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乱象产生的原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电视剧乱象产生的原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剧乱象产生的原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也要让文艺成为最后一道虚设的心理防线。
翻拍剧占据半边天
1.编剧荒:
缺乏中国好故事
“为什么翻拍这么多?
最主要的原因,没有好故事,只能资源再利用”,从不断被翻拍的四大名著、金庸小说,到影视剧互相翻拍,其实都在折射出一个现象——编剧荒,故事荒。
真的是这些翻拍电视剧无法替代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是在目前的电视圈,真正的好编剧实在是太少了。
剩下一些没有原创能力的编剧,想不出好故事,就只能靠改编和扩充剧情来混日子了。
借名气:
为的就是省钱
翻拍的目的主要在于利用已有的影视剧群众基础、口碑及品牌效应,分散投资风险,以期系列和衍生开发效益。
说到底,翻拍最大的好处就是——省钱!
省宣传费!
“凡属翻拍,必是雷剧(片)”,这已经是业内和观众的共识了。
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为了赶档期,粗制滥造;
或者原班演员、主创都已经成了腕,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合作,换了新人演老角色,观众很难买帐。
2.翻拍剧越骂越火
《红楼梦》被翻拍了,导演李少红被骂惨了;
《三国》翻拍了,网友送上“臭鸡蛋”一部部经典剧,一次次翻拍,一轮轮骂声。
不过奇怪的是,不论骂得多凶,这些翻拍的电视剧收视率却一路飙升,甚至有“越骂越火”之势。
千呼万唤,新版《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近日终于出场了,并且以一句“官人,你真想勾搭奴家?
”迅速红遍网络,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加上之前网友罗列的“穿帮”镜头,爆出的“买角”丑闻,新《水浒传》自从近日登陆安徽、山东、天津、东方等四家卫视后,就引来了一片骂声,如“没有老版的有韵味,感情戏有点过头了,矫情”,“剧情上改动较多,有悖于原著”等等。
同样如此,张纪中版的新《西游记》近日登陆南京电视台后,也是一片骂声。
针对其人物造型,有的观众表示:
“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石猴,居然是全身赤裸无毛的猴子,吃了一口桃子才猛然长出一身毛发,这惊悚程度跟异形有得一拼。
”“今晚看了第一集新《西游记》,差点惊吓了!
石猴版伏地魔?
张先生,这样会吓坏小朋友的。
破坏了美猴王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还有网友表示台词更雷人,“语不雷人死不休”。
虽然网上的叫骂声不断,但是两部翻拍剧的收视率依然节节攀升。
为何越骂越火呢?
这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对于这种现象,南京电视台相关负责人张敏和《水浒传》的制作副总邹先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张敏认为:
“如果是一部新剧,观众看了几集觉得不好看,大都会干脆不看了。
但翻拍剧不同,很多观众对其与老版相比在情节走向上有何不同充满了好奇,因此骂归骂,看还是看下去了。
”邹总对张敏的看法表示认同,他告诉记者:
“原著的力量很强大,很多观众对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都是相当期待的。
对于骂声,邹总认为它并不专属于新版:
“并不是新版出现了,叫骂声才出现,只是因为与以前相比,现在的网络交流平台增多了,如微博、贴吧等,所以我们才能看到不同观众的不同看法。
”而安徽卫视一位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网络的发达分流了一部分观众,而网络沟通的便捷,让许多声音又能被瞬间放大。
新版《水浒传》的编剧温豪杰则表示,之所以这些翻拍的剧目能有如此高的收视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翻拍的都是比较经典的作品。
“不论是《水浒传》还是《西游记》或者《红楼梦》,之所以被拿出来翻拍,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大家乐意去看的。
”温豪杰表示,并不能说是“越骂越火”,而是因为看的人多了,不同的观点肯定会出现。
“其实看电视的观众可以分四种人,一种是纯粹看戏的,好看是他们关注的;
一种是娱乐的,就是纯粹为了乐和消遣;
一种是怀旧的,想看看新的有何不同;
另一种就是挑刺的,他们关注的不是剧情本身,而是要找出一些细枝末节的毛病。
”温豪杰表示,因为有了这不同的人群,尤其是第四种人,肯定就会有许多的骂声冒出来,这不光是翻拍作品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影视剧都会有这样的问题。
有一种剧叫于正剧
近日,琼瑶控诉于正抄袭案正式开庭,琼瑶告于正《宫锁连城》抄袭《梅花烙》,要求赔偿2000万,109名编剧声援诉于正,力挺琼瑶。
于正剧为什么越雷越火边骂边看
正方
一画面好看
于正出品的电视剧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色彩斑斓、赏心悦目——道具、服装无不精致唯美。
这正体现了于正戏剧美学观念的两大原则:
和谐与唯美。
视觉效果是于正作品的生命线。
接受采访中,于正表示,自己曾经花了两年的时间学习色彩学:
演员服装所用的布料很少购买成品,几乎都是买布料去手工印染;
宁愿主角偶尔穿破烂衣服,群众演员的服装也一定要整齐养眼;
尽量不用群众演员而用特约演员,以保证所有角色的赏心悦目;
取景时的场景越小越好,场景中的人越少越好;
在历史真实与唯美效果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二迎合观众
于正说自己创作的19部电视剧,除开两部因为特定原因收视低迷外,其他电视剧的收视率表现都相当不错。
在电视剧的市场销售中,无论是卫视播出版权,还是网络播映权,于正电视剧都属于抢购品的行列——作为制片人,于正对市场的分析和迎合能力堪称优秀。
而在于正看来,市场最大的特点是“大明星不敌小清新”,作品是可以根据观众和市场进行计算的。
新鲜、有朝气、刺激的故事,永远是吸引观众的;
而作品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条便是没有与观众站在同一价值观的立场上。
首先是刺激性的故事,其次是新鲜的视觉,然后是和谐的演员。
我现在挖空心思在做电视剧新鲜的视觉——我其实基本不复制视觉,哪怕再好也不复制,而是非常强调新鲜感。
我觉得这三点很重要,其他的就没有什么了。
要有新鲜感,还要有极致的故事冲突。
比如你看我们的宫廷戏,《美人心计》是“一个女人的成长史”,女人协助丈夫打天下;
《宫》是穿越与宫斗;
《宫2》讲婚姻;
《美人天下》是女版狄仁杰探案——基本上我做每一部剧,都有比较明确的故事内核,而且故事内核还要是领先的,这是故事内核的新鲜感。
还有人物关系的新鲜感。
比如以前我曾经玩过极致的《美人无泪》,A爱B,B爱C,C爱D,除了男女主角,其他的情感都是单向的;
