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届高三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2051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届高三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届高三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届高三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届高三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届高三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届高三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届高三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届高三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届高三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

当西方民族汲汲于向外探索,以征服世界、改造世界为获得自由的途径时,中国人则向内探求,以认识自身、完善自身为获得自由的途径。

这种内向型文化所显示出的独特的人文性往往是西方的科学传统眼光很难理解,也很难企及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下列关于汉语言文字的人本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从最初的创制到后来的发展、丰富都源于人的观察、需要,因此可以从汉字中了解先人的生活状态、社会构造。

B.人是天地间最尊贵最有灵性的,西方文艺复兴奠定的个体生命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人在汉字诞生之初就已确立了。

C.中国古代曾有以“甘”为“美”的审美标准,体现了肯定人的官能性享受和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的实用理性精神。

D.“人,仁也”。

汉字的构造中充分蕴涵着人的内在本性与外在行为规范,体现中国古代以求善为目的的伦理文化特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认为汉字不是神的创造,而是人的发明,仓颉造字的传说反映了先人相信自己有战胜未知世界的能力。

B.古人觉得汉字具有神圣性,可以用来祝福,也可以用来诅咒,因此给小孩取名字既要讲吉利,也要守避讳。

C.甲骨文中的“人”字,虽笔画简单,却既反映出对人的外在形态的准确观察,又体现出对人的内在本质的深刻认识。

D.汉字中的“善”和“美”都从“羊”取义,是因为羊好群居,符合古人认为人应该相处和睦、群际亲密的道德理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造字“近取诸身,远比诸物”,汉字的形旁都是以自身为立足点观察自然万物产生的,《说文解字》中仅用“止”(人的足)作形旁构成的字就有400多个。

B.“仁者,人也”,“人,仁也”,汉字的这种互释现象较为普遍,又如“畜”“养”同称,“道”“德”并举,“和”“合”相通,体现了向内探求、注重本质的文化。

C.顺从为“从”,反从为“比”,反映了古人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是从人际关系着眼的,同理,双手相合为“共”,双手相顺为“友”;

中心为“忠”,如心为“恕”。

D.羊被古人视为有仁、义、礼之德,原因有多方面,而合群最主要;

“独而不群”的犬,在中国就大受贬抑。

汉语中与孤立的“个体”相联系的词语大多带有贬义。

【答案解析】1.B2.D3.A

3.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

A项“近取诸身,远比诸物”意为“从人自身身体取材,从人接触到、体验到的自然形体、动物、植物取材,从人使用的工具包括生活器具和武器取材”,这是汉字形旁的“主要来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家谱传家风

央广网北京2月12日消息(记者牛萌王涛李楠)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家谱,延续着家族血脉,更传承着伦理规范、家风家训。

如今,也许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山西原平上院村,90%都姓辛。

辛氏家谱70多年前修过,2002年,作为上一代修谱人的孙辈,辛存寿和辛根兰开始集资,新修家谱。

辛存寿介绍:

“我们的旧家谱是1941年修的,辛根兰的爷爷辛在勤和我爷爷辛兆仁他们两个人为主,修成了家谱。

到了2002年,我们又开始修。

辛存寿把手仔细擦干净,解开正房厅堂几案上摆放着的新修《辛民族谱》侧面的黄丝带,捧起家谱,细说往事。

“1941年印家谱时,上面有名字的人,到2009年6月发行新家谱的时候,老家谱上还有166个人在世。

从2009年到现在,又去世了35个人……”

辛氏旧家谱历经战乱、文革,散失殆尽,时隔70多年重修家谱,困难重重。

为修谱,辛存寿工作之余四处奔走。

后期病重,调查时都说不了话,只能写在纸上,让别人念。

辛存寿说,八年能坚持下来,就是因为心里记着祖辈。

当年,辛存寿的爷爷辛兆仁修家谱,就靠几十块墓碑。

“当时找到碑以后,因为时间长了碑上面有土,字就看不清了。

他就带一壶水,把这些碑冲了,洗出来,所有的字不一定都认得,他就把这个字照原样描下来。

”时值隆冬,寒风刺骨,水浇到碑上,也浇到手上。

“爷爷的手裂开一道道口子,整个冬天都无法愈合。

”辛存寿说,想起祖辈,心里不平静,家谱不传下去,对不起爷爷。

辛存寿说,新修家谱,增加了不少先辈的事迹,像有一位叫栓恒的孝子,后代人都已不知道他的故事,这次把他的事迹写进家谱,就是想让儿孙们传承家风,懂得孝敬老人。

故事是这样的:

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一天栓恒的母亲想吃一个冰棍,但村里面没有,他就跑到原平县里去买;

没有保温杯,他就拿一块毛巾把冰棍包起来,放在茶缸里,回来冰棍全化了,他把毛巾拧出甜水来,让母亲喝了。

辛氏家族新家谱修成后的领谱大会,族人来了四五百,辛存寿特意让孩子们也参加。

他说,老人们做过的事情,不能断在咱们手里头。

看着一本本家谱被大家恭恭敬敬领走,辛存寿觉得,可以告慰先人了。

【相关链接】

(1)青年一代家族意识日渐淡漠,是家谱文化将遭遇或已遭遇的真正壁垒。

兰溪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彩标担忧:

“《家谱》户主已由父祖辈开始向对家谱无多大兴趣的儿孙辈交替,而年轻人对家谱的存放、借用、翻晒等并不重视,所以家谱损毁较多。

(陈宣章《十谈&

lt;

家谱&

gt;

》)

(2)2016年3月4日,“常州市家谱档案馆”正式挂牌。

这是全国首个家谱档案馆,是由市档案局和家谱爱好者朱炳国合作建立的,该馆的成立是政府部门和民间者为了保护档案而进行的一次有效探索。

馆内珍藏新老家谱近千套,计10000余册,涉及江南地区100多个姓氏。

同时,还有部分古老的谱牒木刻雕版。

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及地方史等资料。

因此,家谱不仅具有教化作用,还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常州晚报》20160305第A03版,有删改。

4.下列对本篇报道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前人靠着几十块墓碑艰难修订家谱的基础上,辛存寿为修家谱,继续四处奔走,就算病重也没有放弃,坚持了八年。

B.辛存寿特意让孩子们也参加领谱大会,不仅为了让孩子们体会长辈们修家谱的辛苦,也为了让子嗣传承家风、尊老、睦邻等。

C.传统的修谱习俗,现代只在一些乡村得以保留,且修谱工作基本没有年轻人参与。

上院村家谱传承的现状正是普遍的写照。

D.本文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的客观呈现,而是以小见大,通过辛家修谱的故事,让主人公现身说法,表达对文化传承的深沉忧虑。

5.面对重重困难,辛存寿为什么坚持要新修家谱?

请简要分析。

6.当代中国,家谱文化还能不能广泛传续?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解析】4.D

5.

(1)为寻根问祖。

旧家谱上有名字的人多已过世,不修家谱则血脉延续无据。

(2)为告慰先人。

老人们做过的事情,不能断在咱们手里头;

家谱不传下去,对不起爷爷。

(3)为传承家风。

新修家谱,增加了不少先辈的事迹,想让儿孙们传承家风,懂得孝敬老人。

6.示例一:

我认为家谱文化仍能广泛传续。

(1)家谱蕴藏的多方面价值,为社会重视。

(2)中国多数人生活的农村,还保留着家族聚居的形态和注重族谱的习俗。

(3)有辛存寿这样的老人锲而不舍的行动,一定会带动后辈的传承意识逐渐提高。

示例二:

我认为家谱文化很难得到广泛传续。

(1)青年一代家族意识日渐淡漠,对寻根问祖、遵循家训家规这一类的传统并不很在意。

(2)当下还保留着修谱习俗的主要是农村老人,他们往往不具备修谱所需的条件和能力。

(3)原有的家谱损毁严重,了解家族变迁的老人相继去世,即便有修谱之心也难以实现。

4.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的概括。

A项,原文“辛存寿的爷爷辛兆仁修家谱,就靠几十块墓碑”,张冠李戴;

B项,“儿孙们传承家风,懂得孝敬老人”,以偏概全;

C项,“只在一些乡村得以保留”过于绝对。

6.试题分析:

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文本的内容、观点,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

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

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然后现实分析。

3

高昂的头,不会让饥饿的胃填饱

泽卡利亚·

泰米尔

囚笼中的老虎怒视着笼子四周注视着它的人们。

其中一人用平静的口吻说道:

“干我们这一行的,就应该时刻牢记:

对手的胃是第一个目标。

你们会发现这个职业既困难又简单。

老虎说道:

“快拿吃的来,我该吃东西了。

驯兽师故作惊讶:

“你这个囚犯在命令我吗?

