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0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0262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0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0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0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0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0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0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文档格式.docx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0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0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0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文档格式.docx

D

3.下表是建国初期我国工农业生产统计表(单位:

亿元),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  )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286.5

1387.9

A.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B.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发展

C.第三产业发展缓慢D.经济建设方针的正确性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生产结构”这一关键词语。

四个选项中只有B、C两项是关于生产结构的概括,而表格材料反映不出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故选B项。

B

4.某著作有一段描述,有几个字由于印刷问题看不清楚:

“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办)□□□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

”你认为“□□□”应该是(  )

A.三大改造B.“大跃进”

C.人民公社D.“一五”计划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观点的能力。

从“1959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等关键信息可以看出,它描述的应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A、B、D三项不存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故不符合题意。

C

5.1957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曾说:

“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更容易些。

”围绕这一观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体现了中共八大会议精神

B.反映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总结了“一五”计划的经验

D.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从1958年开始出现了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的思想,因此材料中的观点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贯彻。

A、B、C三项结论符合史实。

6.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

A.一化三改B.综合平衡

C.多快好省D.以粮为纲

1958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以达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发展。

周恩来的对联就说明了这一指导思想。

7.“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

”这首江西民歌可能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直接有关(  )

A.“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社会上出现了“浮夸风”,题干材料中的民歌正是这一“左”倾错误的表现。

8.在学完1956~1976年的中国历史以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概括了这段历史全貌的是(  )

A.古老中国的伟大复兴B.东方巨龙的再次腾飞

C.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D.发人深省的民族浩劫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

1956~1976年间既有成功也有失误,总体来看是在曲折中前进、在艰难中探索,C项符合题意;

A、B两项偏重于成功方面,D项偏重于失误方面,均不能概括这段历史的全貌。

9.新中国领导人非常关心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毛泽东晚年,在经济上可以说是重农主义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粮为纲”“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等,都是他提出来的。

然而“文革”期间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粮荒”。

在“文革”期间,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还会出现“粮荒”的原因不包括(  )

A.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B.“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C.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本题可用排除法。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是在1958年,当时还未发生“文化大革命”,排除D项。

10.1956~196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不少挫折与失误,这给我们今天的新农村建设留下的教训有(  )

①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②经济建设规模、速度、比例要切合实际 ③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A.①②③B.①②

C.②③D.①③

本题考查十年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

①②③均符合题意。

11.山西昔阳的大寨精神,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作为中国农业的旗帜。

作家凌志军在《1978——历史不再徘徊》一书中的第五章标题是:

“昔阳到凤阳。

”这一标题包含的深刻含义是(  )

①昔阳的大寨精神已经辐射到贫困的凤阳 ②昭示历经20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已走向尽头 ③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将发生重大的变革 ④风阳小岗村的星火将成为取代大寨旗帜的烈焰

A.①           B.①②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这一变化反映了农村公社已走到尽头,凤阳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

12.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

A.改变了经营方式

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保护了农民利益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三幅图分别反映的是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本题考查其共性,B、C两项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该运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D项排除。

13.右图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这份契约签订的背景是(  )

A.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实行

C.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

D.农村解决了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

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小岗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率先分田到户的,A正确;

先是有小岗村的试点,然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开始实行,B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C错误;

1984年,我国宣布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D错误。

14.下表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79年

26.6

32.1

41.3

1980年

27.2

34.3

38.5

1981年

28.8

36.7

34.5

A.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高了农村生产力

B.我国模仿苏联模式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C.苏联撕毁中苏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影响了我国重工业的发展

D.国家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关注民生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时应注意表格中的时间信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发生可喜的变化。

A、B、C三项结论无论是时间还是含义均与题意不符。

15.雁塘头的17户社员,1978年以前只有一块手表、一台收音机和一台缝纫机,到1981年有了16块手表、15台收音机和7台缝纫机,还增加了两辆自行车。

雁塘头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B.实行包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C.农业合作社的建立

D.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从材料来看,转折点是在1978年,农业合作社和中共八大的召开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

1978年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经济发展效果极为显著,雁塘头才有了上述变化。

16.1992年,我国政府调低涉及3371个税目产品的进口关税;

物价改革也迈出坚实的一步,国家管理价格的范围由1991年底的737种减少到89种,其中下放给企业定价的有571种。

与此直接相关的背景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的提出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对外开放政策的出台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提出

题干材料反映了1992年我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史实,这与当时我国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直接相关。

A、B、C三项史实时间与题干要求不符。

17.美国史学家说:

“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

”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

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历史观点的能力。

题干材料强调农业、工业共同发展,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8.2010年,全国百强县出炉,江苏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四县市并列全国第一,本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江苏数量最多,有28个。

下列对外开放的举措,直接有利于加快江苏经济发展的是(  )

①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在长江三角洲开辟经济开放区 ③开发开放浦东 ④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本题的关键词是“直接”,①中有江苏的连云港、南通,②③都能直接促进江苏的发展。