像《笑傲江湖》改编,就是因为有一类流行的女主角是“御姐”,这部剧其实就是御姐被纯情男所打动。
像《像火花像蝴蝶》,人物关系就是“萝莉爱大叔”,虽然可能因为年代戏的原因不会像《陆贞传奇》这么好,但是人物关系是很有新鲜感的。
观众每年看那么多剧,没有新鲜感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
其次就是比较极致的故事冲突,极致的冲突能够展现人性最底层的情感。
说实话,电视剧这么多,基本上都有蛮多重复的内容,但是加上新颖的包装,给一些新鲜的内容,就比较能够被市场接受。
那还要强调一种逆向思维。
你比如说《宫3》是我写的剧本,基本上是为陆毅定做的。
因为陆毅是一个活到现在还被保护得特别好的一个人,不会撒谎,我觉得挺有意思。
所以在这部剧里,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男人;
同时就设计了另外一个男人,高云翔演一个一肚子坏水、很会调情的男人。
他们都爱着这个女孩,一个官一个匪,一个特别木讷地特别真诚地爱着,一个是花样百出地逗你开心,这些都是会产生强烈冲撞的故事。
三谈选演员:
同一部剧男女主角和男女配角的款型一定要有差
俊男美女,是“于正style”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是俊男美女的搭配,于正也有更为详尽的讲究。
比如男女主角的身高、形象、年龄搭配一定要和谐;
同一部剧中,女一号和女二号、男一号和男二号,美的风格一定是完全不相同的,有识别度。
而且于正表示,自己基本不接受被推荐的演员,90%的演员都是由自己亲自寻找挑选敲定的,自己可以接受纯赚钱的投资,但不能接受投资商在电视剧中塞关系户。
用新人也是有诀窍的,这涉及到剧中演员搭配的和谐——这也是电视剧审美体系的一部分。
电视剧演员是行当的分配,是生旦净末丑的分配,什么角色一定要用什么样的演员,但是一定要合适、和谐;
当然最重要的前提是要赏心悦目、养眼。
演员一定要有辨识度。
现在可能有些人说某部剧没有辨识度,但是我的剧中一定有。
除开年轻的主角,包括其他的重头戏演员,也都有这些配比。
比如刘雪华旁边,我肯定希望站着邓萃雯——大眼睛、小眼睛、双眼皮、单眼皮,最好都有区别,有一定的比例,都是算计过的。
你比如《美人心计》,那么多女演员,基本上都是在衬托林心如。
林心如是柔和的,我就找王丽坤(微博)去配她,王丽坤很犀利;
男人方面,陈键锋是花样美男,罗晋(微博)是酷酷帅帅的男人,两种不同类型的男人爱她;
还有就是包括她的儿子、孙子,都是很帅的,样子很小巧的,衬着林心如的气场很强,哪怕皮肤光滑演老人也觉得不奇怪。
反方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编剧到大名鼎鼎的制作人,于正是如何红起来的?
秘诀一,就是炒话题。
你会发现,每逢有新剧开播,很多“于正事件”就会冒头,比如“掌掴事件”就有人猜测是为《王的女人》炒作。
而《神雕侠侣》还在筹备,于正就已经通过高调选角、曝光定妆照等手法炒热话题。
有人说,于正深谙时下传播学门道,其炒作高招可谓是圈中电视人应学之术,否则剧难红矣。
一炒话题
于正剧“雷点”
二频借鉴
陪伴于正一路走来的是“于抄抄”的头衔。
早在《宫》火后,就被网友质疑抄袭《步步惊心》原著,《美人无泪》也跟《甄嬛传》剧中诸多桥段相似,比如争斗过后才知真相、幕后黑手实乃皇后、姐妹变情敌等。
有人调侃:
于正是“用生命在抄袭”。
抄袭与否不好片面判断,但至少证明一点:
于正对流行文化元素的整合能力极强,对类型剧的预测能力使他经常“赢在起跑线上”。
三求最美
清一色俊男靓女、丰富的色彩、动辄来个花瓣舞……在于正的电视剧中,视觉效果是最为突出的个人风格。
于正还特别擅长以俊男美女带动视觉效果,选角可谓其一绝,尤其女主角基本上播一个红一个,造星能力极强。
电视剧的乱象根源
编剧地位低下水平低薪水少
编剧什么时候最受人瞩目?
那一定是一堆大牌演员合伙演了一部收视和口碑都不佳的烂剧!
