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4 信息文明时代的西方世界 专题综合四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1515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4 信息文明时代的西方世界 专题综合四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4 信息文明时代的西方世界 专题综合四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4 信息文明时代的西方世界 专题综合四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4 信息文明时代的西方世界 专题综合四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4 信息文明时代的西方世界 专题综合四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4 信息文明时代的西方世界 专题综合四Word下载.docx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4 信息文明时代的西方世界 专题综合四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4 信息文明时代的西方世界 专题综合四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福建专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4 信息文明时代的西方世界 专题综合四Word下载.docx

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②两极格局时的中国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

(3)第三次:

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②在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三、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大经济政策

1.重商主义:

盛行于17~18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展开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自由主义:

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凯恩斯主义: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

又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形成于罗斯福新政中,二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大规模地推行。

4.混合经济政策: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1.它起源于15世纪,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也就开始了经济的全球化。

2.到18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进入了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初级阶段。

当时大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业;

海洋交通运输的发展与运输成本的降低,原材料和产品行销地立足于海外,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努力开拓世界市场。

3.19世纪下半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大量商品和资本向国外输出,各国的经济活动更加密切。

4.20世纪中期以电子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以及巨型船舶、飞机与高速公路的发展,企业进一步走向集团化、规模化和自动化,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了新的阶段。

5.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及世界政治形势的缓和,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资本、技术、人员、商品贸易的流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阶段。

预测题组一

1.对下面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民主党和共和党忙着砌砖,都说“我的比较高”,他们砌的是贸易壁垒。

(中国在壁垒外面)

A.中美全面对抗加剧B.区域集团化发展

C.贸易保护主义盛行D.全球化趋势加强

答案 C

解析 观察图片及其注释可知,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在砌贸易壁垒,实质反映了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故选C项。

2.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

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答案 D

解析 “杜鲁门主义”是两极格局的表现,“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属于新兴力量的崛起,有力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3.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

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

A.政府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B.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

C.开创了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先河

D.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答案 B

解析 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可知A项错误;

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始于罗斯福新政,故C项错误;

为解决美国经济“滞胀”的问题,里根总统采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缩小国有经济比重的措施,由此可知D项错误,B项正确。

4.下表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现象,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是(  )

厂商/合作者

产品/服务

成本

苹果Apple(美)

设计

东芝Toshiba(日)

闪存、触摸屏

$40.00

三星Samsung(韩)

应用处理器

$14.46

英飞凌Infineon(德)

相机组件、GPS接收器

$11.80

富士康Foxconn(中)

组装

≤$6.50

注:

$是美元的简称。

——《iPhone手机部分零部件生产情况表》

A.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B.推动信息技术的更新

C.促进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D.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iPhone手机设计、生产过程中,世界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分工,获得不同的收益,这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故选D项。

A、B、C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

一、经济模式的调整对世界近现代政治、经济格局、经济思想的影响

时间

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后

生产关系所处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国际政治格局

西欧是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英国确立世界霸权

美、德崛起,欧洲仍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

美国崛起,逐步形成美苏两极世界的格局

国际经济格局

以西欧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美、德两国经济迅速发展,但英国仍为世界经济大国

美国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苏联成为工业化国家,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思想

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

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

二、近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大国的兴衰历程

阶段

政治特征

经济特征

15、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

西欧主要国家开始殖民扩张、争霸时期,西欧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随着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及拓展,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

美德崛起冲击英国的霸主地位,但欧洲仍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东方从属于西方

两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及最终形成,经济全球化扩展,英国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

西欧衰落,美苏两极格局对峙局面形成,“冷战”对抗为主体

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20世纪70年代至今

欧洲联合、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力量壮大及中国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西欧、日本经济发展,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预测题组二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典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显示出巨大的适应力。

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胡代光《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古典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这与凯恩斯主义倡导的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主要不同?

(2)两种经济模式对当时世界经济、国家政治格局有何主要影响?

答案 

(1)突出特点:

实行自由资本主义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不同:

古典资本主义模式主张自由经营,反对政府干预;

凯恩斯主义的现代化模式,主张政府加强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以宏观调控来克服和弥补市场机制所带来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2)影响:

自由资本主义模式,促进了自由化贸易的发展,加剧了无序竞争,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生产与销售的无序竞争,国家强化贸易保护政策,通过货币贬值以转嫁危机;

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引发了资本主义各国的贸易战,加剧了世界经济、政治局势的紧张。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随着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和美苏“冷战”的爆发,美国把支持欧洲联合视为遏制苏联的战略步骤,同时,也希望借助欧洲一体化来促进东欧的“解放”。

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开始变得复杂起来……由于美国自身的经济出现了严重收支不平衡的状况,美国也开始强调维护其经济利益以及它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

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变得更加强调具体条件和具体情况了。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支持欧洲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这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有何重要影响?

