培养基上出现的单一菌落可以看做一个种群

D.土壤中的磷被植物细胞吸收可用于合成ATP、核酸、NADPH等化合物

【解析】筛选能够将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可溶性磷的优良解磷菌株,培养基中唯一的磷源应该是难溶性磷酸盐,A项正确;

D/d的比值可以代表溶解磷能力,表中菌株乙该比值最大,B项错误;

培养基上出现的单一菌落一般由同种菌株组成,可以看做一个种群,C项正确;

ATP、核酸、NADPH等化合物均含有磷元素,土壤中的磷被植物细胞吸收可用于合成ATP、核酸、NADPH等化合物,D项正确。

21.如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据图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A.该曲线中种内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最激烈的是bc段

B.t3后种群数量不能继续增长的原因只可能是食物与空间不足

C.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

D.K值是该种群在该环境中能达到的最大密度

【解析】该曲线中种内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最激烈的是种群数量最多的时候,即cd段,A错误;

t3后种群数量不能继续增长的原因只可能是食物、空间、天敌等的限制,B错误;

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

环境容纳量(K值)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错误;

故选C。

22.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解析】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在不同枯落物层的厚度,不同枯落物层的生物种类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受到影响,B正确;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

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类有差别,但是不能推测某种种群密度的大小,D错。

故选D符合题意。

23.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随机取样

B.样方面积为1m2

C.样本数量足够大

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

【解析】植物种群密度调查随机取样的样方数量要足够大,并且调查期间应该没有人为因素的影响。

一般调查草本植物的样方面积为1m2。

24.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其基本步骤是()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③提出合理的假设

④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A.①④③②B.③①④②C.①③④②D.①③②④

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

观察并提出问题.要构建一个数学模型,首先我们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弄清楚对象的特征.

第二步:

提出合理的假设.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相同.

第三步:

建构模型.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词的等式关系.

第四步:

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当数学公式这个模型构建出来后,可以进一步求算出各月的具体数值,再绘制出坐标曲线图,曲线图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其基本步骤是: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③提出合理的假设;

④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②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种群的数量变动.

25.菟丝子属于下列哪一种根?

A.寄生根B.攀援根C.板状根D.支柱根

菟丝子是一种生理构造特别的寄生植物,其组成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爬藤状构造攀附在其他植物,并且从接触宿主的部位伸出尖刺,戳入宿主直达韧皮部,吸取养分以维生,更进一步还会储存成淀粉粒于组织中。

所以菟丝子把其根伸进植物茎的组织内,与维管相同,吸取植物的养料和水分,因而属于寄生根。

二、非选择题

26.研究人员对某淡水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了如下各项调查研究。

请分析回答。

(1)通过调查,绘制出如图所示能量关系。

该调查涉及了_____________个营养级。

第一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远低于10%,主要原因是作为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浮游植物生命周期短,有大量浮游植物沉入水底,其中的能量被湖中________________利用。

根据图中的数据,该湖泊底泥中有机物的总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2)调查发现,该湖泊目前污染严重,工作人员建立的下图所示人工湿地,展示了较新的城市污水(富含N、P,也有有机物)处理技术。

(箭头表示水流方向)

①人工湿地植物一般宜选用本地物种,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保证当地生态系统的安全。

②人工湿地的植物根系常形成一个网络样结构,网络中的根系不仅能直接吸收污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等营养物质,而且还为分解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降解污水中的______________。

③流经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

④实地调查发现,该湿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逐年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

⑤人工湿地虽可以净化城市污水,但对污水排放量还是要加以控制,原因是。

若要判断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污水处理能力,应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水质进行检测,通过比较其中N、P及有机污染物的差值,来分析人工湿地的净化能力。

【答案】

(每空1分,共10分)

(1)三分解者增加

(2)①外来物种入侵②N、P有机物

③大于④次生演替⑤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有限进水口和出水口

(1)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三个营养级,由图可知能量可以被湖泊中的分解者利用,因为能量的利用率较低,该湖泊底泥中有机物的总量变化趋势是增加。

(2)①人工湿地植物一般宜选用本地物种,是为了避免外来物种入侵。

②因为污水中富含N、P现在根系能减轻污染应是能直接吸收N、P元素,并且可以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③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故大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④在该湿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⑤人工湿地虽可以净化城市污水,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对污水排放量还是要加以控制,应通过对进出水口水质进行检测来分析人工湿地的净化能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