每到这时,这些平日藏在幕后的编剧立刻就会被推上风口浪尖,接受讨伐。
观众骂编剧糟蹋了那么好的演员,而制片方骂编剧糟蹋了那么多的投资。
编剧自嘲已成“背黑锅专业户”
在编剧李晖的眼里,编剧这个职业最容易背黑锅:
“因为编剧是不在拍摄现场的,所以所有的骂都可以针对编剧,所有人都可以骂编剧。
”同样的牢骚在编剧娟子这里也能听到:
“现在编剧面临的问题是:
戏好了,人家现场改的,根本就没剧本;
戏不好,是剧本太烂了。
横竖咱的责任。
宋方金拒绝承认《美丽契约》和自己有关
除了演员的修改会损毁剧本的原有气质外,制片方对剧本的侵犯让编剧们更难接受。
通常,成熟的制片机制应该是有了完整的剧本再开始拍摄,然而为了追赶话题的速度,影视公司需要不断跟风上马,才能确保产出有卖点。
李晖说:
“很多电视剧就是要打时间差,比如一个以‘奇葩xx’为名的剧火了,紧接着就是‘奇葩儿子’,‘奇葩老爸’,‘奇葩大姑大姨’什么都来了,就是要跟这个风头,所以就会要求编剧在两三个月时间里做好一个剧本,马上就得上,甚至有了剧本大纲就立刻组剧组拍摄。
此外,剧组在拍摄过程中还会遇到制片方出于自身利益临时加角色、生硬地植入广告等不同需求,这些也都是导致剧本水准打折扣的重要原因。
不过,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们当然看不到这些内幕,他们直接联想到的都是“这个编剧的脑袋被开水烫了么?
枪手太多出品太水
当然,把剧集质量差的原因全部推给别人也不厚道,编剧水准的参差不齐同样是电视剧行业的难解桎梏。
此次编剧对演员乱改戏的集体炮轰,貌似要将国产剧太烂的原因推到乱改戏的演员身上,但实际上,编剧团队里亦有乱来的人。
圈内人常笑说,倘若在北京通州的咖啡馆里看见几个捧着电脑的年轻人,可能过不了多久你就能在电视上看到他们写的剧。
不过,署名可就不一定了。
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枪手。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枪手有两类,分公开的和非公开。
其中公开的便是演员自己掏腰包请到拍摄现场,为自己改剧服务的;
而另一类则是某些名编剧以自己的名气招揽到剧本生意,然后分包给价格便宜又听话的学生编剧或新人,而自己仅在最终把关。
有时因为剧组着急拍摄,甚至没有时间修改。
一方面,名编们自己坐收大量佣金,另一方面又算是提携新人入行,据该知情人透露,业内有不少编剧沿用此法,乐此不疲。
这些年轻人一无机会进行生活体验,二来创作环节封闭,完全靠臆想写出的剧本,很难会有好的效果。
整体创作环境浮躁
编剧高满堂创作《闯关东》在东北三省以及鲁西南、胶东等地区走了7000公里,创作《大工匠》在大连钢厂陆陆续续呆了3年,《北风那个吹》是他知青生活的回忆录,《雪花那个飘》则是从其大学生活入手……
如今,能像高满堂这样为了创作某个题材去亲身体验,或者从亲身经历出发写作的编剧不多了。
制片人张珺涵也承认,作为制片方,他们现在对于想要的故事就是“命题作文”,至于原因,则是因为剧本的创作者和需求方都愈发现实:
“比如说我们想做一部剧,已经有了大概的想法,只要找个成熟的编剧把它写出来就好。
目前业内很少有成熟的编剧,是把自己已经写好的剧本拿给投资方了,他们基本上都是等着别人主动找上门的。
除非是那些年轻的编剧或者是不知名的编剧,他写完了再给你,但是那个东西就不一定有人要了。
在李晖看来,命题作文、类型雷同,再加上时间仓促,都是不能出精品的关键词。
美剧的剧本生产多采用群体创作,通常是由1、2位编剧负责主线和主统筹,剧本完成后交由下一人增补,得以署名的是负责统筹的、能够把控主线的或者最终定稿的编剧。
火爆,和韩国编剧至高地位分不开
不同于表现元素更丰富,也更个性化的电影,电视剧的形式更加通俗,也更加依赖于剧本提供的角色、故事,因此导演风格对于电视剧的影响要低于编剧,而美剧之所以能够在剧情方面做到滴水不漏,也正是源于编剧的集体智慧。
同样的创作模式在韩国也很常见。
