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0467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厦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厦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厦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厦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厦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厦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附件:

名词解释.64

前言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制订实施各级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推动厦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后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全面加快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新跨越,凸显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窗口”、“排头兵”、“龙头”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城市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地方级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实现翻一番以上,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

55.6:

42.4调整为2010年的1.1:

50:

48.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副省级城市前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保持全国、全省领先水平。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二三产共推进效果显著,建成火炬(翔安)产业区、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同安工业集中区等工业载体,电子、机械等支柱产业进一步集聚壮大,火炬高新区成为全省首个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开发区。

建成软件园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园区、观音山营运中心等一批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年均增速比“十五”提高4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

新增1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35个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一番,达到524家。

三、对台交流合作实现新发展

对台先行先试前沿平台作用更加凸显,率先成为两岸包机直航点、海上直航口岸和通邮封发局,“小三通”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27万人次,成功举办海峡论坛,打造了“文博会”、“图交会”、“农渔业论坛”等重要交流合作平台,国家部委在厦设立对台文化、科技、农业等一批交流合作基地。

厦台经贸合作取得新突破,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台资28.5亿美元(含第三地),累计对台贸易额194亿美元,厦门成为大陆最大的台湾水果入境口岸和集散地,友达、宸鸿、富邦金控、长庚医院等入驻厦门,厦门航空等一批企业赴台投资。

四、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新成果

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国务院批准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启动了一批国家试点城市建设。

厦门港整合和口岸管理一体化改革取得突破,海沧保税港区封关运作。

整合重组23家国有企业集团,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整体实力大幅度提升。

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中介机构信用管理模式在全国推广。

实行重大开发片区和重大项目指挥部模式等快速推进机制,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电子政务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新增境内资本市场融资额超过前15年的总和。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6亿美元,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570.4亿美元,对新兴市场出口比重达到22%,比2005年提高7.3个百分点。

城市联盟等区域协作机制不断完善。

对外交流交往进一步扩大,国际友好城市增至15个,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五、岛内外一体化呈现新格局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全面启动,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13亿元,超过前25年总和,其中,岛外投资占全市投资的56.1%。

建成“两桥一隧”、城市快速公交(BRT)一期、成功大道、福厦高铁、厦门北站、海沧港区14#-19#泊位、嵩屿港区一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快速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以港口、高铁、航空和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基本确立,对外辐射和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批重大开发片区、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发展向岛外延伸的态势初步形成,中心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六、民生保障工作跃上新水平

惠民生促和谐工作成效显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覆盖,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取得实效,建成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建立“全民社保城市”的政策框架,城乡一体化医保政策体系被国家誉为“厦门模式”;

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模式成为全国“蓝本”,实现低保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

五年新增就业97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加强,实施重大海域生态修复工程,主要污染物减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全国、全省领先水平。

精神文明建设和“平安厦门”持续推进,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群众治安满意率居全省前列。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年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050

2053.7

三次产业比重

0.5:

59.5:

40

1.1:

48.9

工业总产值

4880

3772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592

570.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01

696.6

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

3200

4413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60

76

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10000

13931

财政总收入

450

526

地方级财政收入

230

289.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226

29253

农民人均纯收入

9558

10033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

0.63

完成“十一五”国家、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主要污染物减排

SO2

万吨

≤4.93

COD

≤4.94

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市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面临的机遇

从国际上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总体环境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这为我市进一步扩大开放型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平台。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并且已经进入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这有利于我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全省发展大局看,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这有利于我市在对台工作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进一步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和前沿平台。

从我市情况看,“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奠定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而且迎来了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的发展新契机,这有利于我市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全面提升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水平。

二、面临的挑战

我市加快发展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

全球产业分工、贸易格局和经济力量对比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可能发生重大调整和深刻变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给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将给我市发展带来新的问题。

全国重要区域发展规划相继获批,新一轮的区域改革发展竞争更加激烈,我市加快发展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总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厦门经济特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决定性时期。

