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报告五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1819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报告五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农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报告五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农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报告五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农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报告五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农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报告五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报告五篇Word文档格式.docx

《农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报告五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报告五篇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报告五篇Word文档格式.docx

1,差距进一步缩小。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和跨越,以休闲观光为主的都市生态农业已成为我县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并被确定为我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

二、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单一生产功能的农业发展已到瓶颈期,与农业提质增效,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和满足新型城镇化对产业支撑的要求不相匹配,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1、农业一产效益低下。

一是农业种植模式传统。

目前全县大部分区域农业种植模式依然粗放,处于自由种植状态,主要表现有品种单一,技术落后,品质不佳等,致使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增收不稳。

二是农业园区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我县农业园区化程度不高,园区总量较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现状已显现出局部超前,整体落后的状况。

三是传统优势农业“优势不优,强项不强”。

传统农业规模大效益低,突出表现有西瓜品质下降,大蒜质量不高、蔬菜价格不稳等。

2、农业深加工发展严重不足。

一是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加工型龙头企业。

带动引领作用强大的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规模小、水平低,竞争力不强。

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活力。

农业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专业的政策指导,存在种类全、数量多,但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紧密。

3、农业三产与全域旅游没有有机融合。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程度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没有有机融入全域旅游,缺乏精品旅游线路。

农业主题活动支撑三产能力不强,农家乐、田园休闲观光游项目少、规模小、品味低、不规范;

农业园区的功能拓展、品味档次和建设标准不高,缺乏参与性、体验性项目,对游客缺乏吸引力,留不住客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和收益。

(二)涉农公共服务平台不健全

1、农产品现代化销售方式滞后。

一是我县农产品电子商务正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电商发展相对缓慢。

二是农产品直供直销网络平台未搭建。

2、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尚未运行。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县级指挥中心和追溯网点尚未投用。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没有正常开展工作。

三是没有建立与质量安全追溯相应的保障机制。

3、农产品品牌创建意识不强。

缺乏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视与保护,农产品品牌开发、保护、利用、推广力度不够,忽视了农产品品牌的带动作用,缺乏相应的品牌注册激励机制。

如“中牟西瓜”、“中牟大蒜”等品牌影响力基本呈减弱的趋势。

4、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

一是农业区域中心站功能单一。

农业区域中心站作为农业公益性服务主体,服务项目和内容简单,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较慢。

产、学、研脱节严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新品种试验示范不多,能够推广的新品种更少,推广力度小。

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普及和接受程度普遍不高。

(三)配套政策不完善

1、土地流转难度大。

一是政府引导和促进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经营的工作机制还未形成,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流转模式单一,程序不规范。

二是农民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对土地租金和收益期望值过高,造成土地流转步伐慢、难度大。

三是入驻园区企业建设用地难以保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基本需要。

2、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

一是涉农资金投入方向和投资方式没有与上级投资机制形成互补。

二是政府投入撬动金融资金和利用社会资金的渠道不畅、机制缺失,政府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农业整体规划不完善。

我县制定有农业专项发展规划和农业休闲观光提升规划,但乡镇特色不突出,区域差异化不明显,各乡镇没有专门的农业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连续性没有保障。

三、意见建议

按照“巩固传统农业优势,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实施接二连三发展战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型升级思路,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种植、规模化生产、追溯化把关、网络化销售,全面提高我县农业园区化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强化要素保障

1、科学合理调整规划,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在全县都市生态农业规划的基础上,按照“产品特色鲜明,市场错位竞争,产业差异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细化,突出乡镇地域特色,分乡镇、分区域编制出功能各异、各具特色的乡镇农业发展规划,实现乡镇农业规划与全县农业整体规划有机互补和融入。

2、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一是加强农业资金保障。

落实中央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继续落实县本级财政每年预算不低于1亿元的投资政策。

二是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和投资方式。

涉农资金主要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重点支持基础工程类建设,包括支持都市生态农业建设,支持上级资金和项目未能覆盖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三是实施农业贷款担保改革。

逐步落实财政补贴担保费和风险补偿政策,建立“政、银”合作新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

县财政存入郑州市政府指定的合作担保机构(郑州农业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一定数额的财政风险补偿金,按照1:

10的比例,担保机构为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10倍的信用贷款,解决融资难题。

3、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确保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需求。

一要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规范土地流转程序,鼓励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入股、互换、反租倒包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

二要继续落实土地流转补贴政策。

对土地流转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按照每亩300元的标准进行价格补贴,连续补贴3年,进一步促进土地大规模流转。

