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论文论收入分配差距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4045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论文论收入分配差距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劳动经济学论文论收入分配差距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劳动经济学论文论收入分配差距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劳动经济学论文论收入分配差距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劳动经济学论文论收入分配差距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论文论收入分配差距毕业论文.docx

《劳动经济学论文论收入分配差距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论文论收入分配差距毕业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经济学论文论收入分配差距毕业论文.docx

劳动经济学论文论收入分配差距毕业论文

 

《劳动经济学》结课论文

题目论收入分配差距

成绩

学院经管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5年5月

论收入分配差距

1收入分配差距的含义

收入分配差距通常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提供生产要素服务而获得的要素报酬水平在数量上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要素服务报酬一般以货币为表现形式,不同的要素服务报酬在经济学中用不同的概念表述,其内涵和决定方式也存在着差异,如地租、利息、薪金、工资等。

但对于生产要素供给者而言,不论是以何种名目获得报酬、通过何种分配机制决定,都是其收入的组成部分,故称为收入。

提供要素服务,除获得货币收入外,通常还有生产要素供给的非货币效用或难以通过货币加以评价的效用。

非货币效用的表现形式种类繁多,有些非货币效用表现为有形用品的消费,例如可以免费获得的、或者通过优惠的价格获得的产品或服务,其效用难以用货币加以准确评价;有些非货币效用表现为精神方面的某种效用,如职业非货币效用。

职业的非货币特征的某些方面已经包含在所获得的收入之中,例如从事苦、脏、累、险等工作的劳动者工资中的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等。

但是有些非货币效用,如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可能受到的社会的尊敬或者歧视等。

不能或者很难通过货币加以评价的效用在讨论其收入分配差距时,我们一般将其略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的相对收入水平主要地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占有水平和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不同的要素所有者,他们所拥有的要素数量、质量和结构在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拥有的竞争机会也不可能完全均等,从而要素报酬也就不等,从而产生了收入分配差距。

关于收入分配差距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收入分配差距是各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要素服务而取得的要素报酬在数量上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其表现形式为货币收入。

非货币效用不包括在内,货币收入主要指劳动要素收入和非劳动要素收入。

(2)收入分配差距不同于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差距是由于个体提供生产要素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差异造成的收入差距,它是收入分配的结果。

而收入分配是社会产品的最终分配(包括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强调收入分配的机制。

产品分配一方面取决于生产条件的分配,另一方面必然与一定的制度结构安排存在着密切联系。

(3)收入分配差距的迅速扩大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通过国民经济计划实现资源的配置,生产要素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几乎不起作用;按劳分配也并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同时排斥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由于在理论和实践上坚持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居民除少量存款外几乎无财产收入,同时福利化分配倾向严重,造成了收入分配差距很小。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市场主体根据价格信号自主进行经济决策和选择以及物质利益原则的作用,因而分配理论实际上已经转换为价格决定理论。

当社会经济活动以一定的产权制度为前提,存在着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要素供给与收入相联系的时候,因要素自身之特性,必然产生要素报酬在数量上的差异。

2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分析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总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明显。

总体来看,我国目前的低收入人群占人口比例较大,而高收入人群占的人口比例较小,收入格局呈金字塔型。

而我们追求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是呈橄榄型,即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都是少数,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占了大多数。

这种模式兼顾了公平与效率,既能保障经济的有效率,又能保证居民的福利水平。

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严重的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由于我国具体国情及现有的制度等因素,我国目前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要表现为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三个方面。

2.1我国城乡间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测算

城乡间的个人收入差距是收入分配差距最普遍的现象。

尽管我国不断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城乡个人收入差距依旧十分显著。

图3.1城乡可支配收入比

根据图3.1和表3.1可以直观的看出,从1991至2010这20年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我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持续稳步快速的增加。

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1年的1700.6元增长到2010年的19109.4元,增长了11倍;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1年的708.6元增长到2010年的5919元,增长了8.3。

但是在持续增长的基础上,我国的城乡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仍在持续扩大。

把城市与农村的消费价格指数考虑进去,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为8.2,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为7.1。

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

在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数高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数的前提下,我国城乡收入比总体呈上升趋势。

尽管在1993到1996年我国城乡收入比经历了短暂的下降,但之后继续呈增长趋势

图3.2城乡恩格尔系数比较

此外,通过对城市与农村的恩格尔系数测算可以看出,城市与农村的恩格尔系数总体上都保持下降的趋势,说明我国城市与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比例降低,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虽然城市与农村的恩格尔系数的降低速度基本保持一致,但由于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仍旧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3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大的原因 

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要找

到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大的原因,针对具体原因解决具体问题。

由于我国的特

殊国情与经济背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大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3.1.1地区间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成因之一。

建国初期,为了快速发展经济,我国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了现代化工业上面。

高速的工业化发展使得我国在工业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绩,但农业一直以来发展速度缓慢。