真是可笑!

要知道,我才有资格在这里发号施令。

“没有人能命令老虎。

驯兽师说道:

“你在森林里才是老虎。

现在你只是一个要听从命令的奴仆。

老虎不屑地说:

“我不会做任何人的奴隶。

“你愿挨饿就挨饿吧,我不会强迫你做不情愿的事。

老虎饿了,它伤心地回忆起来去如风、无拘无柬地追赶猎物的日子。

第二天,驯兽师说道:

“你不饿吗?

你肯定在饱受饥饿煎熬。

说声饿,你就会有肉吃。

老虎仍然沉默。

驯兽师说:

“照我说的做吧,别傻了。

承认一下饿,你马上就会吃饱。

“我饿。

驯兽师笑了,老虎就获得了很多的肉。

第三天,驯兽师对老虎说:

“如果你今天想得到食物,就得按我的要求做。

“我不会听从你。

“别着急,我的要求很简单。

要你现在在笼里绕圜,等我说.停,,你就停下。

老虎心想:

“这要求不过小事一桩。

我何必因为固执而挨饿!

”于是绕起圈来。

驯兽师严厉地命令道:

“停!

老虎立刻站住不动,驯兽师很高兴,老虎也很高兴。

第四天,老虎对驯兽师说:

“我饿了,命令我‘停,下来吧。

驯兽师说:

“今天你得学猫叫,才有吃的。

它学了猫叫,驯兽师却皱了皱眉,责备道:

“模仿得很差劲,你把咆哮当猫叫吗?

你自己练

习吧,明天要是学不像,就别想吃。

驯兽师慢吞吞地离开了老虎。

老虎哀伤地呼唤森林,可惜森林很遥远。

第五天,老虎模仿了猫叫,驯兽师鼓起掌来,扔给它一大块肉。

第六天,驯兽师刚靠近老虎,它就迫不及待地学起了猫叫。

可驯兽师让它改学驴叫。

老虎正色道:

“我是老虎,我宁死不干!

驯兽师一言不发地离开了虎笼。

第七天,驯兽师和颜悦色地来到笼前。

老虎努力地回忆森林,但脑中一片空白。

它双眼一

闭学起了驴叫。

驯兽师说道:

“学得不行,但是出于j情心我还是给你一块肉。

第八天,驯兽师对老虎说:

“我要作一段演讲,讲完了你要鼓掌叫好。

驯兽师开始演说:

“公民们……此前,我们曾经多次阐述过对一些命运攸关的问题的立

场,这一立场坚定而明确,无论敌对势力玩弄了什么阴谋都不会改变,凭着信仰我们必胜!

老虎说:

“请原谅。

我没有文化,听不懂,但你讲得很精彩,让我鼓掌我就鼓掌吧。

老虎鼓了掌,驯兽师却说:

“我讨厌伪善和伪善家,作为惩罚,你今天不能吃东西。

第九天,驯兽师抱来一捆草,扔给老虎说:

“吃吧。

从今天开始你只能吃草。

老虎饿极了,就试着吃草,草的味道让它大倒胃口,它嫌恶地走开,但不久又回过头来,慢

慢地发现原来草也可以下咽。

第十天,驯兽师、老虎和笼子全都不见了。

老虎变成了国民,笼子即是城市。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看似荒诞,却脱胎于现实生活,借助虚幻的情节揭示深刻的道理。

结尾处”老虎变成了国民,笼子即是城市”这句话直接点明喻意,深化了主题。

B.小说大量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刻画了驯兽师和老虎这两个形象,展现了这二者在十天里表现出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C.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森林”,其实是老虎内心的精神支柱。