三要在政策范围内,解决农业企业必要的建设用地。

(二)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1、构建农产品现代化销售体系。

一要扶持建立“中牟县互联网+智慧农业创业园”。

依托万邦和6个区域站建立“一总六分支”的农产品销售网络模式,加快推进农产品展示、电商运营、“三农”和社会公益、物流配送四大功能区建设,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交易的有效结合,引领中牟县智慧农业的飞速发展,逐步转变现有农产品的传统交易模式。

二要建立农产品高端直配直送网络体系。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依托县域内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名特优新品种,与省直、市直单位充分对接,建立精品蔬菜高端配送网络体系,带动全县蔬菜顺畅销售。

2、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一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加快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县级分中心和追溯网点建设,督促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和检测网点尽快开展工作,实现全县重点“菜篮子”生产基地、“三品”认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集中种植村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可追溯。

二是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农产品生产源头监管。

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正常有效运转的保障机制,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为百姓的餐桌和舌尖加上一道“安全锁”。

3、构建农产品品牌创建保护体系。

一是强化品牌意识。

在保护支持原有品牌生产经营和发展的基础上,围绕不同区域特色产业和农业园区优势,高效利用现有品牌,鼓励争创一批新的国家、省、市级特色品牌,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同时,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省市名优农产品和行业前50名农产品品牌进行县长质量奖励,鼓励名优品牌争创。

二是做好品牌保护。

要加强农产品品牌的管理和监督,认真做好品牌的复审工作,确保品牌的连续使用,充分发挥农产品品牌效用。

4、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一是打造农业区域中心站“创意、创新、创业”综合体。

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新机制,以区域中心站为载体,探索“区域中心站+”运营模式。

借鉴益农社先进经验,进一步拓展区域中心站社会化服务职能,把区域中心站打造成集农技服务、政策宣传、农资供应、信息服务、科技推广、科普示范、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服务综合体,变身成为农业超市,为“三农”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种业产业。

与省、市科研机构联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互补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借鉴**绿港农业经验,依托我县天邦国家级集约化育苗中心优势,大力发展科普展示农业。

通过基地展示、现场观摩和实地培训等多渠道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示范、推广,使科技力量及时融入到基层,带动广大农民使用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为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实施农业“融合”发展战略

1、强化农业基础,巩固一产优势。

一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推进水、电、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项目重点向县东部和南部未覆盖地区倾斜,提升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要全力扶持传统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重点扶持西瓜、大蒜等传统产业通过园区化发展、更新品种、提高品质等途径突破瓶颈转型升级发展。

加快中刁路和中三路2条“瓜香大道”建设,引进功能瓜、艺术瓜等新、奇、特品种;

探索推进大蒜有机农产品认证,进一步开发保护中牟大白蒜品牌价值。

2、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用发展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一产向二产延伸;

规划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一批农业加工知名企业,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采后预冷、分级包装、初加工、净菜处理、标准化配送等设施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

鼓励成立合作联社,支持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3、拓展农业功能,激发三产活力。

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把都市生态农业融入全域旅游规划,实现农业“一产三产化”,把农业当成风景做卖。

以“三大农业主题活动”支撑农业三产发展,农业嘉年华活动要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转变,进一步扩大活动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闸蟹美食节要由活动类向基地类转变,辐射带动雁鸣湖大闸蟹养殖面积扩大和周边服务业水平提升;

西瓜擂台赛要由单一型向产业型转变,延伸西瓜节产业链,组织参赛瓜农开展瓜田实地观摩、采摘、摄影等活动,开辟西瓜风情游精品采摘线路,提升赛会价值。

扩展北部休闲观光旅游和南部采摘体验游2条精品农业旅游线路覆盖面,把全县各类农业园区连串融合发展,打造“走进乡村,寻梦田园”的梦幻之旅。

4、加强农业园区建设,提升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高标准、上水平、现代化规划新建农业园区。

按照“产业规模化、功能特色化、生态休闲化、高效科技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新建农业园区。

规划上可借鉴宿迁市宿城区经验,大力推进家庭农场集群发展模式,统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农业规模化生产、企业化运营,为我县新型城镇化提供产业基础。

二是完善提升现有农业园区建设水平。

融入科技、嵌入观光、植入商业,着力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创建智慧园区。

提升已有农业园区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健全园区建设管理机制。

严格社会工商资本进入条件,坚决杜绝“非农”龙头企业进入农业领域,避免“两非化”现象出现。

在引入方面,要严格把关,确保企业质量;