④距离过远,对江苏的发展不能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A

19.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导的特色经济结构,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①这是海南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结果 ②这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③要实现国务院确定的目标,还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④这为海南的新发展提供了机遇

A.①②         B.③④

提高海南的对外开放程度,确定更高的目标,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国家的大力支持为海南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海南也面临很多挑战,所以其还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20.由下图可知

A.浦东新区优先发展农业

B.浦东新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

C.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D.浦东是中国20世纪末期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本题考查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图例及“投资结构图”可知,浦东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了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上,第一产业即农业的投资很少,A项错误;

C、D两项无法从图中直接得出。

21.改革开放后天津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优惠政策。

1984年,天津(  )

A.成为沿海开放城市B.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C.设立经济特区D.开放建设滨海新区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问题的能力。

1984年,天津被列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天津港保税区。

22.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从“数量的满足”到“质量的呼唤和走向理性消费”,折射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从追求生活质量消费走向追求生命质量消费。

这主要说明了(  )

A.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发展

B.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

C.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我国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

B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D本身说法错误。

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的实行,这从侧面证明了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社会的巨大进步,故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第23题18分,第24题16分,第25题16分,第26题14分,27题14分,共78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949年我国国民经济情况表

全国总产量(万吨)

比历史最高产量下降(%)

工业生产

50

农业生产

25

1.1

27

15.8

83

材料2:

1949~1976年我国国民经济情况表

项目 

1949

1952

1957

1965

1966

1967

1968

1973

1975

工农业产值(亿元)

466

810

1241

2235

2534

2105

2015

4147

4467

国民收入(亿元)

358

589

1387

1586

1487

1415

2318

2503

粮(亿吨)

1.63

1.95

1.94

2.14

2.17

2.09

2.69

2.84

钢(万吨)

13.5

53.3

1223

1532

1092

904

2522

2390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提供的内容,说明新中国成立时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5分)

(2)材料2中1952年同1949年相比,经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说明原因。

(3分)

(3)材料2中1965年同1957年相比,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什么情况?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央作了怎样的努力?

(6分)

(4)1966~1968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如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

(2分)

(5)1973~1975年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数据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问第一小问,我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严峻可以通过分析表格得出;

第二小问形成原因可以从旧中国社会环境和帝国主义、官僚资本压榨方面思考。

(2)问结合国民经济恢复的知识回答即可。

第(3)、(4)、(5)问首先,分析表格得出经济发展趋势,然后,结合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等进行分析。

(1)经济形势严峻,工农业生产萎缩,物资紧张,人民生活困苦。

原因:

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的搜刮和长期战争的破坏。

(2)变化:

经济状况得到改善。

政府采取措施恢复发展生产。

(3)情况:

停滞。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努力:

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4)趋势:

下降。

“文革”导致社会动乱,影响经济发展。

(5)政策:

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

1975年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24.阅读下列材料: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汪东兴出席了会议。

各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2:

农业合作化以后,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农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提高。

但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这种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对农业的巨大投入,致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比较缓慢。

1978年,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3:

邓小平指出: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两个讲全了。

(1)依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2)依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农村在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管理机构等三方面的变化。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4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

本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

要求学生能从宏观的国内外背景和微观的具体措施去把握相关的知识点。

还应该把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

(1)政治背景:

“文革”结束。

经济背景:

经济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改善。

文化背景:

政治思想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2)经营方式:

从集体经营到分户经营。

分配方式:

从平均主义到按劳分配。

管理机构:

从人民公社到乡、镇政府,从生产大队到村民委员会。

(3)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积极作用:

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4)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根本目的:

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25.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

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阅读下列材料:

1979年春天,当人们还在为能不能实行包产到组争论不休时……由于社员们的坚持,也由于县委的默许,小岗的包干到户在那一年终于“不合法”地实行了。

——陈锡文、马苏元《巨大的变化,深刻的启示》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1983年,在全国风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深圳南岭村却将4个生产队合并在一起,利用集体力量,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到2004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3亿元,人均纯收入14万元,集体固定资产10亿元,实现了全村人的共同富裕。

(1)根据材料1指出包产到户的性质。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2)根据材料2,邓小平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持什么态度?

为什么?

(3)依据材料3概括深圳南岭村的农村改革的特点,指出其本质。

(4)小岗村和南岭村在农村改革上的成功试点,对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有怎样的启示?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对比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1)问应主要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和归纳;

(2)问和第(3)问应分别依据材料2和材料3的有效信息作答;

第(4)问可综合前三问的结论分析。

(1)性质:

自发。

人民公社化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2)态度:

肯定。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人民得到了实惠。

(3)特点:

发展集体经济。

本质: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启示:

农村改革的根本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农村改革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26.“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从中国的近代屈辱到现代崛起的艰难历程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

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

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季子九录·

实业录》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

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

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

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

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1985年1月31日)

(1)材料1和材料2在对外方面的主张在什么不同?

各出于何种考虑?

(2)材料3与材料2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3)依据材料3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而早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最初设想。

开发浦东的美好设想在20世纪初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