实际上,“编剧中心制”在美国的准确的称法应该是“剧本中心制”,而在汪海林看来,所有的“中心”指向的都是创意,导演和演员都是为了去实现编剧的创意。
汪海林表示,与编剧一样,美剧导演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一部20集的美剧,可能会分成好几个导演执导,这就在导演之间形成了竞争,导演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实现编剧的创意,从而让剧更加好看。
而在国内,导演考虑的不是如何去实现编剧的意图,而是看到不方便实现的,就考虑通过改剧本修剪掉。
汪海林称,在之前,美国制片方也曾经历过“演员中心制”和“制片人中心制”,但是这两种模式都失败了。
事实证明,“编剧中心制”是能够产出好作品同时又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国产剧鱼龙混杂,需要产业调整
国产剧并非一直低迷,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剧及电影曾一度完全依赖经典文学作品,而到90年代则开始倾向原创文学。
当时的制作机构多为国家级、省级电视台,且不唯收视率论,一时间出炉了不少立意深刻的精品剧。
天有喜》这种雷剧却能取得不错的收视率
而进入新世纪后,国产剧的制作渠道愈加复杂,众多民营企业的加入虽然带来了题材上的百花齐放,但在制作水准上却鲜见突破。
在制作上求快,内容上求大胆求突破成为主流,故事重要性被放到最低,集数却愈发多了起来。
再加上热钱流入,国产剧丢失了早年的冷静,编剧也不再是一个高门槛的行业。
正如李晖所说:
“现在电视剧这个行业太鱼龙混杂了。
汪海林认为,想要突破现状,最亟待改变的是制片模式,也需要市场上有更多像于正这样强势的制作人,“凡是整个国家的出品都能达到高水准的,一定是制片机制足够先进,只有将创意人的位置摆正,才能为市场带来更多好的作品。
二明星演员的价格过高挤占电视剧其他方面成本
港台一线明星片酬不及内地三线
和内地明星的片酬相比,港台明星的价格则略显“寒酸”。
记者了解到,目前香港演员中,邓萃雯每集的报价为15W,而这一片酬也成为香港电视史上报出的最高片酬。
TVB当家花旦佘诗曼的片酬则是13W一集,张可颐的片酬为每集12W,此外,其他香港一线花旦则从10w~8w不等。
香港演员如此的片酬,和内地演员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内地观众十分熟悉的当红港星,价格甚至还不及内地的三线演员,可见内地演员片酬涨得确实有些“离谱”。
导演、片方忙叫苦明星成箭靶
明星涨片酬,大把大把捞银子,如今一部电视剧的制作费,一半甚至80%都进了明星的腰包,制片人只有吃糠咽菜的份。
真是撑死敢涨价的明星,饿死投资小的片方。
导演高希希刚刚关机的电视剧《楚汉传奇》可以说创下了电视剧界的投资之最,1.7亿的前期投资就已经让人咋舌,随后,投资又追加到2亿2000万,而资金不够用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演员太贵,剧中7、8个一线明星,一下拿走了将近一半的资金,这也着实让片方压力不小。
高片酬“逼”得高希希都直喊“太恐怖了”。
70%制作费被演员“瓜分”
明星身价翻番,直接导致所占制作费的比例也水涨船高。
有业内人士称,十几年前,演员的片酬仅占到制作费的15%-20%左右,多了也就在30%上下,剩下的70%全部用做影片的拍摄。
但十年后,这一比例却完全颠倒,大部分钱都被演员“瓜分”,剩下的制作费也仅够草草地结束拍摄,制作水平自然直线下降。
而陈姓影视老板因投资失败自杀的新闻,更让外界把矛头指向了高片酬的最大受益者——明星。
人们带着对数字的惊讶、对导演、片方的同情“讨伐”明星,老派演员孙海英等更是公开炮轰高片酬现象。
一场因为高片酬而针对明星的讨伐也轰然展开。
君不见,没人敢承认自己“传说中”的片酬数吗?