(2)简析美国20世纪60年代对欧洲一体化态度开始变得复杂起来的原因。

说明了什么?

答案 

(1)实质目的:

通过政治支持、经济援助,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来加强对西欧的控制,进而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影响:

西欧经济得到恢复,追随美国;

导致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

(2)原因:

美国自身经济出现严重的收支不平衡,甚至出现经济危机;

西欧经济的发展构成对美国经济的威胁,挑战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西欧在政治上要求用“一个声音”说话,力求摆脱美国控制。

说明:

西欧的联合,危及了美国的利益,说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一、一战后至今中西方社会发展的比较

经济

政治

思想、科技、文化

中国

(1)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总体呈现萎缩趋势

(2)建国初期,在恢复经济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经济建立起来,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3)改革开放后,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

(1)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渐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新时期,港澳回归,两岸关系取得新的突破,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4)新中国外交成就辉煌,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世纪之交,中国思想界纷繁复杂,民主共和、民主科学及社会主义思想先后成为主流思想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3)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思想继续完善发展,同时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西方

(1)十月革命后,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先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及二战后的经济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3)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

(1)这一时期,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和平与进步的思想深入人心

(2)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多极化趋势加强

(1)这一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二战后,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2)一战以来,在文学艺术领域,各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流派纷繁复杂

二、世界三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特点

1.不同

类型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罗斯福新政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生产资料私有制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农业制度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家干预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特点

(1)苏联:

通过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美国:

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3)中国: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预测题组三

7.1971年10月在联合国大会表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时,虽然美国不断游说,但西方阵营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都投了赞成票,美国控制下的拉丁美洲除古巴、智利外,另有7个国家也投票赞成。

这说明(  )

A.西方世界三足鼎立

B.美国的霸主地位面临多重挑战

C.两极格局宣告结束

D.中国结束了被封锁孤立的困境

解析 材料表明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各国追随美国的局面发生变化,说明美国的霸权地位动摇,即美国的霸主地位面临多重挑战,故B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与材料不符;

C项是1991年;

D项是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权利之后,排除此三项。

8.某班学生利用凤凰网上《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的专题报道进行了关于“世界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性学习。

探究一 西方模式

材料一 他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

探究二 苏联模式

材料二 斯大林提出了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大体上包括这样几点:

一是苏联可以单独建成社会主义,二是经济行政计划化,三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四是高积累高投资,也就是要求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作出牺牲,这与第三点紧密联系。

——摘自凤凰网《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

探究三 中国模式

材料三 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

经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借鉴苏联模式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后来是怎样克服的?

从中得到哪些经验教训?

答案 

(1)罗斯福;

贡献: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单一的公有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3)弊端:

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僵化的体制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克服: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验教训:

必须从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坚持对外开放。

解析 第

(1)问依据“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等信息可知是罗斯福和他的贡献。

(2)问依据材料即可作答。

第(3)问“弊端”从计划经济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积极性受到挫伤方面回答;

“经验教训”从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实事求是、依据国情等方面思考。

策略四 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

在阅卷过程中经常看到考生在回答问题时会用到“两半社会”“马哲”等缩写,还有的将三大改造写成“三大改革”,公有制写成“共有制”等。

高考历史评分细则明确规定“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只给少量分数甚至不给分。

由此可见准确使用专业术语在高考答题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历史学科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必须准确表达,绝不能张冠李戴,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来答,回答历史问题更不可写成“散文”。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语言,解答历史试题时,既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

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用正确的观点和恰当的语言来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

运用课本语言来答题能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避免语言漏洞。

要正确使用历史术语,必须在平时多加记忆、多加练习和经常书写。

例题

 20世纪以来,苏俄、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又说:

“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

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

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三 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

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

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摘自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Ⅱ

材料四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

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1)材料一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田纳西水利工程兴建的积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所坚持的前提条件有何不同?

样卷

规范答案

(1)变化:

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政治危机。

经济得到恢复,工农联盟政权得到巩固。

(2)由提倡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转变为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3)积极意义:

扩大就业;

为工农业发展提供动力和原材料;

保护农田;

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

提高当地居民收入。

(4)同:

三国改革前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严重困境。

不同的前提条件:

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

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

点评

学习历史,回答历史问题也就是“重新思考”历史,因为我们所思考的历史,所回答的历史问题几乎都是前人思考过的。

历史学科有社会教育功能,一些历史要素、历史结论的表述是很严格的,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可以使答案更加规范,表述更条理清晰,有助于得到高分。

考生的答卷:

(1)审题准确;

设问层次理解清晰。

(2)答案形式规范:

做到了书写提示化、序号化、段落化。

(3)内容详细:

答案来源于材料,依托于所学,但又高于材料及所学,即有概括、归纳性。

(4)思路开阔全面,答案丰富,能保证得分要点。

(5)不足:

个别处语言不规范,字体书写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