作者借老虎三次对森林及过往生活的怀恋,步步推进,表现出老虎心理的变化,为下文做了铺垫。

D.小说开头驯兽师说“这个职业既困难又简单”,困难之处是很难从精神上征服对手,简单之处是指只要牢牢控制住食物,就可以实现从身体到精神的征服。

E.第八天,老虎无条件选择了顺从,可驯兽师不但没有高兴,反而惩罚了它。

这是因为没有文化的老虎不懂装懂,此时已经变成令人讨厌的伪善家。

8.老虎在驯化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

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分析。

9.这篇小说还有一个题目是“第十日的虎”。

你认为哪一个好?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解析】7.BE

8.四个阶段

(1)被囚禁之初,忍受饥饿,保护尊严,反抗命运。

(2)为了食物开始接受命令,但是还没有放弃抗争。

(3)完全放弃抗争,盲目接受命令。

(4)为了生存,违背了本性,苟且偷生。

9.示例一:

以“高昂的头,不会让饥饿的胃填饱”为题好。

(1)以此为题,突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十天的驯化就是围绕能否填饱饥饿的胃展开。

(2)揭示小说的主题,交代了老虎被驯化的根本原因,表现出老虎所象征的国民身上的弱点。

(3)“高昂的头,不会让饥饿的胃填饱”深刻反映了人格尊严和现实生存的矛盾,引人深思。

以“第十日的虎”为题好。

(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侧重结局,前面的九日都为第十日做铺垫。

(3)强调主题,表现出对人性弱点及人在城市生活中的状态的反思。

7.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及手法分析。

B项,驯兽师没有心理描写;

E项,“不懂装懂”“变成令人讨厌的伪善家”错。

8.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

老虎在驯化过程中经历的过程,主要结合变化过程分析。

四个阶段,被囚禁之初,为了食物开始接受命令,完全放弃抗争,为了生存,苟且偷生。

9.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探究题。

探究文章的题目,明确观点,然后结合题目内容、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

点睛:

小说题目的作用:

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具有象征意义。

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寄托作者情感。

展开情节,前后呼应。

结合自己的观点分析。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薛仁贵,绛州龙门人。

少贫贱,以田为业。

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仁贵乃往见将军张士贵应募。

至安地,会郎将刘君邛为贼所围,仁贵驰救之,斩贼将,系首马鞍,贼皆慑伏,由是知名。

王师攻安市城,高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等率兵二十万拒战,仁贵恃骁悍,欲立奇功,乃著白衣自标显,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

军乘之,贼遂奔溃。

帝望见,遣使驰问:

“先锋白衣者谁?

”曰:

“薛仁贵。

”帝召见,嗟异。

高宗幸万年宫,山水暴至,夜突玄武门,宿卫皆散走,仁贵曰:

“当天子缓急,安可惧死?

”遂登门大呼,以警宫内,帝遽出乘高。

俄而水入帝寝,帝曰:

“赖卿以免,始知有忠臣也。

”赐以御马。

显庆三年,破高丽于贵端城。

明年,与梁建方、契苾何力遇高丽大将温沙多门,战横山,仁贵独驰入,所射皆应弦仆。

又战石城,有善射者,杀官军十余人,仁贵怒,单骑突击,贼弓矢俱废,遂生擒之。

俄与辛文陵破契丹于黑山,执其王阿卜固献东都。

诏副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总管。

将行,宴内殿,帝曰:

“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

”仁贵一发洞贯,帝大惊,更取坚甲赐之。

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

转讨碛北余众,擒伪叶护兄弟三人以归。

军中歌日: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九姓遂衰。

乾封初,提卒二千进攻扶余城,诸将以兵寡劝止。

仁贵曰:

“在善用,不在众。

”身帅士,遇贼辄破。

扶余既降。

它四十城相率送款,威震辽海。

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高丽士众皆欣然忘亡。

成亨元年,吐蕃入寇,命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击之,以援吐谷浑。

王师大败,吐谷浑遂没。

有诏原死,除名为庶人。

未几,高丽余众叛,起为鸡林道总管。

复坐事贬象州,会赦还。

帝思其功,于是拜瓜州长史,率兵击突厥元珍于云州。

突厥问曰:

“唐将为谁?

”突厥曰:

“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矣,安得复生?