赚钱多可不是什么坏事啊。
由于大腕演员酬金比例过高,其余摄制成本减少,导致剧组拼命压缩拍摄周期。
为压缩开支,剧组只得聘用大量民工,有的剧组,灯光、道具都只请一个专业人员当组长,其余都由民工顶替。
有的剧组为了抢戏重复进景、压缩景地拍摄,200个景压缩到150个,有些小的景干脆删掉了。
就这样,电视台冲着大腕演员的名声,花高价钱买电视剧,但结果买到的,却是一些降低了成本的次品。
而电视台高价购买的电视剧版权为了能拉到更多广告,又不惜自行“注水”,把电视剧播出周期拖得更长,观众被迫要接受被打散的故事情节、画蛇添足无关痛痒的多余镜头,这又导致了花大成本制作的原本期待极高的影视剧观众并不买账。
明星:
真不是我说涨想涨就能涨
明星高片酬的原因
电视台也好、制片人也罢,甚至是导演,都是这场涨价风潮背后的埋单者。
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明星虽然得到了360度无死角的实惠,但“罪魁祸首”捋起来还真不是明星本身。
如果只是明星自己一味自抬身价、狮子大开口,是不可能形成今日局面。
追本溯源,下列几大原因共同“催生”了高片酬。
原因一:
“玩票”的炒短线破坏市场
影视剧策划人鲁客分析:
随着经济和娱乐产业飞速发展,进入影视圈的新手和热钱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准备上市的公司,为了拼业绩,动辄投资5000万、1亿拍影视剧,盲目上马请大牌明星,抬高了明星片酬。
在他们眼中,名演员和投资成功划等号,所以只请明星,不用新人。
“大牌愁档期,小牌愁没戏”的现象比比皆是。
那些玩票影视剧的玩友抱着“炒短线”的想法,拍完后就收手,根本不管有没有破坏市场规律。
整个演艺圈的氛围都很浮躁。
原因二:
电视台求保险只认“熟脸孔”
一说起演员片酬疯涨,不少导演、制片人也将矛头指向了电视台。
电视剧最终要在电视台播出,电视台不买账,电视剧几乎就只剩下了砸手里的悲剧。
正因如此,现在不少电视剧都是本着讨好电视台的原则进行选角。
而从电视台的角度看,如今大部分电视剧都是预售,未拍先买,自然要先看明星阵容、导演、编剧等“硬件”条件。
《士兵突击》、《我的团长》等剧的制片人吴毅表示,现在大部分电视台依然还是收视率为王,因此在电视剧预购阶段,选取知名演员+知名导演+知名编剧的阵容是最保险的。
所以在拍戏之初,导演、制片们明知观众看剧已经不再注重明星效益,但却为了能播出,依然会选择一线演员作为打开电视台这扇大门的“敲门砖”。
原因三:
全都抢一个不贵没道理
电视台凭“脸”购剧,制片公司就会展开一场“抢人”大战,毕竟熟脸演员数量有限,电视台、观众认可的也就那么几个。
让有限的好演员投入到无限的电视剧产量中去,供不应求便成为必然的结果,涨价也就是必然了。
而且需求越大,涨得越厉害。
不仅如此,这部分演员涨价了,直接导致其他演员一窝蜂跟着涨,一线演员价格向上迈一步,二、三线演员也跟着挪步子,如此一来,整个行业价格都跟着上涨。
导演高希希一语道破,“就是电视台需求,死盯着一个人,片酬当然上扬了。
如果电视台公平地要求面对市场,不管是不是明星,戏好就行,肯定不会出现高片酬的情况。
原因四:
合拍剧盛行内地演员端上“铁饭碗”
记者了解到,曾有政策规定,外籍演员参演中国电视剧时,男女主角不能同时是外国演员或者香港演员,而剧组演职人员加起来,外籍和港台人员不能超过三分之一。
国内投资再高的电影电视,主角班底必须有内地明星。
如此一来,港台、外籍演员和内地演员比例严重失衡,不仅不能通过港台、外籍演员来压制内地演员的片酬,反倒有不少内地演员在与港台、外籍演员合作过之后身价大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