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技术教案(综合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4232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1,0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片机技术教案(综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单片机技术教案(综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单片机技术教案(综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单片机技术教案(综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单片机技术教案(综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片机技术教案(综合版).doc

《单片机技术教案(综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片机技术教案(综合版).doc(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片机技术教案(综合版).doc

第一讲

一、授课内容:

1.授课科目:

单片机技术

2.授课内容:

1.1什么是单片机1.2单片机的发展1.3MCS-51和80C51系列简介1.4单片机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3.授课类型:

讲授

4.授课时间:

2学时

5.主讲教师:

刘珊

二、教学目的:

了解单片机的发展,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掌握单片机的特点

三、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单片机的特点

四、教学设想:

1.借助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使课堂生动,另一方面可以腾出大量时间加强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

2.借助EWB软件做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他们对本学科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板书)

一、什么是单片机

单片机是将CPU,RAM,ROM,定时器/计数器以及I/O接口电路等计算机的主要部件集成在一块电路芯片上。

SCM:

单片微型计算机

MCU:

微控制器

SOC:

片上系统

二、单片微型计算机发展概况

单片机出现的历史并不长,但发展十分迅猛。

它的产生与发展和微处理器的产生与发展大体同步,自1971年美国Intel公司首先推出4位微处理器(4004)以来,它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

第1阶段(1971~1976):

单片机发展的初级阶段。

1971年11月Intel公司首先设计出集成度为2000只晶体管/片的4位微处理器Intel4004,并配有RAM、ROM和移位寄存器,构成了第一台MCS—4微处理器,而后又推出了8位微处理器Intel8008,以及其它各公司相继推出的8位微处理器。

第2阶段(1976~1980):

低性能单片机阶段。

以1976年Intel公司推出的MCS—48系列为代表,采用将8位CPU、8位并行I/O接口、8位定时/计数器、RAM和ROM等集成于一块半导体芯片上的单片结构,虽然其寻址范围有限(不大于4KB),也没有串行I/O,RAM、ROM容量小,中断系统也较简单,但功能可满足一般工业控制和智能化仪器、仪表等的需要。

第3阶段(1980~1983):

高性能单片机阶段。

这一阶段推出的高性能8位单片机普遍带有串行口,有多级中断处理系统,多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

片内RAM、ROM的容量加大,且寻址范围可达64KB,个别片内还带有A/D转换接口。

第4阶段(1983~80年代末):

16位单片机阶段。

1983年Intel公司又推出了高性能的16位单片机MCS—96系列,由于其采用了最新的制造工艺,使芯片集成度高达12万只晶体管/片。

第5阶段(90年代):

单片机在集成度、功能、速度、可靠性、应用领域等全方位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单片机的特点

n

(1)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功能强、性价比高。

n

(2)数据大都在单片机内部传送,运行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

n(3)结构灵活,易于组成各种微机应用系统。

n(4)应用广泛,既可用于工业自动控制等场合,又可用于测量仪器、医疗仪器及家用电器等领域。

四、单片机系列简介

目前世界上单片机生产厂商很多,如:

Intel、Motorola、Philips、Siemens、NEC、ADM、Zilog等公司,其主流产品有几十个系列,几百个品种。

尽管其各具特色,名称各异,但作为集CPU、RAM、ROM(或EPROM)、I/O接口、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系统为一体的单片机,其原理大同小异。

现以Intel公司的系列产品为例,说明各系列之间的区别。

Intel公司从其生产单片机开始,发展到现在,大体上可分为3大系列:

MCS—48系列、MCS—51系列、MCS—96系列。

该3大系列的性能简介见表1。

表1Intel单片机系列性能简介

4、MCS—51单片机系列

MCS—51系列单片机虽已有10多种产品,但可分为两大系列:

MCS—51子系列与MCS—52子系列。

MCS—51子系列中主要有8031、8051、8751三种类型。

而MCS—52子系列也有3种类型8032、8052、8752。

在某些性能上略有差异。

由此可见,在本子系列内各类芯片的主要区别在于片内有无ROM或EPROM;MCS—51与MCS—52子系列间所不同的是片内程序存储器ROM从4KB增至8KB;片内数据存储器由128个字节增至256个字节;定时器/计数器增加了一个;中断源增加了1~2个。

另外,对于制造工艺为CHMOS的单片机,由于采用CMOS技术制造,因此具有低功耗的

特点,如8051功耗约为630mW,而80C51的功耗只有120mW。

五、单片机的应用

由于单片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便宜、

功耗低,控制功能强及运算速度快等特点,因而在国民

经济建设、军事及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

(1)家用电器领域

目前国内各种家用电器已普遍采用单片机控制取代传统的控制电路,而做成单片机控制系统。

例如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微波炉、电饭煲、电视机、录像机及其它视频音像设备的控制器。

⑵ 办公自动化领域

现代办公室中所使用的大量通信、信息产品多数都采用了单片机,如通用计算机系统中的键盘译码、磁盘驱动、打印机、绘图仪、复印机、电话、传真机、考勤机等。

(3)智能仪表。

用单片机改造原有的测量、控制仪表,促进仪表向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综合化、柔性化方向发展。