在退出方面,对入驻后持等待观望态度或进度缓慢、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非农化、非粮化企业,坚决采取“腾笼换鸟”、“换血换骨”的强硬措施,严格执行退出机制。

(四)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1、多形式宣传,努力提高农民积极性和参与性。

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集中力量对各类农业农村优惠政策进行宣传,改变群众思想观念,提高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主动性;

引导和支持农民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前提下搞好土地流转;

强化典型引导,用典型教育、引导、说服农民走产业化道路。

2、多渠道推介,进一步扩大中牟农业知名度。

一是集中县、乡两级和各部门、企业的营销渠道和力量,对全县农业品牌进行整体策划、宣传和推介,提升中牟农业的知名度;

二是组织融入专家论坛、行业峰会等高端行业论坛,提高中牟农业在行业内的认同度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合作社协会、休闲观光农业协会、农家乐协会、旅游协会,开展内外观摩,相互交流学习,全方位宣传中牟,促进都市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篇二)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上下以“三变”改革为引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取得明显成交效。

(一)农业转型进度加快。

一是做大总量。

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320.75万亩,建成了集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1个,其中引领型园区12个。

**年粮食产量77.12万吨,一产增加值达125.5亿元,畜牧业增加值达33.65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30元,农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是调优结构。

在稳定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等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大力发展蔬菜、中药材、特色养殖等林下经济,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同时,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创建了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了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联动”的产业平台,呈现出“传统产业稳增长、特色产业促增收”的良好势头,粮经比从**年的51:

49调到了**年的32:

68。

三是促农增收。

通过“三变”改革,农民的经营性收入由原来传统产业为主转变为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为主,农民既可以获得土地入股或租金收入,又通过就近创业就业获得务工收入,拓展了增收渠道。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市、县相继出台了“三变”改革、“3155”工程、农业园区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经营主体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

一是打造特色产业带。

以都香高速、杭瑞高速、沪昆高速、水盘高速、水黄高等级公路及主要省、县道路为骨架,以农业园区为节点,重点发展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三线六带”特色产业带。

二是建成规模化基地。

建成了一批相对集中连片的万亩樱桃基地、万亩猕猴桃基地、万亩茶叶基地、万亩刺梨基地、万亩核桃基地、万亩精品水果基地、万头规模化养殖基地等。

三是打造园区集聚平台。

通过深化省级“三变”改革试验区建设,把资源、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及政策等要素叠加集聚到农业园区平台上,省级引领型农业园区占比为38.71%,排名全省第一,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在全省农业园区考评中连续四年蝉联第一。

(三)龙头企业势头强劲。

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机遇,引导以煤矿企业为代表的非公企业转产投资“3155工程”、建设农业园区、参与“三变”改革,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1家,其中省级以上企业59家、农民合作社1301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086人。

(四)品牌营销日臻完善。

一是品牌建设步伐加快。

成功举办了三届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打造了凉都“弥你红”、“天刺力牌”系列产品、“水城春”系列富硒茶、盘县火腿、“宜枝魔芋”等一批农产品品牌,全市有217家企业、合作社获得“三品一标”产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认定面积184.56万亩。

二是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全市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17个、商品配送中心12个、乡镇农贸市场44个,建设和改造冷链物流设施6座100万立方米,实现农产品年销售额达到3.2亿元。

三是对外合作日臻密切。

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杭州、贵阳等地农产品交易会,发展对外交流合作和展会经济,与“阿里巴巴”成功合作,构建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与贵州百灵药业集团合作,建立了订单销售,开发特色资源,拓展外部市场。

(五)后续管护不断加强。

在注重产业发展的同时,逐步注重产业的后续管护。

一是建立管护标准。

制定实施“3155工程”管护暂行办法,编制产业管护技术手册和农时管理手册,指导产业管护。

二是加强科技服务。

先后邀请省农科院、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成都市猕猴桃协会等对市县农业系统及产业乡镇专业技术人员、部分企业经理进行培训,组织专家团队对猕猴桃、茶叶等8个产业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

三是做好补植补种。

积极开展补植补种和后续管护工作,完成核桃、刺梨、特色经果、猕猴桃、茶叶等产业补植补种92.21万亩,后续管护232.56万亩。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农业受制于自然、市场、经营、技术等因素,在发展中面临许多困难和风险。