我国农业本身基础比较落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且农村人口众多,

人均耕地少,农村内部剩余劳动力累积。

工业农业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农村

与城镇的收入不平衡。

尽管大量农民涌向城市谋取职业,但农民工的工资较低且

得不到保障,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屡屡发生。

此外,尽管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农业的发展依旧缓慢,城镇与农村的个人

收入分配差距仍旧十分明显。

3.1.2收入分配体制不合理

我国在1978年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分配、消费等各方面都是由政府计划进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人们吃大锅饭,搞绝对平均主义。

然而事实证明,在这种体制下,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极差。

这就导致了资源浪费,经济效率低下,社会发展缓慢。

可见计划经济体制有其明显的缺陷。

1978年以后,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效率得到了显著地提高,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

工人开始逐渐有了竞争意识,劳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然而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也随之变大。

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现共同富裕”。

但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后,另一部分人的生活还没有得到更好的改善。

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所处环境、知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仍处于贫困状态。

首先,初次分配时的分配秩序混乱。

一方面,政府部门收入偏高,而普通职工的工资水平偏低。

国有企业职工的福利水平远高于其他企业的职工,如津贴、奖金、实物分配等。

国有企业职工公积金、养老保险都优于其他企业的职工。

公积金、养老保险都是企业负责大部分的费用,而私营企业许多不愿支付职工保险的这部分费用,所以私营企业员工的保险得不到保障。

此外,公积金、养老保险等部分都是交的多最后就得的多,这些都无疑都间接地扩大了个人收入分配的差距。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平衡,垄断行业在初次分配时的收入高。

垄断行业由于其自身的优势,缺少竞争,收入高于其他自由竞争行业。

其次,再分配方式不够完善。

再分配主要靠税收、财政补贴、社会保障等方式进行。

财政转移直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累进税则进一步缩小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社会保障为没有收入能力的人群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

然而,我国再分配的方式不够完善。

财政补贴往往到不了最需要的人手中。

国家拨款下来,向下一级补贴款便少一部分。

到最后真正到了需要补贴的人手中的部分远远低于国家的计划数额。

税收方面有人偷税漏税,高收入群体的税收监管不够。

而那些经济展较快的地区高收入者较多,税收来源也比较多。

所以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往往监管不严格。

此外,税务机关对收入的来源与数量难以掌控,职工工资收入部分的税收由财务扣除,但其他形式的收入上缴税款则有许多监管漏洞。

3.1.3产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我国对沿海地区、直辖市等地区有许多政策性的扶持。

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及现有产业结构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因此,我国政策上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由沿海城市向内陆发展成为发展的趋势。

沿海地区对外贸易、投资等都有许多优惠政策,如成了经济特区、税收优惠、引进外商投资等,促进了产业升级。

加上沿海城市的地理优势,东部地区迅速发展,经济效率显著提高,居民收入也普遍提高。

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依旧缓慢,地区间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此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许多地区仍主要靠第一产业带动当地经济。

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的收入水平要高于第三产业落后的地区的收入水平,这样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就显示出了扩大的趋势。

其次,我国对一些高新产业有许多政策性扶持。

对高新产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这些产业进行补贴。

这些尖端产业具有高产出高效率,同时参与这些产业的人群具有高学历、高收入。

不同产业的生产力水平不同,因而不同产业的收入水平不同。

高新产业的收入水平远远高于农业以及体力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高新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我国理应在政策上予以扶持。

然而高新产业本身就属于高收入行业,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明显加大。

再次,对垄断行业的监管不够。

垄断行业的收入明细高于其他自由竞争的行业。

垄断行业由于其内在的优势,在定价服务等方面都不完善,消费者只能成为价格的接受者。

垄断行业的收入偏高,而政策方面对垄断行业的约束还不够。

3.1.4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得不到保障,进一步增加了个人收入分配的差距。

第一,社会保障体制对教育的保障不够。

低收入群体、发展落后的地区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低收入家庭的子女的受教育年限一般低于高收入家庭的子女。

低收入家庭难以支付子女高等教育的费用,而没有受到高等教育的人群收入普遍偏低。

发展落后地区的孩子的学习条件、师资水平严重低于发达地区。

因而,所处的环境以及知识水平的差距直接导致了获取收入能力的差距。

第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不够广泛。

真正贫困落后的地区还没有完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及贫困地区依旧存在看病难等问题。

第三,进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资金匮乏,真正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资金远远低于贫困地区需要的数量。

且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方式存在缺陷,资金运用的效率低下,使得社会保障资金不足以解决贫困地区的所需解决的问题。

第四,取得社会保障的评定标准不够完善。

不同地区的物价水平及收入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在评定获取社会保障资金或住房的条件时标准不合理。

3.1.5不可控成因

有许多影响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使政府政策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的既定因素。

这些因素都对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第一,自然、地理因素。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资源分布不均。

资源丰富、沿海城市的收入自然高于资源匮乏的地区。

有些地区靠旅游业发展,有些地区利用当地的土地矿产资源进行开发。

这些因素都会带动当地的产业和经济发展,投资、就业、居民的收入都在增加。

而地理因素不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