(4)机电一体化产品。

单片机与传统的机械产品相结合,使传统机械产品结构简化,控制智能化。

(5) 商业营销领域

由于在商业营销系统已广泛使用的电子称、收款机、条形码阅读器、仓储安全监测系统、商场保安系统、空气调节系统、冷冻保鲜系统等中,目前已纷纷采用单片机构成专用系统,主要由于这种系统有明显的抗病菌侵害、抗电磁干扰等高可靠性能的保证。

(6)汽车电子与航空航天电子系统

通常在这些电子系统中的集中显示系统、动力监测控制系统、自动驾驭系统、通信系统以及运行监视器(黑匣子)等都要构成冗余的网络系统。

第二讲

一、授课内容:

1.授课科目:

单片机技术

2.授课内容:

2.1单片机的基本组成2.280C51单片机的引脚功能和结构框图

3.授课类型:

讲授

4.授课时间:

2学时

5.主讲教师:

刘珊

二|、教学要求:

掌握单片机的存储器结构与复位方式,以及80C51单片机的引脚功能,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三、教材分析:

重点:

80C51单片机的引脚功能和内部结构,单片机的存储器结构与复位方式.

难点:

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四、教学设想:

1、借助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使课堂生动,另一方面可以腾出大量时间加强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

2、借助EWB软件做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他们对本学科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板书)

2.1.1MCS-51单片机的基本组成

(1)一个8位微处理器CPU。

(2)数据存储器RAM和特殊功能寄存器SFR。

(3)内部程序存储器ROM。

(4)两个定时/计数器,用以对外部事件进行计数,也可用作定时器。

(5)四个8位可编程的I/O(输入/输出)并行端口,每个端口既可做输入,也可做输出。

(6)一个串行端口,用于数据的串行通信。

(7)中断控制系统。

(8)内部时钟电路。

时钟电路

SFR和RAM

ROM

CPU

定时/计数器

并行端口

中断系统

串行端口

时钟源

T0T1

P0P1P2P3

TXDRXD

INT0INT1

二、80C51单片机的引脚功能结构框图(如上图)

1.主电源引脚VCC和VSS

2.外接晶振引脚XTAL1和XTAL2

3.控制或其他电源复用引脚RST/VPD、ALE/、和/VPP

4.输入/输出引脚P0、P1、P2、P3(共32根)

三、引脚功能

(1)主电源引脚Vcc和Vss

VCC:

接+5V电源正端;

VSS:

接+5V电源地端。

(2)外接晶体引脚XTAL1和XTAL2

XTAL1:

接外部石英晶体的一端。

在单片机内部,它是一个反相放大器的输入端,这个放大器构成了片内振荡器。

当采用外部时钟时,对于HMOS单片机,该引脚接地;对于CHMOS单片机,该引脚作为外部振荡信号的输入端。

XTAL2:

接外部晶体的另一端。

在单片机内部,接至片内振荡器的反相放大器的输出端。

当采用外部时钟时,对于HMOS单片机,该引脚作为外部振荡信号的输入端;对于CHMOS芯片,该引脚悬空不接。

图1内部振荡方式

图2外部振荡方式

(3)输入/输出(I/O)引脚P0口、P1口、P2口及P3口

(a)P0口(39脚~32脚):

P0.0~P0.7统称为P0口。

(b)P1口(1脚~8脚):

P1.0~P1.7统称为P1口,可作为准双向I/O接口使用。

(c)P2口(21脚~28脚):

P2.0~P2.7统称为P2口,一般可作为准双向I/O接口。

(d)P3口(10脚~17脚):

P3.0~P3.7统称为P3口。

第三讲

一、授课内容:

1.授课科目:

单片机技术

2.授课内容:

2.380C51CPU的结构和特点2.4存储器结构和地址空间

3.授课类型:

讲授

4.授课时间:

2学时

5.主讲教师:

刘珊

二|、教学要求:

掌握单片机的存储器结构与复位方式,80C51单片机的引脚功能,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三、教材分析:

重点:

80C51单片机的引脚功能和内部结构,单片机的存储器结构与复位方式.

难点:

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四、教学设想:

1、借助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使课堂生动,另一方面可以腾出大量时间加强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

2、借助EWB软件做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他们对本学科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板书)

MCS-51单片机的基本结构

2.1.2MCS-51单片机硬件结构特点

1.内部程序存储器(ROM)和内部数据存储器(RAM)容量(如表2-1所示)。

2.输入/输出(I/O)端口

3.外部程序存储器和外部数据存储器寻址空间

4.中断与堆栈

5.定时/计数器与寄存器区

6.指令系统

2.1.3MCS-51单片机内部结构

1.运算器

运算器由8位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ArithmeticLogicUnit)、8位累加器ACC(Accumulator)、8位寄存器B、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W(ProgramStatusWord)、8位暂存寄存器TMP1和TMP2等组成。

2.控制器

主要由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IR、指令译码器ID、堆栈指针SP、数据指针DPTR、时钟发生器及定时控制逻辑等组成。

2.3MCS-51单片机的存储器配置

2.3.1片内数据存储器

2.3.2片外数据存储器

2.3.3程序存储器

2.3.1片内数据存储器

片内数据存储器结构如图2-9(a)所示;其具体位地址单元如表2-3所示;专用寄存器的地址映像如表2-4所示。

通用

RA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