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盲目选择和布局产业。

有的产业不经试验试种,没有因地制宜地选择品种,导致有林无果;

有的产业因引种检疫不严,带来疫病防控风险;

有的产业没有严格进行自然、市场、技术、社会等风险评估,盲目选择实施;

少数乡镇为完成产业发展任务,在产业布局上“撒胡椒面”,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布局不科学,难以发挥经济效益。

(二)经营管理能力弱。

有的农业企业、合作社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缺乏人才支撑,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不强。

有的产业,政府在土地流转、品种选择、种植规模等方面包办代替多,市场引导少,存在有基地无市场、有规模无效益的现象,导致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僵尸企业”或“僵尸合作社”,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面临较大的市场经营风险。

(三)重建轻管较突出。

不少地区农业发展只注重产业的发展规模,忽视了产业的技术和经营管理。

市里虽然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管护办法,制定了管护标准,但由于部分乡镇及村重视不够、落实不力、宣传培训不到位,加上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不能胜任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管护责任,同时**年后实施的“3155”工程没有验收兑现补助,挫伤了部分经营主体和农民管护的积极性,部分基地杂草丛生,技术管理不到位,管护粗放,标准不高,“重建轻管”现象较为突出。

(四)缺乏科技支撑。

有的产业自建种苗基地不足,引进品种成本高,适应性差,有的项目未经试验示范、科学论证就盲目实施。

农业科技人员总量不足,专业知识老化,人才匮乏,出现“三多三少”(初级人才多、中高级人才少,传统技能型人才多、特色农业型人才少,指导型人才多、操作型人才少)的现象,农业科技人员带职带薪领办、创办农业产业的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科技支撑不适应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五)品牌“小而散”。

大部分农产品有商标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标准,经营主体品牌意识不强,茶叶产业尤为突出,各自为政,产品名称杂乱,附加值低,产品没给拥有者带来溢价和增值,没有形成统一、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拳头产品。

(六)利益机制不完善。

相当部分农业产业项目由政府平台公司、民营企业、合作社等通过租赁或股权形式组织实施,有的经营主体为建基地而建基地,经营主体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财务成本核算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监督机制,没有运用市场运作的方式与村集体和农户建立真正的利益共享机制,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四、对策及建议

(一)因地制宜,选择布局产业。

按照“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宜牧则牧”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主导产业,注重沿河、沿库、沿路、沿园、沿寨进行布局和选点,因地制宜选择品种,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和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提高特色产业种苗自给率,确需引种的产业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规程进行检疫和试验示范。

对已实施的“3155”工程进行回头看,进行风险评估。

对已经形成规模而效益发挥不好的产业实行提级改造,选择适宜的品种补植补种,大力发展“短、平、快”的林下绿色产业,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旅游价值。

(二)政策引导,激活“僵尸主体”。

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其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对现有农业企业进行清理,分类排查,分析原因,争取国家、省的支持,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因地制宜制定优惠激励政策,引导经营主体明晰权属,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运用市场化管理方式引导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民利益共建共享机制,激活经营主体自身造血功能和带动农民同步小康的能力。

推行“一村一社”工程,通过股份合作把农民链接到集体经济组织中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

(三)加强管护,提高产业效益。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管护办法,加大宣传培训和组织动员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农村青壮年返乡创业或就近务工,特别要做好已实施“3155”工程的验收评估工作,对验收合格的项目,及时兑现好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奖补政策,切实保护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确保产业基地如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四)打造品牌,增强竞争实力。

品牌就是名片,品牌就是实力,品牌就是竞争力。

围绕创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城市的目标,按照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思路,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上,扶持各类经营主体重点打造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黑山羊、小黄姜等具有特色优势的生态原产地农产品品牌,积极开展“三品一标”的申报认定和认证,通过市场引导、兼并重组、品牌共建、利益共享等方式,整合分散而名目繁多的同质同类农产品品牌,通过“农超对接”、专供直销、定单营销、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农产品会展等渠道,强化农产品品牌包装宣传,提高知名度,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拳头产品。

(五)自主创新,强化科技支撑。

围绕猕猴桃、刺梨、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村乡土人才、经营主体技术管理骨干送到发达地区或大专院校深造学习,聘请知名专家或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技术能手进行现场培训,提高广大农业工作者、经营管理者和广大农民群众推广运用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加大猕猴桃、刺梨、茶叶等特色产业的技术研发力度,深入挖掘凉都地域特色农产品独特的品牌特点、文化内涵,多出快出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

支持鼓励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