”仁贵脱兜鍪见之,突厥相视失色,下马罗拜,稍稍遁去。

仁贵因进击,大破之,斩首万级,获生口三万,牛马称是。

永淳二年卒,年七十。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

B.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

C.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

D.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史书所称的“高丽”,一是“高句丽”政权,始建予公元前37年,活动于我国东北及朝鲜半岛北部,668年为唐朝所灭;

一是918年王建创立的朝鲜王朝“高丽国”。

文中的高丽指的是高句丽。

B.古代以四色四灵配四方:

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玄为黑色,玄武是北方太阴之神,其形象为龟。

文中玄武门指当时京城长安的北门。

C.天山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多个所指,除了指横贯新疆的天山山脉,李白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中的“天山”指的是祁连山;

今蒙古国的杭爱山,古称燕然山,也称天山。

文中的天山当指燕然山。

D.兜鍪,古代将士作战时戴的头盔,原称“胄”,原始的胄用藤条、兽皮制成,商代有青铜胄,大约战国晚期,军队开始使用铁胄,秦汉以后把铁胄称为“兜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仁贵骁悍壮勇,古之罕见。

破高丽,安市城一战成名;

石城生擒悍敌;

破契丹于黑山,活捉其王;

战九姓三箭定天山。

B.薛仁贵忠君爱国,深得赏识。

军阵初见,皇帝遣使驰问;

万年官救驾被赞为忠;

内殿试射惊叹神力;

戎马一生一心为国。

C.薛仁贵心存大仁,令人叹服。

为国杀敌不辞劳苦,敬爱长上不避凶险,攻下敌国推行仁政,国难当头不计个人恩怨。

D.薛仁贵声名远播,使敌胆寒。

驰救刘君邛,攻打九姓铁勒,都有震慑敌人的威势。

以至脱下兜鍪,敌人即不战而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贵恃骁悍,欲立奇功,乃著白衣自标显。

(2)身帅士,遇贼辄破。

扶余既降,它四十城相率送款,威震辽海。

【答案解析】10.C11.B12.D

13.

(1)薛仁贵仗着自己骁勇剽悍,想建立卓越的功勋,就身穿白衣使自己更显眼。

(2)亲自率领士兵,遇贼总是取胜。

扶余城投降后,其它四十座城池相继表示归附,威震辽海。

宋祁(公元998年—公元1061年),北宋官员,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词人。

10.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

“十余万”修饰“姓众”,“辄”“于是”等连词,“慑”“降”等动词之间要停顿。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参考译文】

青年时代家境贫寒地位卑微,以种田为业。

唐太宗御驾亲征辽东,招募骁勇的将领,薛仁贵于是去见将军张士贵应征。

部队到安地,郎将刘君昂正被敌军包围,薛仁贵赶去援救,斩杀敌军将领,把他的首级拴在马鞍上,敌人都畏惧降服,从此就出了名。

朝廷的军队攻打安市城,高丽的莫离支派将领高延寿等人率领二十万人马抵御,靠山扎营,太宗命令各部队将敌军分割开来各个击破。

薛仁贵依仗自己骁勇强悍,想立奇功,就穿上白色服装引人注目,手持戟枪,腰上带着两张弓,大吼着驱马冲锋,所向披靡;

部队乘势冲锋,敌军于是逃散。

太宗远远看到,派人驱马前去询问:

“那个穿白色服装的先锋是谁?

”回答说“:

薛仁贵。

”太宗召见他,赞叹惊异

唐高示行幸万年宫(在今陕西麟游县西),遇山洪暴发,夜里直冲万年宫北门,卫士们见水势凶猛各自逃散。

薛仁贵说:

“在天子出现危险的时候,怎么可以贪生怕死呢?

”于是来到宫门向宫内呼叫水至,以便让宫内警觉,唐高宗(听到喊叫)急忙出宫登上高处。

不一会儿大水就涌进了高宗的寝殿。

高宗说:

“多亏了爱卿才躲过大难,方才知道有你这样的忠臣啊。

”特赐薛仁贵御马一匹。

显庆三年(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征讨高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

薛仁贵于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丽军,斩首千余级。

接着,又与高丽军战于石城,遇善射敌将,杀唐军十余人,(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人,直取敌将。

那个敌将慑于薛仁贵勇武,来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贵生擒。

不久,薛仁贵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押到东都献俘。

诏令薛仁贵做郑仁泰的副将任铁勒道行军总管。

将要出发,在内殿设宴饯行,高宗说:

“古代有一箭射穿七层铠甲的弓箭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