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3结构Word下载.docx
《历史必修3结构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3结构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
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
部分;
“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
“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
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
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
黄宗羲:
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
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
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
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
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
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历程
内涵
地位
古希腊
智者学派:
代表人物:
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美德来源与教育”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
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提倡怀疑,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人文精神的起源
中世纪
基督教神学观念支配了一切。
人文主义思想几乎湮灭。
文艺复兴
14-17
世纪中期
起源于意大利:
“文学三杰”:
薄伽丘《十日谈》;
但丁:
《神曲》;
彼特拉克:
《歌集》,“人文主义之父”。
“美术三杰”:
达·
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传播:
16世纪以后,由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其他地区。
出现了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等艺术大师和“日心说”等自然科学成就。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追求现实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迷信盲从。
核心是人文主义。
人文精神复兴
宗教改革
16世纪
德国:
马丁·
路德,形成了路德教派;
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
反对天主教会特权,提倡个性解放,摆脱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
人文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启蒙运动
17、18世纪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伏尔泰:
抨击天主教会;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提倡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卢梭:
人民主权、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
<
康德:
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纯粹理性的批判》,人非工具。
宣扬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勾画未来社会蓝图。
核心:
理性主义。
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内涵。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门类
成果
四大
发明
造纸术:
西汉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
印刷术:
隋唐雕版印刷术——《金刚经》;
北宋活字印刷术。
火药:
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指南针:
战国司南;
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数学
《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算筹和算盘推动古代计算的发展。
天文
留下了世界上最早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编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
浑仪、简仪。
历法
《夏小正》、“殷历”。
《授时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早3百年,对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很大。
农学
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
《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医学
西汉编订《黄帝内经》——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万世宝典”。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药物巨典”。
二、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成就
朝代
文学成就
春秋末年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战国
屈原
新的诗歌题材——楚辞,《离骚》
汉朝
司马相如、张衡
半文半诗的综合文体——赋
唐诗
初唐:
王勃、陈子昂。
盛唐:
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诗仙”)、杜甫(“诗圣”。
)
中唐:
白居易
晚唐:
杜牧和李商隐
诗歌的黄金时期,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宋词
柳永、李清照、辛弃疾、苏轼
婉约派:
柳永(《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
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元曲
关汉卿、马致远
关汉卿《窦娥冤》
明清小说
曹雪芹等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三、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
1、汉字:
原始社会晚期起源于“文字图画”,经历了:
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发展过程。
2、书法艺术的发展:
两个阶段: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1)楷书发展:
始于东汉,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
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2)草书发展: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3)行书发展:
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代表:
王羲之等。
3、绘画:
(1)起源:
远古彩陶画:
《鹳鱼石斧图》。
(2)战国:
楚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
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3)魏晋南北朝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4)隋唐五代时期:
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
盛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5)两宋时期:
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
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
(6)元明清时期:
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4、戏曲:
(1)京剧: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的局面;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并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著名的“同光十三绝”;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
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风靡全国,被誉为“国剧”。
民国以来,又逐步走向世界。
(2)其他戏剧剧种:
秦腔、越剧、川剧、粤剧、黄梅戏等出现。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类别
成就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经
典
物
理
学
伽利略
(16-17世纪,意大利)
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牛顿
(17世纪,英国)
建立了(经典力学基本体系),即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
)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3)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的范例。
现
代
相对论
爱因斯坦
20世纪初
德国
相对论内容:
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时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是物理学领域一次重大革命。
量子论
最先由德国物理学家普郎克于1900年提出量子假说。
爱因斯坦(20世纪初)提出光的量子理论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量子理论。
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量子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研究领域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生物学
的进展
17世纪后
细胞学的确立
19世纪初
拉马克的早期进化:
提出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19世纪中期达尔文,英国
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原则,达尔文“生物领域的牛顿”。
蒸汽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瓦特开始改良蒸汽机,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
蒸汽机在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等工业部门的使用;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北美广泛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生产力飞速发展,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
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研究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1867年,德意志科学家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实际可用的大功率发电机。
不久,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生产力飞速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电器时代;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促成垄断组织的形成。
信息
技术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1969年国际互联网问世;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地主阶级:
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2、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派:
改良政治,君主立宪的主张。
康梁维新派: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孙中山革命派: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激进民主派:
前期——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及作用。
主要历程
代表
主张
背景
意义
特点
开眼看
世界
封建士大夫: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
《四洲志》各国律例》;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日深;
西学传入;
有识之士倡导等)
关注世界;
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面)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封建地主阶级代表: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
洋务运动,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技术层面,付之实践。
结果失败
维新
变法思想19世纪
早
期
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王韬、郑观应
发展民族工业,商战;
兴办学校;
君主立宪。
但没有完整的理论;
没有付诸行动。
洋务运动的展开;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西学的传入等。
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初涉政治制度层面,没有付诸行动。
90
年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主张挽救民族危亡;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兴民权,建立君主立宪制;
兴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
《变法通议》。
实行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
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制度层面并付之于实践
三、新文化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提倡民主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1、兴起的背景:
(1)思想方面: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2)经济方面: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3)政治方面:
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政治黑暗。
2、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前期:
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
(五四运动后),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
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四、近代思想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核心是向西方学习,纵向分析可分成三个阶段和层次:
1、第一个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其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以坚船利炮为核心的物质文明。
清
政府内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导中国睁眼
看世界,面对现实。
洋务派出于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和鉴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学,并付诸实践,
创办新式学校和近代军事、民用工业。
2、第二阶段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
启超等提出君主立宪制方案,掀起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提出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方案,掀起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二次潮流。
3、第三阶段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民主和科学作为其旗帜,学习西方民主思想,向封建伦理道德宣战,
并逐步发展成为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文化运动,掀起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三次潮流。
4、但各个阶段学习西方并未与中国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完成这一任务的,是中共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
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1、传入: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3、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4、邓小平理论:
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理论的核心是:
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5、三个代表。
6、科学发展观。
二、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时期:
20世纪初)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人民群众与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2)鸦片战争以后,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救国方案,大多数是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清朝统治的前提下,
改良救国,但均遭失败。
(3)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
④孙中山代表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在日本
东京成立。
2、内容: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辞中提出。
(1)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开展民族革命,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
即“创立民国”,开展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开展社会革命,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实
现家给人足。
3、意义:
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它表达了中国资产阶
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
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4、实践:
(1)1911年,辛亥革命;
(2)1912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3)1912年,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制定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其中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5、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912年以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
十月革命的影响;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国民党改组工作完成;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2)主要内容:
民族主义:
民族自求解放,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
普遍平等的民权,“民权为、
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扶助农工,耕者有其田。
(3)新发展的表现:
革命的矛头对准帝国主义和国内违背民主共和的势力;
克服了狭隘民族主义观念影
响;
革命力量,依靠民众。
(4)三大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是在新三民主义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是实践新三民主
义的正确方法,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5)地位和作用:
具有鲜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三大政策是核心;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
1、发展过程:
时期
著作
主要活动和思想
探
索
五四时期
在北平,阅读共产主义书籍;
回湖南,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中共创建到国民革命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提出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土地革命时期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形
成
抗日战争
《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
创造性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抗战胜利前后,毛泽东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1945年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发
展
全国革命
胜利前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
工作重心转移;
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
规定了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政权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新中国
成立后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4、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①形成过程:
过程
主要理论
其他理论
1978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1982年中共十二大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
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概括。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
“三个有利于”。
1992年中共十四大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②思想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③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事业。
2、“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2年,“十六大”将“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一、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
时间
意义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加强了中国国防能力;
为和平利用核能打下基础。
自行设计制造中近程导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