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 马克思习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0300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质大学 马克思习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 马克思习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 马克思习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 马克思习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国地质大学 马克思习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质大学 马克思习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地质大学 马克思习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质大学 马克思习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地质大学 马克思习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

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

12.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E.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德国古典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E.空想社会主义

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是()。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E.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E.英国的经验论和欧洲大陆的唯理论

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E.托马斯·

莫尔

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亚当·

斯密B.大卫·

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E.沙尔·

傅立叶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E.唯心史观

8.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E.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

三、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5.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四、材料题:

材料1:

  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

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1850年前后,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

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请回答:

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五、简答题和论述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根源?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5.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

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实物性B.客观的规律性C.内部的矛盾性D.客观实在性

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8.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

9.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二元论D.不可知论

[答案]D

10.古人说:

“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1.“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这是()。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1.鲁迅说过: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脖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3.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4.恩格斯说:

“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

()。

A.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B.物质范畴是带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C.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总和

E.物质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

5.意识的本质是()。

A.人脑的机能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C.人脑中进行的各种生理过程

D.对客观存在的反映E.“绝对观念的产物”

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指()。

A.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E.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7.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外在否定B.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C.主观任意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E.事物的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三.辨析题

1.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2.“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3.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

4.世界统一于物质,所以意识也统一于物质。

5.承认意识的能动性同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并不矛盾。

6.存在就是被感知。

7.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8.“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1.材料1:

“表象不是头脑的(生理的、心理的、心理物理的)机能。

”“思维也不是头脑的产物,甚至也不是头脑的生理机能或一般状态。

”(阿芬那留斯,转引自《列宁全集》第18卷,第225页)

材料2: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材料3: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似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列宁)

材料4: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话鬼,毫无对证,本来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鲁迅全集》第6卷,第219页)

材料5: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2页)

请回答

(1)材料1、2的观点对吗?

为什么?

(2)材料3、4、5涉及了什么问题,阐述了哪些哲学原理。

2.阅读下列材料:

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

“一阴一阳之谓道”。

“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简析上述论点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3.材料1:

《传习录》记载: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区别“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

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恩格斯主张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路线”

材料3: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他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

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1)上述材料说明在认识路线上存在哪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材料1、3表明的基本思想一致吗?

试用哲学原理分析它们各自的观点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材料2:

所以马克思竭力去做的只是一件事:

通过准确的科学研究来证明一定的社会关系秩序的必然性,同时尽可能完善的指出那些作为他的出发点和根据的事实。

为了这个目的,只要证明现有秩序的必然性,同时证明这种秩序不可避免地要过渡到另一种秩序的必然性就完全够了,而不管人们相信或不相信,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这种过渡。

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

但是有人会说,经济生活的一般规律,不管是应用于现在或过去,都是一样的。

马克思否认的正是这一点。

在他看来,这样的抽象规律是不存在的……根据他的意见,恰恰相反,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

一旦生活经过了一定的发展时期,由一定阶段进入别一阶段时,它就开始受另外的规律支配。

(1)上述材料主要阐明了什么哲学原理?

(2)材料3中马克思否定了什么观点,从而说明了什么思想?

五.简答题和论述题

1.试述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明的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2.试述辩证的否定观;

并用以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

3.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4.怎样正确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掌握这一原理有何重大意义?

5.试述唯物辩证法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的意义。

6.什么是矛盾?

说明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

7.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之间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它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8.怎样正确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掌握这一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意义?

9.说明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10.在社会生活中,为什么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1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与崇洋媚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效果

2.法国科学家路易·

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

A.矛盾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

5.马克思说: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C.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6.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犯了()。

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7.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的()。

A.一元论B.多元论C.主观真理论D.实用主义真理论

8.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

A.相对性B.阶级性C.主观性D.绝对性

9.“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这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0.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主要依据是()。

A.它具有客观实在性B.它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它具有形式的多样性D.它具有社会历史性

1.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2.真理具有()。

A.具体性B.全面性C.过程性D.客观性E.普遍性

3.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实践是认识的归宿C.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D.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的因素B.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认识的因素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E.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5.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A.理论要指导实践B.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重要D.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检验正确与否

E.理性认识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

6.“有用的就是真理”的错误实质是()。

A.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B.把真理性和有用性混为一谈

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D.歪曲了真理的本性

E.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7.“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这说明()。

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B.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

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

D.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

E.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互相转化

8.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

A.唯心主义B.不可知论C.唯物主义D.绝对主义E.相对主义

9.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是( )。

A.真理有客观性、相对性,价值没有客观性、相对性  

B.真理本身具有价值,实现价值以把握真理为前提

C.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D.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E.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认识真理促使价值目标的实现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3.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

4.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5.真理具有相对性,就是说真理里面包含着错误。

6.社会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7.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8.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四、材料题

1.材料1: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

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

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

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

他说:

“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知识必然是真知识”,“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纸,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

他说“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

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

”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1)材料1、材料2中的观点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倾向?

(2)材料1、材料2观点的缺陷在哪里?

2.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哲学史上有不少哲学家是用观念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

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观念为依据。

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而与感觉背离的认识则不是真理。

波格丹诺夫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

(1)材料1、2、3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

(2)材料3的观点与材料1和2的观点有没有根本区别?

3.材料1:

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

停滞了,老是那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

但是,马克是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要犯错误。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事业,我们在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还要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

——摘自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1)材料1、2、3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试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五、简答题和论述题

1.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