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厦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以更加昂扬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奋力推进厦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机遇,以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为新起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在先行先试上有更大作为,在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上有突破性进展,着力岛内外一体化,着力二三产共推进,着力内外需齐拓展,着力惠民生促和谐,着力抓党建强保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积极推动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发展,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的“窗口”、“试验田”作用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用,更好地发挥厦门在福建跨越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为率先实现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努力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沿。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创新驱动的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的,大力建设“创新厦门”、“宜居厦门”、“平安厦门”、“文明厦门”、“幸福厦门”,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比“十一五”翻一番以上。

——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跨越。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200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继续保持我国东部地区先进城市行列;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000亿元以上和550亿元以上,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突破,工业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率不断提高,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

——和谐社会建设达到新水平。

和谐社会建设领先全国,人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保持我国东部地区先进城市行列,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

国家赋予的重大先行先试政策取得新突破,在全国起示范带动作用;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解制约我市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体制机制。

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对台前沿平台作用更加凸显,对外开放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

——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得到新增强。

岛内外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岛外71平方公里新城核心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85%。

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800亿元以上,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有效发挥窗口示范作用,在福建跨越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专栏2: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年目标

年均增长率

指标属性

 

1

亿元

4200,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保持我国东部地区先进城市行列

3

1000以上

15%

550以上

5

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8800以上

20%

6

1400

16%

7

1100

14%

8

100

--

9

城市化率

85

民生发展

10

4以内

11

城乡居民收入

12

千人病床数

13

学前三年入园率

95

14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176

15

每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

2000

16

科技进步贡献率

65

17

全社会科研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8

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可持

19

完成国家、省下达任务

约束性

20

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

21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

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紧紧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用好用足用活中央赋予的政策,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又好又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升质量、壮大总量、增强后劲,奋力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与跨越发展的有机统一。

——必须始终坚持转型发展。

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岛内外一体化、二三产共推进、内外需齐拓展、惠民生促和谐,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机统一。

——必须始终坚持创新发展。

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致力对台先行先试,进一步增强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努力实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

——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致力推进低碳试点城市建设,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必须始终坚持为民发展。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力推进岛内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第三章战略任务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十项战略任务,重点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民生改善和先行先试等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领域实现突破。

第一节着力岛内外一体化

按照“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以“全域厦门”理念和“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原则,全面拓展岛外,优化提升岛内,推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基本形成岛内外一体化、岛外各组团各具特色又相互协调的城市新格局,争取在全国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一、构建岛内外一体化城市新框架

建立城乡统一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完成《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和《厦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修编。

岛外重点着眼于空间拓展、产业集聚、功能完善,加快新城开发建设,打造一流的城市形象。

岛内重点着眼于形象更新、产业转型、功能提升,加快旧城旧村改造、城市综合体建设和东部新城区建设,引导一般工业加速迁往岛外,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

1、全面拓展岛外城市发展空间。

全面加快岛外新城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进出岛通道的联接辐射功能,以核心区建设为重点,组团式推进集美、海沧、同安、翔安等新城建设。

根据岛外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促进新城建设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努力为新城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加快岛内城市功能向岛外分流,引导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向岛外布局,增强城市功能,带动新城发展。

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全面推进汀溪、新圩、灌口、东孚等试点小城镇、新农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加大对革命老区和偏远山区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全面优化提升岛内城市功能。

遵循“保持风貌、保持特色,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设密度,提升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功能”的原则,完善岛内城市规划,合理划定产业区、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历史风貌区等,强化规划引导,科学安排建设。

制定实施旧城片区和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有序推进营平片区、厦港片区等旧城保护性改建和将军祠西片区、枋湖后埔片区、何厝岭兜片区等片区提升改造。

制定实施历史文物、风貌建筑保护专项规划和保护条例,做好鼓浪屿、万石山、仙岳山、环岛路等历史文物和自然景观保护,传承城市文脉,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

引导一般工业加速迁往岛外,岛内重点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商务营运中心区、文化创意园区、高端消费中心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推进会展北片区、湖边水库片区、五缘湾片区等建设,完善科技研发、金融商务、休闲度假、高端商贸等功能,打造具有一流水准的本岛东部新城区。

二、完善岛内外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

加大岛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形成组团内外交通畅通、市政设施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岛外各组团迅速聚集产业、凝聚人气奠定基础。

1、构筑一体化的路网体系。

打造市域内“半小时交通圈”。

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进出岛新通道建设,延伸城市快速干道,完善连接岛内岛外之间交通干线网,完善与过境道路的连接,贯通城市快速主干网,构建城市组团之间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岛外新城路网框架,实施岛外公路市政化改造和乡村道路工程建设。

2、推进市政设施配套一体化。

逐步把农村供水、污水、垃圾、生态建设等纳入城市建设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供电、供气联网保障体系,推进岛内外公交、路灯、园林绿化、垃圾污水、环卫保洁等市政管理、保障标准一体化。

与岛外新城路网建设同步实施给排水、垃圾收集、供电供气、公交场站、园林绿化等市政设施建设,建成新城主轴区共同管沟。

升级改造小城镇、新农村的市政设施薄弱区域,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岛外农村地区延伸,改善农村市政设施水平。

三、构建岛内外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按照“科学谋划、先易后难、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推进财政、土地、治安、户籍、城管、市政、基层社区管理等公共管理体制的一体化衔接,打造全市统一的公共政策平台;

按照“制度统一、标准趋同、水平均衡”的原则,加快建立岛内外一体化、城乡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事业服务体系。

完善岛外新城和农村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和体育等设施配套,推进岛内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健身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岛外和农村拓展。

调整优化中小学校布局,推进一批岛外新城和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改善农村教学设备,逐步实现岛内外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标准统一。

完善区、镇、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健全岛内外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服务机构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体系。

完善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实现一区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一镇(街)一站(综合文化站)、一村(社区)一室(文化活动室)以及每个行政区配置“五个一”的体育设施。

2、健全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全市社会保障服务网点的布局和建设,完善岛外就业服务、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设施,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网络覆盖率达100%。

基本实现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岛内外一体化。

专栏3:

岛内外一体化的重大片区建设

新城建设:

集美新城、海沧新城(包括海沧湾、马銮湾)、同安新城(包括同安湾)、翔安新城、岛内东部新城区。

旧城改造:

营平、厦港、曾厝垵、西郭、自行车厂、将军祠、农科所、枋湖、何厝岭兜、后埔等片区以及岛外海沧旧城区、杏林旧城区、集美旧城区、同安旧城区、翔安新店旧城区等。

小城镇试点建设:

汀溪镇、新圩镇、灌口镇、东孚镇等。

新农村建设:

岛外农村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老山区建设等。

第二节着力二三产共推进

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互相融合,推动厦门制造向厦门创造提升,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约化、基地化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壮大产业规模,打造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最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一、做强做大支柱产业

做强做大电子、机械、航运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与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六大支柱产业,建设海峡西岸高端制造业基地、自主创新基地、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金融商务中心和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规模壮大有机结合。

1、电子

重点发展平板显示、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等。

平板显示。

重点引进面板生产线以及上游玻璃等配套产业,做强做大产业规模,建设国家级光电显示产业集群,成为国内重要的平板显示产业生产、研发基地。

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

大力提升半导体发光二级管(LED)衬底、外延、芯片、封装、照明应用及荧光粉等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着力引导太阳能光伏电池或组件朝长寿命、低成本、高效率方向发展,抢占产业制高点;

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并重,以发展半导体发光二级管(LED)产业技术和应用为核心,建设现代照明产品重要生产基地。

计算机与通讯设备。

巩固戴尔计算机和联想手机产业优势;

推进计算机与消费性电子产品融合发展,引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